问题

浙江 27 岁小伙打篮球猝死,当时发生了什么,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发生?

回答
浙江一位27岁的小伙子在篮球场上猝死的悲剧令人痛心,这种事件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避免这类悲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基于公开信息推测,具体细节需事件调查报告)

虽然具体细节需要官方调查报告才能确定,但根据此类事件的普遍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可能发生的环节:

1. 运动前准备不足:
未进行充分热身: 剧烈运动前,身体需要时间逐渐适应运动强度,肌肉和心血管系统需要“预热”。如果小伙子没有进行足够的热身,身体突然承受高强度负荷,可能导致心率和血压骤升,增加心脏负担。
身体有潜在不适未被察觉或重视: 可能在运动前,小伙子已经有轻微的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潜在的危险信号。
睡眠不足或精神疲劳: 长期睡眠不足或精神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加运动风险。

2. 运动过程中的状况:
突然的超负荷运动: 篮球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爆发力强的运动,包括快速奔跑、跳跃、急停、变向等动作。如果小伙子在身体尚未完全适应的情况下,突然进行了高强度的对抗或长时间的激烈运动,可能超出其身体的承受极限。
剧烈的情绪波动: 比赛中的胜负欲、进球的兴奋、犯规的沮丧等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过度的兴奋或焦虑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脱水或电解质失衡: 在剧烈运动中,大量出汗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如果水分补充不及时,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
运动中突然出现不适: 在运动过程中,小伙子可能突然感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症状,但可能由于沉浸在比赛中未能及时停止或示意。

3. 运动后的状况(如果猝死发生在运动后):
运动后未及时冷却: 剧烈运动后,身体需要一个逐渐恢复平静的过程。如果运动结束后立刻停止,而没有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拉伸,身体的生理指标可能无法及时恢复正常,增加风险。
立即饮用冰水: 剧烈运动后饮用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血管急剧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冲击。

二、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运动场所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一)个人层面:

1. 定期体检,尤其是心脏健康检查:
常规体检: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基本指标。
专项检查: 对于有运动习惯,尤其是从事高强度运动的年轻人,建议定期进行心血管专项检查,如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心脏超声等,以筛查潜在的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心肌病、冠状动脉异常等。
关注家族史: 如果有家族性心脏病史,更应引起重视,并告知医生。

2. 科学运动,量力而行:
充分热身: 运动前至少进行1015分钟的全身性热身,包括慢跑、动态拉伸(如弓步、压腿、转体等),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
循序渐进: 不要突然增加运动量或强度,要根据自身体能水平逐步提升。
量力而行: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在运动中感到任何不适,如胸闷、胸痛、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休息或就医。
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运动前、中、后都要适量补充水分,如果运动时间长、出汗多,可以补充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
充足休息: 保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3. 关注身体信号,不逞强:
不要在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疲劳过度)时进行剧烈运动。
不要在酒后或饱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在比赛或训练中,如果感觉不适,要及时向教练、队友或旁人示意,不要因为面子或输赢而强撑。

(二)家庭与社会层面:

1.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运动猝死风险的认识,以及如何科学运动、预防风险的重要性。
倡导定期体检,尤其是心血管健康检查。

2. 完善运动场所的安全设施:
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在运动场馆、体育公园等公共场所广泛配置AED,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使用培训。AED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的设备。
建立应急预案: 运动场所应有明确的应急预案,包括如何呼叫急救、如何进行心肺复苏(CPR)等。
配备专业急救人员或志愿者: 在大型赛事或活动中,应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或急救志愿者在场。

3. 加强对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的健康管理:
基层体育组织和俱乐部: 应主动了解会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和风险提示。
学校体育: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对有潜在疾病的学生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运动安全。

(三)专业支持与医疗介入:

1. 普及心肺复苏(CPR)和AED使用培训:
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急救,为后续专业医疗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普及AED的使用方法,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被熟练使用。

2. 呼叫急救:
事发时,周围人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清晰告知地点、患者情况,并听从调度员的指导。

总结来说,27岁小伙在篮球场上猝死是一个令人悲痛的事件,它警示我们:

健康是第一位的: 无论多热爱运动,都不能忽视身体的健康信号。
科学运动是关键: 充分的热身、合理的强度、及时的休息和补水是保护自己的基本。
风险筛查不可少: 定期体检,尤其是针对心血管健康的检查,是发现潜在风险的重要手段。
应急准备很重要: 运动场所的AED配置和人群的急救技能掌握,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和建议,能够提高大家对运动健康的重视程度,共同努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隐匿性的心脏疾病,在运动中诱发的心源性猝死——这是年轻的“既往健康”,甚至“体检合格”的运动人群猝死的最常见的情况。而且可能跟过量运动、工作压力什么的外部因素都没有必然联系。

最常见的几种疾病: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 心肌炎
  • 其他的如致心律失常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 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以上的是基于欧美国家的尸检或者人群筛查数据。

我国不喜欢尸检,或者说几乎不尸检,导致我国这类年轻人猝死的真正病因从未被系统总结,又被媒体草草地归结到一些诱发因素上,把诱因当成根本病因。但从我们经常接诊的年轻人突发心源性晕厥的情况来看,上述病因的确是非常重要,而且长久被低估的。

看点国外数据:

这张图是美国高校运动员注册研究里,筛选出来的猝死病因的构成。可以看到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第一大病因,然后是心肌炎和各类心肌病、主动脉夹层等,解剖未明确病因的只有31%。

这是是加入了更多统计来源的,猝死年轻人的尸检结果统计。包含大学生,或者职业运动员,或者军队。依然是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畸形,或者心肌炎、其他心肌病占了多数。未发现病因的只有30%。

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1. 真正“毫无原因”的猝死可能很少,70%的这类猝死都通过解剖找到了能够发现隐匿的病因,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暗中进展的。而这30%的“不明原因”,可能是一些没有解剖病变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也可能是需要医学的发展揭示出更多的未曾认识的疾病。
  2. 这些猝死的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健康人”,而且在猝死之前一直能够胜任相当大量的体力活动。按照惯常的理解,如果不是健康人,如何参军?如何成为职业运动员或大学生运动员的?
  3. 这些人一般都经历过体检(入伍、入学、入运动队等)。

可能说到这里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健康人”会猝死。


我举个遇到过很多次的,冠脉畸形的例子(这不叫冠心病)。(为了避免同事发现我拿自己病人资料在网上装B,我决定引用别人画的图)

这是完全正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发自于各自的主动脉窦。

这是一种时不时会遇见,但非常高危的冠状动脉先天畸形。这里画的,是他的左冠状动脉也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那个窦。造成什么问题呢,左冠状动脉极其重要,是给心脏最重要的部位供血的,血流必须一直通畅。而他的左冠状动脉,在开始的一大截都走行在血管壁内,导致先天就容易发生狭窄,而且还刚好位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

这种人,他可能在自己生命中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许某一次运动中,由于活动量比较大,心脏输出大量增加,主动脉和肺动脉张力比平时高得多,他原本起源异常的那个左冠状动脉就突然被压闭了。这个效果和急性心肌梗死是类似的,可以很快造成心源性的猝死。

运气好的人,他第一次发病是以胸痛为表现,或者是只晕倒,但未致命。

运气不好的人,他的首次发病表现,就是死亡。

这个叫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像上面说的这种亚型,一旦发现就需要做预防性的手术。因为很多人,包括很多医生,都不了解,然而又很重要,所以举这个例子。这个病在一般人群中不多,但在对于发生猝死的人,是排名非常靠前的凶手。


然后是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完全预防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也依赖于医学的继续进步。

  • 首先,决不能因为既往的没有症状,就断定不存在基础疾病。上面已经说了,很多人第一次的症状就是猝死。出现过不适症状当然更应该去查一下。
  • 第二,“体检正常”是一句没有信息量的话。体检有几十元的,有上万的,区别在哪里?你的体检里面,包含过心电图、心脏彩超吗?如果不包含,那相当于从未对心脏进行过体检,自然不可能发现。
  • 第三,即便是对心脏进行针对性的体检,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也很容易漏掉上述的疾病。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是需要经验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超声筛查更是挑战,需要很高的水平。
  • 第四,不是说心脏体检合格就安全了。比如心肌炎是后天获得性的,跟劳累、感冒等还是有关系,所以依然要注意休息和及时就医。
  • 第五,我们不能仅仅从诱因去下手。有人说,避免过度运动、避免熬夜、避免加班什么的就行了。这个毫无可操作性。什么叫过度运动?这个度从和把握?干脆取消掉一切竞技性运动吗?你可能不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体力劳动、性生活等总是不能回避的事情吧。而且去除诱因之后,这些有潜在疾病的猝死依然可以发生。
  • 第六,有人说AED。AED被广泛使用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任何一个随机的时间,你在一条街上能找到几个会心肺复苏的人。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比AED重要一百倍,人群里没有相当高比例培训过心肺复苏的人的话,每五米挂一个AED也救不活几个人。

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来减少发生。

  1. 预防方面,体检很重要,关键是要推动年轻人的体检也包含心脏的筛查,作为个体,可以哪怕自掏钱在体检中给自己“加菜”,这并不贵。但作为全社会的话,这个就要耗费额外的海量的资源,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全民筛查。只有通过给相应的机构施压来促进特定群体的筛查,借由某个学校发生猝死的事情的契机,推动大学在新生入校体检中增加更完善的项目。国内医学界也应该及时更新、推广相关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比如“年轻人体检心脏超声筛查指南”,并推广培训,提高筛查的有效性。
  2. 对于不明原因的猝死应该鼓励尸检。尸检不能挽救已经去世的人,但能增进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挽救之后的人。弄清死因其实对于死者家庭来讲,也是一个发现潜在的家族性疾病的方式(心肌病有很多都是家族遗传性)。
  3. 媒体、自媒体也应该多往增加筛查、鼓励尸检等角度去追问,而不是吃人血馒头,总用猝死事件去推动其他的舆论议程。
  4. 中学、高校、工作单位、社区等为主体,广泛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猝死的人并非没有救,如果第一时间有人发现并且规范施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有机会活下来的。院前急救最有效的就是路人。全社会中会心肺复苏的群众的比例越高,这类猝死的人生存的机会就越大。
user avatar

这种运动过程中突然被人拔电源一般倒下的大概率心源性猝死没跑了。

这年头996这么多,很多人身体早被掏空了,剧烈运动引发猝死太常见了,去年不是还有个健身房硬拉到一半拔电源的么。

怎么避免嘛,作为当事人的话,按时体检,运动量力而行,感觉不对劲赶紧休息,没人会觉得你不够男人的,一大把年纪了千万别逞能。

对于旁观者而言,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真的很有用,有一阵我感觉自己身体状态不太好,见谁跟谁科普怎么CPR,还好最后没人用上= =

基本步骤就是双臂打直,两手交叠,掌根按压胸骨下缘以上两指左右位置,按压频率100~120bp,不知道怎么计算就唱小苹果,「你 是 我 的 小 , 怎 么 爱 你 嫌 多」黑体字重音往下按就是了,小苹果四四拍的,两拍按一下120bpm妥妥的。

按压深度5~6cm,差不多四指那么深,没错,就那么深。

不要担心按断肋骨,因为肯定断,专业医生来都可能断,你来更断,所以不要拿活人练习,要练习去找红十字会玩假人去。

看见有人猝死就别担心肋骨了,断几根肋骨比死人好多了。

救回来就是赚了,没救回来也不怪你,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之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所以放心,没人让你赔肋骨的。

按压同时按30:2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简单来说,按压三十下吹两口气,注意吹气时开放气道,这样婶的

你要实在不想吹也没事,单纯按压也有用,别因为不想吹气就不上了。


周边有AED(外号傻瓜除颤器)的果断抓过来用,印象中大一点的机场车站都有这东西,大连地铁也见过,不用特意学,那玩意上边有图,按图贴好电极开机就行,它会自动检测自动运行的,大部分型号还有语音提示,傻子上都行,不然为啥叫傻瓜除颤器啊。

电完别干看着,按照语音要求继续CPR,然后等提示松手,它再电,再按,直到医生到,你就可以休息了。

这事巨累,建议在场懂怎么办的轮着上,自己来没两分钟就累趴下了。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心源性猝死,

看到又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

我真的很心痛,

但是作为北大医学的博士后,

一名专业的医学科研人员,

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又没有AED除颤仪!?

去年高以翔在浙江录节目意外去世,

我就有个回答,分析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

其中就提到了AED除颤仪。

据研究表明,第一时间使用AED

可以极大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后遗症。


这位小伙参加的比赛好像不是野球,

应该是有主办方的,

作为比赛主办方,应该做好应急预案,

很可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我却只看到现场在用一百年前的方法抢救病患,

赛事主办方难辞其咎!


我跟奇怪的是怎么又是浙江,

去年出了那么大的事,

咋就没见他们亡羊补牢呢?

在我以前的学校,华中科技大学,

2019年的体测的时候,

有几个学生出现身体不适,

甚至都没出危险,

学校就马上采购了大量AED,

安放在公共场所,还有体育场馆,

并且全校开展急救知识学习。



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user avatar

很主观的负能量,不匿了。


说句不合时宜的话,生死有命,避免不了。


当然可以说很多,诸如运动场AED的重要性、运动适量的必要、如何感知潜在的心脏危险……不过实际上,说好听点,这些都只是降低了可能性,放在个体上,未必就真的可以避免。


我之前做过一些关于马拉松的东西,其中马拉松的猝死,每次发生一个网上都会铺天盖地各种如何预防、跑步是否危险之类的讨论。

但本质上,绝大多数出现问题的人,都不是跑死的,跑步只是引发诱因导致死亡。他们心脏先天性就存在问题,换成办公室、床、球场、交通工具……等场景,一样可能会在某天出现意外。


足球场上的猝死,最近几十年也不少见吧。近几年的,意甲佛罗伦萨那个。这种职业运动员,定期的体检+长期运动,身体素质是比普通人要高得多的,饮食相比普通人也更科学些吧?意甲球队每个月进行一次体检,全面的体检,但真的遇到意外情况了,还是没辙。

同样的,上面马拉松猝死的,不光是那些初跑者,也有跑过近30场、50场的、成绩达到顶尖精英选手的。


很多人的心脏本身就不完美,偏偏它又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器官。对普通人而言能做什么呢?可能是很无力的。

几年前我自己某段时间感觉心脏不舒服,去医院做了全面的心脏检查,花了不少钱,也没检查出什么,该难受还是会难受,医生只是给了些无关痛痒的建议。

这几年国内马拉松生怕出现意外,很多报名都强制性要求体检,但即便做了体检,能给到的警示或者医疗建议分析还是很有限的。


适当的高强度运动对心脏是种正向“锻炼”,没必要过于夸大运动的益处或害处。运动能解决的问题很有限,能带来的问题也很有限。

当下很多可穿戴厂商,佳明、苹果等等,心率数据都非常齐备,专业运动员还有GP背心(那种类似运动bra的),但它们能实际处理的情况和应用场景,说实话还是很局限的,即便全民武装,就能解决多少问题吗?我对此持悲观态度。


唯一确定的,别自己作死。比如通宵后的运动、酒后的运动、长期不运动后的暴力输出、没有运动习惯却上高强度(比如日常跑量不够就硬上马拉松)。


我认识不少医生,私下里和他们聊,他们也经常感叹,读个医疗类的书动辄十几年(读出博士11年),见过各种临床各种症状,虽然嘴上说烟酒害人要生活健康,但自己心里都清楚,这未必就和生老病死挂等号。


有条件的话,定期做做深度体检,也当对自己身体多一些了解。

在别作死的前提下,尽情享受运动。


其它看起来很正确的话,就不多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