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拿日本侵华类比俄乌战争你们觉得荒谬吗?怎么反驳这种“反思者”?

回答
将日本侵华与俄乌战争进行类比,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原因在于两者在历史背景、性质、规模、国际法适用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为何很多人认为这种类比荒谬?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论点,用以说明为何这种类比可能被视为荒谬:

历史背景和性质的巨大差异:
日本侵华: 是一个殖民主义侵略行为,日本帝国主义试图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其本质是国家之间的征服和占领,旨在剥削和奴役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和资源。
俄乌战争: 其性质更为复杂,涉及俄罗斯声称的安全关切、历史叙事、以及乌克兰寻求国家主权和地缘政治选择等多种因素。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但俄方辩称其行动有其“合法性”基础(尽管这并不被国际法认可)。战争的爆发并非是俄罗斯直接宣称要殖民乌克兰,而是基于其对安全威胁的认知和对乌克兰政治走向的不满。
“反思者”的可能逻辑: 一些将两者类比的人,可能认为“国家侵犯另一国主权”这一核心行为是共通的,从而将两国行为等同。但这种简化忽略了侵略动机、意图和历史根源的巨大差异。

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不同时代背景:
日本侵华: 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当时的国际法体系尚不完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潮盛行,国家之间的冲突常常被视为国际政治的常态。尽管国际联盟存在,但其效力有限,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略。
俄乌战争: 发生在后冷战时代,基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的国际秩序已经确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原则。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俄罗斯的行动被普遍认为是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
“反思者”的可能逻辑: 他们可能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是错误的,因此可以用历史上的侵略来比喻当代的侵略。但这种说法忽略了现代国际法对侵略行为的明确界定和谴责的框架。

侵略规模、手段和影响的不同:
日本侵华: 是一场持续十四年(19311945年)的全面战争,规模巨大,涉及数千万人的死亡和无数的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侵略手段包括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同化以及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等)。
俄乌战争: 虽然也是一场残酷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危机和破坏,但其规模、持续时间和战略目标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战后的国际干预、制裁和信息传播方式也与抗日战争时期截然不同。
“反思者”的可能逻辑: 他们可能强调两国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都对被侵略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两者具有可比性。然而,这种比较忽略了战争的具体性质和程度。

历史叙事和“反思”的动机:
将日本侵华类比俄乌战争,有时会服务于特定的“反思者”的政治目的或认知偏好。
一种可能是: 通过类比日本侵华,来强调俄罗斯的侵略性质,并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另一种可能(更具争议): 有些人可能试图通过“以史为鉴”的方式,来暗示某种“循环”或者“相似性”,甚至可能借此淡化俄罗斯侵略的独特性,或者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因素。例如,某些“反思者”可能将中国在历史上的某些经历与当代的地缘政治格局联系起来,从而对俄乌战争产生某种“理解”或“同情”。
“反思者”的可能逻辑: 他们可能认为,“历史是相似的”,或者“各国都有自己的苦衷”,因此不必过于苛责某一方。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带有相对主义的倾向,模糊了是非曲直的界限。

如何反驳这种“反思者”?

反驳这种类比,需要基于事实、逻辑和对历史的准确理解。以下是一些反驳的策略和论点,可以详细展开:

1. 强调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论述要点: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发生的原因、性质、过程和后果。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机械类比,是对历史的简化和歪曲。
反驳方式: 可以详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的起因(如明治维新后的扩张主义、资源需求、军国主义思潮等)、过程(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汪伪政权等)以及目的(殖民、掠夺、奴役)。然后,同样详细分析俄乌战争的背景(如苏联解体后的地缘政治演变、北约东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意愿、俄罗斯的安全关切、顿巴斯地区的冲突等)、俄罗斯的官方说辞以及国际社会对其行为的定性。通过对比,突出两者在动机、性质和合法性上的根本差异。

2. 聚焦国际法的原则和适用:
论述要点: 日本侵华是公然违反当时国际关系准则和后来被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的侵略行为。俄乌战争同样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违反国际法,但其辩护和被指控的理由(即使不被接受)与日本的侵略逻辑在表述上有区别。
反驳方式: 强调《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关于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侵犯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原则。指出日本侵华是赤裸裸的军事占领和殖民,而俄罗斯虽然也造成了实际的侵略和占领,但其公开宣称的理由(如“去纳粹化”、“保护俄语居民”、“阻止北约扩张”)虽然缺乏国际法依据,但其“诉求”的表述方式与日本的殖民野心有所不同。因此,即使都是侵略,其辩解逻辑和历史演变的语境不同,不能简单划等号。

3. 区分“反思”与“合理化”:
论述要点: 真正的历史反思是深刻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是对过去错误的认识和批判。而一些类比行为,可能带有合理化某一方行为的意图,甚至是在转移焦点。
反驳方式: 明确指出,如果类比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或宽恕俄罗斯的行为,或者暗示中国在历史上的某些经历使其“理解”俄罗斯,那么这种“反思”就是有问题的。真正的反思,应该是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侵略的罪恶及其危害。例如,将侵华战争与俄乌战争类比,如果其背后是认为“大国都有扩张的冲动”,从而为俄罗斯的行为找“合理性”,那么这种“反思”就背离了维护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我们可以说:“反思日本侵华战争,是为了永远警惕和反对侵略行为,而不是为了在今天为新的侵略行为寻找相似的借口。”

4.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论述要点: 一些类比可能源于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即认为历史的善恶、对错都可以被模糊化。或者是一种“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各国都有自己的立场。
反驳方式: 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历史上的侵略,尤其是大规模的、有预谋的侵略,是明确的罪恶。无论是日本侵华还是其他形式的侵略,都应该受到谴责,其对受害国人民造成的痛苦也是真实而深重的。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社会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就模糊了对历史罪行的判断。强调“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要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历史。

5. 具体驳斥“反思者”可能提出的论据:
如果“反思者”说:“当时日本也说自己是为了亚洲解放”,你可以反驳:“但日本的实际行动是残酷的殖民统治和资源掠夺,其所谓的‘解放’是欺骗性的口号,其本质是帝国主义扩张。”
如果“反思者”说:“现在国际社会对俄罗斯也很‘双标’”,你可以反驳:“即便存在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所谓的‘双标’现象,也不能否定俄罗斯侵犯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也不能否定国际法原则。我们应该努力维护的是国际法和国际秩序,而不是因为存在瑕疵就放弃原则。”
如果“反思者”说:“中国历史上也经历过被侵略,但我们也曾对外‘扩张’”,你可以反驳:“中国在历史上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压迫,这是中国人民团结对外抗争的重要历史记忆。而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其性质和目标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本质区别。而且,即便历史上中国有何种行为,也不能为今天的侵略行为提供合法性。”

总结反驳要点:

概念不清: “类比”不是“等同”。相似之处不等于可以完全混淆。
动机不同: 日本侵华的直接动机是殖民和扩张,俄乌战争的动机更复杂,但无论如何,侵犯主权是非法的。
时代背景不同: 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演变使得现代侵略行为的性质和性质的评判更为明确。
历史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为了避免重犯,是批判侵略行为,而不是为侵略行为寻找合理性或进行模糊化。
坚持原则: 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内政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不能因为历史的相似性或复杂的国际政治而动摇。

通过以上详细的论述和反驳策略,可以更有力地回应那些将日本侵华与俄乌战争进行类比的“反思者”,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坚持国际法的原则,并避免陷入不恰当的类比和模糊是非的泥潭。关键在于要立场坚定,逻辑清晰,证据充分,并始终将焦点放在对侵略行为的批判和对国际法原则的维护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列回答仅涉及帝国时期日本。

俄乌问题已经表态过了,我说过不吃人血馒头尽量不动这种热点话题。但是啊,不能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22年爆发战争就把1930年代的日本史搞得谣言满天飞啊?这种事,2月24以来快出现二百万个问题邀请日本战前决策和30年代思想史了,一个比一个荒谬。打到最后乌克兰还剩下几栋楼卢布跌到哪里不说间战日本史的大众认识先被砸得毛都不剩了,这连带伤害不带这样的。题目里究竟这是对日本侵华有什么奇怪的认识啊。

下面回答,仅涉及,帝国时期的日本。暂时放下乌克兰,放下俄罗斯,不要预设立场,下面是日本问题:

1. 中日不是同文同种。
3. 中日从来没在一起过。

帝国时期的日本,不这么想。或者说帝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标准’不一样。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在一起’,‘语言’和‘种族’这些民族国家概念在帝国主义中表达并不相同。并不是说日本社会从头到尾都认为周边地区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文明,最终才踏上侵略扩张之路的。实际上,如果30年代的日本扩张主义者真的是埃尔南·科尔特斯这样的‘征服者’反而能简化很多问题。恰恰是因为‘泛亚主义’的极端化,恰恰是因为中国,朝鲜半岛和南亚地区在日本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里‘一样’,和日本‘同源’,才催生了30年代一系列扩张主义团体和报刊。

举个例子:黑龙会的著名活动人士内田良平在为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正名时就是著名的‘日韩同源’鼓吹者。内田良平认为和西方(比如英美)相比,日韩同属亚洲国家,人种上同属于黄人;与东方相比(比如中国),传统东亚体系已经崩塌,日本是文明开化的象征,代表韩国的进步,两国理当‘合并’。在1921年3月他建立‘同光会(dokotai)’的时候(用英文)撰文宣称韩国并入日本是‘实现日韩平等’,‘抛弃日韩之间一切歧视’。他宣称‘兼并韩国的基本准则是,对于日本来说,建立两个国家的平等。日本对韩的意愿和歧视没有关系。对于韩国来说,分享与日本平等的荣誉,日本的祝福和日本国家的福利是其人民的意愿。’‘两国人民共同认可的最高目的和期望应该建立在对于历史关系和地理环境的共同认可上。’‘来捍卫远东和平和世界文明。这一切都在吞并韩国的条款中体现出来。’

到了1941年,日本政府占领法属印支拿的时候,日本政府在纽约时报的叙事角度是这样的:‘法属印支拿和日本自古以来就在文化上,历史上和经济上紧密相连。直到1630年日本封闭外交接触之前···在安南和柬埔寨都有过日本人的城市,和日本进行了繁荣的贸易··· ···进来,印支拿以为日本工业提供资源的形势重新和日本恢复了古老的关系。这段新关系比之前更加紧密,和谐。印支拿成为了日本正努力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里的重要连接··· ···’1942年5月,印尼独立主义分子萨努西·八奈用印尼语对印尼居民发文‘同一个祖先,同一个种族’,‘任何学习过太平洋历史,任何学习过日本和印尼比较文学,或者日本和印尼语言的人,都绝对不会怀疑日本民族和印尼民族有同一个祖先分享着同一个文化基础··· ···

至于我国···数不胜数,没必要装国际友人。

‘曾经在一起过’,‘文化’和‘种族’完完全全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府的话语体系下面的经典工具的。今天我们不会说中日是‘同文同种’不认为两国天生应该同为一体是在今天我们不这么认为——这不代表历史上的扩张主义者就不这么想。在朝鲜,在东北,在华北,在绥远,在上海,在马来亚,菲律宾,印尼和缅甸——帝国主义完全认为其文化上的相近性和历史上的关系足以为吞并正名。

实际上,从30年代开始,扩张主义者的这个叙事角度是得到了强大的宣传支持的。同光会在朝鲜半岛几乎没有支持者;之前在马来亚和缅甸互相作战缠斗不休的红色游击队,地方军阀,保王党和殖民者在日占时期开始合作。满洲国本身从未取得东京设想的支持,华北和绥远抗战到西安事变中国非但没有被分裂反而愈加团结,到了近卫内阁时期汪精卫政权也未能在华南得到想象中一呼百应的响应。用伊恩·尼什的话来说‘既没有说服中国人,也没有说服日本人。’但是这不影响殖民当局帝国当局屡败屡战,不影响42-43年一系列共荣圈峰会的举办,不影响少数狂热分子直到今天仍然鼓吹这些思想。

今天人的认识,不代表当年的帝国主义者的认识。历史上的扩张主义者中很多就是认为朝鲜,中国和南亚‘历史上就和日本息息相连’,‘文化上同源’‘同种族’的。

2.中日不接壤。

这同样是用‘今天中日不陆上接壤’来臆测历史。

在30年代中日在各个领域上都是‘接壤’的。如果从广义‘帝国’视角来看,1905年大韩帝国成为日本保护国,日本帝国开始和东北接壤。当然日本本岛不和我国接壤但是按照同样的道理‘印度帝国’,埃及,南非联邦或者澳大利亚邦联,加拿大自治领也不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可能英国没有进行帝国主义领土扩张吧。

而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狭义的‘日本帝国’作为国家来看,到了1910年根据‘日韩合并条约’,中日也已经接界。根据条约日本正式吞并朝鲜使其成为日本国家的一部分,天皇的直接所属,被强迫主权让渡。

于我国而言,此时日本帝国就是直接陆上接壤的国家,无论以软帝国的帝国所属还是狭义的国土吞并而言都是如此。而对于日本而言,满洲之后和国府在华北一线也是直接陆上对峙的分界。在彼此战略构想中和(东京眼中的)法理上都是邻国。今天两国‘不接壤’不能抹杀帝国时期的日本侵略扩张将国境线推抵我国的事实。

4. 南京大屠杀、731等灭绝人性的行为尚未发生在俄军身上。

或许已经发生了,或许正在发生,或许即将发生;或者是一方在做,或许是另一方在做,或许是双方——不知道。当代事不表。

5. 中国境内没有和族人,也就没有对和族人的镇压屠杀。

当代问题上,或许今天乌克兰境内有,或许没有——不表。但是在历史上,今天我们(正确地)认为我国是受害者,我们没有迫害日裔和日本公民,不代表当时的日本认为没有值得武装干预的理由。

(注,不讨论通州事件,因为除了少数不太可信的作者和互联网信息,我无法证伪/证实其存在——也不想惹麻烦。其他例子足以说明问题。)

比如,日本国内不乏鼓吹武装干预镇压抵制日货行为的声音。1919年抵制日货时,就有人认为这一举动严重伤害了日本侨民的利益(日本最大出口国是美国和中国),要求武力干涉。加藤高明说:‘如果中国政府过于软弱无力镇压,那么日本政府应该派出军队代表之进行镇压。’1923年抵制日货时,天津日商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合适的自卫措施’。我们认为此时日本侨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没有收到威胁,我们知道‘抵制武器’是此时我国民表达基本诉求的底线工具,但是帝国主义者,不这么想。日商要求‘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直接手段保护我们在华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贸易行为。’内田康哉说:‘中国局势很不稳定,中央政府几不存在··· ···我们对于在华的反日行为保持耐心地为唯一理由···避免激怒中国人民··· ···’高桥是清表示政府应该‘采取正当手段··· ···保护国民···’

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理由可以为战争正名,战争又是不是解决方法?

中野正刚,著名的‘泛亚主义’思想家,东方会成员,30年代的铁杆法西斯主义分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两个法西斯分子和丘吉尔这个大帝国主义分子的个人仰慕者,大正民主的批评家和集权主义者——最初就是汉学家出身的。他年轻时是著名的新儒学/心学学生。在30年代前他非常著名地认为亚洲人民的苦难源自外国干预,反对其他泛亚主义者认为大和民族高于其他亚洲民族的思想。1917年他表示‘我们对白色人种没有意见,我们开放的接受他们的教导没有保留,···’‘···在神户直到马赛的过程中’他看到世界人民的苦难,但是仍然‘我不是在批评白种人,只是’描述所见所闻。‘印度人民做错了什么——他们甚至不吃肉——马来亚人民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享受树荫,从不知战争)值得沦落到这样的地步?’而面对这种经济上社会上的贫瘠和地区间的不平等,中野宣布:‘··· ···我们必须让东方和西方的民族们达到平等。这一重任就在我们的肩上。’然后呢?就是这个高喊着‘印度人民做错了什么’,‘马来亚人们做了什么’要生活得如此贫乏的人,这个学习人道主义学习儒学学习普世精神的人,到了30年代从政多年以后,欣赏希特勒个人的精明强干,欣赏墨索里尼的领导能力,欣赏克莱蒙梭和丘吉尔,开始鼓吹强人政治,相信发动战争强行解决问题刻意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一个人,到了三十年代,对早稻田大学的学生发表演说,‘··· ···日本的巨轮正在怒涛中乘风破浪。满载着投机者是很危险的。我期望诸君清醒起来。团结一致··· ···’要发动战争,由日本来‘解放’亚洲。

他的初心难道不正当吗?帝国主义难道不是压迫各族人民,应该被取缔的吗?日本‘帝国’取缔了帝国主义吗?日本帝国为治下人民谋到了福祉吗?治下人民哪怕和大和民族达到了‘同样的高度’吗?他欣赏的政治强人最终如何呢?希特勒为德国创造了美好的未来吗?墨索里尼呢?丘吉尔治下的英帝国一边把‘民族平等’当做帝国最基本的政策,一边眼睁睁看着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变相或直接地种族歧视,看着英印政府不但不和伦敦一起反击,其高层(种族主义贵族政治家)反而还和压迫者一起阻挠各种反对压迫反对歧视改革的推行。澳新关起大门,南非种族隔离的时候,伦敦一言不发。即便是原因合情合理,IJA+集权主义强人仍然不是解决方法。

6.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早在清朝。

不懂什么意思。

且不说时间有什么关系。日本大规模,真正的‘侵略’中国就发生在30年代。实际上,日本真正侵略‘中国’也是30年代。国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中国身份的认同,从军阀混战到相对统一,都是一步步在内忧外患下出现的。30年代的帝国主义日本是在真真正正的‘侵略’真真正正有我国民身份认同的‘中国’,而不是什么前清帝国战争。

7. 历史时代背景差异太大,当今的联合国,俄好歹是五常之一,20世纪上半页的日本算个什么东西。

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算什么东西’真的是不能和历史事实相去更远了。

的确,日本在全面战争中经济体量上无法和美国,随后苏联或者整个英帝国的总和对比;但是这不代表日本‘算什么东西’,尤其是对比底线如此之低的‘五常之一’而已。

间战国际系统开始成型的时候两个最核心的机制(凡尔赛-洛迦诺系统,华盛顿-伦敦条约系统)里,日本都是数一数二的绝对参与者。凡尔赛会议中,尽管缺乏欧洲利益但是媒体还是很快辨识出了胜利者中的‘五大国(法英意美日)’。在远东问题上,日本是华盛顿会议美方直接针对的对象,是华盛顿会议上的三个主导国之一(美,英,日),随后在五国公约和九国公约系统下都是绝对主导国家。1927年国际军控继续,提出者美方率先联络的就是英国和日本,因为英国和日本是足够强大的大国,一旦三者达成一致,则‘其他小国(other lesser powers,语出东京电报,之前在某个想法里提到过忘记了,指法国和意大利)’就只能接受条款。1929-1930,1935-1936,以及中间的1932年亦同。且不说日本在印度,南亚和中国的影响;直到1935年阿比西尼亚危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只海军(1920-1930年时人眼里的尖端‘战略力量’)的主要备战对象就是日本,直到35年后UK也只是变成了德日意。同时期主要军火设计考虑日本设计和对日作战,世界上居于主导地位的两个(英美,随后法国)国家和主要地区大国(中国)在整个间战的安全评估里持续性将日本视为最关键的问题而且在想当长时间里没有之一,不能因为日后大战中面对全面动员的英美苏经济合力面前的虚弱就贬低帝国时期的日本‘算什么东西’。

此时的日本帝国很算个东西,如果不是因为今天的国际军控系统和国际系统(核武器和安理会)重合,五常是五个主要拥核国家,其影响力只怕并不比其中很多国家小。帝国时期日本经济和金融资本无法和纽约/伦敦对比,经济总量和战争潜力无法和英美苏对抗,但是‘国际地位’是力量的投影而非力量本身。日本是远东经济问题上的关键方,有一支真正的陆军,30年后国际军控关键话题的海军规模上对比英美并不小太多(de facto的7:10),也是国联的创始国和重要成员之一这也是为什么1931年日本公开撕毁国联底线以后如此具有毁灭性。

至于一方‘处于关键位置威胁欧洲燃油等资源安全’,‘对国内金融系统有较强掌控可以应对制裁’,‘军事上在规模和技术上有绝对优势’;另一方‘得到国联道义支持’,‘得到经济制裁等间接手段的支持’,以及‘被指控存在人权问题随后被侵略’——那是阿比西尼亚危机。

但是这就是说得太多了。当代事究竟和什么过往的错误更类似不论,帝国时期的大正晚期-昭和时期的日本绝对不能说是‘算什么东西’。这是本质上曲解20世纪早期的世界形势。


今天的事情,愿意支持莫斯科支持基辅已经麻木了。觉得莫斯科仁义之师觉得基辅才是得道多助者有,觉得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国际社会的秩序底线都无所谓双方丛林法则胜者为王到时候随便捏造历史的··· ···人——也是存在的。行,无所谓。这种事历来如此。有人会激动,有人会上火,但是在当代时间段里出现这样重大的国际危机,这种事难免。

但是,不要回过头来胡扯间战史。

间战史的大众认识已经被扭曲得不剩下什么了。什么满洲国远东明珠,五族共和的牛鬼蛇神有之(?);什么‘东亚贸易论’说日本崛起本质上有利于世界经济好战者发动战争的有之(有利于伦敦和纽约的资本,有利于孟买,兰卡郡或者长三角的工人吗?);大屠杀否认者有之——政客,极端主义团体,象牙塔里的伪人,简直就是五光十色。这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再有什么谬论跳进来胡扯。

间战最后走向战争的过程是复杂的。

日本从‘泛亚主义’的平等主义,反干预主义变成日本帝国扩张的帝国主义是复杂的。日本内部对于战争的认可是复杂的。战争爆发前的亚洲社会是复杂的。日本的全球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是复杂的。不能跳出来搞得好像日本就是打定主意要侵略毫无缘由的国家,或者无足轻重只是穷兵黩武的军事狂人一样。帝国时期的日本是在种种合理种种不合理的理由的合力下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是个国际地位极其重要的国家,被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一步步侵蚀,最终把一个本就不完美的世界变得丑陋得多得多。

如果日本真的是在侵略毫不相关没有历史渊源的国家,如果帝国主义者没有‘充裕’的侵略理由,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理论‘不算什么东西’,那么这就是管理疯人院的问题——这个比喻不知道最近用了多少次了。

但是日本不是。变化不是剧烈的,腐化不是一夜之间的;帝国主义宣传和切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之间也不是毫无纠葛的。因为如此,才必须保护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今天在网上诸公各抒己见吵闹究竟这是1937还是2003无妨,避免明天真的出现1939才是历史的意义。

不泻药,勿再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