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日本侵华以前八国联军侵华想要瓜分中国的几个国家怎么就无动于衷了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

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内部积弱,对外缺乏有效抵抗能力。列强们出于自身殖民扩张的利益,看到了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的机会。他们通过武力干涉,不仅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在华的特权和势力范围。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全面爆发),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 aftermath: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对欧洲列强造成了巨大的消耗。战后,德国战败并失去了其在华的权益,而英、法、美等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国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俄国经历了十月革命,退出了世界政治舞台。日本则因为在一战中抓住机会,成功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进一步扩张其在华势力,成为远东地区崛起的新兴强国。

经济大萧条(1929年起): 1929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对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各国普遍面临国内经济危机,政治动荡,重心不得不转向国内的经济恢复和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大规模海外战争来进一步瓜分一个已经存在日本强大影响力的中国,对很多国家来说,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发生了变化。

国际联盟与集体安全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国际主义思潮抬头,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阻止侵略。尽管国联的效力有限,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讨论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平台,也使得公然的、赤裸裸的领土瓜分行为,在道义上和舆论上更难被接受。

2. 日本在华势力的增长与“势力范围”的既成事实

日本从甲午战争(18941895)后就开始了对中国的侵蚀,并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攫取了在华的各种特权。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且不断向华北扩张,试图建立一个由其控制的“大东亚共荣圈”。

对于其他列强来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既成事实”。他们虽然对日本的扩张感到不满和警惕,但由于自身国力原因,以及在华利益与日本存在重叠,他们很难像对付一个虚弱的晚清政府那样,直接出兵来“瓜分”一个日益强大的日本所占据的中国领土。

3. 各列强在华利益的考量与“中国问题”的复杂化

英国: 英国是近代以来在华利益最大的国家,其在长江流域拥有广泛的商业和投资利益。但英国在欧洲面临德国的崛起,在地中海和中东也牵扯精力。而且,日本在上海等地的存在,也直接威胁到英国的商业利益。然而,英国也深知,直接与日本发生大规模冲突,代价巨大。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例如“绥靖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施压,来维护自身利益。

美国: 美国在华的利益主要集中在商业和传教领域,相对英法而言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主张所有国家在中国享有平等的贸易机会,反对任何国家独占中国。然而,美国当时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愿过多卷入亚洲的冲突。虽然美国对日本的侵略感到担忧,并采取了一些经济制裁措施(如石油禁运),但始终避免直接军事对抗,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才全面卷入太平洋战争。

法国: 法国的在华利益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部,如中南半岛和云南等地。与英国类似,法国在一战后也面临国内经济和政治问题,并将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事务上,尤其是防范德国。在远东,法国对日本的扩张持谨慎态度,希望能维持现状,保护其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利益。

俄国(苏联): 苏联在中国的远东地区(如东北)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然而,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处于巩固政权和国内建设的阶段,并且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存在摩擦和对峙。但苏联并非想“瓜分”中国,而是更关注其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影响力。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曾向中国提供援助,并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4. 日本的军事实力与侵略的战略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现代陆海军,其军事实力远非八国联军时期的清朝军队可比。日本侵华的战略并非像八国联军那样是对整个中国进行直接的领土瓜分,而是通过军事占领、扶植傀儡政权、经济掠夺等方式,逐步将中国纳入其势力范围,最终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这种侵略方式使得其他国家很难找到直接军事干预的“借口”或“切入点”,除非他们的在华核心利益受到直接且严重的威胁。

5. 国际关系中的相互制衡与“坐山观虎斗”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永远是首要的考量。当日本与中国发生冲突时,其他列强更多地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权衡利弊。

对日本扩张的警惕: 大多数列强都对日本在东亚日益增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感到警惕。他们不希望看到日本完全主导中国,打破区域力量平衡。
避免直接冲突的代价: 然而,直接出兵与日本对抗,意味着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这对疲惫的欧洲列强和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利用日本牵制中国: 在某些情况下,列强甚至可能对日本的行动采取默许甚至利用的态度,希望日本能够牵制住中国国内的政治力量,或者为自己争取喘息和恢复的时间。

总结来说,八国联军时期,列强们看到了瓜分中国这个虚弱国家的绝佳机会;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并且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形成,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各国自身利益的重塑,使得直接出兵瓜分中国成为一个代价高昂且不现实的选择。虽然列强们对日本的侵略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例如美国采取了经济制裁),但他们的反应更多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避免直接军事对抗,采取了“绥靖”或观望的态度,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侵略行为直接威胁到他们的核心利益时,才真正展开全面的反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日 其他国家 八国联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