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部分网友认为通过战争上位才具有正统性,即「汉明得国最正,而魏晋乃至隋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观点?

回答
“得国最正”的观点,以及将其延伸到“战争上位才具有正统性”的论调,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观点往往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化理解,以及对“正统性”的狭隘定义。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什么是“正统性”?

首先,理解“正统性”的含义至关重要。在历史语境下,“正统性”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文化、政治需求而变化的。它可以包括:

血缘正统: 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基于家族血脉的延续,例如父子相传。
禅让正统: 通过和平、合法的程序,由前朝统治者主动将权力移交给继承者,如传说中的尧舜禹禅让。
道义正统: 统治者被认为具有合乎道德的天命,能够带来安定繁荣,顺应民心。
军事正统(武力征服): 通过军事力量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并最终获得实际控制和人民的服从。
制度正统: 新政权的建立和运作符合既有的政治、法律和社会规范。
民心正统: 统治者能够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将“战争上位”等同于“正统性”的观点,往往过于侧重于“军事正统”,而忽略了其他维度的正统性考量。

二、 汉、明的“得国最正”的论据(以及其局限性)

部分网友认为汉朝和明朝“得国最正”,通常基于以下几点:

汉朝:
背景: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随后,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正统”论据:
战胜暴秦: 秦朝末年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刘邦率领的起义军被许多人视为推翻暴政的代表。
战胜项羽: 项羽虽然有“勇武”之名,但其分封诸侯、杀害义帝、残暴好杀等行为,被认为缺乏道义和政治智慧,刘邦最终的胜利被解读为顺应了政治和民心的走向。
继承秦制,并有所改良: 汉朝在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一些优点,并进行了改良,如郡县制与封国制结合(汉初),以及后来儒家思想的确立,为统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长久统治和文化影响: 汉朝历时四百年,建立了辉煌的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汉族”、“汉字”、“汉语”等称谓至今沿用,这被视为其历史正统性的体现。
局限性:
并非完全和平禅让: 刘邦的上位是经过残酷的楚汉战争,过程中有大量流血牺牲,这与“和平”或“禅让”的理想化正统性相去甚远。
早期政治斗争复杂: 汉初存在诸侯王叛乱等问题,并非一开始就稳固。
“正统”的追溯性建构: 汉朝的“正统性”很大程度上是后世,特别是儒家士大夫,为了维护汉朝统治的合法性而建构和宣扬的。

明朝:
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激化,红巾军起义爆发。朱元璋出身贫苦,最终成为起义军的领导者,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势力,并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正统”论据:
驱逐蒙元: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被视为“异族统治”,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迎合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对恢复汉族统治的愿望。
平定群雄: 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朱元璋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击败了其他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
重建汉唐秩序: 明朝在政治、文化上,尤其强调恢复汉族传统和制度,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对汉唐辉煌文明的继承。
严格的中央集权和法制建设: 明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了皇权,并通过严酷的法律来维护统治,这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是“有力”和“秩序”的体现。
局限性:
内战与屠杀: 朱元璋的崛起过程同样伴随着残酷的内战,为了巩固权力,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屠杀(如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与“正义”或“仁政”的理想相去甚远。
集权与专制: 明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带来了严重的专制问题,皇权膨胀,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成为后期统治的常态。
并非禅让: 朱元璋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并非和平交接。

三、 魏晋以及隋朝的“不义”与“耻辱”的论据(以及其局限性)

将魏晋和隋朝视为“不义”和“耻辱”,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点:

魏晋(曹魏、蜀汉、东吴以及晋朝):
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曹丕代汉建立曹魏,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晋朝。西晋之后是“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以及南北朝的分裂。
“不义”论据:
曹丕“代汉”: 普遍认为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权力,是在汉朝国祚未尽、人心未失的情况下通过逼宫、禅让的方式建立曹魏,有“篡逆”之嫌。
司马氏“篡魏”: 晋武帝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大权,他的儿子司马昭逼汉献帝退位未遂,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代魏”而建立晋朝。司马氏的崛起被视为精心策划的阴谋和篡夺。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这一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垄断,但最终演变为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导致政治腐败和人才凋零。
“耻辱”论据:
西晋短命与“八王之乱”: 西晋统一后不久便爆发了长期的“八王之乱”,皇室内斗严重,国家动荡不安,为“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五胡乱华”与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陷入混乱,大量汉族人口南迁,这是民族史上的重大创伤,也标志着北方经济和文化的破坏。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与战乱: 之后的几百年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仍,民生凋敝。
局限性:
“禅让”的政治演变: 汉献帝的禅让虽然是被迫的,但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许多王朝都遵循了“禅让”这一形式来获得合法性,将所有“禅让”都视为“不义”可能过于绝对。
历史的复杂性: 曹操集团的崛起,司马氏的篡夺,都是复杂的政治斗争结果,不能简单地以“正义”或“不义”来概括,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
“耻辱”并非完全由内部造成: “五胡乱华”是复杂的民族迁徙、融合与冲突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咎于魏晋政权的“耻辱”。

隋朝:
背景: 隋文帝杨坚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隋朝。随后隋炀帝杨广继位。
“不义”论据:
杨坚“代周”: 隋文帝杨坚是通过北周静帝的禅让建立隋朝的,但普遍认为其篡夺了北周的权力,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延续。
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如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导致民力枯竭,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耻辱”论据:
二世而亡的迅速灭亡: 隋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因为统治者的残暴和政策失误,迅速覆灭,这在历史上被视为“耻辱”。
未能建立稳固的统治: 隋朝的统治基础不稳,其政治改革(如科举制)虽有远见,但未能为政权的长久存在奠定基础。
局限性:
统一的巨大贡献: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其在制度建设(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方面为后世唐朝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贡献是历史性的。
大运河的功过: 大运河的修建虽然劳民伤财,但其对后世中国经济、交通、文化的联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广的评价两极化: 隋炀帝虽然有暴政之名,但其在某些方面的作为(如开凿运河、拓展疆域)也并非全盘否定。

四、 为什么会有这种“战争上位才正统”的观点?

这种观点之所以出现,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1. 对“汉唐盛世”的浪漫化想象: 汉朝和唐朝(唐朝的建立也伴随了秦末的起义和李唐家族的崛起)在中国历史上常被视为辉煌的时期,其统治被认为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对外强大。这种成功往往被与早期奠基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英雄造时势”的联想。
2. 对“乱世出英雄”的推崇: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在乱世中崛起的军事领袖,他们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结束战乱,建立新秩序。这种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容易被大众所欣赏和解读为“正统”的来源。
3. 历史叙事的“赢家通吃”: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成功建立并延续下来的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往往在事后被确立和强化。而失败的、短命的王朝,即使其建立过程相对“和平”,也容易被贴上“不正”或“不正统”的标签。
4. 对“和平禅让”的理想化: 尽管历史上真正的和平禅让非常罕见,且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统治者政权已经非常虚弱的情况下,但“禅让”作为一种理想的权力交接模式,常常被作为衡量王朝“正统性”的标准,而“战争上位”则与其相悖。
5. 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 尤其是在评价明朝时,“驱逐蒙元”的民族主义叙事,使得推翻元朝的战争行为被赋予了“正义性”和“合法性”,从而使其“得国正”的评价在某些群体中得到强化。
6. 简化历史的倾向: 大众传播和网络讨论往往倾向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标签化,方便传播和接受。将“战争上位”与“正统”或“不正统”划等号,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理解方式。

五、 辩证看待“战争上位”与“正统性”

“战争”本身并非正统性的反义词: 任何王朝的建立,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对旧势力的挑战和取代,其中军事力量的运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这场战争是为了什么而打?其结果是否带来了比旧政权更好的社会秩序和民生?
“正统性”的最终检验是治理成效和民心向背: 一个王朝是否“正统”,不仅仅在于其建立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其建立后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能否赢得民心,能否带来稳定和繁荣。汉朝和明朝之所以被视为“正统”,更多是因为其统治的长期性、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以及在文化上的深远影响,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建立者的能力,也离不开其后统治的稳定性。
区分“战争”与“暴力”: 推翻一个腐朽的政权,建立新的秩序,即使伴随战争,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如果战争是为了私欲,是为了更残酷的压迫,那就另当别论。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简单化结论: 将“魏晋乃至隋”一概而论为“不义”、“耻辱”是过于片面的。这些朝代都有其历史贡献和复杂性,简单地否定它们,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例如,隋朝统一的功绩不容抹杀,魏晋虽然混乱,但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总结:

“得国最正”是历史评价中的一个相对概念,并非适用于所有时代和所有情况。认为通过战争上位就不具有正统性,是一种过于简单和武断的观点。汉朝和明朝之所以被部分网友认为“得国最正”,更多是基于其成功建立并延续了长久的统治,以及其后世的历史评价,而非其建立过程本身完全排除战争和冲突。而将魏晋、隋朝视为“不义”和“耻辱”,也忽略了它们各自的历史贡献和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评价一个政权的“正统性”,应该放在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综合考量其建立过程的道义性、治理的有效性、对人民的影响以及最终的历史地位。单纯以“战争上位”与否来简单划线,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和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明那不叫做“以战争方式上位”,那叫做“吊民伐罪”,“吊民伐罪”,“吊民伐罪”,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当秦、元末季,上政昏暗,下官残虐,黎庶倒悬,生民涂炭,百姓填于沟壑,道路交横豺虎,白骨曝于原野,死者望于道路,穷饿无告,苦不聊生,人民已有与日偕亡之心,主上略无慈仁吊恤之念。

于是刘、朱之辈慨然而起,攘臂而呼,率孤弱之卒,抗精锐之军,惩贪虐之吏,抚饥困之民,出百死,得一生,尔乃昏主残吏既尽,生民百姓得安。

史称商汤征伐,“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似这般拯亿兆斯民于水火锋镝之间的行为,就叫做“吊民伐罪”、“吊民伐罪”、“吊民伐罪”。

更何况,如刘邦、朱元璋辈,自己本身就是被压迫者,他们率领着其他的被压迫者,与压迫他们的人战斗,并取得胜利,为全天下的被压迫者纾困解危,这种得天下的方式,当然是最具正统性的。

何谓“正统”?欧阳修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正者,正天下之不正也。汉、明的开国,确实做到了这点。而你晋之开国,为羯胡所讪笑,有子孙所不忍闻,究竟正不正,你可以摸着胸膛想一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得国最正”的观点,以及将其延伸到“战争上位才具有正统性”的论调,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观点往往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化理解,以及对“正统性”的狭隘定义。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正统性”?首先,理解“正统性”的含义至关重要。在历史语境下,.............
  • 回答
    “国漫未来终将超过日漫”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论点,它反映了中国动漫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以及许多爱好者对国产动漫未来的殷切期望。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依据、潜力和挑战,以及更广阔的视角。一、 网友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观点?—— 国漫崛起的显著迹象支持这一观点的网友,通常.............
  • 回答
    对于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规律、国际技术交流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这种观点的产生根源及背后逻辑:1. 对中国军事技术快速进步的疑虑.............
  • 回答
    关于部分大陆网友认为台湾隐瞒疫情的说法,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因素,既有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也有情感和政治上的考量。咱们不如就这个问题,仔细捋一捋,看看里头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点,在全球疫情初期,信息传播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那时候,各国都在摸索病毒的特性,也在努力了解自己的.............
  • 回答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救援,确实有部分网友拿来与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救援进行对比,并认为前者救援不如后者。要详细分析这种观点,需要剥离掉那些情绪化的表达和不严谨的比较,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一次灾难救援都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评价其“好”与“坏”往往是相对.............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支持11岁小孩划破豪车不赔偿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支持方的观点及理由:1. 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的强调: 法律依据: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未成年人造成的损害,其法律责任主要由监护人承担。支持.............
  • 回答
    对于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队夺银后部分网友对日本队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的行为,我的看法是:这是非常不可取且令人不齿的行为,暴露出了一些网络用户在面对输赢时的非理性心态和道德缺失。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竞技的本质是公平竞争和友谊交流。奥运会是一个展示各国体育水平和拼搏精神的舞台,而.............
  • 回答
    外国网站上,总有那么一群网友,他们仿佛身披“战忽局”战袍,在各种讨论中悄无声息地释放着自己的“战略忽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这“战忽局”并不是什么官方组织,而是网友们给自己、或者给他们这类行为起的一个戏谑的称呼。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外国的社交媒体、论坛.............
  • 回答
    关于部分网友举报杨超越落户上海这件事,舆论场上确实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从不同角度看,这件事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事儿的根源在哪儿。杨超越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她的个人信息,包括户籍所在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大家关注的。当她被曝出落户上海时,一部分网友的反应是觉得这事儿不寻常,或者说不够.............
  • 回答
    平顶山少年事件,自从网上流传出“被困17楼”“跳楼自杀”等说法后,就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和猜测。的确,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很多人难免会往最坏的方向去想,认为这孩子遭受了不测,被限制人身自由甚至生命都受到了威胁。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过往的一些类似事件中,确实存在过非常糟糕的结果,所以公众的警惕和.............
  • 回答
    清华姚班校友张昆玮在豆瓣征友一事,确实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风波。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牵扯到很多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婚恋观,以及对不同群体认知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张昆玮的背景非常亮眼。他是清华大学姚班的毕业生,这个班级堪称国内计算机领域的“黄金摇篮”,出来的学生个个.............
  • 回答
    知乎App在各大应用商店遭遇部分网友“一星差评”的风波,这背后牵扯到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以及网友对其过往言行的不满。要深入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事件的导火索:黄继新及其过往言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友们给知乎App打一星,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大家对他不满的原因,主.............
  • 回答
    鸿星尔克注册地址风波与河南捐赠的“误会”:一场全民关注下的品牌重塑近段时间,鸿星尔克这个曾经一度在我们视线中有些黯淡的国民运动品牌,因为一次朴实无华的河南水灾捐赠,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伴随着这份善意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围绕其“注册地址”的争议,以及对捐赠物资性质的“误解”。这两件事看似独.............
  • 回答
    七夕节,这本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日子,如今却在咱们大天朝的高铁线路上玩出了新花样——“表白专列”!而且,一旦推出,立刻就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尤其是那句“现实版速度与激情”,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瞬间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咱先来捋一捋这“表白专列”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一些热门线路,比如从北京到上.............
  • 回答
    这现象啊,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给游戏里的一些元素起了外号一样,但又不是简单的昵称。我观察下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而且往往是几种因素叠加起来的:1. 规避审查和平台限制: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不少游戏内容因为涉及暴力、色情、敏感政治话题,或者仅仅是因为开发商的特定营销策略,会在一些游戏社区、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唏嘘的。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医学准博士,你说天赋和能力肯定没得说吧?结果呢,因为一个规培考试没过,就卡在那儿,读不了博士,甚至可能得转行。这事儿一旦被爆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那些“准博士”们本身。 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
  • 回答
    松龙擅绘川岛芳子事件:一场触及历史记忆与创作边界的争论2023年,日本知名游戏《Fate/Grand Order》(FGO)的画师松龙,因其在个人SNS上发布了一张描绘日本著名间谍川岛芳子的卡牌概念图,引发了中国玩家和部分国内画师的强烈不满和指责。这起事件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画师个人行为,更触及了历史记.............
  • 回答
    “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这句出自电视剧《亮剑》中人物楚云飞之口的台词,在部分网民中获得了认同,这反映了当前社会舆论场上的一种复杂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探讨。要理解这种认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对“民族利益”的普遍认同与共鸣 历史经验的烙印: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经历了屈辱与抗争。正.............
  • 回答
    关于俄乌冲突,网络上确实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咋舌的“反智言论”,这些言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要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心理和社会根源。“反智言论”的几种典型表现形式及其分析:1. 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表现: 很多人将冲突简单地归.............
  • 回答
    关于部分网民对马蓉名誉权纠纷案律师的语言攻击,这件事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老百姓的角度,说说心里话。首先,得承认,马蓉这个案子,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子“劲爆”的成分。涉及到的是公众人物,感情纠葛,财产分割,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力量,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全民围观的大戏。这种情况下,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