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觉得您毕业后 10 年内可以买房吗?
大学生:那我岂不要年入百万才行?
记者:哈哈,大学生自称要在毕业后 10 年内年入百万,快报出去让社会人笑一笑。
25.9% 的年通货膨胀率可以在 10 年内堆出约 10 倍,让那个数字变得真实一点。但是我国目前没有那么高的通货膨胀率。按照年通货膨胀率 3% 估计,2031 年的年入百万约合现在年入 744094 元。如果你认为年通货膨胀率有平均 8%,则 2031 年的年入百万约合现在年入 463193 元。
后半段的问题,我认识的 00 后通常只说能月入过万就可以了,不过他们心中可能有更高或更低的预期。也有家里条件好的会说一些乐观的数字,但说年入百万的比例没有题目里那么高。
打开题目中的链接,可以发现:
超过 20% 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 8.20% 男生和 3.25% 女生预期自己会进“5 万元俱乐部”。
这要是理解为近 80% 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毕业后月薪不过万,大概有近 40% 的大学生对工资的上涨速度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这个回答可以评论,但我可能不看。
我的第一届带的毕业生是17年毕业的,三个读研三个工作(小课导师制度)。普通大学普通专业。毕业的时候我问了他们期待的薪资待遇,普遍要求起薪不低于8000。
今年毕业班有三个学生,比较佛系,也是要求起薪不低于8000这样子。
17年那六个孩子,现在最低能有6000,最高两万多。比较奇怪的是,他们的薪水和他们的能力并不完全匹配,反而和他们的家境完全正相关。
18年毕业的也是六个,其中一个在杭州做了抖音网红,粉丝好几百万,但误入歧途去做了红酒类账号,月入只有两三万(看看同样粉丝数的大蓝一年九位数)。另外几个有创业的,有拿工资的,大致在6000-20000之间,男生还是和家境正相关,女生有一个家境很好的基本半退休状态,所以工资垫底。
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都在焦虑一件事情,就是继续这样印钱怎么办。我们总有一天会月入百万,但与此同时此刻的努力多少有点可笑。另外,现在的孩子也都越来越现实,尤其在大城市里面生活。
咱们一些社畜同类不要对年轻人的理想阴阳怪气。从知乎提问看,孩子们当真是这样想的:
毕业一年,越月薪税后5.5k,我该如何提升自己实现财务自由?
18岁 打工一年多了 很想实现财务自由你们有什么忠告想对我说?
20多岁,应该怎样一步步沉淀自己,达到财务自由,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从如今我们这些老菜皮社畜对“40岁实现财务自由”的热衷看,00后的同学们毕业10年百万年薪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这不是年轻高校生的问题,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
俺一直建议,国内所有高校都应该开两门课: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合理的收入预期,提早确定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并预先学习,结合家庭情况把买房的计划提早制定。
而不是现在这样,学了一点知识,行业信息抹黑,想着年薪百万,结果月入三千
看来房价一点也不高嘛
怀疑这是个“乌龙”。
参与问卷大学生选的是,认为自己有能力10年内入百万。
而统计问卷的小编设置的是,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10年内年入百万。
由于填写问卷的大学生不仔细,没看到后一个“年”,就得到了现在的结果。
总之,正常问卷是得不到现在的结论的。
现在大学生想要找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还是非常难的!
只有程序员等成功学专业可以。
这提醒我们,要慎重看待各种「调查报告」。
我们只是假设一下,如果自己领到一个任务,要制造出「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这个结论,可以如何进行调查。
想到以下几种:
1、在高薪行业的招聘专场发问卷,专门找想去互联网行业的学生调查
问卷中,过半受访者表示希望去字节跳动,Top 10 中有六家互联网企业,有可能意味着受访者来自互联网对口专业。(还有鸿星尔克乱入,受访者是否给出了认真、真实的回应,也是存疑的。)
至少,从互联网、文体和教育行业最受欢迎的现象,就能看出受访者之中生化环材土木佬的浓度还不太够,能否做到受访者专业来源的平衡存疑。
2、在问卷中设置更加容易引发积极、正面情绪的选项,让受访者容易产生乐观预期
可以看到,问卷中关于职场定位的选项中,包含了「能干的勇敢牛牛,不怕困难」、「能干的职场‘秀儿’」等积极乐观的选项,不确定有没有稍微「丧」一点的选项,但如果在关于薪资预期的问题前,加入像是「35 岁被优化掉的电池人」、「入错行就会被裁员的炮灰」、「吃猪脚饭都不敢额外加肉的郊区人」等带有负面情绪的选项,受访者恐怕就不会在后续问题中继续作出乐观预期。
3、在关于预期收入的问题中,有针对性地设置选项。
相关报道中提到,「超过 20% 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67.65% 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 10 年内会年入百万」,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看有些令人困惑。一方面,有将近 80% 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不会过万;另一方面,又有将近七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 10 年内会年入百万。
如果换作是我,如果想要达成类似结果的话,我可以如此设置选项:
你认为自己毕业后的月薪是
A 3000 - 5000
B 5001- 7500
C 7501 - 9999
D 一万或以上
你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的年收入是
A 50 万以下
B 50 - 100 万
C 101 - 200 万
D 200 万以上
各位想想,这样的选项是不是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导性质了?一个比较自卑的人,也可能根据选项的设置方式而分别填下 D 和 B 选项。
在各类调查问卷中,选项的表述的确容易产生诱导性。例如,在关于「躺平」的选项中,上述三个选项其实都是表达了拒绝躺平的意思。这就有点类似于设置「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 「特大杯」「超大杯」「大杯」的意味了。(至于剩下不到 3% 的人选择的选项表述是什么,咱也不知道。
4、最后,表述的方式也很重要。
同样是根据这份数据,换一个标题,叫做《近八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月薪不会过万》,是不是就能引发一阵慨叹经济不行、年轻人失去信心的讨论?
以上都是毫无依据的恶意揣测,只是开脑洞畅想如果是我会如何想办法达成标题中的结果==
有意或者无意的群体PUA。
极化才有更多流量,所以就生造出来极化的数据以获得收益。
有了动机,媒体们配合极其默契,像这次这样,就找2700个特定选择样本,吹00后毕业生的期望远大(赚钱上的期望)。
按照这个调查思路和不严谨的逻辑,回头做个调查,找毕业一年以后的,已经被社会毒打的2700人,可以搞出来极度挫折感的所谓“调研数据”。
吹捧的逻辑,给年轻人洗脑,别人志向远大或者已经赚了大钱,你得抓紧啊,你有希望啊,拉高预期,并且打击那种踏实有数的年轻人,你是个废物,远低于平均水平。
然后再搞一波悲情的,内卷啊,劳累啊,没希望啊,房价高啊什么的,也搞出来“调查数据”,让年轻人害怕。
一波高潮一波恐吓,搞到后面,年轻人的心理锚定都乱套了,连个客观比较空间都没有。
没有了客观比较标准,人就迷茫,没有计划性,随着媒体的各种逗猫棒变换情绪,一会儿意淫高潮,一会儿焦虑无依无靠。
没计划性,迷茫,就只能逃避,沉迷于义愤填膺暴论游戏抖音直播或者垃圾成功学。
然后到了社会上,没做好任何准备,各种被毒打,习得性无助。
年轻人抑郁症状比例都超过15%了。
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
你们看着办。
媒体人们,良心呢?
我一清华的都觉得这纯属做梦,这两千多人难不成是中央党校的“大学生”?
本来我想跟着嘲讽一波,年轻人还是太年轻。
但是转念一想,我只比00年的小兄弟们大了7岁。
我也不是什么老龄人啊,明年也不过堪堪30而已,还是虚岁。
我怎么就成这样了,把习惯于社会的不平等压迫当成了成熟?
不应该啊,我的梦想呢?
每天醒过来,就愁这个那个,稍微一点喘息就去逃避现实。
不应该啊,我读大学时的宏图伟愿呢?
人总是忽略时间的变化,当年80后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嗤之以鼻。
现在轮到我们教育00后么?
我不太愿意
人总归是有些梦想的,人总归是不应该被驯服的。
人总归是要反抗的
从来便是如此,就应该这样么?
在新一代的青少年走上社会之际,我还是不愿意把残忍的现实告诉他们。
因为他们是有希望的,至少得比我们有希望。
他们要试试,就让他们试试,正如我们当初努力那样。
难不成,不努力就接受吗?
青年人是驯化不了的,永远。
写到这里,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大龄社会青年想要借伟人的话说几句。
00后,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终究还是你们的。
千万不要听那些糟老头子的看法,他们坏的很,自己被驯服就哄骗别人也这样。
你们是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请不要气馁,不要困惑,大胆向前走。
希望在你们身上。
我还是很希望这种事情能变成真的。目前的工资根本就配不上现在的房价。而且如果我国进入发达国家的话,需要很多的中产阶级,减少低收入人群,不然以目前拉胯的消费能力,根本就不用谈什么内循环。
而成为中产阶级的话,不可能没有房子对吧?现在的房子动不动几百万一套,年轻人根本就买不动,一套下来,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还清贷款。
年轻人会有这种年入百万的想法,大家可能觉得很幼稚。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很讽刺的事情。为什么他们会想着10年内年入百万?还不是因为现在房价物价太高了?当然,知乎吹牛逼的网友也有一份功劳,整天年入百万,无形中也让年轻人耳濡目染,以为年入百万是常态。
房价不降,又想让人买得起房,生的起三胎,那年入百万不是必须的吗?我觉得有这个幻想其实也不是坏事,至少年轻人还有点幻想,而不是一毕业就躺尸。另外,真要中国变成发达国家,低收入状态变成高收入,那是必然要经历的。总不能99.9%的人年收入10万,还变成发达国家了吧?
“年轻人要有信心,不可轻易躺平。”
“他们有什么资格想年入百万?”
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自信”这类本来是褒义的词语,被消解了,成为了一类人站在心中的高处俯视另一类人的借口。
“普通而自信。”说这话的时候最好能翻个白眼,嘴角再来上一抹嗤笑。
为什么年轻人会觉得挣钱没那么难?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原因无非就是近年来兴起的那句老话:社会价值的锚定点出了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锚定点就是房价,哪怕是三四线城市,十年来房价也都涨了五六倍的也不少。
其次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两个原本都快生殖隔离的阶层在手机屏幕上打了照面,花钱大把,消费主义趁机给年轻人们大肆洗脑。
这几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自信”这类本来是褒义的词语,被消解了,成为了一类人站在心中的高处俯视另一类人的借口。
但是,年轻人有理想,是一个好事。有这么一句经常见于新闻中的话:“青年们有理想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
过去这些年,我们见证了一些行业的衰落,也见证了一些行业的兴起。而对于一些行业来说,挣钱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选择加努力才能等于成功,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
在中青校媒面向全国5868名大学生发起《大学生求职力》问卷调查中,有这么一项数据:大学生最心动企业前三名分别为字节跳动、华为和阿里巴巴。
这其中,字节跳动是00后眼中最向往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公司。
无独有偶,在一份脉脉大数据中显示,黄金招聘季职场人关注企业Top 3:字节跳动、腾讯和快手。
并且同时,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2021》数据显示,从人才流动轨迹来看,人才流向呈现一边倒的状态。字节跳动不仅人才净流量规模超过阿里巴巴、腾讯蝉联人才流动榜第一位,同时几乎包揽各大企业人才去向第一顺位,开启全业务扩张模式。
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字节跳动呢?
因为这互联网企业首先的确挣钱。举个例子:
有调查发现,超六成大学生实习薪资在每天100元到300元之间,部分研发岗位实习生月薪过万,主要集中在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的研发类岗位。
另外,互联网企业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最直观的薪资以外,最重要的其实是挑战性。而挑战性的体现正是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工作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出卖重复劳动,而是每一次工作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这些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能力得到提升,自我认同感也在上升。
另外,企业氛围也是影响年轻人择业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企业的新兴性,决定了互联网企业内部的氛围更适合年轻人,多元化的价值观会被尊重,个人新奇的想法更容易得到认可。年轻人们工作时求真务实,在字节跳动这种强调自驱力的公司,只要有想法提出数据论证,公司就会给足资源去大力投入,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创造下一个亿级DAU产品;
在这种企业这样的氛围和公司价值观的熏陶下,提升自我能力会更加轻松。
对于应届生来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字节招聘量大,重视人才,因此机会也多。比如2021春招7000+hc,今年秋招又持续扩招放出大量岗位,对年轻人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在房价和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下,消费高导致的需求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如何满足这一需求,需要的正是方向正确的选择。年轻人有理想是好的,而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选择怎样的道路,这是通往理想的关键。
有些媒体总是说:“青年们有理想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
还是这些媒体说:“年轻人不要躺平,要奋斗。”
如今没经历过社会痛打的青年们有希望有理想, 在一张对未来毫无实际影响的调查问卷上自信点,没一上来就想着躺平,这不是好事么?
非得以高高在上眼神站出来大加批判一番:“嚯,这群小毛孩还想十年内年薪百万?”
中国青年报啊,怪不得。
可以的话,请 @中国青年报 公布一下首批2700份问卷的样本画像。
性别比例、学历(本、硕、博)分布,学校层级分布(985/211/一本/二本),学校所在城市分布(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及以下),专业分布。
没有用户画像,我怎么知道这个样本是否能够代表“0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又怎么判断中国青年报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呢?
这个调查为“毕业前是兔兔,毕业后是神神”的现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这和前阵子鼓励年轻人去制造业的, 不是同一家媒体吗?
估计等被调查的这帮年轻人毕业工作之后,除了少数父母给打下基础的,和能够进入体制的,其余人群所遭受的社会的毒打,只怕比八零后和九零后还要厉害的多。
人生最可怕的,还不是遭受毒打,而是先把你举高,然后再重重摔在地上。
估计这些人群里,将来精神不正常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高。
典型的缺乏社会毒打。
调查一下买彩票的人里面有多少成认为自己能中一百万?肯定也不少。
毕业 10 年内年入百万肯定有人能做到。我 2008 年毕业,我的 2018 总收入约 40 万美元。问题是这中间有运气成分啊,对自己能力有信心不代表你有好运气啊。如果你对自己的运气也那么有信心的话,不如去买彩票吧。
调查报告里,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意识到,社会是现实和残酷的,很少有人能够年薪百万,大多数人都会是普普通通的人们中的一个。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大家都不这么想,都觉得自己未来肯定没戏,悲观大于乐观,现实大于梦想,未必是好事。
00后对于社会的整体预期要更好,对于未来更乐观。
但是同时,大学生也需要对社会的现实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否则很容易在收到打击的时候,产生强烈的落差。这几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前几年考研的人数是两百多万,现在是近四百万人了。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想提升学历,而是害怕就业面对的困难,选择继续学习来缓解。但是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只上涨了一点点,完全不对称。也就是说,今年年底,考研结束之后,有将近两三百万人要重新找工作。
真实的压力是很大的。
希望现在的大学生都可以早点做好准备,更早接触职场的需求。例如这个研究报告里,超过六成的人想往互联网方向发展,那就应该早早了解互联网有关的职业信息和所需的能力,需要打好提前量。
制造数据——吸引眼球——打造流量——疯狂吸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