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日俄战争刚开战的时候,本来还在罢工闹事的彼得堡工人们马上就不闹了,不仅如此,还主动上街游行。
喊的什么呢?“沙皇万岁!”“祖国万岁!”
你以为阶级矛盾这就被民族矛盾盖住了?naive
俄国在旅顺刚打输,国内工人就又变回老一套了。。。。
所以说民族主义有时候就是层纸。
他们实际上在赞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啊,只是暂时没搞清楚发展道路而已。
楚云飞说“民族利益”,什么是民族利益(国家)?什么是民族?绝大多数人复述这几个字的时候,肯定不是说一个少数人占有几乎全部财产和权力,多数人遇到灾年就卖儿卖女的社会;更不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富人为了保全财产主动合作,漠视群众苦难的社会。那样的社会,如果强行把所谓民族和国家看成一个整体,的确也是有利益的,但如果利益主要体现为少数人的富贵,肯定没法算作楚云飞为了讨好观众而说的“民族利益”。(觉得上面说的不对,就不必往下看了)
换句话说,在这些观众的心里,虽然觉得有一定的阶级差异未必不能容忍,但权贵对自己的财产不应该有绝对支配权,甚至没有奢侈浪费的权利。一旦普通人生活艰难甚至生活不体面,富人就应该分享自己的财产;如果社会遇到外来侵略或者自然危机,富人就该用自己的财产来拯救所有人,而不是像《2012》那样,买一张船票开溜。简而言之,少数统治者替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掌管这份财产,他们不是财产的拥有者,只是全民的仓库保管员。这样才能谈“民族利益”。
多数人要分享社会财产,少数人只能行使代理权,我不用再说这是什么制度了吧。可见就算是《亮剑》这种反动愚民电视剧的观众,实际上也赞同公有制,起码倾向于激进改革,搞实际上的公私合营。50年代的中国不就是在这样做吗?
那,为什么说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矛盾呢?因为马克思主义者太庸俗、太现实,太冷酷,太阴暗了,他们根本不相信资产阶级或地主作为一个整体会有良心,不相信民众需要花钱的时候高喊一声“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就能从善良富人那里拿出钱来。就算财富集中导致了经济危机,社会主义者也认为富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拖着大家一起死。这种难听的实话当然很难拿到电视剧里泼狗血。
更邪恶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会对有钱人进行有罪推定,认为只要有预期的利益,他们就会和侵略者合作,和帝国主义一起合伙压榨民众。就算没有利益,因为已经有了足够的家当,他们也往往会对新的皇帝采取合作态度。用鲁迅的话来说,这是“从最坏、最心存恶意的方面去推测”。
很遗憾,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恶意推测”的确符合历史主流,阶级社会就是那样吃人不吐骨头。具体到晋军头领楚云飞的这句台词,听起来倒还不赖,但一想到晋军和日军的“共荣”传统贯穿整个抗战,持续到1947年,我就觉得导演选角很是贴切——这个演员最经典的形象是三姓家奴吕布。
(脸盲症搞清楚这个事实,花了好多年啊)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要对阶级社会的统治集团表示不信任呢?因为寡头权贵内部也有竞争。有爱心且喜欢“共享”财富的权贵虽然不一定破产,但从长期来看一定会跌出统治集团。历史上有背叛阶级本性的人,没有背叛阶级本性的阶级。
所以,从马克思开始,社会主义者不再满足于想象理想社会的和谐气氛,而是一定要搞革命,用刺刀改造社会财富结构,禁止少数人在法律上拥有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然后再谈大家的共同利益,再谈理想社会。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升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步。
当然,升级过程一点都不和谐,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更何况好多人为了钱能和父母翻脸。用脚趾头想,我也能推断出阶级斗争意味着残酷的战斗。革命领袖对此也毫不讳言: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易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这样的事情谁也不情愿发生,谁也不可能在家里郁闷一阵,就无怨无悔地献出自己生命,去捏合整个社会的利益。大家都希望平和地实现利益共享,希望整个社会能自然地结成利益同盟。这就是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比马克思出现要早——因为他更接近于人类的本能,更接近于人类的善良愿望。只是几千年下来,善良愿望从来没落实过。所以马克思号召大家先当恶人再当好人,依托生产力发展,用最粗暴的手法奠定社会进步的基础。这就是楚云飞粉丝在现实中碰壁之后的反应。
我之前写过一个答案,引用过台湾国民党的抗战影视剧情:
为什么近十年来抗战电视剧偏爱描写「纨绔少爷」「江湖大佬」参加抗日?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这里我再引用一下:
抗日电影内陆、台湾版本之异同第二,人物身份选取不同。大陆拍的全是穷人的抗战,比如乡下老百姓、穷人参加革命抗战,地主老财是汉奸。而台湾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战,比如《梅花》,讲的是绅士、大乡绅的抗战,家里几代同堂,生活很好,很体面,小孩都在国外留学等等。而《笕桥英烈传》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钱人家。国民党在大陆代表有产阶级的政权,价痔徨系对富人是正面的,对富人是负面的。
《梅花》讲述的是地主或乡绅的抗战,毕竟两岸的阶级立场不同,台湾要讲述的地主可是很慈善优秀的那种,这一点很总要,没有这样的假设,该片就没有了理论支持了。所以开篇就是林家生了孩子大摆筵席,屠夫“张一刀”上前就夸耀:“没有林老爷给我们房子,我们哪有生意做”,所以林老爷的事就是我们下人的事。林家少爷也是平易近人(不是富二代的样子),留过洋,还与日本人池田队长做过4年同窗,所以河池也登门道喜。老爷子不喜欢日本人,但也说不上反抗。你看这关系,哪有抗日的由头?既然是抗日剧,必须要找个能让富人抗日的事由,于是编剧就设计了反对“拆迁”的情节,拆的是林家的祖坟,因为挡着日本人修电缆线的道路了。看来反抗“拆迁”早就有了,还能引发抗日的激情?老爷子阻挠拆迁被杀,这不就有了抗日的借口了吗,下面就可以“报家仇”,当然顺便也报国恨。
擦擦眼泪,故事很感人,可是仔细琢磨,这个影片的硬伤真的不少。真正抗日的却是民众“张一刀”,林家上下都是在“报家仇”,没有老爷子的死,哪轮到抗日一说。如果摊上一个恶霸地主,老百姓还不拍巴掌呀。影片把剧情设计到台湾,就是避免矛盾升级,应为台湾已经被日本统治50多年了,已经被日本同化了,影片中看不到激烈的民族矛盾对立(比如日本在大陆的烧,杀,强奸等恶习),遵循“你不惹日本人,日本人也不惹你”的原则,除了老爷子是主动挡道被杀,大嫂实际是被民众的误解“逼死”的。片中的国军更是看不出抗日有多积极,跟跑龙套的差不多,老大更像是穿着制服来泡妞的……该片真的很难说上是经典“抗日剧”,顶多“一个由拆迁引发的血案”。
看到没,世上的聪明人不止是《亮剑》剧组,人家国民党拍电影也知道要缓和阶级矛盾,要把富豪林家描绘成民众利益的代表,给观众制造“内部”大团圆气氛。落实到剧情上,编剧一方面让林家共享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要凭空制造林家和帝国主义的仇恨(因为争财产引发私仇),这样才能整合出貌似合理的“全民利益”,进而得出国民党领导“全民抗战”的结论。《亮剑》剧组到国民党的宣传部门,一定比政战官邓丽君还要红。
然而,马克思主义者很讨厌,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坚决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明明人家演员都说了,富人财产也可以给穷人用,权贵也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这些革命愤青却非要问一句“为啥?”,然就要动手把人家共产了,才肯相信别人的诚意。这种绕了几个弯子的邪恶想法,摆到肥皂剧里当然如楚云飞的豪言壮语更受欢迎。
但是,既然目标是一致的,那现实早晚会让观众学习逻辑,危机一定会让大家想起鲁迅的教诲。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自称奉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企图和民众一起超越本能的善意,用理智来设计一条通往和谐社会的道路。既然大家都知道卖力工作才能换来可爱的工资,我也认为大多数人迟早都会接受革命的“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最后引用一下几十年前中学语文列为重点课程的一篇文章,我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材料。相信今人的智慧不会低于古人:
酒数行,腊起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之;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
皆曰:“不能!”
腊曰:“靡荡之余,又悉举而奉之仇雠。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则使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安乎?”
皆曰:“安有此理?”
腊涕泣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夫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天人之心,能无愠乎?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国,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以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
皆愤愤曰:“惟命!”
……遂部署其众千余人,以诛朱勔为名,见官吏、公使人皆杀之。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
相关回答:
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说法?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第一点原因,你就看见那么多人赞同了,反对的你就看不见。当然,党国想让你看见赞同。
第二点原因,抓兵没抓到他头上,征他两千爱国税,他就不喊民族利益了。
第三点,对于一个没有内容的概念而言,我每天都要开心的拉屎也比它高。楚云飞的意识形态还真就没有拉屎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