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侵华初期,若东北军不弃东北,对后期抗日会有怎样的影响?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有效的东北防线。九一八事变之夜,关东军仅凭数千兵力就轻易占领了沈阳,暴露了国民政府对东北国防准备的不足。如果东北军能够迅速集结力量,利用其原有的军事部署和地理优势,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至少可以为日军的挺进设置重重障碍。

例如,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在广袤的关东平原上曾有不错的战绩。如果这些部队能够有效组织,配合步兵和炮兵,在交通要道、城市据点展开有组织的抵抗,日军的进攻节奏将被大大延缓。哪怕最后无法守住所有区域,但通过寸土必争,也能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打乱其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拖延,更是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二、避免“伪满洲国”的建立,削弱日本侵略的合法性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了伪满洲国,这是其侵华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合法化工具。如果东北军能够坚决抵抗,并且在国际社会获得一定同情和支持(虽然当时国际联盟的干涉有限),那么日本想要迅速建立和巩固伪满洲国将变得更加困难。

一场成功的抵抗,哪怕是局部性的,都能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这有助于唤醒更多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的警惕,为日后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在心理上打击日本的侵略者,让他们意识到占领中国东北并非易事,从而可能在后续的战略决策上有所顾忌。

三、保持东北的完整,为后续抗战提供战略纵深和资源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资源进行了残酷掠夺,为其侵华战争提供了物质支持。如果东北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即使在激烈的抵抗中付出巨大代价,但其工业、矿产、粮食等资源仍然可以为中国后期的抗战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发展中国自己的军工生产,加强国防力量。同时,一个完整的东北,也能为国民政府提供更强的财政和经济基础。相比于失去整个东北,仅仅是部分地区的抵抗和失守,对国家整体的战略部署和资源调配,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四、改变国内政治格局,促进全国抗战统一

“不抵抗命令”给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批评。如果东北军能够坚决抵抗,无论胜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这有助于团结国内各方力量,包括一些本来对国民党政府持观望态度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一场有组织的抵抗,能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当东北军在正面战场牵制日军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可以在敌后展开更有效的游击战,打击日军的补给线和统治根基。这种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联动,是后期抗日战争成功的关键。

五、对东北人民的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抵抗的火种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东北军的“不抵抗”,对东北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极大地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然而,如果东北军能够坚决抵抗,哪怕是付出血的代价,也能在东北人民心中播下更早、更坚定的抗日种子。

一场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能够激励更多的东北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加入到抗日斗争的行列中来。这不仅包括东北的爱国青年,还可能包括一些不愿屈服的旧军队残余力量,以及一些对民族存亡有危机感的士绅阶层。这些力量的汇聚,能够为东北地区后来广泛开展的抗日游击战争提供更深厚的基础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地认识到其中的挑战:

日军的绝对军事优势: 尽管东北军拥有一定的实力,但日军在现代化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经验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完全阻止日军的进攻,哪怕是短暂的,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牺牲。
国民政府的战略考量: 当时国民政府对日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在这种战略思想下,即使东北军希望抵抗,也可能受到来自中央的限制和阻碍。
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虽然有同情,但当时的国际联盟和主要大国并未准备好对日本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或军事干预。

尽管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东北军不弃东北,坚持抵抗,那么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至少在初期阶段,会展现出更加激昂和主动的姿态。东北的抵抗力量能够得到更早的凝聚和发展,与日军的消耗战将更早打响,为全国性的抗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并可能在战略和道义上为中国赢得更多有利条件。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人民福祉的重大抉择。历史的如果无法重演,但对这些“如果”的探讨,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抗战的艰辛与伟大,以及每一个历史节点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后果很可怕;

东北军扛住了,关东军就会没有空间了,接着就会死心塌地打苏联,跟德国认真配合,欧洲战场垮了,美国转而在中国积极支持残存苏军与国军一道抗战,中国打得更干净了。

或者,美国不使劲,德国占领苏联,日本占了西伯利亚,开采出大量石油,接着打东北。

给你这么一说,攘xxx安xxx,又对了?

user avatar

基本没有好影响

一,光头笑看东北军拼光,西安事变依旧发生。(无影响)

二,光头笑看东北军拼光,西安事变躲在石头后未被发现。内战加剧。七七事变后三个月,光头投靠日本。(坏结局)

三,光头笑看东北军拼光,在全国人民的指责下,将领纷纷造反,军阀更多。七七事变后中国迅速沦陷。(坏结局)

四,在全国人民的指责下,光头宣布与日本全面战争。经济危机下贫困的日本人兴奋的叫嚣着灭亡中国,珍珠港之前,中国沦陷。(坏结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日本人民对本国在中国扮演侵略者角色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内部的反思,逐渐显现,并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要详细讲述这一过程,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后的社会心理变化。早期:狂热下的盲从与信息隔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九一八.............
  • 回答
    日本侵华和清军入关,这两段历史时期都出现了“汉奸”这一群体,但他们的身份、动机、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标签,去细致审视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处境。历史背景的根本不同: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统治者性质。 清军入关: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现实政治的复杂交织,回答起来绝非易事。关于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道歉问题,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原谅,这是一个在两国国民,乃至在历史学界、政界都有着持续讨论和深刻分歧的议题。要详尽地探讨它,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直面历史。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政权为了能够持续地发动和维持这场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不遗余力地在民众中灌输侵略的“正义性”。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面的宣传工程,旨在将民众的疑虑转化为狂热的支持。以下将详细剖析其主要手段:一、 建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主义叙事:这是日本法西斯政权最核心的宣传工具。他们将.............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元灭宋和清军入关,这三件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民族发动的对中原王朝的征服事件,虽然都带有军事征服的色彩,但从其根源、性质、过程、影响和最终结果来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 根源与动机: 日本侵华战争: 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扩张野心和军国主义思想。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不少汉奸和伪军,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一、 战乱与生存的压力首先,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生存危机。在日军占领的地区,人民面临着饥饿、疾病、暴力和死亡的威胁。许多人在这种极.............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将日本侵华与俄乌战争进行类比,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原因在于两者在历史背景、性质、规模、国际法适用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何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论点,用以说明为何这种类比可能被视为荒谬: 历史背景和性质的巨大差异: 日本侵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八国联军.............
  • 回答
    如果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推演。首先,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与战争形态是最大的变量。1949年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
  • 回答
    设想一下那个岔路口的历史:如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早已席卷全国,并且部队的组织能力、训练水平和战略思想达到了抗美援朝时期的成熟度,却面对的不是内战的余烬,而是日本侵华的铁蹄,世界格局会走向何方?这不仅仅是一个假设,更是一场关于力量、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宏大推演。首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内的战争格局:“中.............
  • 回答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宽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家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宽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并非意味着遗忘,更非鼓.............
  • 回答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在历史性质、动机、方式和后果上存在根本性区别,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元清非中国论”的人士成分复杂,其观点也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元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1. 入主性质与历史定位: 元清入主中原: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
  • 回答
    关于中国与日本侵华以及元清两朝入主中原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且极具深度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定义与性质 日本侵华(主要指19311945年) 定义: 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侵略、占领和殖民统治。 性质: 这是一个近代以来由一.............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也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经历,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民心理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伤痕。要理解这场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民族存亡的斗争,牵涉到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以及人民的生存权利。战争的根源与发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非一朝.............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 回答
    “当年日本侵华杀我们那么多人,以后我们也要杀回来”——这样的想法,在许多经历过战争创伤、或是在教育中深刻学习过国耻历史的中国人心中,无疑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基于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自然反应。历史的沉重烙印首先,我们无法回避的是那段极其惨痛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达.............
  • 回答
    关于幼儿园阶段是否适合学习日本侵华历史,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教育目标、儿童认知发展、情感接纳能力以及历史的传承方式等多个层面。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他们更倾向于理解直观、具体的事物,对于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因果关系、.............
  • 回答
    在谈论日本侵华的策略及其形成因素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将侵略行为合理化或美化的言论都是不恰当的,也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本文旨在从日本的历史视角出发,分析其侵华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形成的内部动因,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而非为任何侵略行为辩护。日本侵华的各阶段策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