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瑞幸财务造假,米国罚款12亿。
獐子岛财务造假,zjh顶格罚款60万。
问题是你也没学美国的金融模式吧?
美国银行息贷差在1%以内,国内各家银行息贷差2%,简直暴利。跟民生最相关的房贷,中国是人家的几倍。
保险行业,美国赔付率甚至可以超过100%,中国保险行业赔付率在70%。
在美国创业,你有着非常广泛的融资渠道,也没有太多的政策风险。在国内,你要是没房就别想从银行贷款出来。
中国这几年每年净利润前十的公司,除了阿里腾讯外基本都是金融机构。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几家大银行的净利润加起来,可能都超过整个互联网的净利润。而互联网行业已经是提升生产制造效率的相关行业里最暴利的了。
可以说,全中国都在给金融机构打工不为过。
而美国,净利润高的大部分都是互联网公司(微软谷歌脸书亚马逊),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苹果,英特尔)公司,你甚至还能看到沃尔玛这种日常消费服务的公司,美国作为全球金融最发达的国家,金融公司身影竟然还没有国内多。
中国金融再不学学美国如何管理金融机构,控制他们的利润,让金融机构更好服务,让金融促进生产制造行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未来会比美国还要金融空心化。金融空转,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最后成为像俄罗斯一样的国家。
某些五零六零后上位者,对于现代化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屑于理解。
主要2点意思:
1,不走资本主义的金融投机倒把,发展社会主义的大国重器制造。警惕外资,GDP是姓资还是姓社,这是一个问题。
白话版:不炒股,要进厂。
2,“在允许外资投资金融市场的政策存续期内”。请自行体会“政策存续期”的含义。
你们不要想太多,动不动就长江黄河要倒流的,这只是一个媒体传播中声音逐级放大的典型错误案例,把它当成某种信号实在很无聊。
我替不熟悉传播规律的各位理一下时间线吧,这个事情发生还不长,很好理。
1、3月13日 20:32,财经国家周刊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刊登此文,注明话题「#书阅」(这是该公众号用于分享书评的话题,可自行查阅不再赘述)。
补充说明:财经国家周刊是新华社的下属机构,稿件可以进新华社稿库,这造成了第二步。
2、3月15日14:12,新华社客户端发布此稿件,发布者仍然为「财经国家周刊」,请注意该文章的发布时间已经是第一步的两天后,这清晰说明了它不可能是一条带有表态性质的新闻。
常见的判别标准: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其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显著位置放出(尤其是两家同步放出)的,有进入讨论的资格,其它可以直接不必讨论,它们不可能代表官方表态。另外新华社由于其通讯社性质,相对少会被用于表态。
3、由于百度号和新华社的app有某种合作协议(具体不知,但很显然包括了批量自动转载稿件的功能),3月15日14:13,我们已经可以在百度百家号看到这条新闻。但由于百度百家号转载时只会填写app一级作者(新华社客户端)而非该app下的实际作者(财经国家周刊),在这里就很容易引起误解了。但实际上你们看下这个账号下发布的内容,就知道绝大多数实在说不上多么严肃。
如果没有相关能力,可能就只能追溯到这里并信以为真了。
4、大量自媒体、财经媒体转发,以「新华社刊文」的噱头吸引读者进入,引发绝大部分阅读者的过激反应。
所以真的别怨我整天骂自媒体傻逼,但还有句话就是什么样的读者配什么样的媒体。如果你依赖于这样的信息源做判断,那再怎样聪明也会翻车,当然,会选择这样的信息源可能本身已经说明了读者不够聪明。
就这样。
孩子读书不好,不在孩子、老师、父母身上找原因,偏偏怪游戏。
獐子岛的扇贝又又又跑了,你tmd只罚款60万?
前面大段写的都是概念,没什么用,真正要写的在后面。
因此,在对待外资的政策上我们应该鼓励直接实业投资,慎重金融投资、金融交易。在允许外资投资金融市场的政策存续期间,除应该策略性限制外资对冲基金入市外,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外资特别是短期游资进出的实时统计、监控系统,制定不同情况特别是极端情况下的实战应对处置方案,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和金融攻击。
第一,金融服务实体是说烂了的事,没什么稀奇的。
第二,往小了说可能是针对每次股市波动多是和北向资金流动密切相关,基于中概股即将回归和国内外资本都过剩现实,以及房地产池子萎靡不振。
国内想要把股市池子打扫干净,让中概股和海外华人资产放心回归,让国内资本都去股市池子,把国外泛滥的投机资本挡住。
第三,往大了说可能是为了强化金融防火墙,打算收紧资本项下开放预期。
因为自由派主导的方向一直是彻底放开金融,新华社每年都能看到推动金融进一步放开的文章,中央层面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出来说一次要开放资本项下。
会议确定,要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中国始终是吸引外资的热土。一是持续抓好金融业对外开放承诺落实,主动对标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二是优化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要求,完善金融机构母子公司跨境往来规则。优化外资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和方式。推进完善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直接投资项目管理要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三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保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下一阶段,金融业要持续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冲工具、衍生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使各类投资者能够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制度型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制度规则,不断完善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进一步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及时防范和化解跨境资本市场风险,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共同维护各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国际资金的投资便利性,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和信心,畅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
如果这篇文章具有一定风向标作用,意味着国内的金融开放政策有了一定转向。国内机构国外金融投资被华尔街割韭菜,中概股和海外华人都快待不住回来了,美元又过剩,过度开放不一定会有什么好结果。
那么国内会转变金融开放方向,把投资和投机资本区分开,不让国内资本池被当做垃圾场被割韭菜。
你说职能部门,一届一届换了多少…
改过吗?换汤不换药啊。
人家美国也有理由说的,我用的什么金融股票体系?
注册制上市、做空体系、严刑峻法…
你什么体系?小圈子审批、“恶意做空”、罚款60万,你把锅扣我美国金融头上?
A股现在什么水平?多少垃圾股还在板上赖着,他们能挺吗?挺不了,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再下去要破3000点了,然后2800和2600,接下来没人接盘了。
股票体系的基础就没有打好,你能跟我保证在和美国的金融竞争中能赢啊?
务实一点,先把现代金融的理念搞懂,你说美国金融这不好那不好,315咱们大盘暴跌到爆炸人家稳稳上涨,你到告诉我怎么解释?
数据说话:
2021年中国金融业占GDP比例是8%,之前的2020年是8.2%
2021年美国金融业占GDP比例尚待统计,之前的2020年是8.2%
两国水平差不多,但是中国的金融业客户集中在中国,美国的金融业客户面向全世界。
这波不该是工业党狂喜吗?
不是“这篇旧文章”释放了什么声音,而是“这篇旧文章”,以及搞出来的这个题目,本身就是附和声音的口号罢了——当然,组织人喊口号也是要花钱的。
此类文章最多也就是个形式主义,没什么更大的意义,摘引转发的媒体公众号自己都未必能想到还能打出个水花来——不过他所附和的声音倒是实实在在的。
财联社对此发了篇《“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仅为作者2020年所发旧文的摘编 无需过度解读》,其中指出: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该文作者系原深圳证监局局长张云东,这篇文章发表在他退休之后的2020年,原文是《后疫时代警惕中国经济金融化》,没有任何信号意义。此文去年收录至个人著作《本原与初心》。)
作者张云东在2020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其中指出他的个人履历:
1988年,在陕西省委党校学了四年经济学的张云东,怀揣对改革事业的憧憬与希望,毅然南下,前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成为了原国家体改委体改研究所副所长、曾经为我国价格双轨制等改革方案作出重要贡献的徐景安的部下,加入了他领导的深圳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成为一名专职改革工作者。
在这一专访中,张云东当时就提到: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实时监控体系,要有一个专业的指挥体系,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金融开放才能做到可察可控可防范。可察是我们能看到每天进出的外资、流量在什么情况下进得多,什么情况下出的多;可控是流量可控,我们要防范那种大进大出,冲击我们的市场;风险可防范,就是说市场周期发生逆转的时候,面对那种巨大的冲击以及金融狙击我们能够有效应对。
我们应该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比如说原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做我们的顾问,分享他和金融大鳄搏杀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建实时监控系统,还要操练我们的专业队伍,要进行实战化的兵棋推演。只有做好这些准备,我们才能更好地贯彻中央金融开放政策,才能有益于我们的资本市场建设。
这本《本原与初心》是“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道路丛书”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在民政部登记,由中信集团主管。属于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数额为人民币伍仟万元,资金来源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由5-25 名理事组成理事会。
该基金会的宗旨是:
积极配合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社会科学各领域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等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切实发挥带动效应,有效引导群众思想。
其业务范围第一条就是:
开展和资助有关社会科学各领域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学习和宣传活动。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在2018年开第三届年会的时候,基金会理事长、中信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孔丹讲话中,这番话张嘴就来的。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以“坚持实事求是,践行中国道路,发展中国学派”为宗旨,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已形成300余人的科研人才梯队,发挥“跨界跨学科”双跨优势,共开展课题研究178项,举办各种研讨会及座谈会90次,举办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40期,改版发行《经济导刊》50期,出版中国道路丛书25部,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和引导舆论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于2017年9月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并将“国企改革、国民经济、国家战略和经济理论”作为主攻方向。
别问。问,就是赢麻了。
如果真的按照现有的政策方向走自己的金融路,顶层通胀底层通缩延续得不到纠正,那么我建议:
1.如果你无房,无存款或者较少存款的朋友,消费压至极限最低(自己理发、吃网购料理包、蹭公司班车、宽带手机绑定最低套餐等等)多存钱,在大城市的尽一切可能节省租金,地铁宁愿多坐几站,通勤忍耐从半小时提升至70-80分钟,以上海为例把你的出租屋从中山公园、长宁等区域挪到川沙唐镇东川路九亭去。
2.如果你无房,但是有较为可观的存款,一定要控制好消费,把目光看向北上深广南苏杭等城市的房子,尤其是主城区的,例如你是山东曲阜、安徽蚌埠、江西九江的双公务员家庭在上海工作的独子,宁愿上海呆几年拿购房资格也别碰中弱二线三四五线老家的房子。如果你是来自偏远郊区、农村地区,想退而求其次,即使手里有钱也别买老家临近的县里、市里以及归属较弱省城例如郑州的房子,后面有的是机会。
3.如果你在中弱二线三四五线城市有房且多于一套,尽快出售,或者全部出售,有条件去北上广深南苏杭购置,无条件则置换为能力范围内城市市区的带双学区(小学、初中)的房龄15年以内的房子,实在不行卖了现金握手里。
4.如果你在北上广深南苏杭等城市有房,且房子占了房龄老/无学区或者距离市区远/无学区,务必尽快置换,一方面是坚持看我这个回答的你在未来几年有可能贷不满30年了,另一方面如果有所谓房产税,单价高面积小的房子优势明显。
5.北上广深南苏杭等城市刚需家庭房贷等产生的风控月供计算方式我建议如下,月供控制在月供/(月收入含公积金/权值系数)小于0.8。
先说下我的建议权值系数:公务员基础系数1,其他的职业分别是事业单位 1.2、军编 1.4、央企本部 1.5、地方国企 1.8、国企背景、控股子公司 2、民营非青春饭职业 2.5(民办学校教师、财会、律师等)、民营青春饭职业 3(程序员、广告设计、医药代表等)
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公务员月薪➕奖金➕补贴➕公积金月入14000,那么月供可以控制在11000以内,但是如果你是一名互联网企业的程序员,月薪+公积金月入税前(公务员无税前概念)4万,那你却反而要把月供控制在4万/3*0.8=10666以内,这并不是保守,而是考虑你职业生涯不仅22-35亦要考虑35-65,同时考虑还完房贷后能有余力存一些现金作为风险备用金(家庭变故、失业等)。
为什么我会写这个回答,我相信这一周你已经深刻明白了你并没有通过股票期货等渠道最大程度让存款获得跑赢顶层通胀的能力了。
作为一个从事制造业并且借助制造业在金融市场赚了人生第一桶的人,这文章把我给看傻了…
字里行间看来,他们就完全没有考虑过制造业从业者通过持股自己从业公司,以及自己公司的增值在资本市场上赚钱的可能性…
白话文版就是“量你们工酱做的那些辣鸡也不可能从股市上赚到钱,所以我们要努力让码工和金融也赚不到那么多,这样你们就没那么惨了!”
怎么说呢,辣是真的牛啤…
别动不动对比美国金融了,就a股这个现状怎么好意思对比美股的?
现阶段连越南金融都不如。
咋说呢,作者这种水平的人都能做到证监领导,大A股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约法三章#
这应该是在为人民币担当亚欧支付体系的主要货币做政策上的铺垫。
对俄罗斯的突破各种信用底线的金融制裁从根本上破坏了欧美金融体系在非西方集团主权国家心中的根本信用。
凡打算保持自己主权,不打算沦为西方殖民地的主权国家,都必须要寻求第二选择分散风险。
而这“第二选择”必须与旧的体系有足够大的区别。
这并不取决于第二体系是否有“保证信用”的诚意——因为美元并非没有保持自己信用的诚意。
如果根本没有这种诚意,根本不会出现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如此复杂而精致的、而且的确是严谨的、专业的交易体系。
问题在于美元的伦理上存在着一种根本的缺陷——窃公器以为私用,竟视为当然,不以为罪。
是这种内在的道德缺陷在驱动着美元不断的承压、不断的突破种种技术性的限制,以至于最后难以避免的要走向总失约。
因为它自己私自透支太大,不违约无法平账了。
人民币要接它的位置,凭什么接?
你要向世界宣告“我们绝对不会这么不负责任”吗?
美国当年不也是这么保证的吗?这一次有什么不同?
这篇东西就是在说这个不同。
不同在哪?在于一旦你窃取这公器,利用它获利之容易,必定会导致你的经济去工业化。
这是窃取公器的内在逻辑诅咒,是内嵌的,无从避免的。
那意味着要窃取它,逻辑必然的要愿意承担失去或至少严重损失工业能力的代价。
而中国已经把话放在这里了——工业能力就是我们的命,我们不会不要命。
“我们非常清楚,滥发货币收铸币税,一定会本质的损害我们的立命之本,所以你们不需要相信我们的品格,你们只需要相信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
你们可以检验这个逻辑,基于这个逻辑而非我们的口头保证,来评估值不值得赌一赌“中国会不一样”。
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
这是要面试当皇帝。
而且这是正确答案。
在允许外资投资金融市场的政策存续期间,除应该策略性限制外资对冲基金入市外,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外资特别是短期游资进出的实时统计、监控系统,制定不同情况特别是极端情况下的实战应对处置方案,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和金融攻击。
这几天的北上资金
这几天的股市什么样就不说了。
你说就是这么回事吧,人家辟谣了,说这文章无需过分解读。
你说没这么回事吧,股市、北上、文章又刚好在一个点呈现,仿佛确实在说什么。
看标题以为:主张金融要有自己的特色,结果内容是:不要金融,要实业。再看“资本主义金融目田化”这顶帽子,比较吓人。知道“资产阶级目田化”的股民,都会怀疑,将来还有没有证券交易所,手里的股票会不会变成废纸。
其实说的没毛病,但是要看怎么执行。
外资对冲基金入市,出发点确实不是让资金更有效率的分配到生产生活中,而是研究如何利用中国市场的非有效性来赚取高额收益,除了增加市场波动和金融不稳定之外,没什么益处,限制这些人没毛病。[1]
但同时也要知道,不管国外还是国内,人性对于金钱的贪婪都是一个样,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都愿意投机为自己牟利。所以搞中西对立不是解决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办法。
金融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辅助实体发展,协助实体更好的发展和做大蛋糕,但各国已经开启了金融吸血实体的客观现实,并且我国也是近十几年最突出的一批中的其中一个,破坏力已经显现,大众现阶段还能抗住的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制造业还在源源不断的给金融体系和相关利益集团输血,劳动力还没大范围的褪去,意味着蛋糕还在源源不断的被做出来,金融分走了很大一部分实体还能勉强苟活,尤其是疫情窗口期又续了一波,但未来并不乐观,准确来说不用到未来,现在已经在为金融扩张买单。
在此前的文章已经做了详细的讨论,王克丹:我们经济对凯恩斯的应用于改进,这里直接把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拿出来用:我国08年开始就启用了凯恩斯主义救市,摸着西方经济体过河,增加政府部门和刺激居民部门支出,来最终削弱产能过剩影响和刺激内部经济的增长。同时对凯恩斯模型中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这部分进行了改进,用土地财政把原本该加在政府部门的负债转移到居民部门,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就是挖掘居民储蓄和负债,再经由政府部门支出来维持市场的热度。
金融是宏观资源的配置工具,也就是说把居民部门的储蓄和负债用于刺激经济的增长,居民口大部分的钱其实围绕着房地产在转,资源集中在哪里,哪里就有海量的利润,我们知道最大的受益者一个是地方财税,另一个就是金融机构,一个掌握土地供应,一个掌握货币供应,房企和投资者赚的都是小头,毕竟绝大部分的投资的房子还是以存量形式存在,并没有变现拿走收益,房企本就是一个手套,替地方和银行充当马前卒,贷款一收紧立刻出事。
回归正题,我们以乐观的方式来测测这种财富大流转的金融模式,初衷是为了刺激经济、补贴实体以及用于产业升级的筹码,好处是短期内确实阻止了经济增速的下滑,降低了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就业稳定,享受到的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便捷的基础建设。坏处也非常明显,人们一旦发现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来钱比做蛋糕快太多了,就不可能再踏实的把钱用在实体投资上,消费也是如此,大家发现一个金融属性极高且大幅上涨的投资品,就会不顾风险的负债上车,降低消费能力和意愿。假设采用这种金融模式的初衷是助力实体发展,但你并不能控制钱的流向和地方使用钱的效率,这些从居民身上转移出来的有限资源能不能用在利好经济发展的刀刃上是个问题,结果就是各种金融创新暴雷,居民储蓄被压榨一空,资本更喜欢金融做局而非去做实体,人们也失去了消费能力而降低实体的利润,与金融扩张的初衷相悖。
小结起来:“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这句话本来就是错的,美国金融模式是加政府杠杆,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政府杠杆大幅度增加,居民杠杆下降的情况,准确来说学的是日本模式。而我国根本就没过信这一套,而是用居民加杆杆,政府杠杆稳定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其实过去十几年我们对凯恩斯主义的应用一直在走自己的路。
2. 市场用脚投票,钱自发流入实体的前提是有利润
钱与流水相反,水是总往低洼处流,而钱总是要去预期收益最高的地方,那么要激发市场金融把资源配置到实体,就让要求实体有利润才行,至少能够覆盖利息,实体的利润又来源于哪呢?就是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被什么困住了?居民负债和利息。读者也发现了,这是一个死胡同,实体没有利润,或者金融属性高的资产即便是击鼓传花,也对市场资金的吸引力大于没有利润的实体,你怎么保证发出去的钱能进入实体,又怎么保证这些钱还能变成居民的收入,居民获得收入扣除负债以后还能变成消费,进而形成实体的利润,用来覆盖金融体系所需的利息,这个内循环面临一系列根本利益上的改革。包括但不仅限于:产业升级、劳动保护、金融监管、金融体系让利、地方财税让利、既得利益者清算,社会基础福利建设等等,哪一个都是难啃的骨头,而且由于水桶理论,一个短板都可能让所有环节的努力白费,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 金融改革的未来,大概率要走日本模式
随着居民部门负债能力见底,这种改进的凯恩斯主义也将失效,以前走的凯恩斯模型需要进一步改良,其实全球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体都在改良,08年金融危机就是极致凯恩斯主义下的副作用,让一些经济体不得不正视明斯基时刻问题,以及寻找拖延明斯基时刻审判的方法。而我们的改进可能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上述的系列环节的建设,另一个则是学习日本模式,与过去十几年对居民储蓄和负债的挖掘,反过来增加政府负债来置换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压力,两个方向都有极大的挑战,相比来说可能日本模式相对更简单一些。
自信是要有的,但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最近很多私信我让谈谈对翟东升提出的未来起点收入方案的看法,其实就是日本模式的改良型,核心是政府部门负债和宏观资源让利到居民部门的特定人群。难点在于发展中国家宏观资源相对有限,缺少像美日一样的全球产业链为经济体源源不断提供用于再分配的资源,这里面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系列问题中经济循环的产业升级,以及外循环的人民币国际化,宏观资源就这么多,政府只是再分配了一下,倾斜一个群体必然要从另外一个群体身上出,如果缺少外循环输血,吃老底可能会比预期能撑的时间要短的多,就好比大家做预算,花的总是比你预算的要多一样。
最后,我们从来都没有迷信美国金融模式,近十几年金融扩张一直在凯恩斯框架下走自己的特殊杠杆转移之路,经济原理是通的,就好比手上都握着凯恩斯主义的刀,就看怎么切蛋糕而已。导致现在各种问题积累,经济增速下滑,做蛋糕的能力逐渐下降,金融创新和金融空转持续吸血实体经济,居民储蓄见底,负债极限到来,能看到各个行业的下行,投资驱动无法形成利润循环和再投资,陷入债务陷阱中。而改进方案最大的可能性是美国都在学习的日本模式,即通过不断增加政府负债来置换居民和企业部门压力换取改革时间,进行内外循环的探索和建设。其实读者会发现,全球的经济原理多数时候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传统文化,比如我国居民抗杠杆能力就要强一些,但总的趋势是一样的,凯恩斯主义可以在一定期间内熨平经济周期,避免清算,但极致的凯恩斯主义导致明斯基时刻的审判,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这种情况,那么大家又会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改良,方向又都回到了日本模式身上,各大经济体的趋势竟如此相像。
写这种文章的人,都有优渥的体制内回报。无需作为理性人对自己一生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平滑,进而每时每刻都需要做跨期决策。
希望有一天不要看到《破除外国物理规律迷信,中国物理规律要走自己的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