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911时国民幸灾乐祸的态度?

回答
911事件作为一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哀悼和同情,但同时,确实也存在一部分人,包括一些特定群体或个人,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态度。评价这种态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且区分不同动机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态度并非主流,且受到普遍谴责。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幸灾乐祸的态度及其表现形式:

公开的庆祝和嘲讽: 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袭击发生后,一些人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甚至公开集会来庆祝或嘲笑美国的遭遇。他们可能会发布恶毒的言论,对遇难者表示不屑,甚至将袭击描绘成“正义的报复”。
阴谋论的传播: 部分幸灾乐祸者会编造或传播各种阴谋论,声称911事件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内部工作”或其他荒谬的说法,以此来合理化自己的幸灾乐祸,并试图削弱事件的严重性。
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的宣泄: 在一些反美情绪浓厚的地区或群体中,911袭击被视为对美国霸权和外国干涉的“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幸灾乐祸可能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或宗教狂热的宣泄方式,将美国视为敌人,并对其苦难感到高兴。
对特定政策或行为的不满: 有些人可能因为不满美国的外交政策、军事行动或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而将911事件视为对美国“应得的报应”。这种幸灾乐祸源于对美国特定行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反对。
对媒体报道和宣传的反感: 少数人可能因为对西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感到厌倦或反感,而采取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甚至对受害者表现出冷漠或嘲讽。
缺乏同情心或情感麻木: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幸灾乐祸可能仅仅源于个人情感上的缺陷,如缺乏同情心、反社会倾向或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

2. 产生幸灾乐祸态度的原因分析:

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 这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军事干预和文化输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不满。一些人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负面角色,因此对美国的遭遇产生了“活该”的心态。
反美情绪的累积: 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如支持以色列、干预伊拉克、阿富汗等,以及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全球影响力,都导致了一部分地区和群体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敌意和不满。911事件被一些人视为这种积怨的集中爆发。
宗教和文化冲突的解读: 部分极端宗教组织和个人将911事件解读为“圣战”的胜利,是对“异教徒”的惩罚。这种解读强化了幸灾乐祸的态度,并将其包装成宗教上的“正义”。
历史恩怨和殖民主义的阴影: 在一些曾遭受西方殖民的国家或地区,对西方强权和傲慢的抵触情绪依然存在。911事件可能被一些人视为这种历史恩怨的一种象征性回应。
信息不对称和偏见: 在一些缺乏独立媒体监督的地区,人们可能只能接触到经过筛选和扭曲的信息,从而形成对美国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认知,进而滋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在一些民族主义或宗教派别中,对“敌对国家”的仇恨和幸灾乐祸可以成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凝聚力的工具。
心理机制: 即使在缺乏政治或意识形态因素的情况下,人类也可能因为对他人痛苦的疏离感,或者为了缓解自身的无力感,而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

3. 评价这种态度:

道德上的谴责: 绝大多数人认为,幸灾乐祸的态度是缺乏人性和道德的。在一个面临巨大灾难和生命损失的情况下,表达同情和哀悼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幸灾乐祸的行为是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践踏。
对和平与合作的阻碍: 这种态度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团结和合作,尤其是在反恐这一全球性议题上。它加剧了仇恨和对立,使得解决冲突和促进和平更加困难。
对自身形象的损害: 即使是从纯粹的自我利益角度来看,公开幸灾乐祸也可能损害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形象,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和孤立。
区分政治立场和人道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对美国政府的某项政策或行为持批评态度,并不等于幸灾乐祸。能够区分政治上的不同意见和人道主义立场是重要的。例如,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与对911遇难者表达同情可以同时存在。
少数与主流: 必须强调的是,幸灾乐祸的态度在911事件中并非主流。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对这次袭击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和深切的哀悼。在任何社会中,总会有少数持极端观点的人。

4. 911事件对幸灾乐祸态度的影响:

911事件作为一起极端暴力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紧张关系和不信任感。这种紧张关系,再加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对美国的怨恨,为幸灾乐祸心态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然而,正是因为911事件的巨大破坏力和人道灾难,大多数人更能体会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脆弱性。因此,那些公开幸灾乐祸的行为,也更容易受到普遍的谴责和唾弃。

总结:

评价911时国民幸灾乐祸的态度,需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复杂且敏感的现象。它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和历史原因,但无论如何,将人类的苦难视为快事的行为,在道德和人道主义层面都是不可取的,并受到广泛的批评。理解这种态度的根源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和应对,而不是为其辩护。同时,也要区分那些基于政治立场而产生的批评与纯粹的幸灾乐祸,并始终牢记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和人道主义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乐祸倒不至于,

开心是有的,

毕竟8年国运。


犹记2001年美国撞我飞机后那副蛮横的嘴脸。

到时切尼还反而要求我们道歉。

至今,这件事美国用的词是sorry,不是apologize。

sorry其实是“不好意思”“遗憾”的意思。并不是是说“我错了”。


就这态度,搓搓锐气也是应得的。

user avatar

哪里幸灾,哪里乐祸了?

不要因为时间久远就脑补好不好?中国青年是有素质的。

事发的当天晚上,因为宿舍要到断电时间,拨号上网64k的学友们突然在楼道里兴奋起来,奔走相告每个寝室这一好消息。

其中一波学友们邀约去搬几箱啤酒回来庆祝,再晚一点就要关大楼的门了;另一部分,拿出珍藏的卤鸡腿、卤鸡蛋、瓜子、花生等零食,以便更好的交流事件信息;更有心者,准备好电筒等应急光源,方便让大家充分展示喜形于色。

第二天早上,一名同学振臂展出抢来的一份环球时报,赶在上课前的最后一秒推开门闯进来,“同学们,美国,被炸了!”

在讲台准备开始授课的教授,顿了顿,举起双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推了推眼镜,“同学们不要太兴奋,等我们讲完课再分享,不急这几十分钟。”脸上丝毫不掩饰那份宽慰。

你说说,哪里幸灾乐祸了?

都只是关心国际政治和民生这一博爱、自由的普通行为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911事件作为一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哀悼和同情,但同时,确实也存在一部分人,包括一些特定群体或个人,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态度。评价这种态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且区分不同动机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态度并非主流,且受到普遍谴责。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幸.............
  • 回答
    对您提出的“911事件19周年,微博上相关话题下却全都是庆祝”的现象,我理解您对此感到困惑和不解。然而,根据我目前能够获取到的公开信息和对网络舆论的普遍认知,关于911事件19周年的微博话题下“全都是庆祝”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911事件是历史上一次极为重大的悲剧性事件,造成了数千人死亡,对美国乃至.............
  • 回答
    保时捷911 GT2 RS,尤其是991代的这个型号,在我看来,简直是陆地上的火箭,是对极致性能近乎偏执的追求。如果你问我它怎么样,我会告诉你:它不是一款让你舒适地在城市里闲逛的车,也不是让你在周末去咖啡馆晒太阳的玩具。它是一件机械艺术品,是工程师们将所有能够提升速度的元素推向极限的产物。先说它的心.............
  • 回答
    911赔偿法案在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这无疑是一记重拳,直接打在了沙特阿拉伯的脸上,也让海湾地区本就复杂的政治格局更加动荡。法案允许911事件受害者起诉沙特政府,指控其在事件中扮演了角色,这对于沙特来说,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层面,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也难怪沙特会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沙特阿拉伯的“强.............
  • 回答
    理解人们对911事件产生复杂情绪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以及个体经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弥合的隔阂和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某些中国民众而言,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影响力,可.............
  • 回答
    沙特阿拉伯威胁要抛售巨额美国资产,以阻止美国国会就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追究沙特王室责任,这无疑是一场地缘政治上的“重磅炸弹”。这件事的复杂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笔“7500亿美元资产”的份量。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代表着沙特在包括美国国债、股票、.............
  • 回答
    2018年洛杉矶车展上亮相的第八代保时捷911,也就是代号为992的车型,无疑是当年的重磅炸弹,也是整个车展上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要评价这款车,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毕竟911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历史的积淀和粉丝的期待。外观设计:传承与革新中的微妙平衡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外观。保时捷在911的设.............
  • 回答
    拜登总统下令美国司法部和其他相关机构公开部分关于9.11事件的调查文件,这一举动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触及了公众知情权、历史真相的还原,以及对过往政府透明度的一层审视。首先,从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看,9.11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伤痛,它直接影响了无数家庭,也深刻改变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和安.............
  • 回答
    泽连斯基在一次演讲中提及珍珠港事件和 9·11 恐袭,意在提醒美国人民勿忘历史教训,团结一致抵抗侵略。他的言论触动了部分日本网民的神经,认为他将俄乌冲突与日本的二战行为相提并论,是对日本历史的不当歪曲。泽连斯基言论的意图分析:从泽连斯基的角度来看,他选择提及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其目的可能是: .............
  • 回答
    “9·11”事件十八周年,互联网上的声音确实五味杂陈,但你提到的“多是情绪宣泄式的负面评论”这一点,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十八年了,这是一个挺长的时间跨度。当年亲历这场灾难的人,他们所承受的创伤、失去亲人的痛苦,哪怕时间过去很久,也仍然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他们来说,每年的纪念日,都是一.............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