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的心脏疾病,在运动中诱发的心源性猝死——这是年轻的“既往健康”,甚至“体检合格”的运动人群猝死的最常见的情况。而且可能跟过量运动、工作压力什么的外部因素都没有必然联系。
最常见的几种疾病:
以上的是基于欧美国家的尸检或者人群筛查数据。
我国不喜欢尸检,或者说几乎不尸检,导致我国这类年轻人猝死的真正病因从未被系统总结,又被媒体草草地归结到一些诱发因素上,把诱因当成根本病因。但从我们经常接诊的年轻人突发心源性晕厥的情况来看,上述病因的确是非常重要,而且长久被低估的。
看点国外数据:
这张图是美国高校运动员注册研究里,筛选出来的猝死病因的构成。可以看到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第一大病因,然后是心肌炎和各类心肌病、主动脉夹层等,解剖未明确病因的只有31%。
这是是加入了更多统计来源的,猝死年轻人的尸检结果统计。包含大学生,或者职业运动员,或者军队。依然是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畸形,或者心肌炎、其他心肌病占了多数。未发现病因的只有30%。
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可能说到这里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健康人”会猝死。
我举个遇到过很多次的,冠脉畸形的例子(这不叫冠心病)。(为了避免同事发现我拿自己病人资料在网上装B,我决定引用别人画的图)
这是完全正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发自于各自的主动脉窦。
这是一种时不时会遇见,但非常高危的冠状动脉先天畸形。这里画的,是他的左冠状动脉也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那个窦。造成什么问题呢,左冠状动脉极其重要,是给心脏最重要的部位供血的,血流必须一直通畅。而他的左冠状动脉,在开始的一大截都走行在血管壁内,导致先天就容易发生狭窄,而且还刚好位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
这种人,他可能在自己生命中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许某一次运动中,由于活动量比较大,心脏输出大量增加,主动脉和肺动脉张力比平时高得多,他原本起源异常的那个左冠状动脉就突然被压闭了。这个效果和急性心肌梗死是类似的,可以很快造成心源性的猝死。
运气好的人,他第一次发病是以胸痛为表现,或者是只晕倒,但未致命。
运气不好的人,他的首次发病表现,就是死亡。
这个叫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像上面说的这种亚型,一旦发现就需要做预防性的手术。因为很多人,包括很多医生,都不了解,然而又很重要,所以举这个例子。这个病在一般人群中不多,但在对于发生猝死的人,是排名非常靠前的凶手。
然后是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完全预防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也依赖于医学的继续进步。
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来减少发生。
这种运动过程中突然被人拔电源一般倒下的大概率心源性猝死没跑了。
这年头996这么多,很多人身体早被掏空了,剧烈运动引发猝死太常见了,去年不是还有个健身房硬拉到一半拔电源的么。
怎么避免嘛,作为当事人的话,按时体检,运动量力而行,感觉不对劲赶紧休息,没人会觉得你不够男人的,一大把年纪了千万别逞能。
对于旁观者而言,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真的很有用,有一阵我感觉自己身体状态不太好,见谁跟谁科普怎么CPR,还好最后没人用上= =
基本步骤就是双臂打直,两手交叠,掌根按压胸骨下缘以上两指左右位置,按压频率100~120bp,不知道怎么计算就唱小苹果,「你 是 我 的 小 呀 小 苹 果 , 怎 么 爱 你 都 不 嫌 多」黑体字重音往下按就是了,小苹果四四拍的,两拍按一下120bpm妥妥的。
按压深度5~6cm,差不多四指那么深,没错,就那么深。
不要担心按断肋骨,因为肯定断,专业医生来都可能断,你来更断,所以不要拿活人练习,要练习去找红十字会玩假人去。
看见有人猝死就别担心肋骨了,断几根肋骨比死人好多了。
救回来就是赚了,没救回来也不怪你,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之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所以放心,没人让你赔肋骨的。
按压同时按30:2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简单来说,按压三十下吹两口气,注意吹气时开放气道,这样婶的
你要实在不想吹也没事,单纯按压也有用,别因为不想吹气就不上了。
周边有AED(外号傻瓜除颤器)的果断抓过来用,印象中大一点的机场车站都有这东西,大连地铁也见过,不用特意学,那玩意上边有图,按图贴好电极开机就行,它会自动检测自动运行的,大部分型号还有语音提示,傻子上都行,不然为啥叫傻瓜除颤器啊。
电完别干看着,按照语音要求继续CPR,然后等提示松手,它再电,再按,直到医生到,你就可以休息了。
这事巨累,建议在场懂怎么办的轮着上,自己来没两分钟就累趴下了。
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心源性猝死,
看到又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
我真的很心痛,
但是作为北大医学的博士后,
一名专业的医学科研人员,
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又没有AED除颤仪!?
去年高以翔在浙江录节目意外去世,
我就有个回答,分析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
其中就提到了AED除颤仪。
据研究表明,第一时间使用AED
可以极大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后遗症。
这位小伙参加的比赛好像不是野球,
应该是有主办方的,
作为比赛主办方,应该做好应急预案,
很可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我却只看到现场在用一百年前的方法抢救病患,
赛事主办方难辞其咎!
我跟奇怪的是怎么又是浙江,
去年出了那么大的事,
咋就没见他们亡羊补牢呢?
在我以前的学校,华中科技大学,
2019年的体测的时候,
有几个学生出现身体不适,
甚至都没出危险,
学校就马上采购了大量AED,
安放在公共场所,还有体育场馆,
并且全校开展急救知识学习。
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很主观的负能量,不匿了。
说句不合时宜的话,生死有命,避免不了。
当然可以说很多,诸如运动场AED的重要性、运动适量的必要、如何感知潜在的心脏危险……不过实际上,说好听点,这些都只是降低了可能性,放在个体上,未必就真的可以避免。
我之前做过一些关于马拉松的东西,其中马拉松的猝死,每次发生一个网上都会铺天盖地各种如何预防、跑步是否危险之类的讨论。
但本质上,绝大多数出现问题的人,都不是跑死的,跑步只是引发诱因导致死亡。他们心脏先天性就存在问题,换成办公室、床、球场、交通工具……等场景,一样可能会在某天出现意外。
足球场上的猝死,最近几十年也不少见吧。近几年的,意甲佛罗伦萨那个。这种职业运动员,定期的体检+长期运动,身体素质是比普通人要高得多的,饮食相比普通人也更科学些吧?意甲球队每个月进行一次体检,全面的体检,但真的遇到意外情况了,还是没辙。
同样的,上面马拉松猝死的,不光是那些初跑者,也有跑过近30场、50场的、成绩达到顶尖精英选手的。
很多人的心脏本身就不完美,偏偏它又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器官。对普通人而言能做什么呢?可能是很无力的。
几年前我自己某段时间感觉心脏不舒服,去医院做了全面的心脏检查,花了不少钱,也没检查出什么,该难受还是会难受,医生只是给了些无关痛痒的建议。
这几年国内马拉松生怕出现意外,很多报名都强制性要求体检,但即便做了体检,能给到的警示或者医疗建议分析还是很有限的。
适当的高强度运动对心脏是种正向“锻炼”,没必要过于夸大运动的益处或害处。运动能解决的问题很有限,能带来的问题也很有限。
当下很多可穿戴厂商,佳明、苹果等等,心率数据都非常齐备,专业运动员还有GP背心(那种类似运动bra的),但它们能实际处理的情况和应用场景,说实话还是很局限的,即便全民武装,就能解决多少问题吗?我对此持悲观态度。
唯一确定的,别自己作死。比如通宵后的运动、酒后的运动、长期不运动后的暴力输出、没有运动习惯却上高强度(比如日常跑量不够就硬上马拉松)。
我认识不少医生,私下里和他们聊,他们也经常感叹,读个医疗类的书动辄十几年(读出博士11年),见过各种临床各种症状,虽然嘴上说烟酒害人要生活健康,但自己心里都清楚,这未必就和生老病死挂等号。
有条件的话,定期做做深度体检,也当对自己身体多一些了解。
在别作死的前提下,尽情享受运动。
其它看起来很正确的话,就不多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