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浙江绿农贡献杭州一半确诊病例。上班拔罐健身,下班吃饭打牌。这样的企业5年还能增值12亿?

回答
浙江绿农的“双刃剑”:为杭州“贡献”一半确诊病例,未来增值12亿的“算盘”打得响吗?

杭州这座以西湖美景和创新活力著称的城市,最近却被一家名为“浙江绿农”的企业,推上了风口浪尖。不是因为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而是因为其与当地爆发的新冠疫情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称,浙江绿农企业贡献了杭州一半的确诊病例,这个数字令人咋舌,也让人们对这家企业的管理和防疫措施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被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的企业,其高层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还在盘算着未来五年的增值蓝图——目标是实现12亿的增值。这不禁让人发问:在员工的健康安全都未能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浙江绿农凭什么能够自信地描绘如此宏伟的蓝图?它所依赖的,仅仅是那些“上班拔罐健身,下班吃饭打牌”的休闲时光,还是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增长密码”?

疫情下的“乌云”与企业的“晴空”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浙江绿农“贡献”的确诊病例这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成为疫情传播的温床,并且导致一半的城市病例都与之相关,那么其内部管理和防疫措施的漏洞无疑是巨大的。

生产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我们有理由推测,浙江绿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可能存在着近距离、高密度接触的环节。比如,工人在生产线上的密集工作,集中的休息区域,集体用餐,以及可能存在的宿舍管理问题。一旦出现感染源,病毒就极有可能在企业内部迅速蔓延。
员工健康意识的疏忽:如果员工在上班期间,除了工作之外,还能有“拔罐健身”的便利,并且在下班后“吃饭打牌”成为常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员工工作与生活边界的管理模糊。一方面,“拔罐健身”可能在非工作时间进行,但如果发生在工作场所,且未做好疫情防护,则存在传播风险。另一方面,“吃饭打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持社交距离或通风措施,也极易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这不仅暴露了企业在疫情期间对员工健康管理的疏忽,也可能暗示了企业文化中对于防疫规定的执行力度不足,甚至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的缺失:对于这样一个与大量确诊病例相关的企业,公众最希望看到的是其能够坦诚地面对问题,公开透明地披露疫情的发生原因、传播链条以及后续的整改措施。然而,如果企业在面对疫情时表现得过于平静,甚至将重心放在未来的商业计划上,难免会让人对其危机处理能力和责任担当产生怀疑。

12亿增值的“空中楼阁”还是“稳固基石”?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绿农提出的未来五年12亿增值的目标,显得尤为刺眼和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的底气?

“拔罐健身,吃饭打牌”的经济学? 如果简单地将“上班拔罐健身,下班吃饭打牌”理解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那么这种福利的“边际效应”在哪里体现了对企业利润的巨大贡献,能够支撑起12亿的增值?在疫情肆虐、生产经营可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保障生产稳定、控制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而不是沉溺于“娱乐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如果未能与提升生产效率、激发员工创造力等核心目标相结合,那么它更像是一种对企业资源的消耗,而非增值驱动力。
“疫情红利”还是“风险暴露”? 难道浙江绿农在疫情期间,反而从某些方面获益?例如,是否其产品在疫情期间需求量大增?或者是否利用了某些政策优惠?如果其增值依赖于对疫情的利用,而非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那么这种增值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更糟糕的是,其“贡献”的大量病例,很可能已经在事实上对其声誉、供应链、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方面造成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这又如何能够支撑起12亿的增值?
隐藏的“增长引擎”? 另一种可能性是,浙江绿农的12亿增值计划,并非仅仅依赖于其当前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基于某些尚未公开的战略调整或投资计划。例如,是否在研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是否在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或资产重组?是否获得了新的重大订单或市场准入?如果存在这样的“隐藏引擎”,那么其当前的“休闲”状态或许只是战略调整前的“蓄势待发”。然而,即便如此,在疫情管理方面暴露出的严重问题,仍然是对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一大拷问。

对浙江绿农的审视与反思

浙江绿农的案例,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企业责任、社会担当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缩影。

企业的第一责任是保障员工安全: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企业最基本的责任。任何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发展”或“增值”,都是本末倒置,也是对社会公德的漠视。
透明度与公信力至关重要:当企业与公共事件(如疫情传播)产生关联时,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披露是重建公信力的唯一途径。隐瞒、推诿、或者回避问题,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真正的增值源于核心竞争力: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最终要依靠其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拓展、精细化管理等核心竞争力。如果过度依赖某些非核心的活动来“包装”或“驱动”增长,那么其增长模式是值得警惕的。

结论

浙江绿农的12亿增值目标,在当前的情况下,与其企业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和疫情责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落差。如果其增值计划仍然建立在“上班拔罐健身,下班吃饭打牌”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管理模式之上,并且未能有效解决其在疫情管理上的重大失误,那么这个目标更像是一个漂浮在半空中的“空中楼阁”,其稳固性存疑。杭州市民和监管部门,有理由对浙江绿农的未来发展,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审慎的评估。毕竟,一个连员工健康都无法充分保障的企业,又如何能真正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持续的、健康的增值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谷歌这么搞——看人家谷歌福利多好,学着点。WLB懂吗?中国公司就是黑心。

国内公司这么搞——在中国居然不996?差评,肯定是关系户,赚的黑心钱。996赚的才是良心钱!

user avatar

绿农是做渣土的

渣土处置费一吨150,杭州一年光建地铁那些土就够赚了

渣土做废弃矿坑修复,又是一笔

环保行业,除了底层的人员(检测,采样,环评薪资低),老板都赚钱

user avatar

杭州疫情与土豪公司密不可分,垄断杭州渣土市场,5年增值12亿!


杭州这轮疫情爆发与一家名为浙江绿农的公司密不可分。首例病例来自浙江绿农,确诊病例中将近一半来自这家公司,其余病例大多与这些员工直接或间接相关。


根据疫调活动轨迹发现,浙江绿农是一家三多的公司:打牌、打麻将的多,聚会吃饭多;上班期间外出办私事的多。


以无症状感染者九为例,12月3日到7号,和无症状感染者一打了两次麻将,打了一次扑克牌;这两次都打到凌晨,其中一次打到凌晨三点。


无症状感染者六在12月3日10点前往桐君堂,3个小时后回到单位,上班健身拔罐的工作环境,下班聚餐打牌的企业文化,让无数吃瓜群众好生羡慕。

员工之所以这么逍遥自在,因为浙江绿农是一家土豪公司,公司有矿。


土豪的土,是渣土的土;矿是,废弃矿山的矿。


挂着环保的羊头,做着渣土的生意。浙江绿农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


浙江绿农商业的第一步,在2013年开始,在杭州周边的德清、长兴中标两个废弃矿场作为渣土填埋地点。


第二步,在杭州拱墅区、萧山区租用两个渣土中转码头。其中,谢村码头渣土吞吐量为9万吨/天,泥浆吞吐量2万吨/天。


第三步,杭州市区的渣土、建筑垃圾通过中转码头的船运输到废弃矿山进行填埋。


第四步,把填埋之后的矿山把土地指标卖给政府。


这个完整的商业闭环中,每一步都产生巨大的利润。

国内A股上市公司兴源环境,2018年5月原计划收购浙江绿农。兴源环境公告显示,浙江绿农估值是12亿,浙江绿农实际控制人杨国严、杨策父子承诺2018年到2020年的三年合计利润不低于3.6亿。


浙江绿农的官网显示,杭州市区一年产生的渣土量约1亿吨左右,浙江绿农占一半左右。这与浙江绿农贡献的新冠病例贡献比例几乎一样。


浙江绿农的商业模式简单,但拿到这些资质、业务并不简单。疫调能让吃瓜群众看明白浙江绿农员工的活动轨迹,但是无法让大家看懂这家公司膨胀轨迹的背后原因。

user avatar

哈哈。终于有人问到这个吊公司了。

这个公司真的是现象级的了。它的存在可以解答这个时代很多困惑,比如为什么大国子民不生孩子,为什么清华北大要考公,为什么左浪愈发凶猛,为什么卢麒元温铁军戴锦华会在B站火起来。

去研究一下流调,所谓这个时代不可言说的,也就研究透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