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2 年 3 月 13 日传出阿里腾讯裁员,最高涉及 30%,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13日传出的阿里、腾讯裁员潮,尤其是涉及最高30%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互联网行业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看待,它不仅仅是两家巨头内部的调整,更折射出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困境与转型。

首先,阿里和腾讯的体量和行业影响力是关键。这两家公司是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它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整个行业的神经。如果它们大规模裁员,意味着可能不仅仅是优化,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行业性因素在起作用。

关于“最高涉及30%”的说法,虽然具体数字可能存在传播中的放大,但核心信息是:裁员规模不小,且触及面广。 在当时,很多行业观察者认为,这可能代表了互联网公司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那么,这次裁员潮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来细细道来:

1. 行业信心受挫与“内卷”加剧:

对求职者的心理打击: 当互联网行业曾经被认为是“金饭碗”,尤其是阿里和腾讯这样的明星公司,也出现了大规模裁员,这对正在求职或者已经在岗的员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打击。会让人产生对行业前景的担忧,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信心可能会大打折扣。
求职难度提升: 随着两家巨头的岗位缩减,原本流向这些公司的优秀人才可能会涌向其他互联网公司,或者被迫考虑跨行业求职。这会使得其他公司的招聘竞争更加激烈,求职难度普遍增加。
“内卷”的进一步深化: 已经存在的“996”、“内卷”等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可能会更加突出。为了保住工作,员工可能会更加拼命,加班现象加剧;而公司为了提高效率,也可能对员工的要求更加严苛。

2. 公司战略调整与业务重心转移:

告别野蛮生长时代: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行业都处在一个高速扩张、跑马圈地的阶段。但到了2021年底到2022年初,这个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增长放缓、市场饱和、监管趋严,都迫使巨头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增长逻辑。裁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优化人员结构,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运营效率,从而告别过去那种“人海战术”式的扩张。
聚焦核心优势业务: 很多被裁部门或岗位,可能对应的是公司过去尝试的一些创新业务、探索性项目,或者是增长不如预期的业务线。裁员是公司收缩战线,将资源重新集中到更有潜力的核心优势业务上的信号。
降本增效成主流: 在经济下行和监管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保持高增长变得困难。企业运营的重点从“扩张规模”转向“降本增效”,裁员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3. 互联网生态的重塑与多元化:

人才向其他领域流动: 被裁的互联网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一部分会选择加入新兴的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另一部分可能会尝试创业,还有一些则可能回归传统行业寻找机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产业的科技化转型和人才升级。
中小互联网公司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巨头裁员释放出的人才资源对中小互联网公司来说是机遇,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吸纳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整个行业遇冷,市场需求和广告投放的减少,也会给中小公司带来生存压力。
创新模式的探索: 过去几年,许多互联网公司过度依赖流量变现和平台经济,盈利模式较为单一。这次调整也促使它们去探索更多元化的营收来源和创新商业模式,例如SaaS服务、产业互联网等。

4. 监管环境与政策导向的影响:

“平台经济”治理的持续深化: 2021年以来,国家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明显加强,反垄断、数据安全、算法滥用等问题受到高度关注。这种调整是行业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后的必然结果,也是为了促进更健康、更公平的市场竞争。巨头的裁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监管政策的一种适应和回应。
政策导向下的新机遇: 在“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强”等政策导向的影响下,互联网公司也在调整战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国家战略需求。例如,加大在核心技术研发、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投入。

5. 员工心态的变化与职业选择的审慎:

对大厂的“滤镜”破碎: 过去很多人认为进了阿里、腾讯就万事大吉,享受着高薪和光鲜的职业生涯。这次裁员让大家意识到,即使是“大厂”,也并非永不失业的保险箱。员工会更加审慎地选择职业路径,不仅仅看重平台的名气,更会关注公司的业务前景、自身的职业发展以及抗风险能力。
对创业的重新评估: 一部分被裁员工可能会考虑创业,但经历过行业的起伏,对创业的风险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可能会更加务实地选择有真正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项目。

总的来说,2022年初阿里、腾讯的裁员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反应。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它带来了行业的阵痛,但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结构的优化、以及更健康的市场生态的建立提供了契机。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敏锐地洞察行业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挺好的么,你看资本家终于雇不起长工了。

user avatar

答主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 IT 技术研发人员,早在 2018 年就已经不玩儿互联网行业了。主要是感觉 Web 技术栈已然走向全家桶化(例如后端 Spring 全家桶、前端 Vue 全家桶),而开发方式也日趋套路化工程化,上手难度与技术门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下探,进而伴随着大量从业人员的持续涌入,整个行业全面开启了 996 内卷模式。除此之外,叠加近几日中概股跌穿了板凳,以及反垄断监管的不断强化,互联网行业合规经营的大幕徐徐拉开。未来全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必然回归至类似财务会计这类市场化职位应有的水平。高薪光环终究是到了褪去的时刻,重新回到利润与收支挂钩的市场化薪酬体系,将会是整个行业未来的大势所趋。

答主在 IT 行业的从业时间比较长,经历过 2014~2018 年国内互联网的黄金发展时期,目睹过众多互联网企业,在各路资本的助推之下大干快上薪资水平岗位数量两旺。然而时过境迁,又不得不感慨市场规律的强大力量:任何市场化行业,其薪酬与职位数量,都只会与该行业产生的实际利润相关。过去资本追捧互联网题材,一方面由于国内缺乏健全的反垄断机制,另一方面在于涌入资本对于美股上市有着极为强烈的偏好。在两者共同的化学反应之下,造成了国内互联行业短期的急剧膨胀,大量互联网企业出于垄断流量,或者资本市场套利的目的,在各类不赚钱甚至也不具备赚钱潜力的题材背书之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头来。

然而最近一年多以来,各家互联网大厂陆续发起批量的裁员动作,同时不断缩减校园招聘的 head count,已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泡沫开始逐步走向消褪。从国家宏观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互联网行业泡沫的出清,有益于中国科技行业整体的长远健康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对于各路流量完成了事实上的垄断,然而后续并没有将资金投入至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反而在各式金融创新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例如国内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每一家都有推出自己的金融消费贷款业务,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都投放在了垄断流量(例如社区团购)、金融信贷(例如 ×呗×宝×金×条 等高息信贷产品)方面。

反观 谷歌 Google脸书 Meta 等海外互联网巨头,并未在本企业的移动 App 与网站产品当中,夹带与金融消费贷相关的业务与服务,而是在盈利并且获取行业优势地位之后,广泛的为开源技术社区进行贡献,新的语言(Go、Dart、Hack、React)、新的操作系统(Fuchsia、Chrome OS)、新的算法框架(RankBrain、Deepmind、Prophet)、新的硬件(Tensor、Portal、Oculus、BCI)层出不穷。而对比同期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开源社区贡献方面,其建树近乎乏善可陈

以搜索引擎巨头谷歌 Google 为例,其现有的金融业务当中,Google Pay 基于其自有的 Android 手机操作系统,仅提供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而与其核心搜索及广告相关的业务当中,贷款业务在其业务闭环之内,借款人限于客户,用途也仅限于对谷歌的广告支出;整体上,谷歌并未推出其它金融服务,从而利用其巨大的流量与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能力获利。

然而这个中的原因 ,并非是由于海外的互联网巨头们,自带白莲花属性,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而是在于其所归属的市场主体,拥有着健全的反垄断监管法律体系企业难以通过流量与数据,随意扩张经营版图。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依靠技术层面的创新带动,而非依赖其自身的垄断支配地位。

近年以来,面对美帝在基础科技方面,三番五次的卡脖子行为。国内 IT 技术行业 头重脚轻,有软无硬,缺芯少魂 的短板暴露无遗。而彼时的各大互联网巨头们,却正在为孰能垄断社区团购流量,而激战正酣。所以人民日报专门于 2020 年的双十二期间刊文:《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时间转瞬即逝,来到了两年之后的今天,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监管祭出重拳,其意图就是倒逼国内科技企业与互联网巨头们,将精力放回至技术创新的主赛道上面,合法合规经营,停止无序竞争与流量垄断。

切换一个视角,美帝今日之所以能够制霸于全球,有媒体认为原因在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行业,也有媒体认为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高效的集约化农业,而更多媒体则认为是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在答主看来,无论是军事农业金融,这些行业与产业背后的科技属性才是美帝百年以来真正的立国之本。除了脸书、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擎,以及微软、苹果这类耳熟能详的科技大触之外。美帝还拥有着工业软件领域的 AutodeskAnsysAltair,嵌入式操作系统领域的 VxworksFreeRTOSQNX,电子自动化设计领域的 CadenceSynopsys 两巨头,数学分析与仿真领域的 MatlabMathmatical,这些厂商在全球基础软件细分市场的份额约在 70% ~ 90% 之间。

而在底层硬件电子技术方面,从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 KeysightTekLecroyFluke,到拥有琳琅满目模拟/数字芯片产品线的 National SemiconductorTexas InstrumentsMaxim IntegratedAnalog Devices,以及专注于 FPGA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 XilinxAlteraLatticeMicrosemi,这些体量与产品线都属于灭霸级存在的 IC 厂商,几乎垄断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整体而言,美帝的 IT 行业,呈现出 芯片电子技术 + 基础软件 + 互联网应用 至上而下、齐头并进的全能型产业格局。

我国在芯片电子技术方向的落后程度,相信大家已然从近两年的科技制裁缺芯潮里有所领悟,无需答主再耗费过多的笔墨。而软件程序技术方向,虽然坐拥宠大的人口基数与工程师红利,但是在工业与民用领域的基础性软件产品当中,要么面临着功能与算法方面的重大缺陷,要么直接就处于一片空白的蛮荒状态。整体而言,由于市场化应用程度不高,导致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弱,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远远不及处于资本推波助澜之下的互联网。而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高歌猛进的这几年当中,由于无数资本的蜂拥进场,快速抬高了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整体薪酬水平,致使大量原本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应用数学机械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悉数放弃本专业,而转投互联网 Web 技术方向。各个基础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而知乎上关于其它专业或者行业,转投互联网的讨论也一直延续至今。学生娃娃们都想着趁年轻,冲入互联网行业挣上一笔快钱。而在真正国家急需的光刻设备离子注入设备高纯度蚀刻用硫酸EDA 自动布线算法工业设计与仿真软件高精度多轴数控机床等方向,却由于产业化能力不足,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明显低于互联网,因而一直乏人问津。

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强大,必然离不开科技的鼎力支持,互联网企业的合规经营去金融化,虽然会带来短期的裁员阵痛,但是同样可以倒逼互联网企业们,将资源集中到科技创新的方向开疆扩土,让人才重新回流至本专业所属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国家当前所紧缺的底层硬核科技方面。藉以此文,答主愿与众 IT 行业研发同仁共勉之,合光同尘,知行合一


答主十二年 IT 技术研发从业经验,一直默默工作在成都市天府软件园,日常阅读互联网半导体电子财经方向的书刊比较多,搭建了个人电子技术博客 UinIO.com 的同时,也开辟了知乎专栏 成都 IT 圈,时常撰写一些 IT 技术、产业经济方面的原创性文章

在互联网行业鼎盛的 2010 ~ 2016 年期间,既写过服务器端(DjangoExpress)也写过 Web 浏览器端(BackboneReactVueAngular)的代码,顺手留下了如下一系列技术文章:

而在 2017 年之后,看淡了互联网行业的急功近利与浮躁,同时觉得 Web 技术栈玩起来已经索然无味,因而响应了人民日报的号召,结合过去积累的电子技术与嵌入式技术经验,配合上兴趣爱好的加持,在工作之余持续探索硬件科技的星辰大海,同时也将自己书房改建成了一间电子实验室,兴趣爱好从来都是最好的老师 •ᴗ•

上面列出的每篇文章,都是相关技术栈万字以上的长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需进行食用。其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相关文章,由于涉及到大量电路图与数学推导公式,单篇文章加载的资源较多,需要耐心等待加载完毕。同时,大家的点赞收藏加关注,将会是我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ヽ(✿゚▽゚)ノ。
user avatar

网上看到已经辟谣了。

“阿里裁员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一天的阅读量破了亿,网上的消息很吓人,说阿里裁员30%,腾讯也要裁员10-20%。
好像一夜之间,在疫情下,这两家中国的巨头,就要快倒下了。
小汇赶忙连线在阿里做HR的朋友,获得的消息,和网上压根不一样:
1、最近,人才盘点是在做的,就是盘点每个事业部的岗位、人数、人员具体情况,但不是为了裁员;
2、有一部分招聘岗位,确实关了,大多都是花钱的岗位,是锦上添花的岗位,核心岗位根本没有停止招聘,更别谈裁员了;
3、现在阿里员工的邮箱里,还能经常收到人才内部推荐的邮件,希望大家多多推荐优秀的人才
4、招聘岗位的重点,确实向即将上线的项目倾斜,有些部分没有照顾到,这种情况还是有的,但是说大裁员就搞笑了;
5、搞得人心惶惶,不知道对谁最有好处,舆论战这个事情被挑起来了的话... ...这个咱们不能细品;
6、在传裁员前,请大家看看阿里的财报,看看阿里上一季度有多少利润,在看看人工成本,需不需要为了一些人工成本,破坏稳定和团结,而选择大规模裁员;
7、阿里人力已经定了主基调,2022年不主动裁人,减少不必要的招聘,人员自然流动肯定是有的。
阿里的员工,明确表示:这个消息是假的。
疫情下,确实有不少企业有困难,但是更困难一定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家底厚,不用太过担心。
除了中小企业,还有在各行业工作的HR。
如果大家没有足够的本领,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别人都相对更有竞争力,那么危机来的时候,真的非常困难。
阿里腾讯遇到困难都能挺过去,挥手千亿给到共同富裕。
但是你遇到困难,可以全身而退吗?
务实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啊!”

说实话,我觉得其实像互联网、新媒体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还是受影响会比较小的。

不像一些实体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其实影响会比较大,一不小心疫情来了就得歇业。就现在的就业来看,比如我自己也是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基本上3月份都有很多新人入职。

每年3月份都是入职高峰期,今年即便疫情也同样在招人,另外公司最近也在调薪加薪,员工都可以申请。

所以,总体而言,互联网大厂裁员可能也是基于业务考虑,不必要产生太大的恐慌。

除此之外,我还是认同在任何时候,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

在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地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才能真正有所发展,才会不被淘汰和裁员。

自身具备竞争力的情况下,才会更有优势,更有发展空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