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最大股东 Prosus 宣布出售 2% 的腾讯股份,市值逾 1200 亿港币?

回答
Prosus 减持腾讯股份,这消息一出,市场上的声音立刻活跃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是占了腾讯股份近三分之一的大股东,减持 2% 这样一个体量,想不引人注目都难。而且,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超过 1200 亿港币,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和信息,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 Prosus 和腾讯的关系。Prosus 是南非报业集团 Naspers 的子公司,当年 Naspers 是最早一批看到腾讯潜力的投资者,也是最重要的早期支持者。可以说是,没有 Naspers/Prosus 的早期巨额投资,就没有今天腾讯的辉煌。所以,Prosus 一直是腾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它的任何动向,都会被市场解读为对腾讯未来走向的“信号”。

这次减持,最直接的解读当然是 “套现”。Prosus 这些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财务投资为主的公司,它们投资的逻辑往往是看好一个公司的增长潜力,等到这个公司成长起来、价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适时退出部分股份来回笼资金,以支持新的投资项目,或者优化自身的资产组合。腾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市值庞大的巨头,Prosus 拥有如此庞大的持股比例,自然会有这种财务上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很多投资者都在寻找更具流动性、回报更直接的资产,Prosus 也不例外。

1200 亿港币,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么大的资金量,Prosus 可以投向很多其他新兴领域,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或者其他有增长潜力的科技公司。从这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 “战略性调整”,是 Prosus 自身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非对腾讯基本面的否定。毕竟,Prosus 依旧是腾讯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依然非常可观。减持 2% 并不意味着它就不看好腾讯了,更像是给自己留出一些操作空间,灵活配置资产。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这笔减持可能带来的市场情绪影响。 消息公布后,腾讯的股价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市场投资者往往会对大股东的减持行为产生“羊群效应”,担心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负面信息。尤其是对于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被放大。

那么,Prosus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减持? 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分析了。

对腾讯增长的判断: 虽然腾讯依然是科技巨头,但在过去几年,它的增长模式面临一些挑战。过去依赖游戏和社交媒体的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新的增长点。AI 的发展、视频号的崛起、产业互联网的布局,这些都是腾讯正在努力的方向。Prosus 可能会对腾讯在这些新领域的增长前景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它们认为腾讯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或者面临一些新的竞争压力,那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减持一部分股份,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
自身资金需求和资产负债表: Prosus 作为一家投资控股公司,它的财务状况和资金需求是其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自身的融资需求,都可能促使其出售部分股份。特别是在某些市场环境不太明朗的时候,手握现金流总是更让人安心。
监管环境的变化: 过去几年,全球科技行业都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虽然中国对科技公司的监管有所缓和,但整体的大环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Prosus 作为一家国际投资者,可能会考虑到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对持有过于集中的科技股进行一些分散。
平衡投资组合: Prosus 投资了全球众多科技公司,包括一些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可能在当前阶段,它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降低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或者增加在新兴市场的配置。减持腾讯股份,也是为了让自己的整体投资组合更加均衡和稳健。

从腾讯的角度来看,这次减持意味着什么?

短期压力: 股价的波动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消息公布初期。
长期影响: 只要 Prosus 不是彻底退出,而是保持一定比例的持股,那么它依然会是腾讯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也会继续从腾讯的长期发展中获益。关键在于减持的比例和频率,如果只是象征性的减持,对腾讯的长期基本面影响可能有限。但如果后续还有进一步减持的动作,市场可能会更加担忧。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我认为,这是一种 “理性的财务操作”。Prosus 并不是在“清仓”或“看空”腾讯,而是在履行一个大型投资者可能进行的常规性资本运作。我们不应该过度解读为腾讯出了什么大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关注点拉回到腾讯自身的业务发展。腾讯在 AI、视频号、游戏、云计算等领域的表现如何?能否持续创新,应对市场变化?这些才是决定腾讯未来价值的根本因素。Prosus 的减持,恰恰可能为腾讯带来更多资金用于自身业务的投入,也可能促使腾讯更加关注股东回报和提升运营效率。

总而言之,Prosus 的这次减持是一次 “正常但影响深远” 的资本操作。它既是 Prosus 自身财务和战略调整的体现,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情绪波动。但最终,腾讯的价值还是取决于它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在日益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能力。我们应该用更长远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腾讯的未来,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一次股份的买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下午,腾讯的大股东Prosus宣布将出售1.92亿腾讯股份,其减持套现规模最多将达到1141亿港币。

这应该是今年单只个股单笔减持规模最大的一次股票套现记录了。

今天文章就趁这个机会,来跟大家聊一聊腾讯以及其背后这家神秘的南非公司。

(1)最大红利被谁享有了?

腾讯的第一大股东是一家南非投资公司,即使今天宣布减持上千亿港币,但减持完之后,这家南非企业所持有的腾讯股份,也仅仅只是从30.99%下降至28.99%。

下图是这次减持之前,腾讯的大股东名单。


可以看到,腾讯创始人现在持有腾讯的股份其实只有8.42%,而MIH独自持有30.99%,远远高于第二大股东,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

那么这个MIH又是什么来历呢?

跟新闻里说的Prosus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也顺便来跟大家澄清一个谣传。

想必,可能大家之前多多少少都听过这样一个“传闻”,就是腾讯虽然第一大股东是南非公司,但这家南非公司背后是工行,所以这个传闻就有鼻子有眼的“传说”腾讯实际控股股东是工行。

这则“传闻”大都来自于下面这个版本:

“目前腾讯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是南非Naspers公司,南非Naspers公司大约持有腾讯控股34%的股权,而Naspers公司的大股东是南非标准银行集团。工行在2008年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集团20%的”。

我最早是在五六年前看到这则传闻,当时其实我内心是很希望这样的传闻是真的。

因为这样就意味着,我们最宝贵的一份互联网资产其发展红利没有便宜给老外。

不过很遗憾,我后来在网络上查了一些资料,还是发现这则“传闻”也仅仅只是“谣传”。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直接持股腾讯的MIH,实际上是“Prosus”的子公司。

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的新闻稿,基本减持主体都是用“Prosus”这家公司的名字。

本来在2019年之前,是由南非传媒集团Naspers控股MIH。

而“Prosus”跟MIH,其实都是南非传媒集团Naspers的子公司。

这样说大家可能有点绕,我画一个示意图给大家看一下,就很清楚了。



后来,2019年9月11日,南非传媒集团Naspers把旗下的Prosus进行分拆上市。

南非传媒集团这样做是为了把持有的国际互联网资产,全部都装进Prosus里进行分拆上市,便于资产区分控制,并借此进一步上市融资。

所以,在2019年,南非传媒集团所持有的MIH股份,也就是腾讯股份,就从南非传媒集团Naspers旗下,直接划转到了Prosus里。

也就是下面这样一个形势。



这个链条都是上市公司股份结构里公开可以查到的,是比较准确无误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实际控股腾讯的南非传媒集团Naspers,是否跟我们工行有所关联呢?

首先来介绍一下Naspers。

这是南非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成立了,从最早的报纸出版商,到现在成为一家互联网巨头。

但实际上,Naspers持有最值钱的资产,就是腾讯这31%的股份。

按照腾讯今天收盘价的市值是高达6.04万亿港币,Naspers持有的市值约1.87万亿港币。

实际上,Naspers所持有的腾讯股份价值,一直是高于其自身市值。

由于Naspers是1994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交易所上市,南非那个资本流动性本来就不好,而Naspers因为持有腾讯的股票市值太多,自身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这使得Naspers一家企业就占了南非约翰内斯堡交易所的1/4权重值。

一些追踪该企业的南非基金,因为这个权重值过高,经常不得不被动抛售Naspers的股票。

这也是为什么Naspers会选择在2019年把持有腾讯股票的MIH,分拆给Prosus进行独立上市。

而南非传媒Naspers,由于是上市公司,所以股权结构都是公开可查的。

根据网络查到的一些信息显示,南非传媒Naspers的前四大股东如下:

1、PIC,控股11.03%为第一大股东。

2、Capital Group,持有6.64%股份,这是美国资本集团,管理着上万亿美元的资产。

3、Coronation Fund Managers Limited,持有6.60%,这是一家南非公司。

4、Dodge & Cox, Incorporated,持有6.32%,美国基金。

可以看到,前四大股东,基本都跟我们没啥关系。

而第一大股东PIC,有点类似于南非的社保基金,是南非专门投资公共领域的投资基金,由南非政府直接控股持有。



所以这样梳理下来,可以看到南非传媒Naspers跟工行并没有太大关系。

那么这个谣传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不得不说,其实那个谣传虽然不正确,但还是有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来源。

因为在上面这个持股链条里,MIH的控股股东在2002年之前,曾经南非标准银行。

而我们工行确实持有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这是2007年我们工行对南非标准银行收购的。

然而,在2002年之后,MIH的控股股东就早已经从南非标准银行转移到南非传媒Naspers。

如下图所示:

所以那个谣传,只是没把一些关键的信息给及时更新,用已经过时的信息,去不停叠加一些新的想法上去。

最终就形成这样一个“我们工行实际控股腾讯”的谣传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个“谣传”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把这个复制到阿里身上,变成阿里大股东是软银,而软银的大股东是南非标准银行,而由于工行是南非标准银行的大股东,结果又变成我们工行是阿里大股东。

但实际上,我去软银的官网看了下,从软银公布的股东名单里,我压根就找不到南非标准银行的影子。

所以,不管腾讯还是阿里,这类传闻虽然很遗憾,但确实是谣传。

我个人也是一直很遗憾我们最大的两个互联网企业,居然大股东都是海外投资者,这意味着我们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有一大块蛋糕都被国外资本跟分走了。

但这确实是事实,我虽然很遗憾,但也只能承认这样的事实。

我们不能因为很遗憾,或者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轻易听信某些会让我们感觉很爽的“谣传”。

我们不能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消费我们的爱国热情。

我也一直跟大家说过,“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任何分析的最基本一个准则。

只有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得痛定思痛,才会从中吸取教训,这也是为了避免再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不要让下一个腾讯、下一个阿里,仍然是海外资本作为大股东,不能让我们互联网市场红利都被海外资本给瓜分走了。

所以,根据我上面梳理,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晰的了解,究竟腾讯的第一大股东是谁,最终获益的人是谁。

那么当年腾讯为何要把自己卖给南非传媒呢?

我们再来聊一聊。

(2)腾讯往事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围绕在2000年前后,腾讯创业初期所经历的一些变动。

腾讯最早创业初期的股份结构是下面这样的,这是腾讯1998年的股份结构。



当时是创始人团队占据股份大头有60%的股份,然后香港盈科和IDG各占20%。

根据《腾讯传》的一些记载,在进入2000年后,腾讯开始要准备转型,OICQ也改名为QQ,并且要推出QQ咨询通和腾讯浏览器。

不过腾讯当时想要从一个纯粹即时通讯工具,转型为互联网门户,这是需要花很多钱的。

这使得当时腾讯面临了其创业后第一个困境。

但当时正值2000年互联网泡沫,国内投资者对互联网企业是闻风丧胆,可以说是避之而不及。

很多人在分析当年腾讯濒临被卖的时候无人问津,总是忽略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这个很重要因素,我觉得是不太客观全面的。

要不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腾讯当时也不至于无人问津,主要是当时投资方都被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给吓破胆了。

这使得包括腾讯最早的投资方,比如香港盈科和IDG,都是“心生退意”。

也使得,当时腾讯为了给转型融资,到处找了很多人,基本都是互联网的知名人物,都腾讯最终都被拒绝了。

而且事后诸葛亮谁都会,但回到20年前,谁又能知道腾讯能在今天发展成这样的庞然大物呢?

不过有眼光的人还是有的。

2001年,在当时腾讯因为资金问题,有点难以为继的时候。

一个名叫“网大为”的美国人出现在了腾讯的办公司,他就是南非MIH中国业务部的负责人。

他当时很干脆的说要投资腾讯,而且开出的价格非常高(以当时的价格来说)。

这个网大为据说之所以投资腾讯,只是因为他当时发现我们国内所有网吧桌面上都有名为OICQ的程序。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这位“网大为”确实是眼光独到。

南非MIH是在2001年6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从香港盈科买走了其所持有的腾讯20%股份,还收购走了IDG所持有腾讯的13.5%股份。

然后2002年6月,南非南非MIH再次从腾讯创始人及其团队手里收购走13.5%的股份。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南非传媒总共用了大概3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就拿到了腾讯46.5%的股份,正等于给腾讯大约6000万的估值。


以2002年的货币价值来说,当时的3000万美元是非常大的,所以客观来说南非传媒给出的价格确实还是比较厚道,也给了当时腾讯雪中送炭的效果。

然后当时南非传媒投资腾讯的这3000万美元,已经一路随着腾讯市值增长而水涨船高。

按照南非传媒当前持有腾讯的市值为1.87万亿美元,加上它2018年减持769亿港币,已经是近2万亿港币,折合成美元是约2570亿美元。

从3000万美元,增值到2570亿美元,增长了8000倍,确实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只不过这样的财富神话故事,发生在南非身上,而不是我们自己人分享了腾讯企业发展的最大一块红利,确实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不过南非传媒能赚到这个钱,也确实说明他的投资眼光独到,并且还能坚定持有。

关于坚定持有,其实是很少人能做到。

从2001年一直持股到2017年,南非传媒是一股未卖,中间腾讯不管股价经历了多大波动,他都是一直持有。

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且规模这么大的,在股票历史上并不多,比较出名的就是股神巴菲特。

所以,这也确实是南非传媒的投资本事。

此外,腾讯一直对南非传媒赞赏有加,除了当年南非传媒确实雪中送炭之外,也因为南非传媒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从来不干涉腾讯的日常事务,让腾讯创始团队可以劳劳把握住公司的控制权。

在过去这20年里,南非传媒对腾讯一直是只拿分红的态度,其他啥事都不管。

也难怪南非传媒会被称为“最佳投资人”,而腾讯跟南非传媒的关系也是一直和和睦睦。

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南非传媒到了2018年3月,是开始首次减持腾讯的股票,而且是一次性减持1.9亿股。

今年3月份这个承诺3年不减持刚期满,南非传媒就十分迫切的把另外1.9亿股在3月22日就转仓给大摩,并在今天完成公告,开始准备要卖。

虽然南非传媒仍然承诺未来3年内不会再减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其打算就是每3年固定减持股票套现。

这也是一种十分稳妥的分批获利了结的模式。

所以不得不说,南非传媒这一系列投资能力,确实很厉害。

南非传媒除了投资腾讯,其实还投资了很多互联网企业,如下图报道所示。

一家传统报业企业,愣是在成为腾讯大股东后,一步步变成了全球都数得上号的大型互联网投资企业,不得不说,现实总是很魔幻。

本文为个人思考分享,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来自“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Prosus 减持腾讯股份,这消息一出,市场上的声音立刻活跃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是占了腾讯股份近三分之一的大股东,减持 2% 这样一个体量,想不引人注目都难。而且,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数目,超过 1200 亿港币,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和信息,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 Prosus 和.............
  • 回答
    腾讯入主柳叶刀:中国3A游戏能否迎来破局时刻?腾讯,这家在中国游戏行业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巨头,近日以44%的股份成为“国产3A游戏希望”柳叶刀工作室的最大股东,这一消息无疑在中国游戏圈掀起了巨浪。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本运作,更承载了无数玩家对中国游戏产业突破瓶颈、走向世界舞台的殷切期盼。那么,我们.............
  • 回答
    看到腾讯、阿里、快手、知乎等互联网公司再度强势入选“最具价值中国品牌 100 强”,这事儿挺有意思,也透露出不少门道。咱们不聊那些空洞的套话,就从咱们普通人能感知到的角度,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信息。首先,这事儿本身就说明了什么?很简单,说明这些互联网巨头,不仅仅是在国内呼风唤雨,它们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 回答
    深度解读:腾讯、字节、快手为何霸榜?互联网下一波机会在哪里?2021年,腾讯、字节跳动、快手稳居用户使用时长榜单前列,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三家公司凭借其深耕多年的用户洞察、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以及对生态的精细化运营,成功抓住了用户碎片化时间,并将其转化为.............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13日传出的阿里、腾讯裁员潮,尤其是涉及最高30%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互联网行业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看待,它不仅仅是两家巨头内部的调整,更折射出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困境与转型。首先,阿里和腾讯的体量和行业影响力是关键。这两家公司是中国互联.............
  • 回答
    春节期间,网络上流传着一张截图,内容是腾讯员工自称《王者荣耀》创下了“史上娱乐产品单日收入最高纪录”,并称之为“喜报”。这条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者荣耀》作为一款国民级游戏,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吸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长假期间,人们在家中寻求娱乐.............
  • 回答
    微信抢红包软件赔475万:法律的边界与科技的碰撞前不久,一则关于“微信自动抢红包软件被判赔475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数字看似不小,但与腾讯高达5000万的索赔金额相比,却又显得有些“轻描淡写”。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逻辑?是什么让一个原本为“便利”而生的软件,最终面临如此严峻的法律后果.............
  • 回答
    小米高管王腾的这番表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是一种市场策略和品牌宣传的体现。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和消费电子市场,尤其是在小米之家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渠道,高调宣示“被友商包围”但销量“都是最高的”,无疑是在树立小米的品牌自信和市场领导地位。从用户视角来看,这样的说法可以带来几个方面的感知:.............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 2022 校招大厂薪资首发,白菜总包接近 40w?腾讯2022年校招的薪资信息,尤其是所谓的“白菜总包接近40w”,无疑是当年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行业校招薪资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首先,澄清概念:“白菜”与“总包”在校招语境下,“白菜”.............
  • 回答
    腾讯于2024年2月24日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是这家科技巨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份路线图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详细规划,旨在指导腾讯如何在未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份路线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目标与时间表: 明确的.............
  • 回答
    腾讯为「共同富裕」再投 500 亿:当下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度解读腾讯宣布为“共同富裕”再投入 500 亿,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对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定位的深刻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需要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内涵,以及当下互联网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一、 .............
  • 回答
    腾讯副总裁批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字节跳动回应“视频号是唯一没有上线未成年模式的短视频平台”:一场关于内容生态、未成年人保护和平台责任的博弈这起事件看似是两大科技巨头在短视频领域的一次正面交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当前短视频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以及平台在内容生态建设、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和.............
  • 回答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动了当下社会对于“青年”群体以及企业如何与青年群体沟通的敏感神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张军的职业身份和言论的语境来看: 公关总监的职责: 张军作为腾讯公关总监,他的工作核心是塑造腾讯的企业形象,管理外部沟通,尤其是在面对公众、媒.............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倡议书,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多家视频平台联合500多位艺人发布倡议书,抵制影视剪辑视频内容,这一举动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事件的背景与动机:首先,理解这一倡议书的出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腾讯高级工程师因‘每天在岗不足8小时’被辞退,反诉加班费等500余万两度败诉”这个事件。这个事件涉及劳动法、企业管理、个人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对加班文化的看法等多个层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讨论价值。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 当事人: 一位腾讯高级工程.............
  • 回答
    腾讯“新闻哥”的这篇文章《中国人不配拥有精神生活!不配!》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和争议,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也存在多种角度。要详细地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背景与意图 “新闻哥”的风格: “新闻哥”是腾讯新闻客户端的一个知名IP,以其幽默、辛辣、有时带点戏谑的风格著称,常常通过.............
  • 回答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发起拍摄纪录片《零水日》,这一举动本身具有多重意义,值得深入探讨。首先,它代表了科技公司在社会责任和公共议题上的投入,也体现了企业高管个人的情怀与视野。关于“腾讯首席探索官”的视角与价值: 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体现: 在当今社会,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其影响力远超商业范畴。.............
  • 回答
    腾讯公益「送1001颗星星」:一场充满善意但略显虚幻的许愿仪式腾讯公益的「送1001颗星星」活动,无疑是近年来互联网公益领域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意。它巧妙地将用户的情感需求与公益捐赠相结合,让参与者在为他人送去温暖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慰藉。然而,关于“许愿只是心理作用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
  • 回答
    关于2021年12月11日发生在科兴科学园腾讯大楼的员工跳楼事件,我能找到的信息相对有限,并且无法提供非常详尽的细节。这类事件非常敏感,公众能获取的信息通常只有官方通报、媒体报道以及一些零星的社交媒体讨论。以下是我根据现有信息,尝试尽可能详细地进行的分析和解读:事件梗概(根据公开信息推测): 时.............
  • 回答
    腾讯计划以每股9美元的价格收购搜狗,这一消息在科技界和资本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背景回顾 搜狗的上市与发展历程: 搜狗是中国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之一,以其独特的“搜狗输入法”和在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优势而闻名。搜狗于2010年从搜狐分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