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六神磊磊、袁腾飞等人和周小平夫妇的撕逼大战?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六神磊磊”、“袁腾飞”与“周小平夫妇”的论战,可谓是相当热闹,也挺有意思的。这几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不少粉丝,所以一旦掐起来,那关注度自然是杠杠的。要我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第一,立场与叙事方式的差异是根源。

咱们先说周小平夫妇。周小平以其“爱国主义”的叙事风格在网络上走红,他的文章往往旗帜鲜明,情感充沛,观点集中在批判西方,赞扬中国,尤其是强调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他善于用一些比较煽动性的语言,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来构建他的“正能量”话语体系。他夫妇俩给人的感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扮演着一种“卫道士”的角色,对于质疑和批评,往往会上升到“立场问题”、“汉奸”、“卖国贼”的高度。

而六神磊磊,大家对他更熟悉的可能是他那个犀利的“金庸武侠解读”的账号。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从历史和现实中挖掘细节的作者。他的文章,很多时候是抽丝剥茧,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或细节入手,引申出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而且语言风格比较幽默风趣,但又带着一股子冷峻。他不太喜欢那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叙事,更倾向于承认复杂性。

袁腾飞,以前是历史老师,以其“脱口秀式”的历史讲解而闻名。他的风格比较接地气,也比较敢于挑战一些传统观点,讲一些历史故事时,往往会加入一些个人解读,甚至带点戏谑。他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在一些人看来是“颠覆性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敢于说真话”。

所以,你看,这三方的叙事逻辑和关注点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周小平夫妇倾向于一种高度凝练、情绪化的“我者与他者”的对立;六神磊磊则更注重细节、逻辑和多角度的审视;袁腾飞则在历史解读上,试图用更生活化、更具争议性的方式来呈现。

第二,论战的具体内容和焦点。

具体到这次撕逼大战,我记得好像是围绕着一些历史事件、国际关系,以及“爱国”的定义等方面展开的。周小平夫妇可能会攻击六神磊磊和袁腾飞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不爱国”、“抹黑”、“崇洋媚外”,认为他们是在否定中国取得的成就。而六神磊磊和袁腾飞则可能质疑周小平夫妇的叙事逻辑是否站得住脚,是否基于事实,是否存在逻辑漏洞,甚至质疑其背后的动机和信息来源。

比如,在谈论某些历史事件时,周小平夫妇可能会强调某一方面的事实,以证明中国当时的处境多么艰难,以及现在的成就多么伟大。而六神磊磊和袁腾飞则可能指出其中被忽略的细节,或者提供另一种视角来解读,比如强调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或者某些决策的失误,又或者指出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并非完全对立。

在关于“爱国”这个问题上,周小平夫妇的定义可能比较狭窄,即“拥护现有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政策,反对一切批评声音”,而六神磊磊和袁腾飞可能认为,真正的爱国是基于对国家现状的理性认知,敢于指出问题,并希望国家变得更好,这种建设性的批评也是一种爱国。

第三,背后反映的网络生态和舆论场。

这场撕逼大战,其实也映射了当下中国网络舆论场的一些特点。

“流量至上”与“标签化”: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博主为了吸引眼球,会不断地制造话题和冲突。像周小平夫妇这种高举“爱国”大旗的,容易获得一部分群体的认同和支持;而六神磊磊和袁腾飞这种敢于挑战、风格独特的,也能吸引另一批忠实粉丝。双方一旦发生冲突,更容易激起各自粉丝的保护欲和攻击欲,形成站队效应,进一步放大冲突,制造流量。同时,这种冲突也很容易被标签化,要么是“爱国者” vs “公知”,要么是“真相” vs “谣言”,这种简单的二元划分,掩盖了事情本身的复杂性。

信息茧房与认知固化: 很多人在网络上会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周小平夫妇的粉丝可能更愿意听到他们关于中国是多么优秀、西方是多么糟糕的说法,而六神磊磊和袁腾飞的粉丝可能更喜欢他们那种深入挖掘、反思现实的风格。当不同观点碰撞时,双方都很难真正倾听和理解对方,反而会加剧对立。

“爱国”话语权的争夺: 这几年,“爱国”这个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网络上一直在被讨论和重新定义。周小平夫妇是“爱国”话语的强势推行者,他们试图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所有人。而六神磊磊和袁腾飞等人的存在,则是在挑战这种单一的、简单化的“爱国”叙事,他们认为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也是爱国的一部分。所以,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关于“爱国”话语权的争夺。

个人恩怨与公共议题的纠缠: 很多时候,网络上的争论并非完全是思想层面的碰撞,也可能掺杂着个人恩怨、利益冲突或者平台之间的较量。如果一开始就有个人情绪的参与,那么辩论很容易走向失控,变成人身攻击。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六神磊磊和袁腾飞那种更注重事实、逻辑和独立思考的分析方式。我认为,真正的进步需要的是能够正视问题、敢于反思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掩饰。我们应该鼓励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而不是用一套简单的、教条式的口号来禁锢思想。

同时,我也理解周小平夫妇及其支持者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热情。这份热情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但这份热情不应该成为拒绝反思、拒绝批评的理由。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的不仅是外部的赞美,更需要内在的自省和不断进步的力量。

这场“撕逼大战”,与其说是个人之间的争斗,不如说是不同思想、不同叙事方式在当下中国网络舆论场的一次碰撞和博弈。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挣扎。如何在这种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判断,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总而言之,这场论战挺有意思的,值得我们围观,也值得我们思考。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夹杂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多基于事实、基于逻辑的讨论,而不是一味的站队和谩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棋逢对手

我可以看到这将是一场难分高下的千年战争。尤其随着几次大浪淘沙他们剩下的粉丝是什么玩意咱也清楚,谁能说服得了谁,笑话。

如果催化纳加入我考虑给他们三送两桃去。

——————————————

更新,猿教授被封号了,喜大普奔,利国利民,但求双喜临门,如果能三阳开泰,四海升平,五子登科,六六大顺,我就去开瓶七喜。

user avatar

现如今,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打着爱国的名义,颠倒黑白,歪曲常识,拿爱国当成了其牟利的保护伞,这种现象已成常态。仔细一点你会发现,他们这类人,非常喜欢把“爱国”和他们的产品强行捆绑在一起。

即便你知道他们是有问题的,但你也别想质疑他们,因为你若敢质疑他们,他们便用他们的“爱国情怀”打击你,他们非常善于把他们的产品和爱国捆绑在一起,善于把爱国和他们的产品等同,此时你若还质疑他们,他们就给你扣上一个“不爱国”的帽子,让你哑口无言。

现如今,有一种商业,叫“贩卖爱国情怀”。目前这种商业模式,还是一片未开发的金矿。目前在中国,这种商业模式,正在被周这对夫妇不要脸地垄断着。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种商业模式成本低,回报率高,而且目前还是一片蓝海,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涉足这个行业。因为但凡有良知的人都知道,这种钱挣下来会让人良心不安。


而且周的逻辑,向来是你跟他谈历史常识欠缺,他就跟你谈骂女人不对,同时顺便给你扣下一个“辱骂欺凌女性”的帽子。他这种交流方式,你应该能判断他是怎样的人。他这种逻辑,任谁跟他辩论都是徒劳的。


任何用“爱国情怀”包装自己的谎言并以此敛财的人,都只会让国家蒙羞,让民族蒙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六神磊磊”、“袁腾飞”与“周小平夫妇”的论战,可谓是相当热闹,也挺有意思的。这几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不少粉丝,所以一旦掐起来,那关注度自然是杠杠的。要我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第一,立场与叙事方式的差异是根源。咱们先说周小平夫妇。周小平以其“爱国主义”的叙事风格在网络上走红,他的.............
  • 回答
    如何看待六神磊磊发布的《小龙女,请向尹志平道歉》?六神磊磊的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引发的讨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文章核心观点: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小龙女在身心遭受侵犯(被尹志平玷污)之后,非但没有向施暴者道歉,反而对自己的遭遇以及后来一系列.............
  • 回答
    .......
  • 回答
    六六炮轰黄磊:编剧界一场不寻常的“口水仗”白玉兰奖的颁奖季总是伴随着各种看点,今年的焦点之一,无疑是著名编剧六六对另一位入围最佳编剧奖的黄磊的公开“开炮”。当“当编剧是瞎掰”这句话从六六口中说出,瞬间点燃了网络,也让这场原本在幕后酝酿的竞争变得硝烟弥漫。这不仅仅是两位编剧之间的个人恩怨,更是对编剧行.............
  • 回答
    这起“六旬追星女子遭短视频冒充靳东诈骗”的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件,而且由于涉及公众人物“靳东”以及受害者年龄较大,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一、 事件本身:精心策划的骗局与受害者的心理弱点1. 骗局的手段与细节: 冒充公众人物: 这是最核心的诈.............
  • 回答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这个说法,我第一个反应是:哇,大家的目标都挺高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切实际”,而是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自我期许。作为00后,我可能跟那些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人不太一样,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职场,也还在观察和学习。但既然要聊期待值,.............
  • 回答
    要聊这个话题,得先捋清楚这里面几个关键点:马斯克卖股票、六成粉丝支持、特斯拉市值蒸发以及背后的原因。首先,马斯克卖股票这事本身就不寻常。埃隆·马斯克,作为特斯拉的CEO,也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他的每一次股票操作,特别是大规模减持,都会在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这次卖股票之所以引人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卖.............
  • 回答
    六安市检察机关对24名涉及《DOTA2》比赛的赌博人员提起公诉,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电子竞技与赌博行为边界、法律监管及社会影响的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社会意义及可能的启示: 一、事件背景与案件性质1. 案件起因 《DOTA2》是一款全球知名的团队竞技电子游.............
  • 回答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班、快慢班”的指导意见,这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政策调整,其背后承载着国家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深切期盼。要理解这一政策的深意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政策的初衷与指向:教育公平的宏大叙事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项政策的出台绝非偶然,而.............
  • 回答
    关于作家六六为“吃瓜”吴亦凡事件连夜道歉,以及马薇薇在微博被禁言后的视频道歉,这两件事在舆论场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六六的“连夜道歉”:事件背景:吴亦凡事件爆发后,作为公众人物,许多明星和名人也纷纷表态或有所评论。六六,作为一位以其直率甚至有时略显“毒舌”风.............
  • 回答
    六个国家实验室(筹)获批为国家研究中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迭,更是对这些实验室在科研实力、国家战略需求契合度、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预示着它们将在国家科技创新布局中扮演更加核心和关键的角色。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变化,我们.............
  • 回答
    最近,六部委联合发文,重点点名了“饭圈”、“黑界”以及“祖安文化”,表明要加大力度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事。这可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直击当前网络生态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对我们下一代成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真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饭圈”、“黑界”.............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六个老人,偷了220斤芒果,这事儿放在哪儿都够说半天的。首先,我们得从“为什么”这个角度去理解。这六位老人,年纪都挺大了,按理说都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们为啥要去偷芒果?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多半不是因为“好玩”或者“缺那么点钱”。 生活拮据的可能性: 最.............
  • 回答
    六尺巷那张罚单,说实话,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又有点无奈。它不光是一张纸,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现实的东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发生在六尺巷,一个本身就承载着“六尺巷传为佳话”故事的地方,这种反差感就特别强烈。六尺巷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是谦让,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化干戈为玉帛。结果.............
  • 回答
    六一儿童套餐的“不解之谜”:95后和成年人的狂欢背后,是怎样的心态在作祟?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本应是属于孩子们的欢乐盛宴。然而,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那些色彩斑斓、充满童趣的儿童套餐,在悄然间成为95后甚至更广泛成年人群体的“心头好”。最新数据显示,高达四成的六一儿童套餐被95后“承包”,.............
  • 回答
    关于“六月女婴被强暴,警察和检察院以猥亵罪起诉”这一事件,我的看法会围绕几个核心的层面展开,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需要高度关注案件的定性问题,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司法认知偏差。“强暴”与“猥亵”在法律和公众认知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强暴,通常指违背意愿的性侵,往往涉及暴力、胁迫,对受害者造成身.............
  • 回答
    “六学家”这个称谓,最近几年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尤其是在某些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它指的并非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群热衷于引用、解构、甚至“再创作”某位特定人物言论的人群。而这位“特定人物”,大家心照不宣,就是那位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人生哲理(抑或被解读为深刻)而闻名的“局长”。那么,六学家的存.............
  • 回答
    关于六成欧洲受访者认为美国正与中俄进行一场“新冷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和欧洲民众心态的一些关键切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冷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历史共鸣和心理暗示。第一次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
  • 回答
    六家媒体致歉特斯拉:一场公关风波的背后与反思近期,多家媒体因报道涉及特斯拉的内容而向特斯拉发出致歉声明,这一事件迅速在舆论场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道歉,更是一场围绕信息真实性、传播伦理以及企业与媒体关系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剖析.............
  • 回答
    关于“广州六岁哮喘女童被老师体罚吐血事件”被指为家长伪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此事需要区分事实、指控和可能的动机,并认识到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事件的初步信息与公众反应: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初步披露。通常这类事件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强烈情绪反应。如果最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