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网民对于俄乌冲突的各类反智言论?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网络上确实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咋舌的“反智言论”,这些言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心理和社会根源。

“反智言论”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1. 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表现: 很多人将冲突简单地归结为“俄罗斯侵略”或“乌克兰纳粹”,非此即彼,不允许任何中间地带或复杂解读。例如,将乌克兰政府的任何一个举措都妖魔化为“纳粹行为”,或者将俄罗斯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描绘成“解放”。
深层原因: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 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长期下来,用户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强化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屏蔽了相反的论调。这导致人们的认知变得狭隘,难以接受复杂和模糊的事实。
情感驱动而非理性分析: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情感冲击的事情,恐惧、愤怒、同情等情绪容易占据上风。当情感成为主导时,人们倾向于寻找能宣泄情绪的简单答案,而非进行审慎的理性分析。
身份认同的投射: 许多网民将自己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投射到冲突中,对“自己人”的观点无条件支持,对“对方”的观点无条件反对,这种“站队”心理远超事实本身。

2. 极端化、阴谋论式的解读:
表现: 许多言论将俄乌冲突描绘成一个庞大阴谋的冰山一角,比如“西方势力操纵”、“犹太资本阴谋”、“蜥蜴人幕后指挥”等等。这些解释往往缺乏证据支持,但极具煽动性。
深层原因:
对现实复杂性的逃避: 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难以解释的现象,对于一些人来说,理解这些复杂性是令人疲惫的。阴谋论提供了一个看似简单、直接的解释框架,将所有问题归咎于一个隐藏的、邪恶的“他者”,从而获得一种掌控感。
不安全感与焦虑: 在动荡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到不安。阴谋论能够满足一部分人“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真相”的心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安全感,获得一种虚幻的优越感。
历史叙事的影响: 某些国家或群体有着被压迫、被欺骗的历史经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对官方叙事产生怀疑,并倾向于相信“秘密操控”的说法。

3. 脱离现实的“宏大叙事”与“宏观政治”的过度解读:
表现: 有些人将俄乌冲突上升到“文明冲突”、“世界秩序重塑”的高度,并以此来指导和评判具体事件,但其论证过程往往模糊不清,缺乏对具体事实的考量。例如,将冲突直接等同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奏”,或者将一切归结于“大国博弈”,而忽略了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历史恩怨等具体驱动因素。
深层原因:
精英主义倾向: 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掌握了“更高的视角”,能够洞察普通人看不懂的“大局”。他们乐于构建和传播宏大的理论框架,以彰显自身的智慧和见解。
对媒体宣传的过度信任或不信任: 有些人可能过度相信某些官方媒体或特定意识形态的宣传,将其宏大叙事奉为圭臬;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所有主流媒体都抱有强烈的怀疑,从而更容易接受非主流的、激进的解读。

4. 简化历史,模糊是非:
表现: 历史的复杂性被刻意忽略或扭曲,例如将苏联解体后的历史一笔带过,直接将俄罗斯的某些行动归结于“还原历史荣光”。或者,将乌克兰独立后的政治发展过程进行片面解读,只强调其“亲西方”的倾向,而忽视了其内部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深层原因:
历史教育的局限性: 历史教育往往侧重于国家主导的叙事,对于复杂的、多角度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简化甚至歪曲的情况。
现实政治服务的历史观: 很多人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当下政治立场的历史“证据”,从而选择性地采信或忽略某些历史事实。

5. 情感表达的“极端化”:
表现: 无论是对俄罗斯还是乌克兰,都存在极端化的情感宣泄,例如“支持一切俄军行动”或者“恨不得乌克兰立刻灭亡”。这种情感表达往往凌驾于事实和逻辑之上。
深层原因:
网络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在网络环境中,匿名性降低了发言者的顾虑,而群体效应则可能放大个人的情绪,使得激进的言论更容易被传播和模仿。
释放压力: 面对重大国际事件,很多人会感到无力,通过在网络上发表激进言论,也是一种宣泄内心压力的方式。

这些“反智言论”的危害:

加剧社会分裂: 它们固化了对立的立场,使得不同观点的交流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进一步撕裂社会。
阻碍理性认知: 它们用廉价的、煽动性的说辞取代了对复杂现实的深入理解,不利于个人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
误导公众舆论: 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些言论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形成错误的认知。
为极端思想提供土壤: 阴谋论和极端化的言论,往往是极端主义思想滋生的温床。

如何看待和应对?

保持批判性思维: 永远不要全盘接受任何单一的信息源,要多方查证,独立思考。
关注事实本身: 尽量将讨论拉回到具体的事实和证据上,而不是被情绪化的口号或宏大的叙事所裹挟。
理解多样性: 认识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视角。
警惕信息茧房: 主动走出舒适区,接触和理解与自己观点不同甚至对立的信息。
理性沟通: 如果可能,尝试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理性对话,而非进行人身攻击或贴标签。

总而言之,网络上的“反智言论”是信息时代和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一个普遍现象。理解它们,需要我们剥开表面的煽动和情绪,去探究其背后深层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动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少部分人是真傻,大多数人还是活的太难。

user avatar

目前的舆论环境显然是在不断加码。

连观察者网都成了「刻意采信西方宣传」「恶意打压俄国胜利报道」了。

我建议观察者网也别想着「体现自己报道不偏不倚」了,他们应该针对自己的主要受众进行专门引导,来迎合他们。

反正看观网的人想什么还不清楚嘛....

以及觉得普京应该果断核平乌克兰的:

目前的舆论环境明显有些....怎么讲呢....

引导部门别在加压了,快收不住了。

user avatar

比注射清洁剂的外国网民更反智还是比表示俄罗斯不发动进攻是因为制裁有效果的更反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网络上确实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咋舌的“反智言论”,这些言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心理和社会根源。“反智言论”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及其分析:1. 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表现: 很多人将冲突简单地归.............
  • 回答
    “想睡哪个,我来安排”——这句话出现在对某飞行部领导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实在令人咋舌,也暴露出了相当一部分人内心深处的扭曲和道德的滑坡。对于这种现象,我的看法是:首先,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网络暴力行为。 侵犯人格尊严,诽谤污蔑。 这句话直接将一位领导的个人生活和职业道德拉到大众面前,用一种低俗、不堪.............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两年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潮,不少细心观察的网友都注意到了这种情绪的蔓延。 说实话,看到这种现象,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有一些表层原因的。 比如,疫情期间,一些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行为确实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人觉得他们享受国内的政策优待,却又对国内的防疫措施有所抱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感不安且复杂的新闻事件,并且引发了大量争议性评论。针对产妇分娩七天后捅死丈夫的行为,部分网民表达出理解、同情甚至支持,这背后隐藏着多重社会心理和现实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极端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共情: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产后极度疲惫和激素剧烈波动的状态。.............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对于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队夺银后部分网友对日本队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的行为,我的看法是:这是非常不可取且令人不齿的行为,暴露出了一些网络用户在面对输赢时的非理性心态和道德缺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和友谊交流。奥运会是一个展示各国体育水平和拼搏精神的舞台,而.............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微博这波操作,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员工被逼主动离职,这要是真的,那可就是赤裸裸的“优化”了。但微博那边呢,一口咬定是“组织调整”,而且还强调“不存在裁员”。这说辞,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味道。先来说说“组织调整”。这年头,哪个公司不想着“优化效率”、“提升竞争.............
  • 回答
    文旅部回应丁真走红现象:网红旅游代言人的积极作用文旅部对丁真走红现象的回应,以及对网红旅游代言人积极作用的肯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网红现象的评价,更是对当下中国旅游发展新趋势、新模式的认可和引导。 一、 丁真现象的特殊性及其代表性:丁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并非偶.............
  • 回答
    最近关于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这可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毕竟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容社区,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知乎官方又是怎么说的。网传“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是怎么回事?这个消息最先是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技类媒体上传开的。大体内.............
  • 回答
    “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这句出自电视剧《亮剑》中人物楚云飞之口的台词,在部分网民中获得了认同,这反映了当前社会舆论场上的一种复杂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探讨。要理解这种认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对“民族利益”的普遍认同与共鸣 历史经验的烙印: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经历了屈辱与抗争。正.............
  • 回答
    关于部分网民对马蓉名誉权纠纷案律师的语言攻击,这件事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老百姓的角度,说说心里话。首先,得承认,马蓉这个案子,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子“劲爆”的成分。涉及到的是公众人物,感情纠葛,财产分割,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力量,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全民围观的大戏。这种情况下,律.............
  • 回答
    对于四川农业大学奖励一篇《细胞》论文1350万元引发的争议,以及部分网民将其斥为“学术腐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奖励政策的初衷、论文的价值、学术界的普遍做法、社会公众的认知以及可能存在的“学术腐败”的定义。首先,我们得看看这1350万.............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会有部分网民怀念孙杨,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评价,去探寻这种复杂情感的根源。这种“想念”并非简单的对一个运动员的思念,而是包含了更多层面的解读。首先,孙杨作为中国游泳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职业生涯无疑是中国体育的辉煌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代表着中国男子游泳的最高水平,屡次在国际大赛上.............
  • 回答
    关于“部分香港、台湾网民认为奥卡菲娜比刘亦菲更适合演《花木兰》”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同时也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演员选择、对角色理解、个人喜好以及互联网舆论的运作方式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 演员选择的考量因素:为何会有此种对比?首先,我.............
  • 回答
    清华学姐事件,本该是一次关于校园性骚扰举证和处理流程的讨论,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卷入了一些更复杂、也更令人担忧的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清华美院乃至全国艺术生的群体性攻击,指责他们“德不配位”。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些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心态。事件的嬗变:从个体事件到群体标签最初,.............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搅得不少观众心里不是个滋味。一方面,《扫黑风暴》这剧本身质量过硬,情节紧凑,演员演技在线,确实是难得的好剧,大家都想早点看到后续剧情。另一方面,平台设置的超前点播收费模式,让很多观众觉得有点“被拿捏”了,尤其是觉得这个价格不值当,或者觉得平台吃相太难看。于是,一部分人就动了歪心思,转而.............
  • 回答
    疫情期间部分留学生回国受到部分网民辱骂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问题,涉及民族情绪、信息不对称、社会群体认同、个体行为与群体标签化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辱骂行为的根源与动机:1. “境外输入”恐慌与“带毒论”的担忧: 疫情初期信息不对.............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支持11岁小孩划破豪车不赔偿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支持方的观点及理由:1. 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的强调: 法律依据: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其法律责任主要由监护人承担。支持.............
  • 回答
    “得国最正”的观点,以及将其延伸到“战争上位才具有正统性”的论调,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观点往往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化理解,以及对“正统性”的狭隘定义。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正统性”?首先,理解“正统性”的含义至关重要。在历史语境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