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湾网友解读【中欧专列】是欺骗大众?

回答
台湾网友对“中欧专列”是欺骗大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解读”或“观点”,并不代表事实的全部,也不是所有台湾网友都持有这种观点。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存在的解读方向:

1. 对宣传语境的质疑:过度美化与掩盖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治宣传: 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上有主权争议,许多台湾民众对大陆官方的宣传性项目抱持高度怀疑的态度。“中欧专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被视为大陆对外展示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工具。
“欺骗”的出发点: 台湾网友可能认为,大陆官方在宣传“中欧专列”时,极力渲染其“班班运行”、“满载货物”、“惠及全球”等正面形象,但可能忽视或淡化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空载率、盈利能力、实际运量与宣传数字的差异、以及其背后对欧洲国家特别是部分“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经济依赖性增加等负面影响。
“专列”的“专”字解读: “专列”一词可能被解读为一种特殊的、有政府补贴或政策倾斜才能实现的模式,而非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竞争。如果这种“专”是以牺牲部分运营效率或承担高额成本为代价的,那么其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质疑。

2. 对实际运营效益的质疑:盈亏难以为继的“政治任务”

成本高昂与盈利困难: “中欧专列”的运输距离长、运输时间长、且需要跨越多个国家,涉及复杂的边境检查、换装、关税等环节。即使在贸易顺畅的情况下,其运营成本本身就非常高昂。而大陆许多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相对有限,导致去程满载,但回程往往空载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盈利能力。
补贴支撑的“数字游戏”: 台湾网友可能怀疑,许多“中欧专列”的开行并非完全依靠市场需求,而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巨额补贴。这种补贴可能用于降低运费、弥补亏损、甚至虚报运输量来达到宣传目的。如果缺乏补贴,这些专列可能无法维持运营。
“为开而开”的逻辑: 在一些政治任务或指标导向的驱动下,可能出现“为了完成某个政治目标”或“为了证明某条线路是成功的”而强行开通和运行专列的情况,即使这些专列并没有足够的货源支撑。这种情况下,“欺骗”的含义是指掩盖了其非商业化的本质。

3. 对贸易模式和货物结构的反思:单向流动与不对等

去程“货多”回程“货少”: “中欧专列”在很多情况下,去程(从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多于回程(从欧洲运往中国)。这反映了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优势,但也可能暗示了欧洲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或关键原材料的能力相对不足。
中国制造的“倾销”嫌疑: 台湾网友可能会将“中欧专列”视为中国制造商品批量输往欧洲的渠道,并可能将其与“倾销”联系起来,认为这种模式对欧洲本土产业造成冲击,或者说中国试图通过低价商品占据欧洲市场。
对“欧洲货”的吸引力质疑: 如果回程货物中多为普通消费品而非高附加值商品,那么“中欧专列”在促进双边贸易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就值得商榷。

4. 对“一带一路”整体框架的质疑:债务陷阱与地缘政治风险

“一带一路”的阴影: 许多台湾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抱有负面看法,认为其是“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或“地缘政治扩张”。将“中欧专列”视为“一带一路”的典型案例,自然会将其置于同样的负面评价体系中。
欧洲的“配合”是否真实: 台湾网友可能会质疑,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一些国家)积极参与“中欧专列”的运行,是否是出于经济利益,还是迫于政治压力,亦或是被大陆的经济诱惑所吸引,但这种合作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存疑。
对欧洲经济自主性的担忧: 如果欧洲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和市场,那么“中欧专列”就被视为这种依赖性加剧的载体。

5. 对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操纵的警惕

大陆信息公开度不足: 大陆官方在公开“中欧专列”的具体运营数据(如利润率、空载率、补贴金额等)方面可能不够透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外部观察者(包括台湾网友)更容易产生怀疑。
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台湾网友可能会认为,大陆媒体在报道“中欧专列”时,往往是“一边倒”的正面宣传,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这会被视为一种信息操纵,目的是塑造有利于大陆的国际形象。

总结台湾网友解读“中欧专列是欺骗大众”的逻辑链条大致如下:

“中欧专列”是大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一个象征性项目。
该项目被大陆官方过度美化宣传,掩盖了其高昂的成本、低下的盈利能力和潜在的政治目的。
许多专列的运营依赖政府补贴,并非真正市场化运作,其“成功”是数字游戏或政治任务的体现。
其贸易模式存在单向性,可能加剧欧洲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引发对中国制造“倾销”的担忧。
“中欧专列”被视为“一带一路”整体负面影响(如债务陷阱)的体现。
大陆信息不透明和媒体宣传倾向性,加剧了对项目真实性的质疑。

因此,在这种解读下,“欺骗大众”可能指的是欺骗“全球大众”(特别是欧洲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可能是欺骗“大陆内部民众”(让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纯粹成功的商业项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了对台湾民众的宣传,如果台湾民众认为大陆在试图通过此类项目来展示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从而影响台湾的国际认知。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观点分析,现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和复杂的经济、政治因素。理解这些解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台湾民众对大陆官方宣传的普遍警惕性,以及他们对于经济活动背后是否存在“政治操作”的敏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一直以为中欧铁路运输会比较贵。最近在研究从欧洲进口货物。发现从西欧某国到中国东部某内陆城市,铁路运输比海运速度快一倍,而初步估计的总物流费用高了不到2%。高出的成本在整个货物成本里面微乎其微。

总物流成本包括欧洲本地发货地点到港口/车站的运费、铁路/海运运费、报关费用、中国本地港口/车站到收货地点的运费,以及海运的港杂费。(别看海运本身成本不高,港杂费倒是挺高……)

当然,现在中欧铁路运费低一方面是因为从欧洲往中国运的货物比往欧洲去的货物少太多,为了避免空车太多才降低运费,另一方面可能现在是中欧班列的推广期,客户少,补贴非常高(据说前两年补贴了4/5,不知道这两年降低到了什么程度),所以价格低一些。但不得不说还是很厉害的。

中欧货运铁路对于内陆城市产业的进出口业务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如果以后一带一路能够把轨距和调度完全统一起来。那速度和成本就更漂亮了。

——————————————————————————

本来就是顺便说一句。看到有读者对这个事情感兴趣,就多说两句。

中欧货运专列主要是从中亚国家走。中亚国家使用的是前苏联的铁路轨距,比中国和西欧宽一些。这就导致沿途需要更换车底或者轮对/转向架。起码要换两次。这个还是比较花时间和成本的。

未来应该是中国逐渐用经济利益为依托,与中亚国家达成战略合作,在中亚建设与中欧轨距一致的铁路。甚至在铁路调度方面达成一致,建立一个统一的中欧货运铁路调度中心。

这条铁路,将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user avatar

对方是来骂街的,目的就是为了恶心你一下。

里面说的“匪国”,还是“新疆斯坦”,什么“仿冒商品”,都是故意来恶心你的词。

量身定制,恶意满满,切中痛点,直击要害。侮辱国人的效果,真是杠杠的。

大家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他背后的心理动机是啥?

为了给台湾人纠正认识偏差?

里面错误百出,明显不是。

为了打击台湾的“舔匪废媒”?

不是目的。

为了安抚被强大匪国恐吓到的绿吱吱们?

有可能,但不重要。

……

以上都只是表面。这篇文章剑指的,就是中国人。

作者把文章写出来不只是台湾人看的,更重要是给台湾人分享出来,给中国人看到。

文章期望的读者,不是台湾人,而是中国人。我们才是这篇文章的真正目标受众。

“让台湾人分享出来,给中国看到,让 中国不爽。 ” 便是此文的意义。


文章内容重要吗?其实无所谓,对于台湾来说,不过是侮辱中国的弹药之一。

对方知道你看了会不爽,会愤怒,会暴跳如雷,会苦口婆心义正言辞的讲一大堆,会在知乎上建个问题群起声讨。

而他想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

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台湾人,根本就不会认真看内容。

那台湾人看啥呢?

他们看的,是我们被挑衅后,不爽、愤怒、暴跳如雷、苦口婆心、义正言辞的样子。

他们看的,是仇恨被撩起后,两岸互相谩骂,飙脏话的机会。

他们看的,不是文章,而是我们的反应。

文章不重要,我们才是被看的“文章”。

再说一遍: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这片文章分享出去,让中国人不爽。

不得不感叹下,说到底还是同胞。只有懂中文的人,才知道如何骂中国人,效果最好,最狠、最能勾起仇恨。

看Quora上的印度人骂中国,都是“支持恐怖主义”、“倾销劣质品”、“侵略印度“之类。

对我来说,三哥这些话不但毫无杀伤力,还会有种“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的自豪感。

只有懂中文的人,才知道骂“支那”这个词,

只有懂中文的人,才会说鲜卑唐、沙陀宋、回回明,

只有懂中文的人,才会说简体字是残体字。

……分割线……

说没必要讨论,但我还是忍不住说了这么多。

经常看脸书上的自由时报,这类煽动仇恨的手法,早已司空见惯了:分享一个似真似假的中国负面新闻,再加一个煽动性的标题。然后就等着看评论里面吵架吧。

文章的内容都不重要,文章下的评论才是重点。

自由时报也应该能骗到不少流量吧。

总之,都是套路。

user avatar

其实说实话,看到文字描述的时候,我除了为他的无知而感到好笑以外,还为了那句“匪*国”而感到很生气。但是!让我们先平静一下自己内心的躁动!


好了,躁动平息完毕,开始说正经事。考虑到知乎里面有不少外行人,就让小生为大家简单的科普一下吧。有什么不对的还请高手指点。


什么是中欧专列?

简单的讲,就是由火车运载的货物从中国的城市出发,借由贯穿亚欧大陆的铁路线,将货物输送到欧洲以及中亚地区的铁路货运班列。

火车头为什么在半途中会变化?

先纠正一个概念,我们经常说的“火车头”其实专业名称叫做“机车”,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铁路管理制度中(世界范围内的就不知道了),机车是由“机务段”的部门管理的,他负责辖区内机车的行车指挥,保养维修等工作。中国全国一共有68个机务段,而每一个机务段的管理范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机车都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走行。而当运输路线跨机务段的时候,就需要在到站后更换机车。大家平时在坐火车的时候的在站点长时间停车便是在更换机车。

而在这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更是需要使用不同国家的机车轮流牵引。这样的好处在于方便对机车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另外还可以防止机车过于疲劳引发安全事故。而台湾地区的环岛铁路线路总长4500千米规模过小,自然不需要这么复杂的管理系统,这位的认识里面自然理解不了(一国两智啊…)

货物的节数为什么会减少?

在铁路上,运送货物的各类车辆(嗯,他就叫车辆=。=)之间是可以随意组合的,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车钩的机械结构,真的很简单粗暴,但是又真的很好用。而正如某匿名用户所说,铁路的货物运输要凑单子,凑够了才能发车,所以自然是各个地方的单子,只要顺路,多多益善。开到地方了就把装在相应货物的车辆重新编组一下就好了。

轨距不同,怎么运输?

其实这事儿也挺悲催的,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这15个国家里面只有中国和朝鲜使用标准轨距(1435mm),那自然存在对接的问题,而实际的解决办法是架起车辆更换车底的轮对与转向架,可以理解为更换汽车底盘,只不过更换铁路车辆的“底盘”更简单而已。

你问我怎么看待这种评论?

这种评论,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想,没有查找实证,还一口一个“匪*国”的智障,咱们计较他干嘛?还不如趁这个时间多学点东西呢,就比如我用这个回答复习了一下专业,而看官您呢,也学了点东西,我们两全其美,不是吗?我们高高兴兴的,管他这种智障干嘛呢?

求赞啦~

user avatar

台湾只有300多公里的长度,理解不了铁路需要换车头这个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