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以前八国联军侵华想要瓜分中国的几个国家怎么就无动于衷了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内部积弱,对外缺乏有效抵抗能力。列强们出于自身殖民扩张的利益,看到了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的机会。他们通过武力干涉,不仅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在华的特权和势力范围。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全面爆发),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 aftermath: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对欧洲列强造成了巨大的消耗。战后,德国战败并失去了其在华的权益,而英、法、美等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国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俄国经历了十月革命,退出了世界政治舞台。日本则因为在一战中抓住机会,成功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进一步扩张其在华势力,成为远东地区崛起的新兴强国。

经济大萧条(1929年起): 1929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对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各国普遍面临国内经济危机,政治动荡,重心不得不转向国内的经济恢复和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大规模海外战争来进一步瓜分一个已经存在日本强大影响力的中国,对很多国家来说,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发生了变化。

国际联盟与集体安全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国际主义思潮抬头,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阻止侵略。尽管国联的效力有限,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讨论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平台,也使得公然的、赤裸裸的领土瓜分行为,在道义上和舆论上更难被接受。

2. 日本在华势力的增长与“势力范围”的既成事实

日本从甲午战争(18941895)后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蚀,并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攫取了在华的各种特权。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且不断向华北扩张,试图建立一个由其控制的“大东亚共荣圈”。

对于其他列强来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既成事实”。他们虽然对日本的扩张感到不满和警惕,但由于自身国力原因,以及在华利益与日本存在重叠,他们很难像对付一个虚弱的晚清政府那样,直接出兵来“瓜分”一个日益强大的日本所占据的中国领土。

3. 各列强在华利益的考量与“中国问题”的复杂化

英国: 英国是近代以来在华利益最大的国家,其在长江流域拥有广泛的商业和投资利益。但英国在欧洲面临德国的崛起,在地中海和中东也牵扯精力。而且,日本在上海等地的存在,也直接威胁到英国的商业利益。然而,英国也深知,直接与日本发生大规模冲突,代价巨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例如“绥靖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施压,来维护自身利益。

美国: 美国在华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商业和传教领域,相对英法而言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主张所有国家在中国享有平等的贸易机会,反对任何国家独占中国。然而,美国当时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过多卷入亚洲的冲突。虽然美国对日本的侵略感到担忧,并采取了一些经济制裁措施(如石油禁运),但始终避免直接军事对抗,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才全面卷入太平洋战争。

法国: 法国的在华利益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部,如中南半岛和云南等地。与英国类似,法国在一战后也面临国内经济和政治问题,并将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事务上,尤其是防范德国。在远东,法国对日本的扩张持谨慎态度,希望能维持现状,保护其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利益。

俄国(苏联): 苏联在中国的远东地区(如东北)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然而,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处于巩固政权和国内建设的阶段,并且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存在摩擦和对峙。但苏联并非想“瓜分”中国,而是更关注其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影响力。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曾向中国提供援助,并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4. 日本的军事实力与侵略的战略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现代陆海军,其军事实力远非八国联军时期的清朝军队可比。日本侵华的战略并非像八国联军那样是对整个中国进行直接的领土瓜分,而是通过军事占领、扶植傀儡政权、经济掠夺等方式,逐步将中国纳入其势力范围,最终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这种侵略方式使得其他国家很难找到直接军事干预的“借口”或“切入点”,除非他们的在华核心利益受到直接且严重的威胁。

5. 国际关系中的相互制衡与“坐山观虎斗”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永远是首要的考量。当日本与中国发生冲突时,其他列强更多地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权衡利弊。

对日本扩张的警惕: 大多数列强都对日本在东亚日益增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感到警惕。他们不希望看到日本完全主导中国,打破区域力量平衡。
避免直接冲突的代价: 然而,直接出兵与日本对抗,意味着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这对疲惫的欧洲列强和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利用日本牵制中国: 在某些情况下,列强甚至可能对日本的行动采取默许甚至利用的态度,希望日本能够牵制住中国国内的政治力量,或者为自己争取喘息和恢复的时间。

总结来说,八国联军时期,列强们看到了瓜分中国这个虚弱国家的绝佳机会;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并且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形成,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各国自身利益的重塑,使得直接出兵瓜分中国成为一个代价高昂且不现实的选择。虽然列强们对日本的侵略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例如美国采取了经济制裁),但他们的反应更多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避免直接军事对抗,采取了“绥靖”或观望的态度,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侵略行为直接威胁到他们的核心利益时,才真正展开全面的反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日 其他国家 八国联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八国联军.............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遇到只携带冷兵器的中国兵时,绝对会开枪,而且是毫不犹豫地开枪。 不存在“不开枪”的情况,这与战争的基本逻辑是完全相悖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日本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 先进的火器装备: 日本陆军在二战前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型.............
  • 回答
    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段漫长而沉重的历史,不仅对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对战争的另一方——日本国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日本本土国民与中国大陆的老百姓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战争在两个国家不同社会层面留下的印记。日本本土国民的生活:战争初期,日本国内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描.............
  • 回答
    说起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战略重心和部署,那真是一门很有门道的学问。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日本在正面战场上倾尽全力,但却似乎对被当时普遍认为是中共大本营的延安,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没有进行大规模、毁灭性的进攻?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绝不是简单的“顾忌”或者“漏网之鱼”。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在日本,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尤其是对国内孩子们的讲述,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同于我们想象中那样有统一、详尽的“暴行教材”,日本的教育体系和国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更倾向于一种“国民从军史”或者“战争受害者史”的叙事框架,并且在不同时代有着显著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明白,日本对于“侵略”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奇特的设定,就像是抗日战争的“海平面事件”。如果把日本所有的船都设定成出海10里就沉没,那这场战争的走向将会变得异常扑朔迷离,也充满了戏剧性。我们不妨顺着这个设定,仔细推敲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沉船”机制的影响范围。一、对日本海军的影响:毁灭性的打击“出海10里就沉”,这相当于直.............
  • 回答
    抗日战争硝烟散尽,日本关东军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走向了彻底的瓦解与清算。这支曾在中国东北横行霸道的侵略武装,在战败后,其结局可不是那么简单地“消失”了事,而是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转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去向,就是大量的关东军官兵被苏联俘虏。日本投降书签署时,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迅速推进,对盘踞在.............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中山陵没被日本人破坏?”这个问题,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山陵在抗战期间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和威胁,并非完全安然无恙,但其主体建筑和陵寝本身的核心部分,确实幸运地没有遭受大规模的系统性破坏。 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或称中国抗日战争)中,虽然日本政府和军队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压迫,但确实存在一些日本人,他们出于良知、道义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反对日本的侵略政策,并以各种方式对中国人民表示友好和支持。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存在为这段黑暗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性的光辉。以下是一些在抗日战争.............
  • 回答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没有“不杀”所有抓捕到的日本战犯,而是采取了 审判和惩处为主,部分判处死刑,但整体上倾向于改造和遣返 的政策。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因素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杀”。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中国当时的法律依据和国际惯例: 战时法律和国际公约: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确实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高级将领,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似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许多人将其形容为“软脚虾”。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抗战时期.............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无法效仿“围魏救赵”战术来打败日本,这其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军事、政治和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围魏救赵”的核心在于“救”,即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其回援,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中国自身面临的困境以及日本的战略特点,使得这一战术的实施变得异常困难,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直接回答“会不会晚些结束”其实过于简单化了。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这个“假如”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尤其是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对日本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的、甚至是压倒性的作用。日本当时虽然军力损耗严重,但本土的军国主.............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否继续给日本还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简单地说,事情并非“是”或“否”那么绝对,而是涉及到一些微妙的财政和国际关系操作。首先,我们要明白,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爆发前,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并非立刻就与日本断交,更谈不上全面战争。即便到了1937年“七七事.............
  • 回答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给日本赔庚子赔款”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观点,但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史实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来龙去脉。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偿款项。这笔巨额赔款以白银为单位,对当时积贫积弱的.............
  • 回答
    您提到的是日本皇族中对中日战争走向持悲观看法,并且预见到日本会失败的人物,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皇族浪人,秩父宫雍仁亲王(Chichibunomiya Yasuhito Shinnō)。虽然严格来说,他不是一个直接在军事上发言的“将军”或者“大臣”,但作为昭和天皇的弟弟,他的身份和思想在日本皇族和军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日本会选择向蒋委员长投降。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战略考量,绝非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承担了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面战场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军.............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华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罪行累累,其中,由石井四郎领导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即“731部队”)所犯下的罪行,尤为令人发指,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支部队并非为了防疫,而是以科学研究为幌子,对无数中国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将人的生命尊严践踏到了尘埃里。他们的实验内容.............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军武器装备的代差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日军在整体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武器装备代差优势,但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演变。要理解这个“代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