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袁腾飞的微博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

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

“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的“戏剧性”非常强。它用极简练的语言勾勒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是近乎神话般的战斗场景。这种场景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带来一种震撼感。

从袁腾飞老师一贯的风格来看,他擅长用生动、甚至有些夸张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事件,常常是为了突出某个观点,或者让听者/读者更容易记住某个细节。这种风格当然能吸引眼球,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辨别其真实性和细节。

接下来,咱们就得“较真儿”地分析一下这个数字和场景的真实性了。

“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 这是最核心也最令人难以置信的部分。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机枪的效能: 二战时期,德军的MG42机枪以其极高的射速(每分钟约12001500发)而闻名,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在理论上,一挺机枪在有效射程内,配合熟练的射手和优良的阵地,可以造成相当大的杀伤。
“撂倒”的定义: “撂倒”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通常指被击毙或击伤。所以,这里说的“撂倒600多人”,意味着这两个机枪手通过他们的火力,造成了600多名苏军士兵的伤亡。
战术和阵地: 要想在一次战斗中,由两个人打出如此大的杀伤,需要非常理想的条件:
绝佳的阵地: 比如,在一个易守难攻的制高点,或者建筑物的掩体里,能够提供良好的射击角度和防护。
充足的弹药: 两个机枪手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弹药供应。一个MG42机枪组通常是两人:射手和弹药手。他们需要不断地更换弹链,如果弹药耗尽,火力就会中断。
苏军的进攻方式: 苏军在进攻时,尤其是在城市巷战中,常常会采取人海战术,或者低姿态、快速接近。如果苏军进攻时暴露在大片开阔地,或者过于密集地冲锋,确实会被机枪火力造成毁灭性打击。
持续的时间: 要打出600多人伤亡的数字,不是几分钟能完成的。可能需要战斗持续一段时间,而且是敌我双方都付出巨大代价的拉锯战。
历史记录的考证: 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都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并试图找到原始的战史记录来佐证。然而,在公开的历史资料中,找到如此明确且确凿的记录是极其困难的。战争的混乱性,尤其是在柏林战役这样大规模、多兵种、多地点的混战中,精确到“两个机枪手打死600人”的细节,往往很难被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很多时候,战后的统计数据会包含各种估算,甚至有夸大成分,以鼓舞士气或掩盖损失。

“己方一死一疯”: 这个后续结果则更加突出前面“以少胜多”的悲壮色彩。
“一死”: 一个机枪手阵亡,这个在激烈的战斗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被炮火或狙击手击毙。
“一疯”: 另一个机枪手精神崩溃,变得疯癫。这同样也是战争残酷性的体现。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血腥的战斗环境中,士兵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严重摧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士兵因为极度的恐惧、绝望、或是目睹了太多惨状而精神失常,是战争中并不罕见的悲剧。

再来看看,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哪里,以及它在传播中的作用。

民间传说与轶事: 很多时候,一些极其精彩或悲壮的战斗故事,会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并经过一代代人的加工,变得更加“传奇化”。这就像中国的“说岳全传”一样,很多细节可能并非史实,但故事本身很有感染力。
特定战役的片段放大: 柏林战役中的巷战异常惨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德军在最后的阶段,为了守住柏林,动用了包括希特勒青年团在内的各种力量,他们的抵抗意志在某些地点是相当顽强的。也许在某个具体的交火点,某个德军的机枪阵地确实造成了苏军大量的伤亡,而这个故事被“放大”了。
宣传和符号意义: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战后,塑造“英雄主义”和“惨烈抵抗”的叙事,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有其意义。对于德国来说,在战败的阴影下,讲述这样的故事,也许是为了挽回一些民族尊严,或者歌颂士兵的“英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腾飞老师的这个说法呢?

1. 作为一种生动的历史叙事,可以引起思考,但不能完全当作史实采信。 袁腾飞老师的这段话,无疑是将一个可能存在的、极度惨烈且带有悲壮色彩的战斗场景具象化了。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战争的残酷,以及在绝境中,普通士兵可能爆发出的惊人战斗力(即使是以命相搏)。
2. 对数字和细节需要审慎。 在军事史研究中,精确的数字往往比戏剧性的故事更重要,也更难以考证。这种“600多人”的数字,很可能是一个被夸大或模糊化了的估算,而非精确统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造成了苏军大量的伤亡”,而不是必须严格对号入座一个具体的数字。
3. 理解“一死一疯”的背景。 “一死一疯”部分,则更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个体身心的摧残。这部分内容,更贴近战争的真实面貌,也更能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4. 警惕过度神化或妖魔化。 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在评价战争和其中的人物时,既要看到其宏大背景和政治动机,也要关注个体在其中的命运。过于强调某一方的“神勇”或“残暴”,都可能偏离史实。

总的来说,袁腾飞老师的这段话,更像是一个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历史段子”,用来生动地刻画战争的某些侧面。 它有趣、有冲击力,能够激发我们对历史的兴趣,但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柏林战役,或者对历史的严谨性有较高要求,我们就需要去查阅更权威、更详细的史料,并对这类故事性的叙述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

就像很多文学作品或电影会改编历史事件一样,袁腾飞老师的这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讲述历史”的艺术。它能够让历史“活”起来,但我们也需要知道,艺术往往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甚至会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所以,抱着欣赏其叙事能力和引发思考的态度去看待,同时不忘理性审视其真实性,大概是比较合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法回答,因为我们知乎众智人大脑和猿类构成不同。无法相互交流。说是生殖隔离的物种也不过分。

user avatar

二战时候②个纳粹机枪手撂倒600苏军这种事我没听说过。

不过说实在话,机枪在战场上拥有无以伦比的压制能力倒是确实。首先机枪枪管较普通枪支要粗、重,过热要比通常步枪要慢。其次机枪使用大容量供弹方式,提供给了机枪持久力。第三点就是机枪大多有快速更换枪管能力,减少了过热后再射击的冷却时间。最后就是大多数机枪使用开膛射击原理,散热也比普通步枪要快。

当然注意了,我说得是压制而不是致死。您要说顶着机枪火力猪突,除了一战初期,那就只可能发生在日本人身上了。

总之纳粹机枪手neng死600个红军战士这种战例我是真的没找到,但是类似战例在二战中确实存在,只不过阵营恰好反过来,主角也比猿先生的段子里要少一半。

我要说得就是这个姐们。



曼乔克·玛美托娃,机枪手,联共(布)预备党员,苏联英雄。

1943年10月15日,她在涅维尔一个机枪高地上,独自一人使用马克沁机枪抵挡了德军数次进攻。具体人数不详,资料中形容纳粹兵为:“如潮水般涌来。”

据信,纳粹分子为了攻下这个机枪高地,在进攻中多次使用了炮击,甚至不惜使用喷火器这种非人道武器。即使如此,她也没有后退一步。最终她战死在马克沁机枪旁。



曼乔克.玛美托娃于1944年3月1日获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所以猿先生讲得这事……嘛,作为文人,我也只能说,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吧。

user avatar

袁大师讲的怕不是这玩意吧,两个人打死600多人

看了一下原微博评论,凡是说日本打不过苏联的,都被袁粉扣上了黄俄孝子的帽子。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人自己都觉得打不过苏联,所以昭和男儿们也是黄俄孝子咯?

讲个笑话,袁腾飞微博下面真的有人想跟他讨论历史。

user avatar

德棍不是前些年盛传奥马哈滩头一挺MG-42干翻4000多人吗?按此算来英米鬼畜大概比人类公敌还药丸/弱鸡6.6667倍吧?

总之大概不听德棍的话就是不尊重历史,不听袁老师的话就是被洗脑没救。

所以元首元首快快显灵,赶紧收了他们吧。

user avatar

柏林战役时,德军已经彻底崩溃。精锐部队早就打光,甚至很多普通部队也已不听希特勒的指挥,指挥官们都在琢磨着投降(“元首的愤怒”这个视频梗就是这样的背景)。

而当时的苏军,无论是在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呈现全面碾压的态势,真要是有这样的机枪手,苏军早就喀秋莎招呼了。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苏联的士兵就是命再不值钱,苏军指挥部也还不至于拿600多人的命换2个机枪手啊。

而且,退一步说,如果打死600多人,那就是整整2个营或者6个连的部队。这样算来整个进攻的队伍可能要达到3~4个营之多。这种规模的进攻,基本都是旅甚至是师一级的单位组织的。就算是八路军,到了1945年,一个旅凑出几十门迫击炮或者几门步兵炮都是很轻松的事情,更不用说苏军了。真有这种机枪手,直接迫击炮招呼。实在不行还有轰炸机、T-34、喀秋莎以及各种100mm以上的大管子……

user avatar

一个课堂“最牛XX老师”光环之下,中年男人那种来个百十来人给吹捧几天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姓啥,也不知道自己脑袋到底多大的,想要指点这个世界的人性弱点常见病又一次体现罢了

(女人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欢迎女性解答)


此类现象常见于衣食无忧有那么些粉丝,于是想当精神导师的中年男性

——这是筛选粉丝的过程,在下面跟着吹的,洗过这么几轮就是铁粉了。


包含并不局限于蓝衣滑行贵族的童大命运安排家。

“我学工科的,发动机不就是个燃料加点火么”的某音乐人。

“库克是傻逼,我的牌子再过个几年就要干死苹果”的某个有很多爷爷的太君。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POTUS这个职位上,阿川从北美老愤青(比如“道琼斯单日跌千点就应该把总统打死”)变成“没人比我更了解【万物】”的北美懂王的过程也如是……

user avatar

想到好几年前,无限流正火爆的时候,我们有过一个讨论

要开几级基因锁才能在类似上甘岭、库尔斯克、柏林、奥巴哈海滩这些地方活下去?

答案一直没有出来

想不到今天袁老师给出了解答

估计袁老师这次穿越到无限流了

还是这两个德军机枪手中的一个

带的是无限弹药的机枪吧?

强化方向是啥?

任务奖励是啥?

user avatar

如果我是袁腾飞,我要黑苏,我会编,这个事发生在基辅,塞瓦斯托波尔也行。反正是那种被包围的,可能出现武器弹药短缺的地方。最不济编个发生在库尔斯克。但是绝对绝对不会说,发生在柏林战役。

1945年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打出了比1941年还夸张的损失比例,当然,苏德换了个位置,这时候的苏联已经是超级土豪,各种任性了。如果苏联指挥官脑子没生锈,要是真的遇到了一个难打的碉堡,但是只有俩人,周围没别的那种,他确实会头疼,犯了选择困难症。来,我大苏维埃可是民主国家,你可以自己选一种挨打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打工事一般还是用斯大林2多,T34-85换这个122大管子更对劲)

(评论区指出这个是战后的样子……领会精神,领会精神)



经网友提醒,还有个大杀器

当然,投降也行。保卢斯都投降了,你个士兵投降了,也不丢人。

六百多人一门迫击炮都没有,你以为是国军么?

戈培尔:来来来,电台给你,你吹!

哎呀,评论区有人不服呀,表示,东西还在?

来来来,第一,谁管这个大家伙叫碉堡的?咳咳,那是不是布列斯特要塞也叫碉堡?那么……德军啃一个碉堡啃了快一个月?

第二,这个回答里头,二和六百在哪?倒是说了,这里头可以驻扎一万人……如果阵亡六百个人就拿下一万人的大要塞,那我们一般称之为,军事奇迹。


更新:评论区里有个叫“皇帝的财宝”的友善度,逻辑不清,在那里,撒什么打什么来着,大家可以参观一下。这个人的逻辑是,苏军没打下来(其实因为不挡道),那就是有可能一比三百。即使当时全世界最坚固关东军要塞群,基本一比一就能打下来,局部连队打的不好苏军可能六比一顶天。更有意思的他觉得拆不掉工事火炮飞机就没用——哦,那皇军挖地下工事防御炮火和空袭,是不是多此一举?另外这是希特勒生化战的重要证据,两个人守卫这么大建筑物,不得是蜈蚣?总之,袁老师说的是有可能的。我就不说他那个柏林战役苏德伤亡一比一的说法了,毕竟袁腾飞眼里,1945年的伤亡比是看不见的。再说管这种玩意叫碉堡,把袁腾飞牵过来,他自己也不敢这么说吧。

user avatar

这件事基本上已经很清楚,就是袁腾飞抄袭了索科洛夫的《二战秘密档案》,而且对有些话进行了添油加醋的处理,索科洛夫原话是苏军在柏林战役泽洛高地之战损失惨重,某个营在一座碉堡前损失了几百人最后只剩下一个连的兵力,并没有说这些伤亡都是一个德军机枪组造成的,也没有提及这个过程中德军的损失。而且索科洛夫也没有引用任何史料或者档案,只说是这个营长自己对他说的,这就死无对证了,可能永远是个谜。

单就某个营在泽洛高地下损失三分之二的说法,我的评论是,没有证据,但并非没有可能,有三点原因,1.泽洛高地非常易守难攻,2. 苏军进攻正面非常狭窄,因此进攻队形比较密集,3. 柏林战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日均伤亡确实创了战争新高。

首先说一下泽洛高地,泽洛有“柏林之锁”之称,地势对于守方而言居高临下,高地下面都是平原,而且是一直延续到山脚下然后突然升高的地形,就像一堵城墙一般,这就不但给苏军惯用的步兵师集群突击造成了很大的危险性,也使得守军很容易就能利用反斜面躲避攻方的猛烈炮火。

按照(贴吧)战史爱好者研究,因为朱可夫进攻柏林必须得通过泽洛高地,所以苏军的进攻正面比较窄,仅仅只有30公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共有72个步兵师,第一梯队投入了23个步兵师。即便如此,也就是说平均每1.3公里的地域就有一个苏军的步兵师在发动进攻。

再看看苏军的进攻队形,尽管地形特殊,仍然基本采用了苏联战术条例的标准配置,以近卫第8集团军为例,其一梯队的每个师均采用了双梯队的战斗队形,即2个团在前,1个团跟进,师进攻正面为1400米,团进攻正面只有700米。换句话说,每1400米的地域就有两个团在发动进攻,就算每个团只用一个营发动冲锋(就像索科洛夫提到的那样),仅仅一平方公里多的地域仍然将堆积近千名步兵,且由于泽洛地势较高,一时攻不上去,如果德军大量使用火炮和迫击炮对苏军进攻地域实施覆盖,则苏军很难避免较大的伤亡。

上图为第8近卫集团军的突击地域,每一个红色方块代表一个苏军步兵师,此外还有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的支援,而当面一线守军虽然只有一个169步兵师,但由于海因里希有效利用反斜面抵消了苏军炮火准备的威力,在苏军开始冲锋时,其兵力应该基本是完整的,能够有效对苏军倾泻机枪及师属炮兵的火力。

崔可夫战争回忆录对战役场面的描述:

进攻开始后的最初半个小时,敌人几乎没有还击。其观察所和指挥所以及发射阵地均被我炮兵和航空兵压制。只有隐蔽在石头房屋和某些掩体内的少数未被摧毁的机枪、自行火炮和火炮进行了抵抗。我步兵部队和坦克,在炮兵的徐进弹幕射击这后实施进攻,最初的2公里进展顺利,虽然其速度不快。但是在这之后,小河和沟渠阻碍了前进的道路,坦克和自行火炮开始落在步兵的后面。炮兵、步兵和坦克之间的协调动作遭到破坏。原规定按准确时间实施的徐进弹幕射击不得不停了下来,并使炮兵改用逐次集中射击的方法来支援步兵和坦克。在黎明时分,敌人未被摧毁的火炮和迫击炮恢复了火力并开始对着道路进行射击。当时我部队和技术兵器正以密集的队形在道路上行走,有几个团和营失去了指挥。所有这些都对进攻的速度产生了影响。
敌人在豪普特运河上的抵抗异常顽强,这条运河绕过塞洛高地的山脚,流经整个河谷。由于春汛,水势猛涨,我坦克和自行火炮无法通过。为数不多的几座桥梁,遭到塞洛高地上的火炮和迫击炮的射击。隐蔽在地下、经过周密伪装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对这些桥梁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在这里,我军的进攻速度变得更为缓慢。当工兵建立渡口的时候,部队只好原地等待。汽车与坦克无法进行任何机动,因为道路已经堵塞,径直地开向多沼泽的河湾洼地和地雷场也不可能。应该感谢我们的航空兵!带红星标志的轰炸机、歼击机和强击机掌握着战场上空的制空权。它们成功地压制了敌人配置在防御纵深内的炮兵。豪普特运河最终被攻克。我军各部队开始强攻塞洛高地。
中午12时前,近卫第8集团军的部队突破了主要防御地带,并接近到第2防御地带,但无法在行进间将其占领。塞洛高地的山坡非常徒峭,我坦克和自行火炮无法攀爬上去,不得不寻找比较平缓的斜坡。顺着通向塞洛、弗雷德斯多夫、杜希林的道路有一个上坡比较平缓。但是敌人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支撑点。要压制并占领这些支撑点,需要准确和强大的炮火。为此,炮兵应转移到塞洛高地附近的新的阵地上去。

可见德军炮兵此战也对苏军突进部队造成了比较大的伤亡,不光是机枪。好在红军此时已拥有明显的制空权,有效压制住了德军炮火,避免了攻势因地形不利瓦解的危机。

总之,苏军确实付出了很大代价才突破了泽洛高地,东线史权威戴维-格兰茨甚至认为泽洛高地进攻景象的惨烈跟火星战役有得一拼。那么是不是这样呢?可以再来看一看柏林战役中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伤亡。

现在俄文原版的《二十世纪苏联损失》网上已经查的到了,有各个方面军在每场战役中的细分损失。柏林战役苏军共减员35万人,这个损失在整个战争中确实不算大,但是战役时间短,烈度却很大。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柏林战役20多天的时间中减员17万人,其日均减员达到了7800人,这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苏德战争最为惨烈的一些战役,比如说库尔斯克、第聂伯河、白俄罗斯等战役,苏军各个方面军的日均伤亡也没有达到这么高过,一般在2000-5000人左右。此外也比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日均伤亡多2000多人。此外柏林战役最惨烈的部分不是巷战,而是泽洛高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突破泽洛高地的过程中,日均伤亡应该只会比这个数字更高,而不会低。如此看来,格兰茨的判断八九不离十。

所以,索科洛夫所说,苏军某步兵营在强击泽洛高地的战斗中,伤亡达三分之二以上,这是有可能的,尤其如果该营属于苏军第一梯队的话。但是袁腾飞不仅没有注明原始出处,也对这句话进行了歪曲描述,这是令人遗憾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