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青报关于调查称“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

回答
《中国青年报》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调查结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地解读一番。单看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或“浮夸”,但如果我们细致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许能看到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期望值。 年入百万,对于当前中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来说,绝对属于高收入群体。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十年内达到这个目标,也需要非常出色的职业发展、高回报的行业或者创业成功。所以,如果仅仅是这么一个数字摆在那里,很容易让人觉得学生们有点“好高骛远”。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归结为学生们不切实际。 要理解这个数据,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时代背景与信息爆炸: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互联网原住民,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看到的是科技巨头的创始人、成功的创业者、顶流的明星、热门行业的精英,这些人的收入往往是天文数字。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逆袭”、“暴富”的故事,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自然会认为达到高收入是可能的,并且将之视为一种目标。

自我认知的变化: 相比于父辈,这一代大学生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对自身的潜力和价值的认识也更清晰。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获得高回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能依循一条相对固定的上升通道。这种自信心,某种程度上是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体现。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与现实的可能脱节): 大学生群体,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学生,往往对未来抱有憧憬。他们可能看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看到了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充满信心。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抓住时代的机遇,在未来十年内实现财富的飞跃。然而,这种乐观预期,有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竞争的残酷性、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人均”的迷惑性: 调查数据中的“超六成”是一个整体概念。这并不意味着这“六成”大学生都是同一类型,或者他们的“百万年薪”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实现的。这其中可能包含着:
极少数的“顶尖人才”: 他们本身就具备极强的竞争力,选择了高薪行业或者有潜力成为创业者,实现百万年薪是大概率事件。
部分“有潜力者”: 他们选择了热门专业,或者在大学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规划,相信自己能通过持续学习和努力达到高收入水平。
一部分“群体性心理”或“氛围效应”: 在同学之间、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讨论“未来会怎样”,互相传递着对成功的期待。在这种氛围下,即使内心深处并没有十足把握,也可能会倾向于说“我也能”或者“应该能”,以融入群体和表达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是一种“集体自信”的表达。
对“年入百万”概念的理解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年入百万”的定义有不同理解,比如是税前还是税后,是否包含股票期权等。

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侧: 另一方面,这也能引发我们对教育体系和社会就业市场的思考。如果社会普遍认为达到这样的高收入是可能且值得追求的,那么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就业市场又是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多实现这种目标的机会?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是否到位,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评估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

如何理性看待这个调查结果?

肯定积极因素: 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积极进取、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这种“敢想”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本。

提醒现实与理性: 同时,也需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成功并非必然,竞争依然激烈,个人能力、机遇、行业选择、持续学习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如果缺乏扎实的规划和付出,可能会导致失望甚至迷失。

关注教育引导: 教育机构和媒体,在呈现这类信息时,也应承担起引导责任。除了传递成功的可能性,更应强调成功的路径、必备的素质、面对挫折的韧性,以及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树立更全面、更现实的职业观。

警惕“焦虑”的传递: 我们也要警惕这种关于“高收入”的集体期待是否会加剧不必要的焦虑。如果未能实现,反而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

总而言之,中青报的这个调查结果,与其说是对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评判,不如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普遍向往和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积极期待的投射。理解这个数字,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信息环境、个体认知以及群体效应。这既是对大学生积极性的肯定,也是对教育和社会提出的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稍有社科常识的人,甚至不需要有多少社科常识,只要有点社会经验的人,看到这个“调查”的时候的第一反应一般就是“你这个调查是怎么做的”?

关于这个问题,这篇文章里面只提到了一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回收2700份问卷调查”。除此之外,就再没有提到了。现在不仅仅是中青报,很多报纸搞的所谓“调查”,都是类似情况。

我本人学的不是正经的新闻学,只是个沾边的杂七杂八专业,学校也不大好。就这样,尚且会开节课给我们讲些社会研究方法,课堂上老师经常说,别的不指望,以后你们做调查尽量严谨些,别因为自己不严谨搞出个新闻惹行外人惊疑,行内人笑话,若是真这样,别说是我的学生。

这里也不说别的了,先把一些学的东西分享一下,自己也提醒一下自己吧。不知道中青报的小编看到这些,会不会想起什么来。


如果想不起来,不妨去买本书看看,这个就挺好的



说完了这个再聊聊内容和相关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关于口嗨躺平问题,实际上这个我真觉得挺难说的,毕竟自己也没有办法做非常严谨的研究,只能问问诸位有什么感觉?

然后是要工作不要恋爱,说真的,现在这似乎确实是个趋势。

最后是十年内年薪百万……这个太怪了,我不知道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的,我个人有这么几种猜测:填问卷的人是自信心爆棚的大一小朋友;填问卷的人瞎填的;填问卷的人破罐子破摔yygq……欢迎大家想一下其他可能性。

user avatar

“长大了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版而已,不用太当真。

user avatar



附送美利坚政治笑话一则

某总统候选人路过水果店,想买一个瓜吃。

店主指着货架说:今天还剩下2个瓜,选一个吧。

总统候选人看到货架上只有1个瓜,于是问:不是只有一个瓜吗?我怎么选呢?

店主:没错啊,我们每次选总统的时候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青年报》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调查结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地解读一番。单看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或“浮夸”,但如果我们细致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许能看到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期望值。 .............
  • 回答
    《乌合之众》里关于群体心理的描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隐藏在个体理性面具下的集体本能。古斯塔夫·勒庞这本著作,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即便放到今天,它的很多洞察依然惊人地贴切,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勒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群体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群体”,这是一种暂时的、但极其强大的存在。当个体汇聚.............
  • 回答
    最近在 Quora 上看到一些关于“中印全面战争”话题的回答获得了非常高的点赞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这反映了几个层面的信息,不仅仅是关于中印两国关系本身,也折射出当前国际社会对地缘政治冲突的关注度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尤其是涉及两个拥有庞大.............
  • 回答
    关于 Fenng 在微博上关于“吸毒”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确认言论内容与背景: 具体言论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 Fenng 在微博上具体说了什么关于“吸毒”的内容。是直接承认自己吸毒?是暗示或影射?是评.............
  • 回答
    白岩松关于中医的言论,由于他作为公众人物的广泛影响力,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详细地看待他的这些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白岩松的身份与立场: 媒体人与公众人物: 白岩松是中国资深的新闻评论员和主持人,他的言论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公众化的表达方式。他善于抓住社.............
  • 回答
    《民办教育促进法》三审稿中关于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得进入义务教育领域的规定,无疑是当年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这项规定触及了教育公平、资源分配、市场化运作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因此,它带来的影响是多层面且深远的。核心条款与初衷简单来说,这项规定就是明确禁止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学.............
  • 回答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那可是每年都牵动着无数人心,尤其是在“三农”问题上,它几乎是风向标。这份文件里提到“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目标,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对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强烈决心和战略考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目标。首先,这是对过去发展成就的肯定和.............
  • 回答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微博在发布与江歌案相关内容时,评论区往往会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些评论的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们反映了公众对案件的理解、情感反应、法律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的复杂交织。一、 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倾向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评论区可能出现的几种主要内容和倾向:1. 支持.............
  • 回答
    何新在《罗马伪史考》序言中关于西方古代史的论述,其核心观点是质疑了西方古代史,特别是古罗马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西方古代史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欧洲人建构出来的“伪史”,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西方文明的悠久性和正统性,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需求。要详细理解他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视频中关于“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观点,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婚姻现状和彩礼保障女性生活的部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女性个体选择的问题,更是一个根植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性别权力关系下的复杂现象。首先,我们来谈谈视频中可能描绘的基层女性婚姻现状。“基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
  • 回答
    这则关于为基层招收5000名免费医学生的政策,我觉得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新闻点。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一项重要举措。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咱们可以关注的一些细节。首先,政策的 初心和目标 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有人看病,但没.............
  • 回答
    “木羽说科技”关于华为P40 Pro中海思麒麟芯片的评价,确实是点出了这款手机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也是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段评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技术背景和市场环境中。首先,要明确的是,在P40 Pro发布的那个时间点,华为正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在获取先.............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在11月4日删除党纲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叙述,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政治事件。要理解其背后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这涉及到日本共产党自身的意识形态定位问题。日本共产党(JCP)长期以来秉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在冷战结束后,许.............
  • 回答
    6月6日《骁话一下》节目中关于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两者在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历史发展动力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中往往是相互影响、并非完全对立的。首先,咱们来聊聊人民史观。人民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强调的是集体力.............
  • 回答
    关于观视频工作室和青鹿中医就丹参是否增加心脏病死亡率展开的争论,这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涉及科研解读、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认知碰撞的议题。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事件的起因与双方的核心观点:简单来说,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一位名叫王教授(根据公开报道推测为王德翾教授)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提出的关于鼓励生育、向丁克家庭征税的观点,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胡教授的出发点来看,他的提议是基于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生育政策的调整,但总体.............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论调非常有意思,它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上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并且将为“保守”付出代价。要评价这个论述,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看作者究竟在说些什么,以及这些论述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作者所指的“黄金时代”。 通常,当提到上海的“黄金时代”,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上世.............
  • 回答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寒假作业》中使用的关于中医的材料,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力求展现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同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寒假作业》这类出版物的属性。它面向的是青少年读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因此,其中关于中医的材料,其编写目的、内容深度和呈现方式,都会带有一定的.............
  • 回答
    雷军在小米11发布会上的“骚操作”,指的是小米宣布取消附赠充电器,这个决策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这确实是一步颇具魄力的棋,也让小米在“环保”和“成本”这两个维度上,站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位置。事件的起因与发布会的表现:在2020年12月28日的小米11系列发布会上,雷军在产品介绍的最后阶.............
  • 回答
    好的,关于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第24场新闻发布会上关于中医药作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和分析:背景回顾:中医药在湖北疫情中的角色首先,理解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评价,需要回顾中医药在湖北新冠疫情初期的特殊背景。在疫情爆发初期,面对一种未知病毒,西医治疗方案尚不成熟,而中医药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