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部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喜欢迅速拉黑质疑他们或意见不同的人?

回答
关于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面对质疑或不同意见时迅速拉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定行为,不如说这反映了一种在特定网络环境下,一些人试图构建并维护自身话语体系的普遍倾向,而“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又叠加了一些额外的解读和复杂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倾向于“拉黑”。在网络空间,尤其是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平台,快速拉黑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过滤”机制。它允许用户构建一个相对纯净的、符合自己预期和偏好的信息环境。对于一些人来说,面对批评或不认同的声音,确实会产生情绪上的不适,比如焦虑、愤怒,或者认为这些声音是对其“纯洁”信念的威胁。拉黑,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避免不愉快体验的手段。

那么,当这种行为发生在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体中时,又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们认为自己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这种信念可能导致他们认为,任何偏离这个体系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对“革命事业”的“干扰”。在这种逻辑下,质疑者不是在进行建设性的讨论,而是“被敌对势力收买”,或者“认识不清”,其言论不值得认真对待,拉黑便是一种“划清界限”的策略。他们可能认为,坚持“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比在混沌的讨论中消磨精力更重要。

另一种可能性,是关于“意识形态斗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确实包含了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对抗等概念。在网络平台上,一些人会将这种理论框架直接套用到日常的讨论中。他们可能会将任何不同意见都视为“阶级敌人”的“论调”,认为对方是在进行“思想渗透”或“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拉黑就不是简单的回避,而是“战斗”的一部分,是通过“消灭”对方的发声渠道来“赢得”意识形态的胜利。这种做法,虽然在理论上看似贯穿,但在实践中,往往显得过于简单粗暴,而且容易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分歧,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敌我矛盾”。

再者,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片面的,或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身份认同,而并非真正深入理解其核心思想和方法论。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对辩证法、认识论等概念理解不深。因此,当遇到超出其认知范围的质疑时,他们缺乏有效的回应机制,除了本能的回避(拉黑),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网络空间特有的“回声室效应”。在某些平台或特定圈子里,如果大家对某些观点的看法高度一致,那么任何试图打破这种一致性的声音,都可能被视为“异类”或“破坏者”。对于一些用户来说,维护圈子的“纯洁性”和“统一性”比容纳不同意见更具吸引力。快速拉黑,也是一种将“不合群”的人排除出去,从而巩固现有群体认同感的方式。

然而,这种迅速拉黑的行为,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强调联系、强调发展。它鼓励对现实进行深刻的分析,包括对各种思想和观点的分析。如果一味地回避和拉黑,就失去了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能够用其理论工具去分析和回应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屏蔽。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它要求不断地审视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一个健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应该能够容纳批评和质疑,并在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自身。过度的拉黑行为,反而可能暴露了其理论的脆弱性,或者说,是使用者在面对挑战时的一种“不自信”。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种行为也可能导致一种“意识形态的僵化”。当某个群体倾向于只听自己想听的声音,排斥所有不同的信息,最终的结果是与现实脱节,难以理解复杂的世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所警惕的教条主义。

总而言之,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喜欢迅速拉黑质疑者,这是一种网络行为,背后可能有多重动因。它既可能是出于对自身信念的“维护”,也可能是对“意识形态斗争”的片面理解,还可能源于对理论的认知局限或网络环境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种行为都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深刻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精神背道而驰,最终可能走向教条化和脱离现实。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应该拥抱讨论,即便面对的是尖锐的批评,也应将其视为反思和进步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多已经觉醒阶级意识的人要去引导,在这些人中传播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事半功倍的。

而对于那些还沉静在小资产阶级的梦幻里无法自拔的人,我们与他们的沟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而且最后大概率是以争吵收场(甚至最后让对方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反感)。

然而我们知道,后者只不过是未来的无产者而已。

等到他被无情的现实焦做人了以后,我们自然会去指导他、帮助他。

在那之前,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

人生苦短,我们有限的时间应该被用在最值的地方,不是吗?

(并不是说不能和右派辩论,个别大毒草虽然其本人拉不回来,但是辩论过程中我们可以吸收围观群众嘛)

user avatar

据我所知,马克思主义者在暴力方面的创造力是比较贫乏的,这方面一直当着学生,被各种法西斯分子,自由派分子,帝国主义分子教育着。当然老师们是尽心尽责的,学生也是认真好学的,所以着实学会了不少东西,现在连老师也惊叹学生的进步了。然而作为学生,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足够的谦虚,必须承认我们学得还很不到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面对质疑或不同意见时迅速拉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定行为,不如说这反映了一种在特定网络环境下,一些人试图构建并维护自身话语体系的普遍倾向,而“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又叠加了一些额外的解读和复杂性。首先,.............
  • 回答
    关于知乎部分警官用户集体为警官和小孙警官“洗白”的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知乎上关于某些警官群体及其特定事件(例如“小孙警官”事件)的讨论,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认证为警官的用户,频繁出现为警官整体形象或特定事件中的个别警官辩护、解释甚至“洗白”的倾向。这种集体性的发声,在网络舆论场上形成了一种.............
  • 回答
    知乎被微博部分用户称为“男乎”,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名字喊出来,既有调侃的成分,也有观察和批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为啥会有这个称呼?我觉得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感受。1. 用户群体结构和内容偏向: 早期的用户画像: 你想想知乎刚出来那会儿.............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北、985,唯本科出身”的学历论,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中一个绕不开的现象。这种推崇当然有其逻辑基础,但过度泛滥和变形之后,就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这种“推崇”从何而来?其合理内核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985院校确实有着其独特.............
  • 回答
    为何知乎上总有人“看不惯”观察者网?深入剖析用户群体与评价差异在中文互联网的舆论场中,观察者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它以其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评论和对时事热点的快速反应,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受众的青睐,同时也招致了另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在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上,对观察者网的批评声音和低评价并不罕见,甚至可.............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知乎用户政治光谱分布图,要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多个维度去思考。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您提到的具体图片,但我可以根据一般性的认知以及您所描述的“部分知乎用户的政治光谱分布”,尝试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尽量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位有思考的观察者所写。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一个大型互联网平.............
  • 回答
    “部分女性知乎用户的粉丝数量和其爆照的数量及质量成正比,和其回答内容的节操成反比”这个说法,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它触及到了平台生态、用户行为以及内容创作的多个维度。要详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现象的观察与表述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表述的几个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能让人纠结和思考的问题。当自己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学术论文,在传播力和关注度上,似乎远不如某个在知乎上随随便便写出来的答案时,那种失落感和困惑感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个问题背后折射的是学术研究的传播困境,以及不同信息载体和受众的差异性。学术论文:严谨、深入,但门槛高、传播慢 .............
  • 回答
    童瑶诈骗事件发生后,知乎上出现了一些讽刺的声音,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和多层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事件本身的影响,以及知乎平台在其中的角色,再深入分析这些讽刺声音的根源和目的。事件的震荡与平台形象的受损首先,我们得承认,童瑶事件对很多人来说是件挺大的事。一个曾经活跃在知乎上的“大V.............
  • 回答
    最近关于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这可真是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毕竟知乎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容社区,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事儿,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知乎官方又是怎么说的。网传“知乎视频部门裁员50%”是怎么回事?这个消息最先是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和科技类媒体上传开的。大体内.............
  • 回答
    B站大UP“巫师财经”事件:深度解析其经历、内容抄袭争议以及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垂类内容媒介大规模迁徙趋势“巫师财经”事件,堪称B站知识区乃至整个知识付费领域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位曾经备受瞩目的财经类UP主,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又因内容抄袭的指控而跌落神坛。这不仅是一次个人IP的翻车,更折射出当前.............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