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医药课本走进浙江小学?

回答
“温病论治,邪正兼顾,辨证施治……”

这几句拗口又充满智慧的古老中医理论,如今正悄然走进浙江省的小学课堂。近日,一则关于“中医药课本走进浙江小学”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少讨论。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这门古老的学问以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与下一代中小学生“亲密接触”,这究竟是拨乱反正还是形式主义?我的看法是,这绝对是一件值得肯定,并且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推动的好事。

为什么说这件好事需要肯定?

首先,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回归和传承。在当前全球化浪潮和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背景下,我们民族的根脉和独特性有时会被淡化。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自然观和人生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医药,就是在他们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民族不仅仅有现代化的科技,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东方智慧。这是一种对“文化断层”最好的“疫苗”。

其次,这是对孩子们健康观念的一种启蒙和引导。现代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肥胖、近视、过敏等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而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强调“治未病”的理念,注重养生调理,提倡顺应自然。课本中引入的中医药知识,例如认识中药材的形状、功效,了解一些简单的养生方法,比如四季养生、食疗等,都能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更全面、更自然的健康观。他们会明白,健康不仅仅是吃药打针,更是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再者,这是对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多元化视角。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都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思考。这些思想不仅仅关乎疾病的治疗,更是一种观察自然、理解生命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这些概念,能够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这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那么,“走进小学”是否会流于形式?如何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我理解大家对“形式主义”的担忧。毕竟,将中医药内容简单地塞进现有课本,或者仅仅流于表面地介绍几味药材,是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承和教育效果的。要让这件好事真正发挥作用,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 内容的科学性与适龄性: 课本内容的设计必须严谨科学,符合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精简和转化。避免过于深奥的理论,侧重于生动形象的介绍,比如通过药材的“故事”、疾病的“原因”等方式来吸引孩子。可以多结合图片、插画、甚至是简单的实验演示。

2. 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死记硬背绝不是学习中医药的正确方式。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乐趣的“中医药体验馆”。可以组织孩子们认识校园里的草药,制作简单的药膳,观看与中医药相关的科普动画,甚至开展一些简单的中医药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3.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培训: 普及中医药知识,离不开一支具备基本素养的教师队伍。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的中医药知识培训,让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传授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中医药专家进校园,为学生和教师开展讲座。

4. 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中医药的魅力在于其贴近生活,关乎日常。课本内容应该鼓励孩子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学习如何根据季节选择食物,如何通过穴位按摩缓解疲劳等。让中医药不再是课堂上的知识点,而是融入到生活的智慧。

5.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中医药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后续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教育能够衔接和深化。浙江省的这次尝试,是开启了第一步,更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关注,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些更具体的思考:

课本内容可以涵盖哪些方面? 除了认识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用途,还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中医养生概念,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生活习惯的关系,节气与养生的联系。介绍一些常见的、对儿童健康有益的食疗方法,或者简单的中医推拿手法(如捏脊)。
如何避免孩子对“药”产生恐惧? 在介绍中药时,可以侧重于它们作为“植物精华”的天然属性,强调其对身体的益处,而不是单纯的“治病工具”。可以多介绍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让孩子们觉得亲切和安全。
如何平衡科学与文化传承? 中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体系,它的方法论是科学的。在教学中,可以在介绍中医理论的同时,引导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药。

总而言之,中医药课本走进浙江小学,我认为是一次充满前瞻性和文化自觉的教育尝试。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的播种,健康观念的启蒙。只要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方法,关注实效,我相信这股“中医热”能够真正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健康事业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不仅是浙江的亮点,也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让我们期待孩子们在古老智慧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充满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惊闻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即将在新学期里开始学中医,而且还作为必修课,开全国未有之局。教材主编、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居然说此举是“宣扬科学精神”,更是令我大吃一惊,感觉荒谬无比。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修的地方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错误地认为控水是抢救溺水患者的措施之一。经过多位急救医学专家批评后,湖南省发布声明,诚恳认错,并立即修正该教材。今天看到我省出小学中医教材,错误荒谬远大于湖南省《生命与健康常识》的错误。恳请将所印刷的数十万中医教材立即回收、毁版,避免荼毒青少年。

具体理由列举如下:


一、根据新闻报道公开的截图,中医教材就犯了严重医学知识错误。

目前看到就几幅截图。

其一幅标题是“饮食有度”(见下图),说的是一个11岁小孩,平时饭量大,后来去医院查出糖尿病,该教材归结为吃得太多、变得太胖、就得糖尿病了。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障碍,导致血糖增高,特点是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多见于年轻人;2型糖尿病是因为外周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胰岛β细胞本身大多正常、胰岛素分泌大多正常甚至增多,症状并不明显,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肥胖人群。对于像书中提到的明明那样的小朋友,如果罹患糖尿病,绝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比较罕见。研究发现,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28%,而2型糖尿病估计仅为0.022%,只有前者的1/10左右。虽然青少年肥胖,的确很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发病一般都会在14岁以上,很少发生在11岁。所以这则例子,有太多的不严谨,会给孩子造成误解,以为青少年糖尿病就是因为吃得太胖。实际上,如果看到一个青少年罹患糖尿病,首先就应该考虑为1型糖尿病,跟什么“吃得太胖”“饮食无节”无关,多食只是患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如果说上述例子还只是不严谨,并无大错,那么下面一幅截图“恐惧伤肾”就是大错特错了。

截图中的课文说“我们有时会大小便失禁,甚至吓得昏死过去...这是‘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跟肾脏没什么关系。所谓“吓得小便失禁”,最多也是神经反射引发的膀胱括约肌松弛,这跟肾脏风马牛不相及也。此外,“吓得大便失禁”、“吓昏死过去”,那就更是与肾脏差了十万八千里,难不成中医认为直肠、大脑也跟肾脏一回事?青少年要学习正确的生理解剖知识,分清楚肾脏、膀胱、直肠、大脑等基本器官的区别,是一个基本的科学素养。如此啼笑皆非、张冠李戴的错误,会不会给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学习造成严重的混乱?

更搞笑的莫过“思虑伤脾”了。

课文说“思考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是思虑太过会导致吃饭不香、消化不良等,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思伤脾’。”学过基本的解剖生理知识,都知道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主要功能就是血液的清道夫,清除衰老的血液细胞、外来的抗原及异物,并产生免疫反应。思考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跟免疫器官脾脏有神马关系?思考引起消化不良,那也是“思虑伤胃、伤肠”,消化道的问题又跟免疫器官脾脏有神马关系?

仅仅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幅截图,就有严重的问题,真不知全书有多少谬误。


二、中医与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互相否定的学术体系,会造成青少年科学知识体系混乱

既然是普及医学知识,为何只谈中医?而不普及现代医学知识?如果同时普及现代医学知识与中医,那就会有更多矛盾与不协调。中医的解剖学知识基本是错误的,跟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天差地别,两种知识体系一起教授给小学生,小学生很可能产生混乱与迷茫。我举几个例子:

  • 中医认为尿液是大便渗出物延三焦流到膀胱而产生的(“粪渗为尿”),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尿液是泌尿系统产生的,与粪便所在的消化系统并无关系,更不存在什么“三焦”。
  • 中医认为心脏是思考的器官("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大脑才是思考的器官。
  • 中医认为心脏是造血器官(“心生血”),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红骨髓才是人体造血的场所
  • 中医认为鼻涕是脑脊液渗出来的(“脑渗为涕”),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鼻涕是鼻黏膜分泌而成的,跟大脑没什么关系,除非是颅底骨折产生的脑脊液漏,那么中医还得个个是熊猫眼。
  • 中医提到“五脏六腑”,却从来没发现胰腺,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胰腺是非常重要的消化、内分泌器官,中医把它忽略了不大好吧。
  • 中医认为人体的肾脏是生殖器官,左右两只肾脏功能还不一样,一个是命门,一个是藏精,而现代医学认为肾脏不是生殖器官,而是重要的排泄器官,两只肾脏功能没有显著差异,即便肾功能衰竭的血透患者,性功能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医的解剖生理错误不胜枚举,中医在解剖生理学上的“科学精神”基本是零蛋,难道方剑乔校长认为向小学生教授错误的解剖生理知识,也称得上“宣扬科学精神”?


三、中医不是自然科学。

中华民族要复兴,国民具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精神非常重要。而这一切都要从小培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根植于阴阳家而非医学家的邹衍所发明的政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并不像方剑乔校长说的那样,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里面,同一种研究对象,不会有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比如,研究天体,只有一门天文学,不会还有中国独特的“天文学”。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只有一门化学,不会还有中国独特的“化学”。同样是研究人体,为何还要将医学分为中、西,分为两套完全不同、互相否定的学术体系?为何会多出这种特殊化?

科学的特点是能够证伪,能够不断的发展。现代医学会把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的书籍奉为经典吗?希波克拉底的理论早就淘汰,扫进历史垃圾堆,为何中医还捧着几千年的故纸堆当经典来看病?中医认为祖宗最厉害,后代一代不如一代,秉持的是一套退化史观,没有发展没有进步。

维系人类的健康,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有可靠的方法来保障。临床试验是全世界验证药物、疗法安全性、有效性的金标准,一种可靠的方法,为何中医要单独自外于此?


四、中医历史上在瘟疫面前是一败涂地,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几乎毫无贡献。

有人粗略统计过历史上发生在中国的瘟疫( 中国古代大瘟疫记录选抄),长长一大串,估计有六七十次见于正史的大瘟疫,结果基本都是“死者大半,死者甚众,死者无算,死者不可计数,灭门,绝户”。在瘟疫前,中医一点卵用都没有。

1910年席卷东北的鼠疫病情,让中医在瘟疫面前的一无是处暴露无遗。中医不识细菌,不懂显微镜,更无病理生理知识。有些中医无知无畏,跑东北去用中药对抗鼠疫,害人害己,结果很快就得到印证:参与防疫人员的死亡人数发现,防疫人员2943人,死于鼠疫者297人,死亡率是10%;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救护车司机150人,死亡69人,死亡率45%;其次就是当地中医,9人中有4人死于鼠疫,达44.4%;死亡率最低的是医学堂的学生,29人死亡1人,死亡率是3.5%;有从业资格的医师20人,死亡1人。( 走近诺奖的第一人:伍连德为何主张废除中医 )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的一篇论文,在统计了清代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的死亡情况,发现死因前五位,有四位都是跟瘟疫相关。位列第一的就是痨症,也就是肺结核。

中医在瘟疫面前是一败涂地的。

中国古代人都非常短命,平均寿命30岁左右。比如, 根据《人口研究》的一篇论文所统计的数据,清代宗室成员就大多很短命。顺治同辈的宗室成员平均寿命35岁,康熙同辈的宗室成员平均寿命33岁,雍正同辈的宗室成员平均寿命29岁,而乾隆的最低,平均寿命仅为25.3岁。16岁以下死亡率非常高,14%-48%之间。

没有证据显示,历史上中医对国人的健康有所贡献。

最后再和教育厅的领导谈几句。

同样是浙江人,近代伟大的文学家、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在《呐喊 自序》里面写得很明白:“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如今,居然让小学生也学起“骗子”的经书来了,莫非有一种倒退百年的梦幻?

救救孩子......

参考文献:

1. Goran M I, Davis J, Kelly L, et al. Low prevalence of pediatric type 2 diabetes: where’s the epidemic?[J].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8, 152(6): 753.

2.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Pediatrics -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Edition

3. 江桥. 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J]. 人口研究, 1986, 10(1):50-54.

4. 郭松义. 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死亡情况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2(03):50-57.


2017.9.24补充

关于第四点:中医历史上在瘟疫面前是一败涂地,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几乎毫无贡献 由于篇幅关系,我没有详细论述。在2017.9.23我发了一篇详细论述这个观点的文章,用证据、数据回答一下“历史上,中医对国人的健康到底有没有贡献”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国人,中国人是靠中医才延续下来的,中医在历史上对国人的健康做出重大贡献。实际上, 中医出现前,中国人就一直延续着。欧洲人、印度人、美洲印第安人都延续下来了,也未见他们有过中医。人类的繁衍不需要中医,能活到繁殖的年龄20-30岁就可以。就像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也未见有黑猩猩医、大猩猩医、猿猴医,这些灵长动物照样繁衍下来。

要看中医对国人的健康有没有贡献,这需要拿出证据。最有力的证据可以有两个,一个是幼儿死亡率(0-4岁),另一个是平均寿命。幼儿死亡率可以代表未成年前90%的死亡,跟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密切相关。而平均寿命,毋庸置疑,也跟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中医真的很有效,对国人的健康大有裨益,这些数据应该至少高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水平或者灵长类动物。


先看幼儿死亡率。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松义的一篇论文,在统计了清代135位民间绅士的子女死亡情况,976个子女中有244个死于0-4岁,幼儿死亡率为25%。2009年中国循证儿科学杂志一篇论文显示1949年幼儿死亡率也为25%。所以清代-民国,幼儿死亡率应该没什么变化,25%左右徘徊。现代医学普及、卫生条件改善之后,新中国的幼儿死亡率大大降低,2015年仅为1.07%。

1949年同时期没有中医、只有发达现代医学国家的幼儿死亡率都非常低。1950年加拿大为4.87%,澳大利亚为3.16%,美国为3.77%。即便是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1950年时中医(日本叫汉医)已经靠边站了,幼儿死亡率也仅为9.13%。

再看看灵长动物的数据。几内亚博叙地区一个野外黑猩猩种群的数据 显示,黑猩猩0-4岁死亡率是27.30%。另一项大种群研究显示,类人猿(包含大猩猩、猩猩、长臂猿)的0-4岁死亡率是30%,小型灵长动物(环尾狐猴、吼猴、疣猴等13种)的0-4岁死亡率是52.5%。

绘制一个条形图可以对比看看。


真是了不起呀,多亏中医的“护佑”,我们国人的幼儿死亡率,跟野生的类人猿差不多。



再看看平均寿命。

根据《人口研究》的一篇论文所统计的数据,清代宗室成员大多很短命。顺治同辈的宗室成员平均寿命35岁,康熙同辈的宗室成员平均寿命33岁,雍正同辈的宗室成员平均寿命29岁,而乾隆的最低,平均寿命仅为25.3岁。平均寿命25-35岁之间。16岁以下死亡率非常高,14%-48%之间。

那么古代的平均寿命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皇族宗室可能欠缺代表性,但民间又没开展过科学的统计。不过有一些记录完备的族谱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最早相对比较完备的家族寿命表,是广东中山的李氏家族,可以追溯到1365年。以广东李氏家族作为样本,可以推测出,元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32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看来在中医的庇佑下,中国人总体的平均寿命基本没什么变化,在30多岁缓慢前行,但看起来,比享用更好中医服务的皇室成员(25.3-35岁)要好一些。

同时期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也不分伯仲。文艺复兴时期是35岁,18世纪是36岁,19世纪是40岁。

新中国建立以后,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才开始大踏步提高,2015年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99岁。

在现代医学诞生前,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与西方传统医学(西医)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是微乎其微。

再看看灵长动物。一项研究 显示,狐猴的平均寿命是11岁,绒毛蛛猴是24.5岁,卷尾猴是7.5岁,狒狒是9岁,黑猩猩是13.5岁,大猩猩是28岁。在中医的庇佑下,清代宗室的平均寿命( 25.3-35岁)居然超过大多数灵长动物,而与野生的大猩猩差不多,真是了不起的成就啊!

而享用比宗室更差的中医服务的普罗大众,平均寿命则要高一点点,看来中医有可能还有减少寿命的功效。

古代,中医服务得更好更高端,反而可能会把平均寿命拉回到大猩猩水平,这似乎不是玩笑话。

所以,中医到底有没有为国人的健康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Einstein, A., B. Podolsky, and N. Rosen, 1935,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Phys. Rev. 47, 777-780.

2. 倪江林. 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J]. 统计研究, 1986 (2): 21-27.

3. 江桥. 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J]. 人口研究, 1986, 10(1):50-54.

4. 郭松义. 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内人口死亡情况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2(03):50-57.

5. Sugiyama Y. Age‐specific birth rate and lifetim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chimpanzees at Bossou, Guinea[J].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94, 32(4): 311-318.

6. Kohler I V, Preston S, Lackey L B. Comparative mortality levels among selected species of captive animals[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6, 15: 413-434.

7. 米杰, 张美仙. 中国儿童生存状况:婴幼儿死亡率变化趋势[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4(4):325-329.


2017.9.28修改

中医的“五脏六腑”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内脏器官?

我指出浙江省小学中医教材《中医药与健康》的解剖生理知识错误,就会有很多中医支持者站出来辩解: “中医的脏腑,不能对应于西医的器官”啦、“中医的器官是功能的,不是解剖的”啦、“中医的器官只是抽象概念,不能用西医的解剖知识来批判”啦,等等。

真的吗?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的、抽象的概念,不能对应于现代医学的器官(简称“中医脏腑虚化论”)?中医的“心”、“肺”、“肝”、“肾”与“脾”,不是现代医学的心脏、肺、肝、肾与脾?

首先,先不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放入小学生课本,难道不会造成小朋友们的认知混乱?到底老师说的“心”是哪个心?“肾”是哪个肾?不精神分裂才怪了。

那我们再来说说“中医脏腑虚化论”。

提这种论调的人,绝对是没看过中医经典的“伪中医”,欺师灭祖也。


我们看看中医经典怎么说

《黄帝内经》写道: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灵枢·经水)

看清楚没有?《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脏腑可以度量,死后可以解剖看到,坚脆、大小“皆有大数”。中医的脏腑历史以来就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可见可量。

中医另一部经典甚至详细交代了心肝脾肺肾的重量。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难经)

大多数学者认为《难经》成书于西汉,那么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心脏是188克,现代医学称量过的心脏重量是188-575克;肾脏是266克,现代医学称量过的肾脏是164-336克。

《难经》还交代了脏腑的大体位置,比如“ 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 ”、“ 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基本吻合。

不论是《黄帝内经》,还是《难经》,都对消化道的重量、长度、容积情有独钟,详细列出了相关数据。比如《难经》量出小肠长度是“三丈二尺”,相当于现代的7.36米,而现代医学所量的小肠长度范围在2.75-10.49米,平均在3-4米之间,跟人的高度密切相关(小肠长度大概是身高的3-4倍)。

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到底是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呢??


看看现在权威的中医教材怎么说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学》第26页这样描述心脏: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第28页这样描述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左、右肺,左肺二叶,右肺三叶,肺经肺系(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

第33页这样描述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等等。

所以说,中医说的五脏六腑,就是对应与解剖学的内脏器官,这是毫无疑问的。胡说五脏六腑不是“西医”的器官的人,不仅没读过中医经典,连现代权威的中医教材也没学过,应该是个野郎中吧?

把中医的脏腑虚化、功能化,是19世纪的部分中医的杰作。因为西方的大量正确详实的解剖知识传入,中医实在错得离谱,实在没脸混下去了。面对错误,有部分中医不是去老老实实地纠正、进步,而是把歪理再歪一歪,胡说八道设计了一套脏腑虚化论,希望逃脱科学的批评,也顾不得欺师灭祖了。当然正统的中医没有搞这套虚化理论,在现在所有的中医教科书里,都是认为脏腑就是解剖的器官。


中医的解剖生理知识基本是错误的

中医的五脏六腑和现代医学的器官可以一一对应,但几乎所有的解剖生理解释都是错的,比如:

  • 中医认为尿液是大便渗出物延三焦流到膀胱而产生的(“粪渗为尿”)。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尿液是泌尿系统产生的,与粪便所在的消化系统并无关系,更不存在什么“三焦”。
  • 中医认为心脏是思考的器官("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大脑才是思考的器官。
  • 中医认为心脏是造血器官(“心生血”)。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红骨髓才是人体造血的场所
  • 中医认为鼻涕是脑脊液渗出来的(“脑渗为涕”)。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鼻涕是鼻黏膜分泌而成的,跟大脑没什么关系,除非是颅底骨折产生的脑脊液漏,那么中医还得个个是熊猫眼。
  • 中医提到“五脏六腑”,却从来没发现胰腺。而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胰腺是非常重要的消化、内分泌器官,中医把它忽略了不大好吧。
  • 中医认为人体的肾脏是生殖器官,左右两只肾脏功能还不一样,右肾是命门,左肾是藏精,左肾才是真正肾脏,右肾没了人就没命门了,死定了。而现代医学认为肾脏不是生殖器官,而是重要的排泄器官,两只肾脏功能没有显著差异,右肾没了,只要左肾能代偿,人也不会死。即便肾功能衰竭的血透患者,性功能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 中医认为胆主掌人的意志力(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但现代医学认为胆就是一个胆汁的贮藏器官,没啥特别,很多切除胆的患者也没有变成不会决断的人。

可以看看下面两幅同时代中医与传统西医的解剖图谱对比,哪个粗鄙不堪,哪个精确精美,一目了然。虽然中医与传统西医对人类健康的贡献都微乎其微,但解剖知识上,那个时候的传统西医已经拉出中医数百年了。

为什么我们还要抱残守缺?为什么我们还要向后代传递陈腐、错误的知识?

最后说一句:请将浙江小学生中医教材回收、毁版!

18世纪传到日本的荷兰解剖图谱《解体新书》

中医的“解剖”图谱


参考文献:


1. Molina D K, DiMaio V J M. Normal organ weights in men: part I—the hear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pathology, 2012, 33(4): 362-367.


2. Molina D K, DiMaio V J M. Normal organ weights in men: part II—the brain, lungs, liver, spleen, and kidney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pathology, 2012, 33(4): 368-372.


3. 丘光明. 汉代度量衡[J]. 中国技术监督, 2002(8):60-60.

user avatar

让《性教育读本》走出小学

让《中医药健康》走进小学

小学生们造了什么孽啊……

————————

作为一个医学读到博士但没学过中医的人,我偶尔会拿起一些中医书籍翻一翻,感受就是:晦涩难懂。

就算同一种疾病,我对疾病本身的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临床治疗手册都十分清楚,但我在查这类疾病的中医解释时,依然是看不懂的———就是连最基础的阴阴阳阳虚虚实实寒寒热热我都看不懂。

学医的都知道“大三综合症”这个词,就是在对疾病只懂一点皮毛,但没有完全系统的学清楚之前,会对自己身边的各种现象产生严重的“误诊”。我想中医同理,没有个十几年以上的研究和实际操练,根本不可能掌握。

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结果就是——比完全不懂还可怕。

————以上是背景—————

小学生除了文化课以外,该学什么?

答:常识。

医学常识:如何注意卫生,如何注意饮食规律,不要乱吃药,有病去医院,去医院应该注意哪些环节,听医嘱,紧急情况下如何向医疗机构求助。

社会常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融入集体,懂得互相尊重和自爱。认识这个国家、这个世界。

法律常识:哪些事情违法不能做?做了需要承担什么后果?如何防止被人侵害?比如如何防止怪叔叔性侵?如何求助?

自然常识:常见的动植物、山川地貌、乃至自己的身体。

有多少小学生,不,甚至大学生,因为常识缺乏而在社会上做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破事?

不该学什么?

答:专业

中医是一个专业,中医的预防主要是保健,这对小学生来说几乎无用,他学完之后既不能自己开方抓药,也不能指导医疗,更不能自己给自己诊断。最后还是一句有病上医院,这一句话讲36课时我是不信的。

(为了怕自己误解误伤,我还特意去翻看了一下这套教材,开头是一些中医历史和神话故事,然后,还真、真有具体的治疗方法的内容啊!!!!!看着这套标注着汉语拼音的中医学专业教材,我心中只剩一句:我了个大草!)

————————————————

再说由谁来教?这书上写着:36课时。

医学院的老师,要么是常年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医学教授,要么是常年从事临床医疗的专业医生。小学能配备这种师资????36课时可不是我们平时做的每年4次的医疗科普宣讲,那是实打实每周都得按时上班的工作。

让一群根本自己就不懂中医的班主任,随便翻了一遍教材就去给人上专业课?在搞笑??

————————————————

我们再看新闻认为如何讲授:

传播文化?中医是文化?不是自然科学技术吗?

还浓厚?

不光动脑?还tm要动手????动手干嘛?给自己和同学望闻问切吗?

下一步还要继续荼毒初高中生???蛤???

———————更————————

被不知道是不是中医粉的一群人炮轰了一天,累死人了,关评论,顺便人身攻击的评论我看着烦,都删了。

顺便集体回一些问题:这本教材是不是中医历史故事的文化宣传?

答:(下册没看,上册)不是。这本书大半是在讲故事,真的假的都有。小半是在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其中不乏有具体的药食谱内容

动手环节包括同学之间相互检查,评价对方是否身体不健康

这是什么?这是诊断!诊断!诊断诶!

有检查、有诊断、有治疗,这是宣传?这tm就是专业课好吗?还是一本没写清楚的专业课概述。

—————————————————

麻麻:宝贝放学回来咋不开心啦?

小红:今天上中医课,同桌小明给我看病,他说我气虚。

麻麻:那怎么办呀?

小红:老师说我应该补气,需要吃balabalabala。

麻麻:走咱这就去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温病论治,邪正兼顾,辨证施治……”这几句拗口又充满智慧的古老中医理论,如今正悄然走进浙江省的小学课堂。近日,一则关于“中医药课本走进浙江小学”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少讨论。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这门古老的学问以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与.............
  • 回答
    江苏一家幼儿园开设“死亡课程”,这话题确实挺让人心里泛起涟漪的。在我看来,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纳入死亡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尝试,而且我认为,如果操作得当,它绝非洪水猛兽,反而可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咱们得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客观事实,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孩子们天生好奇,他们会观.............
  • 回答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这一举措在医学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政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深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为何会在当前出台。这背后折射出国家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在健.............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我觉得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这件事,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这事儿挺有道理的。你别光听我说,咱们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中医”和“西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上,中医讲究的是“形而上”的整体观,注重人体内在的平衡、气血津液的运行,讲究辨证论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治.............
  • 回答
    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反感与不满:一个多维度的审视当前高中生对政治课本中哲学部分的普遍反感与不满,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有教学方式、时代背景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哲学内容的抽象性与高中.............
  • 回答
    近些年,关于鲁迅先生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位置变动,尤其是“增删”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教材的编排,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以及时代变迁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深度、语言力量以及对社会现.............
  • 回答
    政协委员建议将中医名著纳入初高中语文课文,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如何看待这个建议,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背后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期望,也涉及教育的本质、教学的实用性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等诸多层面。首先,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角度来看,这个建议具有其积极意义。中医作为.............
  • 回答
    《波斯语课》中,主角萨沙在纳粹集中营里,为了活下去,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身份,并声称自己来自波斯。他甚至学会了波斯语,并以教授纳粹军官波斯语为生。而在影片的结尾,萨沙能够完美复述他所教过的2840位纳粹军官的名字,这一幕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时刻之一。如何看待萨沙的这一“超能力”?首先,从现.............
  • 回答
    关于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以及我对恋爱课是否有必要的看法,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首先,这近九成的支持率,我觉得挺能说明问题的。大学阶段,说实话,很多同学在情感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大家开始独立思考,也开始对人际交往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就包括男女之间的情感。但与.............
  • 回答
    杭州十一中引入“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这事儿啊,在教育圈子里头,尤其是家长们中间,确实是掀起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待它,其实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琢磨。首先,这东西的出现,背后当然是想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痛点。大家伙儿都知道,现在的课堂,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太多了,手机、平板这些电子设备,有时候确实会分散.............
  • 回答
    关于三峡大学日语选修课教师课件中出现疑似歧视女性的低俗内容一事,这无疑是一个严肃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此事属实,它不仅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损害,更是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潜在不良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教师的言行举止.............
  • 回答
    “电子倒灌”这个概念,在化学中,尤其是在讨论杂化轨道和分子结构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在分子成键过程中,电子密度分布的一种“逆向”流动或调整。我们知道,在形成共价键时,通常是两个原子各自贡献一个电子,然后形成共享的电子对。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当一个原子拥有未成.............
  • 回答
    “电竞中高端人才平均年薪 21.6 万”这个数据,说实话,挺能说明问题的。它反映了随着电竞产业的不断成熟和正规化,曾经被视为“玩物丧志”的游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庞大产业链和专业化分工的成熟行业。这个薪资水平,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数字,也说明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日益增.............
  • 回答
    这句话,“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能造就亿万富豪夫妻”,确实触及了网课直播领域一个核心的、也常常被公众审视的议题:隐藏的商业利益与教育初心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可能带来的质疑。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味,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人们的怀疑。1. “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对教育承诺的.............
  • 回答
    谷爱凌,这位年轻的奥运冠军,因其卓越的滑雪天赋和出色的学业成绩而备受瞩目。然而,她每年暑假回北京海淀黄庄补习奥数的新闻,以及她母亲谷燕女士那句“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谷爱凌学业背景与“海淀黄庄”现象.............
  • 回答
    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简称NDU)调整其课程规划,将近 50% 的课程聚焦于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一举措背后反映了美国国防战略、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认知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背.............
  • 回答
    一堂颠覆认知的网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禁烟”论,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香港某教师在网课上发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帮中国禁烟”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作为普通大众,当我们听到这样颠覆性的历史解读时,往往会感.............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在文史类研究生阶段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对于“每学期五篇以上课程论文”和“轮番轰炸的课堂汇报”,我只能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十八般武艺”的轮番体验。当然,这里的“十八般武艺”可能更多时候是指体力与意志力的极限挑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精进。先说说那“五篇以上课程论文”。这绝对不.............
  • 回答
    关于中医药局长对女性不孕的见解,要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它可能包含了传统中医的理念、现代医学的融合、政策导向以及一些具体的研究和实践。一、 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石: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在中医药的框架下,女性不孕并非一个孤立的病症,而是被视为身体整体失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