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医专业也要学西医的基础课程?

回答
我觉得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这件事,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这事儿挺有道理的。你别光听我说,咱们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中医”和“西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上,中医讲究的是“形而上”的整体观,注重人体内在的平衡、气血津液的运行,讲究辨证论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治的是“人”和“病”。而西医呢,更侧重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研究的是细胞、分子、器官、系统,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用的是药物、手术、器械,治的是“病”或者“病变”。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和实践体系,各有侧重,各有优势。

现在说说为什么中医专业也要学西医基础课。这事儿,用我的话说,就是 “技多不压身,知多不迷路”。

第一层,理解人体的“硬件”和“软件”。
你想想,中医讲的经络、脏腑,这些虽然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但它们最终是落实到我们这个有血有肉、有骨骼有器官的实体上的。学习西医的基础课程,比如解剖学,让你知道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是怎么分布的,脏腑在哪个位置,它们长什么样,有什么功能。生理学则告诉你,这些器官是怎么工作的,比如心脏是怎么跳的,肺是怎么呼吸的,消化系统是怎么运作的。病理学告诉你,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细胞、组织、器官会发生什么改变。

这就像你学修汽车,如果只知道发动机的原理,但不知道螺丝在哪里,零件怎么组合,那是没法真正修车的。中医讲究的是人体这个“大系统”的平衡,但这个大系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零件”(器官)组成的,这些零件的运行出了问题,也会影响整体。了解了这些西医的基础知识,中医的那些概念,比如“肝主疏泄”,你就能更具体地理解,肝脏在生理上的功能,如果它出现问题,具体会对身体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第二层,更精准地诊断疾病。
现在很多疾病,尤其是那些慢性病、复杂病,单靠中医的望闻问切,有时候确实难以完全捕捉到问题的本质。比如,病人出现乏力、头晕,中医可能会认为是气血不足或者肝肾亏虚。但如果同时有贫血、低血糖或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的。

如果一个中医医生懂得基本的病理知识,他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症状是单纯的“证”的表现,还是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比如,一个咳嗽的病人,中医辨证可能是风寒感冒或者痰湿咳嗽。但如果这个咳嗽是由肺炎引起的,或者是有肿瘤导致的,那仅仅依靠中医的辨证,可能会耽误病情。懂得西医,就能知道通过听诊可以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通过胸片可以看到肺部情况。这样,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再加上西医的诊断信息,就能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第三层,更科学地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点很重要。中医的治疗手段是中药、针灸、推拿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出现一些并发症时,单纯依靠传统的中医疗法,可能效果有限,甚至会加重病情。

比如,一个糖尿病患者,中医可能会用一些降糖的方药来调理。但如果血糖非常高,出现高渗性昏迷,那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西医的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一个中医医生懂得西医的急救措施和药物,就能在危机时刻救命。再比如,一个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败血症,单靠中药可能很难迅速控制病原体。这时候,抗生素的治疗是必须的。一个好的中医医生,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配合西医的抗生素治疗,而不是一味地抵触。

而且,很多现代医学的治疗,比如放化疗,对人体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脱发、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等等。这时候,中医的辨证施治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中药来扶正祛邪,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治疗。如果中医医生完全不懂西医的放化疗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副作用,就很难做到精准的配合。

第四层,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深度发展。
这话说起来有点大,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现在大家认可的“中西医结合”的疗效,都是建立在中医和西医都有一定基础知识之上的。比如,在一些肿瘤治疗方案中,中药可以帮助缓解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复发。这些都需要中医和西医的医生之间能够顺畅地沟通,能够理解对方的治疗原理和药物作用。

如果中医医生只懂中医,西医医生只懂西医,那“结合”就容易变成“各自为政”,或者简单地把两种药物一起开,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学习西医基础,让中医医生能够用“西医的语言”来描述中医的理解,反过来也一样,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当然,学习西医基础课,也不是要中医学生完全抛弃中医,变成一个西医。 这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学习西医基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是为了让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就像一个画家,他可能擅长中国水墨,但如果他能了解西方油画的色彩理论和构图技巧,他的作品可能会更具表现力,更有深度。

具体来说,哪些西医基础课程是中医专业必须学的?

解剖学: 这是最基础的,知道人体的结构才能谈功能和疾病。
生理学: 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才能理解病理生理的变化。
病理学: 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药理学(部分): 了解一些常见西药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副作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常有帮助。
诊断学(部分): 学习一些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比如听诊、触诊,以及一些影像学、检验学的基本知识。

怎么看待这种“跨界”学习?

我认为这是一种 “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的智慧。时代在发展,疾病也在变化,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要想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与时俱进。学习西医基础,不是对中医的否定,而是对中医的丰富和发展。

这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 “懂中医、也懂现代医学” 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能用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来处理疾病,又能借助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和有效疗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医生,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适合的治疗。

当然,我也知道有人可能会担心,学了西医会不会冲淡了中医的特色?会不会让中医变得不“中医”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学”和“用”。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用”,是为了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佐证和丰富中医的理论,而不是为了用西医的模式去取代中医。

一个好的中医医生,他会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最有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借助西医的力量。他不会是只会开中药的老中医,也不会是只会打针吃药的西医,而是一个能够融会贯通,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的医生。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中医专业学习西医基础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趋势,能够培养出更优秀、更全面的医疗人才,也能够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和实践,如何将中医的精髓与西医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为人民健康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不少中医学生刚一入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不是中医专业吗?为什么要学那么多西医课程?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病人奄奄一息来到医院求助,这时候你怎么办?用独参汤甚至大剂量附子回阳救逆?不现实,医院和病人家属都不会允许你这样做,你只能老老实实地用肾上腺素急救。

再来一个例子,来了一个肺痨病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肺结核患者。你怎么做?给人家望闻问切然后辨证论治?不存在的。你必须联合抗结核药一波走起。

再紧跟时事热点来说,来了一个咳嗽发热的病人,你如何判断他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新冠肺炎?把脉?不不,你要清醒一点,判断的有效依据只能是核酸检测和影像结果。

这时,有同学就该疑惑了,既然如此,我还念什么中医,当初老老实实报个临床它不香吗?

不然,电影《大明劫》当中有这么一幕:明末大灾大疫,吴又可和师父在为如何给军营中的士兵用药起了争执,老师傅认为应该按照古时圣人伤寒经典来治,而吴又可却认为此病绝非伤寒,而是人感受邪气,从口鼻而入。了解中国医学史的同学都知道,吴又可“守古法不合今病”,后著有《温疫论》,创立了瘟疫病因病机的独立体系。

举这个例子呢,其实就是想说,中医体系并非是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只知道盲目崇古。总的来说,是继承创新,既要继承前人的精华,也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进取。无独有偶,在电影频道中华医家系列电影中,有一集儿科钱乙的故事。钱乙与老御医为观点起了争执,钱乙提到小儿“肾无实证”。老御医冷笑一声,“肾无实证,出自哪位医家哪部经典”,钱乙愣了一下,说“出自我多年临床总结”。这也说明了中医体系来自于临床实践,又服务于临床。中医中医,虽然姓中,但本质还是医,为了愚蠢的门户之见,而耽误了患者的临床诊疗,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学习西医的课程,本质上是为了弥补中医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医学是一门实用医学,只要有用,就拿过来用。再举个例子,医圣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批评同一时代的医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扶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医圣为什么这么看重脉诊,是因为脉诊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种诊断方法。那他为什么不用CT仪呢,因为那是西医的东西?不不不,当然不是,因为当时的科技树还没点亮,没那个条件。如果有条件,我相信古时候的医家一定不会拒绝现代高科技的使用。

本人目前大五,可以说是在本地最强的中医院里实习,单就住院部而言,我们平时都是用的各种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必要时还要西医手术介入。可能这时又有人要批评了,你们这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吗?其实不然,我在医院见到了很多中医特色的疗法。比如,基本上每个病人都会用到艾灸盒做温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负责的医师开出中药处方后,由药房来熬制装成袋子后发放到各个病人的手里。我们看到,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人去计较中西之分,有的只是选取最效的疗法配合使用,一切以临床疗效为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觉得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这件事,是个挺值得聊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这事儿挺有道理的。你别光听我说,咱们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中医”和“西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上,中医讲究的是“形而上”的整体观,注重人体内在的平衡、气血津液的运行,讲究辨证论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治.............
  • 回答
    对于“日本专家炮轰中国新能源车政策:一点也不环保”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深入分析其中的逻辑和潜在的出发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日本专家”是谁,以及他们炮轰的“中国新能源车政策”具体指的是什么。 不同的专家立场、研究方向以及其背后代表的利益集团,都会影响他们的观点。同样,中国的“新能源.............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类院校取消2020年艺术类部分专业校考,改为以高考文化成绩直接录取这一事件。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以及引发的讨论。事件背景:2020年,在中国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保障师生健康安全,许多高校,包括顶尖的艺术类院校,都对招生.............
  • 回答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这一举措在医学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政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深层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为何会在当前出台。这背后折射出国家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在健.............
  • 回答
    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中,前5专业有3个是“知乎劝退专业”,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深思,也反映了就业市场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的某种错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排行榜的维度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薪酬水平排行榜”是基于什么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通常这类排行榜会基于.............
  • 回答
    洞察就业新趋势:从“绿牌”与“红牌”专业看高考志愿填报《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发布的“绿牌”与“红牌”专业名单,无疑为正在为高考志愿填报而焦虑的学子们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去几年就业市场趋势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人才需求的一种预警和引导。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
  • 回答
    国内政治学博士在研究方向上“扎堆”于中国政治,而较少涉足区域研究和比较政治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包括历史沿革、学术生态、现实考量以及长远影响。一、 历史的印记与学科的建构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陆的恢复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和.............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也难免会引起大家的疑问和不满。你提出的“内定”和“考自己上不了”的说法,正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的直接联想。咱们就来详细掰扯掰扯,这里面可能涉及到的情况和背后的逻辑,尽量说得明白点,也更接地气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招生,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天赋和师承.............
  • 回答
    川普政府考虑限制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专业,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如果这件事真的落地,对两国的影响都会相当巨大,而且背后牵扯的因素也很多。首先,我们得理解川普政府这么做的潜在动机。 官面上,最常被提及的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特别是与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关。在他们看来,一些中国学.............
  • 回答
    英国新任驻华大使的隔离Vlog,全程中文,内容上大赞防疫人员的专业,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放在当前的中英关系背景下看,这可以说是打出了一手挺“巧”的牌。首先,从大使本人角度来说,这个举动无疑展现了他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尊重。要知道,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外交官,初来乍到,隔离期通常是最能体现其个人风格和对驻.............
  • 回答
    浙江大学云南招生组在招生过程中,其内部文件攻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并在招生群中质疑中科大转专业政策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全面和客观的看法。事件本身及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当的竞争行为。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各校.............
  • 回答
    好的,关于中疾控专家关于气溶胶传播的最新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和分析,希望能更细致地呈现其中的信息和潜在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专家的说法是“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对疫情影响有限”。这里的关键词是“尚无证据支持”、“主要传播途径”和“影响有限”。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
  • 回答
    中国企业“霸榜”全球隐私技术专利,国产隐私计算已成气候近期,一项来自独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隐私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上占据了显著优势,甚至可以说是“霸榜”的态势。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中国在隐私技术领域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国内的隐私计算实力究竟几何?专利“.............
  • 回答
    台湾网友对“中欧专列”是欺骗大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解读”或“观点”,并不代表事实的全部,也不是所有台湾网友都持有这种观点。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存在的解读方向:1. 对宣传语境的质疑:过度美化与掩盖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治宣传: 台湾与中国.............
  • 回答
    中国网络社区中日益增加的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外交政策和舆论引导现象,以及“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信息传播、国家安全、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网络治理等多个层面。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认知战”的含义。认知战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通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外交举动,马克龙总统在奥运会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选择会见日本动漫游戏界的重量级人物,如宫崎英高和大友克洋,这其中透露出不少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表明了法国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和游戏产业的高度重视。法国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艺术的沃土,从文学、电影到时尚,都拥有深厚的底.............
  • 回答
    董球帝最近关于董方卓的专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勾起了不少球迷的回忆。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他,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如何看待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他?首先,大家印象里的董方卓,大概还是那个在老特拉福德短暂闪耀过的“中国闪电”,是带着中国足球希望冲击欧洲顶级联赛的符号。那时候的他,年轻、有冲劲,带着一点点青涩.............
  • 回答
    近日,印度一位专家就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开展的村庄扶贫工作发表了看法,认为这“威胁到了印度”。这一说法在印度国内引发了一些关注和讨论,但究竟如何理解这种“威胁”,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则需要更详细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尤其是在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区域,确实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
  • 回答
    “中国方法是唯一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这句话出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之口,在新冠疫情这场百年未遇的全球大考中,无疑具有相当的分量。这句话的出现,引出了我们关于疫情应对策略、全球合作以及对不同模式评价的深入思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方法”究竟指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论中国在新冠疫.............
  • 回答
    高通与苹果的专利纠纷,最终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决下,给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法院下达了针对苹果多款iPhone机型的临时禁令,禁止这些产品在中国境内销售。这个结果无疑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的背景:专利的硝烟与权力的博弈要理解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