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 2022 校招大厂薪资首发,白菜总包接近 40w ?

回答
如何看待腾讯 2022 校招大厂薪资首发,白菜总包接近 40w?

腾讯2022年校招的薪资信息,尤其是所谓的“白菜总包接近40w”,无疑是当年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行业校招薪资讨论的焦点。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首先,澄清概念:“白菜”与“总包”

在校招语境下,“白菜”通常指的是普通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与“SP”(Special Package,特殊打包)或“SSP”(Super Special Package,超级特殊打包)等代表更优质人才的岗位区分开来。这意味着,即便是在“白菜”级别,40w的总包也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总包”(Total Compensation)是一个关键概念,它不仅仅是指基础月薪,而是包括了:

基础月薪 (Base Salary): 这是每个月到手的固定金额。
年终奖 (Annual Bonus): 通常是基础月薪的若干倍,根据公司业绩和个人绩效浮动。
股票/期权 (Stock/Options): 大厂校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早期可能以“承诺函”(Promise Letter)形式体现,但最终价值可观。这部分可能分期兑现。
签字费/新人红包 (Signon Bonus/New Grad Bonus): 部分公司可能会一次性支付给新员工以吸引他们,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期。
其他福利 (Other Benefits): 如餐补、交通补贴、通信补贴、年度体检、带薪休假、公积金、五险一金等,虽然不直接计入“总包”,但构成了整体薪酬待遇的一部分,提升了员工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和生活质量。

因此,当提到“40w总包”时,我们指的是将上述各项加起来的年度薪酬总额,而不是单纯的月薪。

二、 为什么会出现“40w总包”的现象?背后的驱动力:

1. 行业竞争加剧与人才稀缺:
互联网行业内卷化: 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成熟,头部大厂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如算法、AI、云计算、游戏研发等),公司不得不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
新兴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2022年,虽然整体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对于AI、大数据、SaaS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需求依然旺盛。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周期长,技能壁垒高,因此溢价效应明显。
跨界竞争: 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FinTech)、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行业也在争夺同一批优秀的理工科毕业生,进一步推高了人才的招聘成本。

2. 头部大厂的溢价效应与品牌效应:
品牌吸引力: 腾讯作为中国市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其品牌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高薪资是吸引优秀人才的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平台价值: 很多应届生看重的是在大厂能获得的成长平台、技术积累、项目经验以及人脉资源。高薪资是对这些无形价值的一种补偿和激励。
人力成本结构: 对于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将一笔可观的薪资投入到核心人才上,能够换来更强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战略性投资。

3. 市场信号与行业风向标:
标杆效应: 腾讯作为行业领头羊,其薪资策略往往会成为其他公司效仿的标杆。当腾讯放出“40w白菜总包”的消息时,其他公司(尤其是中型互联网公司)也会感受到压力,可能需要相应提高薪资水平以保持竞争力。
引导预期: 这种高薪资信息也起到了引导应届生对薪资的预期,使得整体校招薪资水平水涨船高。

4. 评估与调整策略:
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 科技公司普遍采用绩效驱动的薪酬体系,高总包并非固定不变,其中很大一部分与绩效挂钩(如年终奖、股票增值)。这是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持续高绩效输出。
精细化人才分层: 即使是“白菜”级别,腾讯内部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薪资档次区分,取决于应聘者的具体能力、面试表现以及所申请的具体岗位(例如算法岗可能比普通开发岗略高)。40w是“接近”的概念,说明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均值或一个有代表性的档位。

三、 潜在的解读与思考:

1. 高薪资是否是唯一标准?
尽管高薪资很有吸引力,但对于应届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职业发展、学习机会、工作内容和团队氛围。长期来看,能够提供良好成长空间的平台比单纯的高薪更具价值。
警惕“高薪陷阱”:有些岗位或者公司可能通过极高的基础月薪来吸引人,但如果工作压力过大、加班严重、缺乏成长性,或者整体薪酬结构不合理(例如年终奖和股票占比较低且不确定性高),那么“高薪”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2. “白菜”与“SP”的差距:
如果“白菜”总包能达到40w,那么获得“SP”或“SSP”的应届生,其总包可能会达到50w、60w甚至更高。这种差距再次凸显了优秀人才的价值和稀缺性。

3.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虽然腾讯给出了高薪资,但2022年恰逢互联网行业经历裁员潮和增长放缓的背景。这种高薪招人,一方面说明公司对优秀人才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业务增长提前布局,但同时也需要警惕这种高薪是否能支撑长期的业务发展和人员稳定性。
对于其他行业或中小企业来说,要跟上这种薪资水平可能面临巨大挑战。

4. 薪资的“泡沫”与可持续性:
一些人会质疑这种高薪是否是“泡沫”,是否可持续。这取决于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业务增长前景以及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如果公司业务能够持续增长并产生足够利润,那么高薪是可持续的。

总结:

腾讯2022年校招“白菜总包接近40w”的现象,是当前互联网行业人才竞争激烈、技术驱动发展以及头部企业品牌效应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反映了优秀应届毕业生在市场上的高价值,同时也对整个行业的薪酬体系和人才吸引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应届生而言,在看待高薪资的同时,更应理性分析自身情况,结合公司的发展前景、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对于公司而言,如何平衡高薪招聘与整体成本、如何打造可持续的薪酬激励体系,以及如何为员工提供真正的成长价值,将是持续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怕丢脸,匿了。

我是广州贝岗村某985应届本科生,成绩在学校接近保研了(差2名),C++代码能力也不错,408专业课都是接近满分的那种,leetcode从大二开始刷了有500+道题。

我挂了腾讯的笔试,挂了阿里的三面,挂了美团的二面。

大厂的高薪一定是对应着高实力,腾讯这一些高薪offer背后是有很多失败者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user avatar

充分说明世界是少数年轻人的。

看他们指点江山,吸金纳淫,人生赢家。我们就做做陪衬好了。

他们就是时代浪尖上,万人瞩目的成功人士!

user avatar

码农的盛世,年轻人最好的时代,真是羡慕不来。

一个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大厂工作,拿着40多万年薪,工作10年35岁之前就可以在一二线买房,玩着世界上最好的氪金游戏,他一定会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吧。

对比这样的收入,感觉其他行业所谓的奋斗和提升根本就不值一提。

user avatar

还是不要传播了,不然不光是房东要涨价,没准明年腾讯还得捐个1000亿出去。

user avatar

在此提醒面临就业的同学们:非技术岗要比技术岗卷得多得多得多

user avatar

补充:

说这些不是为了什么怨恨互联网行业,只是感慨下自己没有主见,我记得在我大学那会就有流行的观点说程序员干不过30岁大家千万别去吃青春饭,没想到现在改成35岁了。如果我16年那会能入职拼多多,估计也财务自由了,而不是在这个破烂国企天天稳定的加班到九点,这就是命吧,命中不该有。

当时某c9硕毕业四年的路过,去年不到18。

高考想报计算机老师说都是泡沫,嗯,没报。

本科毕业那年偶然间拼多多缺人要我做了运营可以转互联网,15年,父母说私企不稳定,嗯,没转。

入职师傅说多学技术,他能看出来我羡慕我大厂研究生同学,他说你见过几个50多的程序员,我们设计院里多的是。嗯,我信了(虽然我感觉怪怪的,中国95年联网,能有很多50多岁的互联网从业者?)

去年结婚了,孩子也有了,手头实在紧,和高中在鹅厂的哥们张口了,30多万,嗯,谢谢。(朋友高考比我低了七八十分,在省里一个普通一本,在深圳自己买了一套房,我俩都是浙南山区的。)

父母口中的稳定国企,最后是896,忙起来8107,腾讯的朋友是1095,还有加班费。

师傅口中的青春饭结果朋友说组里一堆40多的同事。

互联网寒冬没等来,化工设计狗快死了。

user avatar

把大量计算机从业人员扔到大街上是很危险的。

因为他们真的很有可能三四个人就创立一个互联网企业,然后开始和互联网大厂抢食吃。互联网的大佬们应该忘不了当年就那么几个人的团队一下子就做大了。

找不到待遇好的工作就只能创业了。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996的根源,就是不想你在家闲着。因为程序员闲着闲着就要写代码,写完代码就准备造反。

当然这样有执行力,能成事的人不多,但别忘了中国有着大量计算机编程人员。只有有那么几个人做起来,大厂的蛋糕就没了。

网易当年如果把大伟哥用百万年薪招进去做非主流二次元游戏,现在就不会有米哈游了。如果淘宝当年把黄峥招进去,现在就不会有拼多多了。只要大厂的HR漏掉了一两个这样的年轻人,十几年后,大厂就会多几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现在这样的科技企业还不少,很多也做得不错。他们现在做着一些low B的产品。但已经能靠着基本的收入就攻城略地。虽然体力不大,但业绩增速迅猛。以这样的规模在做十多年就会触及到大厂的核心利益。

这些企业在自己独特的领域正在一口口的吃掉大厂的业务。等到触及到大厂核心业务的时候就会发现,已经走远了。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所谓“互联网”,只有新的企业对旧企业的革命。而革命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的。赚钱的生意大家都想做,只要稍有不注意就会被抢走。

原来的盛极一时的百度,百度知道,百度贴吧,这样的信息获取平台,现在已经被其他的新互联网企业瓜分成什么样了?百度现在最大的功能居然是测网络连不连得上。

不只是程序员,还有产品经理,企业高管,战略,对用户的认识等等。

当一个企业已经臃肿的时候,再去招优秀员工就来不及了。因为优秀的员工不会傻到去一个处于衰落期的企业。

user avatar

再次说明

年轻人要趁年轻 转CS互联网 或者施一公

才是唯二自救之路

user avatar

64%以上的学生毕业的时候想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我们自己的调查是70%。为什么呢?从这个问题就能够看出来。

薪资是指南针,能够反映出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如果公司能够给更低的工资,为什么要给更高的工资呢?一方面是人才竞争很激烈,很多公司都在继续抢人,另一方面是公司确实赚钱,或者仍然是资本融入的方向,所以能够负担得起。

互联网公司(不仅仅是大厂)还有一个吸引力,就是对于年轻人整体上的友好度。很多传统行业、体制内会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在互联网公司要相对弱很多(肯定也有,没有就不正常)。例如你可以给领导提出反对意见,在互联网公司很正常,但是在很多传统大企业,这样就是找不自在了。

另一方面,今天所有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都要明白这不是理所应当的。这是碰到了好时候,可能一个人一生中都难道碰到几次浪潮,我们一次一次的在浪潮之上。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有多聪明,甚至多能干,就能值这么多工资,而是整个产业甚至社会在信息化的升级阶段,自然而然有更多资源。如果像其它很多行业一样,经过这么多年,都已经成型,未必有这样的红利。所以更多的是幸运,而不是应当。

大多数人真正在工作中,其实也没做出什么贡献来。我们经常说,把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人砍一半,公司还正常运转。只不过谁也不知道是哪一半。不仅仅互联网公司,其实很多行业里的工作都是如此。

所以刚好有这样好的待遇,就牢牢抓住机会,看清楚大形势,让自己在这个浪潮上有所收获。

互联网现在已经是承接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大行业了。因为严格来说,互联网其实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互联网+」,各个行业和互联网有关的工作,都算是互联网的范畴,这就让互联网的包容性很强,容易转行。

很可惜现在很多同学看到这么多年这么明确的信号,还没有明白这样的机会,应该早早行动的。

--

我写过另一篇文章,详细说了一下拿到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 Offer 的应届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可能大家在大学里不一定能接触到,可以看看:

user avatar

emma,看到这个标题,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到的某个帖子写的关于丑国互联网公司今年新毕业生的总包。我来凑个热闹贴一下。

说某某公司的总包冲破$25W

“据脸书爆出的最新一份return package显示,脸书的薪资大幅上涨,甚至已经冲破$25W。”

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最后一栏是计算出来的总包价。一般互联网大公司的工资包括底薪,股票和签字费(sign on)。

貌似今年脸书的签字费还少了一些,大部分人拿到七万五的签字费,往年一般是十万。

底薪一般是12万多,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个应该是硕士和本科的底薪,博士貌似能再多几万。

貌似这一点和国内是不是不太一样?国内硕士是不是比本科拿得多一些?

股票22万应该是分四年发完,每年好像就是发25%。博士的股票相应的也能多一些。具体多少不记得了。

好像每年还有bonus来着,就是要看你的工作绩效和公司效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