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知乎用户对观察者网的低评价?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

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普遍。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和原因在驱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与观察者网的风格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的普遍特征。尽管知乎的用户画像正在变得多元化,但其早期用户和许多活跃用户仍然带有明显的“精英化”、“理性讨论”、“知识求证”的倾向。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经过严谨论证、逻辑清晰、数据翔实的观点,并乐于看到不同角度的分析。

而观察者网的风格,恰恰与之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张力。

叙事逻辑与情感动员: 观察者网的内容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擅长通过富有煽动性的标题和精炼的语言,迅速抓住读者的情绪,形成一种“同仇敌忾”或“民族自豪”的氛围。这种叙事方式在快速吸引眼球方面非常有效,但在追求逻辑严谨和理性分析的知乎用户看来,可能显得过于“口号化”和“情绪化”,缺乏深入的思辨。
“定论式”表达与质疑精神: 观察者网在很多问题上,倾向于给出“一锤定音”式的结论,少有对复杂问题进行多角度、甚至模糊地带的探讨。这与知乎上鼓励“多角度思考”、“理性辩论”的氛围有所不同。知乎用户习惯于看到不同观点的碰撞,对“绝对正确”的论断往往持保留态度,并乐于通过提问和回复来挑战既有观点。观察者网这种“定论式”的表达,无形中就压制了这种互动和质疑的空间。
信息选择与框架化: 观察者网在呈现信息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一个特定的信息框架,突出符合其立场的部分,而淡化或忽略其他可能对其论点不利的信息。对于习惯于在知乎上搜寻“真相”或“全貌”的用户来说,这种信息上的“选择性”会引起他们的警惕,认为其并非真正致力于提供客观事实,而是服务于某种宣传目的。
“饭圈化”争议与认知差异: 近年来,观察者网因其部分作者和评论员的言论,被一些用户贴上了“饭圈化”、“非理性”的标签。这种批评认为,观察者网的评论区和部分内容,过于强调对特定立场和人物的“拥护”,而对异见者则采取“围剿”的态度。知乎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这种“饭圈”式的表达方式感到不适,他们更看重个体理性的独立判断,而非集体的情感认同。

二、 具体批评点的剖析:为何“差评”不断?

在上述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知乎用户对观察者网的具体批评点也更加具象化:

1. 事实核查的严谨性问题: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批评之一。一些知乎用户会针对观察者网发布的文章或评论,进行事实上的“反驳”或“修正”,指出其在数据引用、事件描述、历史细节等方面存在 inaccuracies(不准确之处)或 distortions(歪曲)。当这些不准确之处被反复揭示,并且观察者网并未作出充分的解释或修正时,用户对平台的信誉度就会大打折扣。
2. 逻辑链条的完整性与跳跃性: 有些评论认为,观察者网的文章虽然看似观点鲜明,但在论证过程中,逻辑链条并不总是严密。例如,可能从某个局部现象直接跳跃到宏观结论,或者过度依赖类比而缺乏直接证据支撑。在知乎这个“细节控”和“逻辑控”用户集中的平台,这种论证上的瑕疵很容易被放大。
3. “扣帽子”与“二极管”式的论证: 一些知乎用户批评观察者网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习惯于给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扣帽子”,将其简单划归为“境外势力”、“公知”、“汉奸”等标签。这种“二极管”式的非黑即白论证方式,被认为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粗暴简化,也阻碍了真正有益的讨论。
4. 对“客观”与“立场”的模糊化: 媒体本身就带有立场,这是常识。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立场与事实的关系。批评者认为,观察者网有时会将自身“强烈的立场”包装成“客观事实”,或者用“爱国”的标签来屏蔽一切批评的声音。这种做法在知乎用户看来,是对“客观”概念的滥用,也让他们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5. 评论区氛围的负面影响: 许多知乎用户在浏览观察者网内容时,也会进入其评论区。如果评论区充斥着极端言论、人身攻击、情绪宣泄,而缺乏理性辩论,这也会影响到用户对平台整体的评价。他们可能会认为,观察者网的运营和管理方式纵容了这种不良的舆论生态。
6. 对“大外宣”的质疑: 少数知乎用户将观察者网定位为“大外宣”,认为其内容主要服务于特定的政治议程,而非独立的媒体声音。这种看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也是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当一些用户认为信息来源的“动机不纯”时,自然会对其内容产生更强的戒备和怀疑。

三、 观察者网的回应与辩护(以及知乎用户的反驳)

值得一提的是,观察者网并非没有回应过这些批评。他们通常会强调自己的“民族立场”、“爱国情怀”,以及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方面所做的贡献。有时也会将批评者归为“带节奏”、“别有用心”的群体。

然而,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这种辩护往往难以说服那些对内容严谨性、逻辑性和理性讨论有更高要求的用户。知乎用户更倾向于从内容本身去评判,而不是简单接受“爱国”的标签。他们会反驳说,爱国不等于可以忽略事实,更不等于可以进行情绪绑架。

四、 理解这种评价差异的必要性

对知乎用户为何对观察者网普遍评价不高这一现象的分析,并非是为了简单地站队或“扣帽子”。而是要理解不同平台、不同用户群体在信息获取、认知形成和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性。

平台特性: 知乎强调深度、广度和理性,而观察者网更侧重时效、热点和情感共鸣。这两种模式的受众和评价标准自然会有所不同。
用户诉求: 知乎用户往往是为了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而观察者网的内容,可能更多是满足一部分用户的情绪宣泄或立场认同。
认知框架: 用户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价值取向都会影响其对信息的解读。知乎上活跃的部分用户,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多元化的信息源,并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任何单一的声音。

总结来说,知乎用户对观察者网的低评价,并非偶然的“唱反调”,而是源于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知乎所推崇的“理性、严谨、多元”的讨论氛围,与观察者网某些内容所展现出的“情感化、定论式、选择性”的表达风格之间的张力。 当用户的知识储备、逻辑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更容易看到观察者网内容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事实偏差或过度情感化的倾向,并因此产生质疑和批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互联网舆论场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信息平台和用户群体之间的互动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用户聪明,但是总忘了自己屁股在哪里。

观网很明显是一种宣传工具,他们几乎毫不掩饰的重新解构美国和西方,试图消解西方主导的价值观。

这些知乎用户都看出来了。

但是我要问——他们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你们赞同中国法律界废死的风气?

你们赞同废掉狗肉产业的行动?

你们赞同学校和学术,以接近西方的程度来评价高低?

你们赞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

如果不是,那么你骂他们干嘛?

也只能显得你“有点聪明”,读过“一点”书了。

他们内容好不好,我不在这里谈这种见仁见智的事情,这个问题下的诸君主要批评的也不是这方面。

事到如今,难道我们不需要有人来念“阿弥陀佛”?

他们当然和CNN、BBC都是干一样事情的。但他们干的事情,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还没走到山顶呢,到骂驴的时候了吗?

而且我觉得观网的意识形态色彩其实远没CNN、FOX什么的鲜明,如果说他们突出了的话,那么是因为他们发挥好的时候原地不动,发挥不好的时候退一步;而我们大多数媒体大多数时候都是退两步。

特别是中美互相驱逐5家媒体,以至于美国失去10条喉舌的时候,观网就显得突出了。

而且,攻守之势易也。干同样的事,为何复旦国际关系学院和观察者网看起来还行,CNN和哈佛反而最近总是闹笑话。难道前者水平更高?显然不是。

因为上升期的国家社会,自然更愿意阐述更真实客观的理论,不是比对手更正确一点,怎么上升?

而走下坡路的,就必须起点非智了。

user avatar

稍微分个类呗,这不是个挺好的屁股鉴定器

骂观网,不骂纽约时报,CNN和福克斯的亲美

骂观网和纽约时报,CNN,但不骂福克斯的是低级川粉

骂观网和福克斯,但不骂纽约时报和CNN的在亲美的同时看不起红脖子

不骂观网,骂纽约时报,CNN和福克斯的反美

全都骂的或都懒得理的就是现在还能挺住不站队的……

user avatar

观察者网爱的是资本主义的中国,是能够随意剥削工人的中国,这个媒体就是资产阶级先锋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粉红喜欢观察者网的,就很迷惑,宛如兔子爱上大灰狼。

小粉红也别自称爱国者,从你们嘴里说出无产阶级,同志这种话是真的恶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知乎用户政治光谱分布图,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多个维度去思考。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您提到的具体图片,但我可以根据一般性的认知以及您所描述的“部分知乎用户的政治光谱分布”,尝试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尽量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位有思考的观察者所写。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一个大型互联网平.............
  • 回答
    “部分女性知乎用户的粉丝数量和其爆照的数量及质量成正比,和其回答内容的节操成反比”这个说法,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它触及到了平台生态、用户行为以及内容创作的多个维度。要详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现象的观察与表述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表述的几个关.............
  • 回答
    关于知乎部分警官用户集体为警官和小孙警官“洗白”的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知乎上关于某些警官群体及其特定事件(例如“小孙警官”事件)的讨论,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认证为警官的用户,频繁出现为警官整体形象或特定事件中的个别警官辩护、解释甚至“洗白”的倾向。这种集体性的发声,在网络舆论场上形成了一种.............
  • 回答
    知乎被微博部分用户称为“男乎”,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名字喊出来,既有调侃的成分,也有观察和批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为啥会有这个称呼?我觉得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感受。1. 用户群体结构和内容偏向: 早期的用户画像: 你想想知乎刚出来那会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能让人纠结和思考的问题。当自己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学术论文,在传播力和关注度上,似乎远不如某个在知乎上随随便便写出来的答案时,那种失落感和困惑感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学术研究的传播困境,以及不同信息载体和受众的差异性。学术论文:严谨、深入,但门槛高、传播慢 .............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面对质疑或不同意见时迅速拉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定行为,不如说这反映了一种在特定网络环境下,一些人试图构建并维护自身话语体系的普遍倾向,而“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又叠加了一些额外的解读和复杂性。首先,.............
  • 回答
    童瑶诈骗事件发生后,知乎上出现了一些讽刺的声音,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和多层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事件本身的影响,以及知乎平台在其中的角色,再深入分析这些讽刺声音的根源和目的。事件的震荡与平台形象的受损首先,我们得承认,童瑶事件对很多人来说是件挺大的事。一个曾经活跃在知乎上的“大V.............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 回答
    最近关于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这可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毕竟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容社区,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知乎官方又是怎么说的。网传“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是怎么回事?这个消息最先是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技类媒体上传开的。大体内.............
  • 回答
    B站大UP“巫师财经”事件:深度解析其经历、内容抄袭争议以及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垂类内容媒介大规模迁徙趋势“巫师财经”事件,堪称B站知识区乃至整个知识付费领域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位曾经备受瞩目的财经类UP主,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又因内容抄袭的指控而跌落神坛。这不仅是一次个人IP的翻车,更折射出当前.............
  • 回答
    看待部分省教育厅开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俄乌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一、 背景与动因: 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与全球影响: 俄乌冲突自2022年爆发以来,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信息传播快,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场牵动世界神经的重大事件,其复杂性、多维度性以及.............
  • 回答
    B站的《后浪》视频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发布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中也包括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消极态度。要理解这种消极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后浪》视频本身的内容和它试图传达的意义。《后浪》是由B站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制作,由演员何冰朗诵的一段致敬中国年轻一代的视频.............
  • 回答
    如何看待部分法律工作者在民法典实施之后,仍将《民法典·合同编》称为「合同法」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后,原本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已归入并整合到《民法典》的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六个.............
  • 回答
    明日方舟玩家与原神玩家之间的微博广场冲突,以及部分明日方舟玩家认为“霸凌原神玩家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冲突的根源与背景: 游戏间的竞争与比较: 《明日方舟》和《原神》都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二次元手游,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在玩.............
  • 回答
    肖战粉丝对《光点》专辑的疯狂氪金行为,特别是呼吁学生党多买、保底105张等,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粉丝经济的运作模式与粉丝心理: 粉丝作为消费者: 肖战作为顶流偶像,拥有庞大的、高度活跃的粉丝群体。粉丝经济的核.............
  • 回答
    “部分海外名牌大学留学生毕业后不回国效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反映了个人选择、社会环境、国家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 理解“不回国效力”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回国效力”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那.............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支持11岁小孩划破豪车不赔偿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支持方的观点及理由:1. 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的强调: 法律依据: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其法律责任主要由监护人承担。支持.............
  • 回答
    部分美国人支持非法移民留在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背后涉及经济、人道主义、社会融合、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不同观点和驱动力。一、 人道主义和道德考量: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许多支持者认为,将已经在美国生活、工作并建立家庭的非法移民遣返,是不人道且残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