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腾飞受到的争议为何远比「当年明月」多?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明朝历史的系列小说。其核心在于“说人话”,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现代的语言、幽默的笔触重新演绎。
叙事风格: 以轻松、戏谑、人性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强调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更像是一部“历史小说”而非严谨的历史学术著作。
内容侧重: 主要集中在明朝历史的政治、军事斗争和权力博弈,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相对肤浅,更多地是呈现“故事性”。
争议点: 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过于主观、是否存在娱乐化历史的倾向、以及个别史实细节的准确性问题。这些争议虽然存在,但更多是学术界或资深历史爱好者提出的,对普通读者影响相对较小。

袁腾飞:
作品与形式: 袁腾飞的“历史普及”更多是通过讲座、网络视频(如“腾飞讲历史”系列)等形式进行。他的内容覆盖面更广,从中国古代史一直讲到近现代史,特别是他对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评价,是争议的焦点。
叙事风格: 相较于“当年明月”的轻松幽默,“袁腾飞”的风格更为直接、大胆,甚至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批判性。他敢于挑战官方叙事,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出了与主流观点相悖的解读。
内容侧重: 袁腾飞敢于触碰敏感的政治话题和历史禁区,尤其是在评价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改革开放等问题上,他的观点非常鲜明且具有颠覆性。例如,他对“反右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描述,以及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解构”,都触及了中国政治和历史叙事的底线。
争议点:
政治敏感性: 袁腾飞的言论直接挑战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建立的历史叙事体系,对一些被认为是“英雄人物”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甚至使用了一些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词汇。这使得他的言论不仅是历史学上的争议,更是政治上的“红线”。
史实准确性与学术严谨性: 虽然袁腾飞声称其内容基于史实,但其叙事方式的煽动性、对细节的处理方式,以及缺乏严谨的学术引用和论证,也导致了对其史实准确性和学术严谨性的质疑。很多历史学家和专业研究者认为,他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和吸引眼球,存在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甚至捏造情节的情况。
价值观输出: 袁腾飞在普及历史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对西方制度的推崇等,与中国官方推行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他的普及内容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渗透”。
煽动性与煽情: 袁腾飞的演讲风格往往充满激情和个人魅力,能够迅速调动观众情绪。然而,这种煽动性也使得他的部分言论容易被解读为“煽动颠覆”或“历史虚无主义”,尤其是在涉及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的敏感问题上。

二、 传播渠道与影响范围的差异

当年明月: 主要通过出版图书《明朝那些事儿》进行传播。图书是一种相对“静态”和“可控”的传播方式,其受众相对集中,且读者在阅读时有一定的主动选择性。虽然这本书非常畅销,影响了很多人,但其影响力的扩散速度和广度,相较于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要慢。
袁腾飞: 主要通过互联网视频和讲座进行传播。互联网的特性在于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一旦他的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很容易被大量转发、评论和模仿,迅速形成巨大的网络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视频平台和论坛上,他的言论能够触及到更广泛的受众,包括学生、年轻人等。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自由度也使得他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观点,同时也放大了争议。

三、 触碰的“红线”的差异

当年明月: 主要是在历史细节和评价人物的“学术性”和“艺术性”上受到挑战。他并没有触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国家基本制度等核心政治议题。因此,尽管有人批评他的历史观,但其行为并不构成对国家政权的直接威胁。
袁腾飞: 直接挑战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的历史叙事,尤其是在评价毛泽东等核心领导人时,其言论被视为是对“党的历史”和“国家合法性”的否定。这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是极其敏感和危险的。任何被认为是对执政党历史功绩的抹杀或对其领导人的侮辱,都会引发政府的警觉和干预,并可能被官方媒体定性为“历史虚无主义”或“反动言论”。

四、 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在“当年明月”出版的时期,社会对历史普及的容忍度相对较高,互联网的监管也相对不那么严厉。
而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演变,特别是近年来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收紧,任何对官方历史叙事的挑战都更容易被放大,并可能被视为对社会稳定的威胁。袁腾飞的争议恰恰发生在这样一个更加敏感和收紧的时期,这使得他的言论更容易被官方和主流媒体所压制和批评。

五、 个人特质与回应方式的差异

当年明月: 在《明朝那些事儿》走红后,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保持了低调的姿态,很少直接回应外界的批评。这种“隐退”使得争议也随之减弱。
袁腾飞: 他的风格更加张扬和直接,并且在网络上保持活跃,持续输出观点。他面对争议时,也往往采取一种辩护甚至反击的态度,这使得争议不断发酵。他的讲座和视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个人表达色彩,更容易引起个人层面的好恶和支持。

总结

总而言之,袁腾飞受到的争议远比“当年明月”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触碰的“历史”的性质和深度不同,以及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传播方式的差异。

“当年明月”更多的是在“讲故事”,其争议停留在历史细节和叙事风格的层面,相对温和,未触及政治核心。
袁腾飞则直接挑战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历史叙事和政治禁忌,其言论涉及政治敏感地带,触碰了“红线”,因此引发了更为激烈、广泛,甚至带有政治定性的争议。他从一个历史普及者,在很多评论者眼中,其行为被上升到了政治批判的层面,这是他比“当年明月”争议更大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了袁腾飞的百度贴吧,全是各种撕逼口水贴。
user avatar
进了袁腾飞的百度贴吧,全是各种撕逼口水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 回答
    袁腾飞,一位曾经因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课风格而走红的公民教师,其公众形象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尽管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他表示推崇,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袁腾飞的吸引力所在:首先,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推崇他,需.............
  • 回答
    袁腾飞在知乎上之所以不受待见,确实是因为他在历史解读上存在一些争议,甚至被不少网友认为存在“瞎话”或者说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歪曲”。要详细说他到底编了哪些,这需要梳理一些普遍被大家诟病的点,并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的AI语式表达,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在娓娓道来。首先,得承认袁腾飞的讲课.............
  • 回答
    关于袁腾飞为何能成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 quite complex,而且网络上关于这方面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大部分还是围绕他“历史教师”这个身份展开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分析,结合当时北京尤其是海淀区教育系统选拔人才的一些普遍情况,来尝试勾勒出他能够获得这一荣誉的可能性。.............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历史普及领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语言也十分接地气,深受很多普通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在他还在做老师的时候,他的《怪物史莱克》与《笑傲江湖》的结合来讲解中国古代史,这种新颖的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从他的公开演讲和著作来看,袁.............
  • 回答
    袁腾飞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和公众人物,他所说的内容以及其个人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袁腾飞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评估袁腾飞内容的真实性,需要区分他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以及他在公开场合(如讲座、访谈、出版物)发表的观点。1. 作为历史教师教授.............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提及的日本扩军至600万,并以二战德国为例的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袁腾飞老师讲历史,尤其是在他的视频或者讲座中,往往是带着一种比较鲜明的个人解读和叙事风格的。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大家.............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袁腾飞,这个曾经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历史启蒙”风暴的人物,近些年来的踪迹确实变得低调了许多,甚至对于许多关注他的人来说,都感觉他仿佛“消失”了一般。这背后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个人遭遇,而是一系列围绕他言论和行为的争议,最终导致了他的“隐退”。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他作为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以及网.............
  • 回答
    袁腾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时,尤其是那些出身平民的皇帝,确实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不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唱衰”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但通过袁腾飞特有的讲解风格和侧重点,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他为何如此,需要结合他的历史观、解读方式以及他所面向的受众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袁腾飞的历史观。他深受.............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袁腾飞“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既有其吸引力之处,也存在着对历史的理想化和简化。一、 言论的吸引力与合理性: 对宋朝文人地位的肯定: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肯定了宋朝时期文人所享受的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待。这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 .............
  • 回答
    评价袁腾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问题。他是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教师,以其独特的授课风格、大胆的言论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解读而闻名。他的评价,就像他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评价袁腾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他的授课风格与表现形式: “脱口秀式”历史.............
  • 回答
    易中天和袁腾飞都是中国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但他们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严谨性、学术背景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说谁“历史水平高”可能过于简单化,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各自的“历史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易中天:.............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袁腾飞,一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上早已不陌生,他是一位以其犀利、幽默且充满争议的语言风格而闻名的历史教师。评价这样一位公众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理解他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袁腾飞的“吸粉”之处:首先,袁腾飞最显著的标签是他的“非主流”.............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袁腾飞的言论,可以说是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引发了非常多层面的讨论。要全面地看待他,我觉得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首先,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袁腾飞最开始是在一个叫“得瑟”的网站上因为讲历史视频走红的。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他的历史课讲得生动有趣,跟学校里死板的教学方式完全不一样。他用一.............
  • 回答
    袁腾飞关于关羽的说法,在当时确实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由公众人物抛出争议性观点而引发的大众讨论。要评价这场辩论,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袁腾飞本人说起。他作为一位历史老师,而且曾经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教学风格走红网络,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定的公众影响力。他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