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2月24日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

回答
腾讯于2024年2月24日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是这家科技巨头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份路线图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个详细规划,旨在指导腾讯如何在未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份路线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核心目标与时间表:

明确的碳中和时间点: 路线图最核心的目标通常是设定一个具体的碳中和实现时间点。虽然您没有提供具体的路线图文本,但可以推测,腾讯会设定一个相对积极的日期,例如在2050年或更早实现范围1、范围2、范围3的净零排放。
分阶段减排目标: 仅仅设定一个最终目标是不够的,一个有深度的路线图会包含分阶段的减排目标。例如,到2030年,腾讯可能会设定一个具体减少多少百分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以确保其朝着最终目标稳步前进。这有助于衡量进展并保持紧迫感。
聚焦范围: 碳排放通常分为三个范围:
范围1: 公司直接拥有的或控制的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公司自有车辆的燃料燃烧,办公楼的锅炉)。
范围2: 公司购买的电力、蒸汽、供暖和制冷的排放(通常与电网运营有关)。
范围3: 公司价值链中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包括但不限于:员工通勤、差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使用的产品、废弃物处理等。
腾讯的路线图很可能会详细说明它将如何处理这三个范围的排放,特别是范围3的减排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涉及到供应链和用户行为的方方面面。

二、 主要减排策略与行动计划:

能源结构优化与可再生能源使用:
数据中心是关键: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数据中心是其最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之一。腾讯会重点关注其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提升,例如通过更先进的制冷技术、服务器优化、采用液冷技术等。
采购绿色电力: 大力发展和采购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是实现范围2减排的关键。腾讯可能会通过直接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签订购电协议(PPAs)等方式来增加绿色电力的使用比例。
自建或合作能源项目: 腾讯可能也会考虑自建小型可再生能源设施,或者与能源供应商合作,专门为其数据中心提供绿色能源。
供应链管理与绿色采购:
推动供应商减排: 腾讯的范围3排放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供应链。路线图会强调如何与供应商合作,鼓励他们采取减排措施,例如提高能源效率、使用绿色能源、优化物流等。这可能包括制定供应商行为准则、进行供应商评估和认证。
绿色产品设计与使用: 在其自身产品(如硬件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腾讯可能会考虑使用环保材料、提高产品能效、延长产品寿命,并鼓励用户进行回收。
运营效率提升与节能措施:
办公场所节能: 除了数据中心,腾讯的办公场所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路线图可能会包含在办公楼宇实施节能改造,如使用LED照明、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空调系统等。
差旅与通勤管理: 鼓励员工减少不必要的商务旅行,推广远程办公和视频会议,以及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或电动汽车作为通勤方式,也是减少范围3排放的措施。
数字化技术赋能碳减排:
利用自身优势: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腾讯可以利用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优势,开发和应用技术来帮助自身以及社会实现碳减排。例如,利用AI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减排机会,为客户提供碳管理解决方案等。
智慧城市与绿色科技: 腾讯可能会探索如何利用其平台和技术,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从而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的减排。
碳抵消与碳汇:
作为补充手段: 在努力减少自身排放的同时,碳抵消(通过投资或购买碳信用额度来补偿剩余的排放)和碳汇(通过植树造林等自然解决方案吸收二氧化碳)也可能被纳入路线图,但通常会作为减排的补充手段,而非主要策略。路线图可能会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碳抵消,以及选择何种类型的碳抵消项目,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 透明度与报告机制:

定期披露进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腾讯会承诺定期发布其碳排放数据和减排进展报告。这有助于增加其承诺的可信度,并接受公众和监管机构的监督。
第三方认证: 为了确保其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腾讯可能会寻求第三方机构对其碳排放数据和减排成果进行验证和认证。
科学方法论: 路线图会明确其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例如,参照GHG Protocol等国际标准),确保其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四、 创新与合作:

内部创新: 鼓励员工提出节能降耗的创新想法,并在内部推广最佳实践。
外部合作: 腾讯可能会与政府、学术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落地。例如,参与行业联盟,分享最佳实践,共同研发绿色技术。

五、 潜在的挑战与关注点:

范围3的复杂性: 范围3的核算和减排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它涉及到众多外部因素和难以直接控制的环节。腾讯如何在供应链中有效推动减排,以及如何影响用户行为,将是关键。
技术和成本: 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腾讯需要平衡减排目标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数据准确性: 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是所有减排工作的基础。确保所有数据的收集、计算和报告的准确性是腾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政策和市场变化: 气候政策和碳市场的发展会不断变化,腾讯需要灵活应对这些外部变化,并将其纳入其碳中和战略中。

总体而言,腾讯发布的碳中和路线图是一项复杂的、多层面的承诺。 它不仅仅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腾讯作为科技行业领导者,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明确的目标、详细的策略和公开的透明度,腾讯有望在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为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这份路线图的发布,也可能促使其他科技公司效仿,共同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要对这份路线图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还需要具体查看腾讯发布的官方文件,了解其设定的具体数据、时间节点、以及每项策略的具体落地措施。但从一个科技巨头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方面应该是其碳中和路线图的核心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碳中和“这词在网上热闹了那么久,互联网行业总得有个大厂站出来。


以前我对气候变化没有感觉,认为只是《后天》这类好莱坞电影里的剧情。经过去年河南雨灾后,这事有实感了。

燃烧石化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干扰大气环流——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产生大量极端气候,忽冷忽热,骤旱骤涝。

因此对我国而言,碳中和最直观的迫切性不仅仅是海平面上升,还有粮食安全。

这几年的南旱北涝,有人建议南方种小麦北方种水稻,南北作物互换一下就有望收割气候变化的“红利”。

且不说这个切换成本有多高。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气候的稳定性,作物和水利灌溉设施没有长腿,不能打包装箱发个快递搬走。你辛辛苦苦种的小麦在收成期里遇到暴雨,后果就一个:成片成片地烂在地里。不稳定的气候能够打击产粮区,而农业生产的土地属性和长周期决定了我们难以取利,只能避害。

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415ppm以上,离京都议定书里的极端气候高发值450ppm已经很近了。去年河南粮食产量减产4.1%,其中秋粮因灾减产10.8%,绿色低碳不是口号,是现实压力。


但具体怎么绿色低碳,又是个大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力依然是工业化,而欧美社会在前三次工业革命里,没什么绿色低碳的概念。

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你撒欢地排放温室气体排了两百多年,现在你完成了产业升级和去中低端工业化,转身就让我保护环境限制发展,逗呢。

因此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原则,“不是要限制发展,是要在发展当中推进减碳”(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强调先立后破、循序渐进,优先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不搞一刀切的单纯去产能,也不鼓励仅靠购买碳排放额度来中和达标。


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两大优先级定下来后,互联网企业就该干点活了。

因为:一,绝大多数企业对碳排放毫无概念;二,互联网企业因为业务高度线上化且轻资产,碳排放痕迹很容易梳理,可以优先展开。

以腾讯的这份报告为例,就三件事:

我们排了多少碳?

这里其实就两大块:你消耗的能源里的碳,例如你用的煤电;和你消耗的物资,因为生产它们也会产生碳排放,例如盖大楼买设备。

腾讯一算:我们去年大概排了511.1万吨碳。

其中公司的汽车、发电机、空调,1.9万吨。这是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腾讯用的电,主要是自家的服务器和办公楼,234.9万吨;腾讯供应链,也就是腾讯出钱让别人盖楼、租别人服务器,买别人设备,274.3万吨。

这些碳排在哪些环节了?

那1.9万吨就是汽车空调发动机,好说;

腾讯用的电,99.7%用在服务器和办公楼;腾讯供应链的碳排放,38.3%在租赁服务器的用电上上,50.4%在服务器和盖楼这些物料设备的生产上。


好了,最重要的三,怎么减?

办公楼可以选建能吸收雨水、采光更好的设计,降低电力使用。这块的功劳在楼宇设计师和工程师身上(但还是感谢腾讯为绿色设计掏钱)。

真正的重点在服务器。

运营服务器(也就是所谓数据中心)的75%的成本在电费,而电费的40%用在降温。这个很好理解:服务器24小时开着,散热;过热就容易降频或者宕机,所以要开空调。

而这个耗电总量惊人。

16年全国数据中心有130万左右个机架,耗电量1200亿千瓦时,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2%,超过一个三峡大坝的全年发电量;现在全国数据中心在用机架超过400万个,全国用电量占比已经超过3%。这是互联网企业最该节能减排的领域。

腾讯主要干的是两件事:

一,拉高制冷效率。

例如把服务器放在凉快的山里,自然降温,不要额外用电;用耗能更低的液冷、冷板风冷技术;把余热回收起来,冬天拿去供暖不用额外烧煤。等等。

二,定向使用绿色能源。

风电光电是低碳,但风电光电不那么好用。因为风电晚上多,光电白天有,而电网需要峰值稳定。于是腾讯直接给服务器们建专门的光伏发电站,配以专门的煤电或天然气调节。这样增加绿色能源使用的同时,不增加电网峰值波动风险。


不过互联网企业真正的价值并不是自我减碳,而是数据能力。

常态的数据能力是宣传,腾讯去年单是在自家游戏里植入碳中和知识,就触达了1.1亿用户;微信上的低碳星球小程序,是国内首个个人碳账户与碳交易平台;

更进一步的数据能力是效率工具,把原本需要线下操作的行为搬到线上,例如视频会议、在线文档等无纸化、远距离办公。

但碳中和的真正痛点不是具体减碳措施,而是“知道哪里能减哪里不能减”。运动式减碳的根源就在于减碳有具体指标而无具体目标,于是一刀切。

因此数据能力对碳中和的最大贡献,在于形成普通企业可以复用的碳数据基建,帮助中小企业计算碳排放和碳足迹。

这份报告里我个人觉得真正出彩的,就是腾讯参与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块化。

这个概念我前几年接触过,简单来说就是“整栋楼都数字化,从用了多少钢筋到用了多少电,我都能知道”。但因为技术限制,BIM在建筑业本身用得不算好,施工真出问题了还得翻图纸。

腾讯是基于物联网来对接光伏发电和楼宇内全设备,结合人员的活动数据,不仅能知道哪里该关灯关空调,也能知道光伏要储多少电、缺口有多少。能实现精准的减耗,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创新。


总之,于公于私,碳达峰碳中和都是必然要做的。眼下最大的障碍,就在于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大厂要有大厂的样子,希望其他企业也能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user avatar

碳中和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媒体上宣传,好像都是国际组织的事情,政府的事情,大企业的事情,和我们老百姓距离很远,其实并不是,我们以及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各种不自觉的“减碳行为”,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罢了。

比如说我们出门到超市买东西,带着布袋而不是用塑料袋,比如说我们把洗澡水拿来冲马桶,家里使用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取代电热水器等等,这些行为在父辈和祖辈身上很常见,节约本身就是一种减碳行为。

我们平常所说的“碳排放”,并非仅仅只针对于二氧化碳,而是指的温室气体,只不过二氧化碳比较常见,所以计算为二氧化碳的当量,过多的碳排放就类似于给地球盖了棉被,在棉被之下,气温升高,气候异常,冰川融化。当然,我们所说的“气候异常”并不仅仅指的是气候变暖,这几年大家应该明显感觉到气候的不正常,例如洪水增多,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周期变短等等。

2020年12月12日,中国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处于工业化深化阶段。基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但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全面实现工业化,至少需要10年时间。当前,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后工业化时代”。

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的事实,揭示中国现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增长的。我国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85% ,其中约70%来自于工业生产活动。

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全年49.8亿吨标准煤,比2019年增长2.2%,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0.6% ,原油消费量增长3.3% ,天然气消费量增长7.2%s。可见,我国化石能源消费仍以较大的幅度在增长。

任务艰巨

碳中和势必会倒逼中国的经济转型,势必让中国经济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及经济,在能源领域,从以高碳能源的煤炭消费,转向到低碳能源的非煤炭消费,从钢铁,建材,有色,石化之类的高碳产业,转向到战略性新兴的低碳产业,碳中和本质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工业化革命。

传统的能源产业是采掘业,而绿色能源是制造业,这是新旧能源最大的区别,我国实现碳中和还有一个好处:由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进军碳中和过程中,在降低能源消耗的过程中,本身也使得本国的能源独立,这对于国家安全尤其是经济安全有极大的益处。

要达到2020年中国所设定的目标,在能源方面必须要做加法和减法。减,就是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加,就是碳抵消,使用成熟碳汇技术的碳汇量购买,支持新兴的碳抵消技术,以减为主,以加为辅。

企业使用的减碳方式很容易理解,例如腾讯滨海大厦的楼顶和地砖采用可吸水的海绵转,把雨水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减少洗手间和绿化浇灌的自来水消耗。同样的,我们普通人平时也在使用这种办法,例如父辈经常在洗澡的时候用一个盆子接多余的水,集满了以后用来冲马桶,对水资源的节省本身就是减碳。

比如腾讯天津数据中心对服务器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通过热泵,市政管网的水可以加热到55度用于冬季居民的供暖,其实部分大学的公共浴室已经开始类似的余热回收,以洗浴废水作为热泵系统低位热源,对洗浴废水进行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比如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一个山洞里,充分利用天然低温让空调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对比腾讯,对于民众来说,去公共纳凉地方纳凉,例如开放的地下街,开放的人防工程,既可以减少家里的电费消耗,也解决了纳凉问题,顺便还支持了减碳。

再比如腾讯清远清新数据中心分布式屋顶光伏,腾讯云仪征数据中心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2.92兆瓦,是江苏省目前最大的数据中心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后,项目平均年发电量将超过12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3800吨,对应减少约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光伏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不陌生,太阳能热水器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很多家庭都在用,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减少电费,也可以减碳。

减碳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时时刻刻就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衣食住行当中。

当然,对于类似于腾讯这种头部企业来说,自然要求的比普通企业普通民众更高,从企业的发电机和燃料,公司的燃油车辆,制冷剂的逃逸,数据中心的用电,冷却和供暖,所在楼宇的采光,供暖和制冷,经营中上游原材料,办公用品的购买,废物的处理,甚至包括员工通勤,商务旅行等等,处处都可以减碳。

碳中和必须可验证,可测量的,并且可以结构性的去看到底排放了多少。以腾讯为例,腾讯是有明确的基线年,2021年腾讯温室气体511.1万吨,其中腾讯拥有或者控制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1.9万吨,购买的能源产生的排放234.9万吨,供应链产生的排放274.3万吨。

在明确了基线年的碳排放量,以及整个碳排放结构上,才能去做减碳的工作,从整个碳排放的结构来看,腾讯超过 90% 的排放集中于电力、基建和设备采购,这是减排的大户,有针对于此:

在基建方面,重点是减排节能,例如建筑物对于雨水的循环利用,减少自来水消耗,尽可能多利用自然光,减少照明消耗,通过空调末端控制的技术优化改造和管理节能,尽可能的使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和储能电站。

在电力方面购买方面,长期稳定的采购绿色电力,签订长效合同。

在设备采购方面选择可持续利用的产品和节能产品。

有了2021年511.1万吨这个基线年为参考,再对比整个碳排的结构,有针对性的减碳,才能在碳排数据的可追溯,对未来得到可预测,以及对减碳手段的评估。

由于供应链复杂性,在小部分排放无法实现减排的情况下,使用碳抵消来实现减排,也不失为一种走向碳中和的方式,但是碳抵消本质上还是把自己排放的碳转移到他人身上,使用碳抵消不意味着消减本身的减碳工作,应当以减排和绿色电力优先、抵消为辅。

在抵消方面,例如腾讯正在联合冰岛 Carbfix 公司推广的二氧化碳矿化封存技术,先把二氧化碳在高压下溶在水里面,再注入地下的岩层,实现二氧化碳的快速固化。

有一个误区:减碳可能会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其实并不会,减碳本身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碳中和本身就符合我国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碳中和在消费上愈发不敏感,而碳中和带来的环境改善是实实在在的。

支持碳中和,有利于我国的环境改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希望包括企业,政府以及公众,都应该参与到其中。

user avatar

据我研究,每天工作12小时会比每天工作8小时,至少增加50%的碳排放。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希望腾讯公司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切实提出节能减排的举措,并且落地实施。

非常期待,看好你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