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

回答
对于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规律、国际技术交流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认知差异。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这种观点的产生根源及背后逻辑:

1. 对中国军事技术快速进步的疑虑与不适应:
历史惯性与期望: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与西方存在显著差距。一些西方观察家和民众可能习惯了这种“追赶者”的角色认知。当中国突然拿出像歼20这样一款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时,一些人难以接受,认为这种进步“过于迅速”、“不合常理”,从而倾向于用“偷窃”来解释。
零和博弈思维: 在一些地缘政治环境下,国家间的竞争被视为零和博弈,一方的进步意味着另一方的削弱。因此,当看到中国在军事上取得突破时,会将其归结为通过不正当手段从对手那里获取利益。

2. 对西方技术优势的自信与保护欲:
技术领先者的傲慢: 长期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航空工业和军事技术领域享有领先地位,拥有大量的尖端技术和知识产权。一些西方人士可能认为他们的技术是难以被复制和超越的,将中国歼20的出现看作是对自身技术垄断地位的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并且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技术被仿制或抄袭的时期。这种经历使得他们对技术泄露和知识产权侵犯保持高度警惕。

3. 对所谓“间谍活动”的放大与刻板印象:
情报机构的运作: 国际情报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各国都会试图获取对方的关键技术信息,包括军事技术。西方情报机构确实曾公开指控过中国进行网络攻击和技术窃取活动。这些指控,无论是否被证实,都会被一些人用来构建“中国通过偷窃来发展”的叙事。
媒体报道与公众认知: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出于特定立场,可能会放大与“中国窃取技术”相关的报道,并将其与具体军事项目联系起来,从而塑造公众认知。

4. 对技术复杂性的低估:
简化认知: 现代先进战斗机的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需要大量资金、人才、系统工程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将一个复杂的技术成果简单归结为“偷取”某个部件或设计,是一种对技术发展内在规律的简化和忽视。

二、 详细分析歼20研发的技术特点与西方技术可能的关联:

要反驳或理解这种“偷窃论”,需要从歼20本身的技术特点出发,结合航空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1. 核心技术:
气动布局: 歼20采用了独特的鸭翼边条翼融合气动布局,这是其设计的一大亮点,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隐身性能。这种布局并非西方独有,虽然早期俄罗斯米格1.44试验机也有类似的气动构型,但歼20的实际应用和整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隐身技术: 隐身材料、外形设计(如S型进气道、菱形机身、内埋式弹仓)是隐身战斗机的关键。西方(尤其是美国)在F117、F22、F35等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的隐身技术经验。中国在隐身技术上的进步,可能借鉴了公开的研究成果,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对西方隐身技术(例如通过公开的飞机残骸、飞行器材料分析等)进行研究和理解。但将先进的隐身涂层和气动外形设计直接“偷取”并集成到全新平台,其难度极大,需要深厚的材料学、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工程实践。
雷达与航电系统: 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先进的传感器融合、电子战系统是现代战斗机的核心。美国在这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雷达技术上确实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具体的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可能与西方有差异。所谓“偷窃”可能是指获取了某些关键的雷达设计理念、元器件信息或软件算法。
发动机: 这是歼20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中国国产WS10、WS15发动机的发展过程一直备受关注。早期的一些传言认为,中国可能从某些西方先进发动机(如俄罗斯AL31或美国F110的某些关键技术)中获得启发,甚至存在技术泄露。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曾引进过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技术,这为国产发动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然而,从引进许可的发动机技术到自主研发出具有推力矢量等先进特性的新型发动机,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如果指发动机的某个核心部件或设计理念被窃取,这是可能存在的,但要说整个发动机就是“偷来”的,则过于绝对。

2. 技术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与借鉴: 任何国家的军事技术发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实现的。完全的“原创”非常罕见。中国在军事技术发展上也遵循这一规律,对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包括西方技术)都有研究和借鉴。
系统集成能力: 现代战斗机不仅仅是先进技术的堆砌,更是高度复杂的系统集成。即使获取了某些关键的单项技术(如先进的雷达芯片或隐身材料配方),如何将其整合到整个飞行器设计中,使其发挥最佳性能,并满足可靠性、可维护性等要求,这需要强大的系统工程能力和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歼20的出现,恰恰体现了中国在系统集成方面的巨大进步。
自主研发与创新: 即使有外部影响,也不能完全否定中国在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工程等领域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巨大努力。中国拥有庞大的科研体系和工程师队伍,在某些领域也可能实现突破性创新。例如,歼20的气动设计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 为什么会形成“偷窃论”?

1. “事实”的模糊性与选择性解读: 很多指控源于零星的情报、分析或猜测。比如,某国工程师因涉嫌窃取公司技术而被捕,然后这种个案被泛化为“中国通过此方式获得了XX技术”。对事实进行选择性地放大或解读,容易形成片面认知。
2. 信息不对称与宣传战: 在信息不透明的军事领域,各国都在进行信息战。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公开指责来“认知作战”,打击竞争对手的形象,同时强调自身技术的优越性和防御的必要性。
3. 误解与信息茧房: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触到片面信息或带有偏见的观点,会加剧误解和认知偏差。

四、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1. 承认现实,但不妖魔化: 承认中国在军事技术发展中可能存在从外部获取技术信息的行为,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不能因此将所有成就都归结为“偷窃”。同样,美国在冷战时期也曾从苏联获取过不少技术信息,并将其用于自身发展。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交流与借鉴。
2. 关注自主研发和集成能力: 评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战斗力,以及其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歼20在系统集成、设计理念和性能上的表现,足以说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巨大投入和进步。
3. 避免“一概而论”的偏见: 任何技术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大量投入。将复杂的成果简单地归结为“偷窃”,是对这些努力的否定,也带有明显的偏见。
4. 保持理性与科学的态度: 评价一项军事技术,应基于公开可信的技术分析和证据,而非道听途说或情绪化的判断。科学地分析其气动设计、材料构成、电子系统等关键要素,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5. 认识到国际技术交流的复杂性: 在全球化时代,技术交流和合作是普遍现象。同时,军事技术作为敏感领域,也必然伴随着情报收集和反情报活动。理解这种复杂性,有助于避免简单化的指责。

总结来说,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是一种片面且带有偏见的观点。 这种观点忽略了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庞大的科研投入、以及工程师们卓越的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虽然中国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借鉴或研究过西方先进技术,这是普遍现象,但这不等于直接“偷窃”并复制。歼20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在现代航空技术领域的追赶和创新,是其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将如此复杂的科技成果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偷窃”,既不符合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部分西方观察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不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的人,一看就没做过工程项目。

要说偷技术,单点技术是可以偷的,比如逆向一个算法,扫描一个芯片,这都有可能。再比如,iOS 里面有一个交互很好,小米复制个一模一样的,这已经发生过了。

但是 f22 不是这样的东西,f22 是一个极其巨大的系统工程!这种项目两个特点:

第一,涉及到的技术方案极其繁杂,规模浩大,几卡车图纸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些东西可能分散在不同机构中。别说你拿不到全部,你就算拿到,几百个科学家、几万个工程师的聪明才智,你靠谁来消化?你有这种团队,就别费心偷了,自己造更快。注意你只有资料没有实物哟~

第二,各模块盘根错节,关系复杂,不是说你偷了一部分,剩下的替代一下就可以的。事实上连设计 f22 的人都不敢轻易改动,所以会有个产品定型阶段。比如飞机外壳,你把数据偷来,说我按照我的需求和供应商稍微改改可以吗?对不起不可以,牵一发动全身。那都是最复杂的流体力学和电磁学计算的结果,改一点儿则谬以千里。你说那我完全不改可以吗?对不起还是不可以,因为同一个问题美国人这样解决,你就不能这样解决,因为你面临禁运。

这样的项目,你靠偷?除非你能拿到全部实物、技术文档、数据,以及搞定所有供货商(核心部件差一个都不行),这还不够,你得策反核心工程师,最好包括总师,因为很多东西你拿到了也不明就里。必须有人从理论高度指导你,你才看得懂那些文档。

别说偷,就现在,中国和美国互换技术,中国手把手教美国复制 j20,美国手把手教中国复制 f22,短时间都够呛能复制出来。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这是把一国的整个军工产业撕下来贴到另一个国家去。

所以,你问中国有没有偷过美国的空军技术?我相信有,个别技术难点,偷过来参考一下,辅助攻关,这个有可能。你说中国把 f22 的技术偷过来改改就造出 j20?对不起中国做不到,没有国家能做到。

ps:

可能一些朋友对“系统工程”意味着什么缺乏直观的感觉,我大致解释一下。

j20 这样的项目,你不能把它想象成解一道特别难的数学题,有答案就可以抄。

实际情况是,你想要个新飞机,首先你要搞清楚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飞机,把你的需求量化地描述清楚。你不能笼统的说我要飞得快的,火力猛的。多块?多猛?你得有个标准。为什么说四代机要有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这都是各国军事学家讨论推演了无数遍的结果。你光看到 f22 的指标,为什么是这样的指标你理解吗?它满足了美军什么需求,我们需求有何不同,导致我们需要的指标有何不同?

到这一步,实际上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现成的题目给你,题目是你自己出的,而且这个题目特别笼统,不是类似证明题那样的,而是“请用数学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种超大题目。有些人设想的那种抄袭,最大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你看到了一些答案,但你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然后,你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哪些能做,哪些要妥协。这一步你得搞清楚国家现有水平能到什么层次,国际上是什么水平,有哪些技术资源、哪些团队可以利用。而且你现有的基础得大差不差才行,你是个津巴布韦水平,什么都没有,瓶子盖儿都造不了,造什么飞机?

下一步就是拟订总体技术路线,以及技术分解。先搞明白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要从哪个学科着手,然后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 10 万个小问题,分散到各个团队里面去,批项目,给钱,给时间,验收。这一步的时间可能非常长,并且反复试错、反复调整。各个学科进度不一,可能有的很顺利,有的可能拖了很久失败了,可能一个领域很顺利,但是它依赖的领域失败了,这时候就要反过来调整技术路线。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军工技术的大阅兵,看起来只是造一个飞机,可是当这个飞机对各个领域的要求都达到国际一、二流水平的时候,相当于要求你的整个军工技术达到国际一、二流水平,还不能缺项,我们又没有国际合作。

技术条件大致成熟以后,终于可以开始造飞机了。先拟订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分解为 10 万个模块,各个团队根据技术要求研发模块,然后把这些模块集成起来。这一步的坑非常深!飞机的设计一端连接的是技术导入,另一端连接的是生产制造,各个模块之间的牵制千头万绪,可能发生无数次迭代,无数次推倒重来。别的我不了解,电磁优化设计我懂点,就说飞机外壳吧,一边是功能需求,一边是电磁,一边是流体力学,既要隐身,又要能飞,还要能装东西。好不容易优化出一个外形,领导说屁股要加个东西,完了,推倒重来。各种微分方程,算死你。到了这个地步,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对各个模块的要求是甭管你用什么办法,必须给我搞出来。

经过多年的折腾,终于造了个大致能飞的玩意儿,可以试飞了。一试飞你会发现,本来以为没问题的设计,其实问题一大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怎么办?改进,试飞,再改进,再试飞,再改进……

这个就叫“系统工程”。对于这样的工程,你拿到所有资料,也不过是站上了这个工程的废墟而已,反而当你面对一个具体问题一筹莫展,需要去偷技术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只差临门一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