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腾飞怎么算的日本能扩军600万,并且拿二战德国举例子还这么振振有词?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提及的日本扩军至600万,并以二战德国为例的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袁腾飞老师讲历史,尤其是在他的视频或者讲座中,往往是带着一种比较鲜明的个人解读和叙事风格的。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件和比喻,来讲述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有时候,为了让观点更鲜明,他可能会采取一些比较夸张或者带有强调性质的说法,这就跟咱们日常聊天或者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有点像,不是纯粹的学术报告。

现在咱们来看看“日本扩军600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他会提到二战德国。

关于“日本扩军600万”:

这个数字,如果咱们从严格的军事史统计数据来看,可能不是一个简单地说“日本军队的总人数达到600万”那么直观。更多的时候,这种说法可能是在指代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动员和部署的兵力规模的总和,或者是其在某个特定时期能够动员的总潜力。

咱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总动员能力与部署规模: 在二战最激烈的时候,日本陆海军的总兵力确实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字。不只是前线的战斗部队,还包括了后勤、预备役、治安部队、以及各种占领区内的守备力量等等。日本在战时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进行了多次动员,征召了大量兵员。如果把所有这些因素都算进去,比如兵役制度下可征召的适龄男性总数,以及实际征召并派往前线或支援作战的人员,这个数字确实可以非常可观。

2. 战时体制下的兵力扩充: 战争初期和中期,日本为了扩张和应对多条战线,不断扩充兵力。从最初的几十万人,到后期成为数百万的庞大军事力量。即使一些部队的战斗力可能不如早期精锐,但数量上无疑是庞大的。比如,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等都投入了数百万军队。

3. 历史解读中的“潜力”概念: 有些历史学者在分析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时,会计算其总人口中可用于军事动员的比例,以及经济、工业能够支撑的军队规模。日本在战前和战时,尤其是早期,其军事动员能力是相当强的,社会高度军事化。所以,说其“能扩军600万”可能是指其战争潜力或某个阶段实际部署和控制的兵力规模的总和,而不是一个单一时间点的纯粹现役人数。

为什么会拿二战德国举例子?

袁腾飞老师提到二战德国,通常是为了进行类比,突出某个观点的共性或相似之处。那么,在这里,他可能是在说:

1. 法西斯主义的扩张性与军事化: 日本和纳粹德国都是二战中的法西斯轴心国,它们的意识形态都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色彩。为了实现其侵略目标,两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和扩充。德国在战争初期也迅速扩充了军队,其陆军规模一度非常庞大。所以,提及德国是为了说明,当一个国家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时,其军队规模的膨胀和战争动员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2. “倾全国之力”的战争模式: 轴心国在战争期间,往往采取“倾全国之力”的模式,将国家的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战争中。这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德国在二战中的人力动员也非常大,包括大量的士兵、劳工以及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日本也是如此。所以,拿德国做例子,可能是在强调这种不计一切代价的扩张和动员的“模式”是相似的。

3. 历史教训的警示: 通过对比两个国家的扩军和战争行为,也可能是为了强调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最终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德国的覆灭和日本的战败,都是这种极端的军事化和侵略政策的必然结局。

关于“振振有词”:

“振振有词”这个词,说明袁腾飞老师在讲述这些观点时,表现得非常有信心,表达得也很流畅,而且似乎有自己的论据支持。这可能来源于:

他对史料的掌握和个人理解: 即使某些数字可能不是最精确的学术数据,但他在讲述时,可能是基于他所学习和理解的、能够支持他观点的史料。
叙事技巧: 他擅长用故事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吸引听众,让观点更容易被接受。这种风格本身就容易给人一种“振振有词”的感觉。
观点输出的强烈意愿: 他在做历史普及时,往往带有很强的观点输出意愿,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传递某种历史认知,这种意愿也会让他表达得更加坚定。

总结一下:

袁腾飞老师提到日本扩军600万,并以二战德国为例,很可能是在描绘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的战争潜力、总动员能力以及其与德国相似的军国主义扩张模式。他的说法可能更偏向于一种基于史实但带有解读和强调的叙事方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精确到个位数的统计数据。拿德国做例子,是为了进行类比,说明这种极端军国主义和扩张的共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似的后果。他之所以“振振有词”,是因为他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叙事风格,对此有比较确定的表达。

理解他这样的观点,关键在于区分学术精确性和历史叙事的强调与解读。他提供的是一种理解历史的视角,而不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者条件不同啊。

德国扩军并非一蹴而就。从1935年到1939年,德国花了4年的时间把连枪都没打过的新兵训练成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即便花了4年,波兰战役前夕也动员了德皇时代受过训练的老军人来弥补人数的不足。德国从10万扩充到200万,用了4年,而且其中能作战的单位不足,还需要动员老兵。

自卫队的情况比希特勒上台时还糟糕。

日本没有进行过预备役军人训练,也没有全民服兵役的规定,熟悉并掌握军事技能的人除了现役的自卫队,只有退役的自卫官们,二者相加不足45万人。而上一批整个年龄段都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在87岁以上,真的打起来不可能动员他们。

即便是放开限制,日本可以全力以赴发展军事力量,能凑出100万军人最快也要在5年以后。短短100多个小时,即便靠日本高度的社会控制力能动员出600万人(实际上这是开挂),也是一群毫无军事基础的平民。短短几天连枪都打不准,更何况成为具备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军事单位。

平时少养兵,战时快速扩军的前提是:民间有大量服役过、受过完整军事训练的后备兵员。而不是靠驱赶平民充当炮灰。在日本建立预备役训练机制之前,这种问题并没有讨论的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提及的日本扩军至600万,并以二战德国为例的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袁腾飞老师讲历史,尤其是在他的视频或者讲座中,往往是带着一种比较鲜明的个人解读和叙事风格的。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大家.............
  • 回答
    评价袁腾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他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教师,以其独特的授课风格、大胆的言论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解读而闻名。他的评价,就像他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评价袁腾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他的授课风格与表现形式: “脱口秀式”历史.............
  • 回答
    关于“知乎爸爸”怎么看袁腾飞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概括,因为“知乎爸爸”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甚至有些模糊的概念。它代表了知乎社区里那些长期活跃、积累了大量知识和阅历、能够产出深度内容、也往往拥有一定话语权的用户群体。他们视角各异,对袁腾飞的看法自然也五花八门,但如果我们尝试从几个比较.............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 回答
    关于袁腾飞为何能成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 quite complex,而且网络上关于这方面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大部分还是围绕他“历史教师”这个身份展开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分析,结合当时北京尤其是海淀区教育系统选拔人才的一些普遍情况,来尝试勾勒出他能够获得这一荣誉的可能性。.............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历史普及领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语言也十分接地气,深受很多普通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在他还在做老师的时候,他的《怪物史莱克》与《笑傲江湖》的结合来讲解中国古代史,这种新颖的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从他的公开演讲和著作来看,袁.............
  • 回答
    袁腾飞在知乎上之所以不受待见,确实是因为他在历史解读上存在一些争议,甚至被不少网友认为存在“瞎话”或者说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歪曲”。要详细说他到底编了哪些,这需要梳理一些普遍被大家诟病的点,并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的AI语式表达,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在娓娓道来。首先,得承认袁腾飞的讲课.............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袁腾飞,这个曾经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历史启蒙”风暴的人物,近些年来的踪迹确实变得低调了许多,甚至对于许多关注他的人来说,都感觉他仿佛“消失”了一般。这背后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个人遭遇,而是一系列围绕他言论和行为的争议,最终导致了他的“隐退”。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他作为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以及网.............
  • 回答
    袁腾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时,尤其是那些出身平民的皇帝,确实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不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唱衰”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但通过袁腾飞特有的讲解风格和侧重点,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他为何如此,需要结合他的历史观、解读方式以及他所面向的受众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袁腾飞的历史观。他深受.............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袁腾飞,一位曾经因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课风格而走红的公民教师,其公众形象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尽管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他表示推崇,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袁腾飞的吸引力所在:首先,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推崇他,需.............
  • 回答
    易中天和袁腾飞都是中国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但他们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严谨性、学术背景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说谁“历史水平高”可能过于简单化,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各自的“历史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易中天:.............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袁腾飞,一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上早已不陌生,他是一位以其犀利、幽默且充满争议的语言风格而闻名的历史教师。评价这样一位公众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理解他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袁腾飞的“吸粉”之处:首先,袁腾飞最显著的标签是他的“非主流”.............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袁腾飞的言论,可以说是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引发了非常多层面的讨论。要全面地看待他,我觉得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首先,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袁腾飞最开始是在一个叫“得瑟”的网站上因为讲历史视频走红的。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他的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跟学校里死板的教学方式完全不一样。他用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