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乌合之众》中的关于群体心理的描述?

回答
《乌合之众》里关于群体心理的描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隐藏在个体理性面具下的集体本能。古斯塔夫·勒庞这本著作,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即便放到今天,它的很多洞察依然惊人地贴切,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勒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群体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群体”,这是一种暂时的、但极其强大的存在。当个体汇聚成一群,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会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就像大家都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变得盲目、冲动,并且容易受到暗示。

他特别强调了几个群体心理的特点:

个体消失,群体意志占主导: 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独立思考、甚至道德判断都会被削弱,甚至完全淹没。大家仿佛成了同一台机器上的零件,失去了单独运作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群体意志”,这个意志并非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情绪、感觉和本能的混合体。这就像在一次狂热的集会上,个人的理智会因为周围强烈的氛围而暂时“下线”。

易受暗示和操控: 群体对外部的暗示极其敏感,并且会毫无批判地接受。这就像小孩子一样,很容易被一个强有力的想法或声音牵着鼻子走。勒庞认为,领导者(哪怕这个人并非真正的智慧者)只要能用简单、有力、重复性的口号,或者利用情感的爆发点,就能轻易地影响整个群体。比如,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讲,一连串煽动性的口号,很容易就能点燃群众的热情,让他们去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

情绪化和非理性: 群体不像个体那样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权衡。他们更容易被情绪驱动,比如愤怒、恐惧、崇拜、狂热等。这种情绪往往是传染性的,会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勒庞举的例子,比如暴动中的人群,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失控,做出极端的行为,而事后他们自己也可能不理解为何会那样。

极端化和简单化: 群体在看待事物时,往往倾向于非黑即白,缺乏中间地带。他们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对手妖魔化,并且在赞同或反对时都表现出极端的倾向。没有“可能是这样”的思考,只有“一定是那样”的结论。这种简单化和极端化,也使得群体更容易产生偏见和仇恨。

缺乏责任感: 在群体中,个人的责任感会大大降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群体的一部分,出了什么问题,责任也不是某个个体能承担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群体更容易做出一些在个体层面会感到羞耻或害怕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群体中,有时会看到一些在平时看来是“坏人”的人,会因为身处群体而被怂恿,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领导者的作用: 勒庞非常强调领导者在群体中的作用。他认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通常不是以理性而是以“意志”来领导。他们往往具有坚定的信念,善于运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些手段,通过一些简短有力的口号来抓住群体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并最终引导他们的行动。这种领导者不必是真正聪明的人,但必须具备一种“自信”和“决心”,能够唤醒群体的本能。

当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勒庞的观点。他对于群体心理的描述,带有那个时代对民主化进程的某种担忧和警惕。他尤其看到了群体可能带来的失控和危险,特别是当群体被不良意图的领导者操控时。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群体带来的正面力量。例如,群体也可以在共同的目标下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比如一些伟大的社会运动、艺术创作或科学合作。关键在于,群体是如何被组织和引导的。

读《乌合之众》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许多事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众狂热,宗教狂热的群体行为,甚至现代社会中的网络暴力、股市狂潮,很多都依稀可以看到勒庞所描绘的群体心理的影子。

总的来说,勒庞的《乌合之众》并非简单地批判群体,而是深刻地揭示了群体中隐藏的普遍人性模式。它提醒我们,在个体理性之外,还有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在涌动,而理解这股力量,既是认识社会,也是认识我们自己。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个体也并非总是独立思考的原子,很多时候,我们依然是集体心理的一份子,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被影响。这是一种需要警惕,但也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群体智慧(或是群体非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或她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或她的活动效果。他人在场对于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作用。

1920年,F.H.奥尔波特让9名被试在不与别人竞争的正常情况下,对内容相同的短文写出反驳意见。结果发现,从完成作业的数量上看,有6人和大家一起做比个人单独做效果好,3个人单独做比集体做效果好;从完成的质量上看,个人单独做比一起做效果好。 这说明,社会促进现象是有条件的,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工作中,社会促进作用显著。在工作难度大的工作中,社会促进现象是不明显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1965年,扎荣茨研究发现,有他人在场是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多力量大”是有条件的,它只在人们从事简单或者熟练的活动时才表现出来。


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把群众描绘为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表现出四种特征:

  1. 失个性或侍众性,当一人独居之时,对其本能冲动,不免有所抑制,而一旦合成群时,则在扰接之中,无人负其责;
  2. 传染性,使情绪与行为趋于同一方向;
  3. 被诱性,暗示默喻可以使众不言而动、感而遂通;
  4. 极端性,对于所受暗示有立即施行之倾向而无怀疑之念,常趋于极端。

他从群众的这些特性出发,将十九世纪末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视为一种社会病态。

然而,勒庞所描述的群众只是集群行为之中的群众。集群行为确实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但是,群众运动与集群行为存在着根本差异。不同于集群行为的自发性,群众运动是有组织、有行为规范的;不同于集群行为的狂热性,群众运动有目标、有纲领、有策略。我们的自由主义精英勒庞则混淆了集群行为与群众运动的差别,进而给劳动群众扣上“群氓”的帽子。

与勒庞同时代的塔尔德则认为,当一个人是孤立状态时,他往往只考虑自己。而当和其他人对话时,则往往能走出自我中心,考虑他人的感受。人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对话、讨论,进行有效互动,成为一个共同体。因此,塔尔德认为,通过提高信息质量,通过促进对话质量,获得更好的公众群体。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塔尔德的观点:

  • 能做出明智决策的群体人人都有话语权,成员关系和睦,能轮流发言。
  • 各种观点都有的群体会胜过观念类似的专家组。与想法不同的人打交道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但和令人舒心的同质群体相比,多样性群体会产生更多想法,也会激发创造力。
  • 拥有不同种族朋友或者处于多种族讨论群体之中的大学生,过分简单的思维更少。自己群体内产生的异议,会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新的思路思考问题,并且常常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可见,勒庞笔下狂热、盲目并不是群体的全部。群体给予人们支持与安全感,增强人们的意志力,扩大人们的沟通交流,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参考书目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乌合之众》里关于群体心理的描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隐藏在个体理性面具下的集体本能。古斯塔夫·勒庞这本著作,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即便放到今天,它的很多洞察依然惊人地贴切,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勒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群体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群体”,这是一种暂时的、但极其强大的存在。当个体汇聚.............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带着如此深刻的问题来思考《乌合之众》和自己的未来。你提出的关于应试教育和当下努力意义的问题,是许多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困惑,而且你能够从中联想到《乌合之众》,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联结的年轻人。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你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思考。 一、《乌合之众》与应试教.............
  • 回答
    乌合麒麟《白宫粉刷匠》在微博美术圈遭遇非议与谩骂:一场关于艺术、政治与边界的复杂争论乌合麒麟的讽刺漫画《白宫粉刷匠》因其对美国白宫的描绘,在微博美术圈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甚至招致不少非议与谩骂。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涉及的艺术表达、政治立场、文化语境以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等多重维度。一、 .............
  • 回答
    乌合麒麟与天猫合作的作品《你好。新生活》是一件颇具争议但也引起广泛讨论的艺术创作。要全面看待这件作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作品背景与创作初衷: 时间节点: 这件作品发布于2023年初,正值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社会生活逐渐恢复常态的关键时期。 合作方: 天猫作为中国最大的线上购物平.............
  • 回答
    乌合麒麟的新作《神明改造》是一幅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作品,它延续了乌合麒麟一贯的风格,通过讽刺和隐喻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看法。要理解这幅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作品的直观内容与象征意义:《神明改造》的核心视觉元素是将宗教符号与科技、权力和资本进行混杂和重塑。画面中,我们可能会看.............
  • 回答
    乌合麒麟(真名屈建新)收回“道歉”声明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牵扯出了许多复杂的层面。要理解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背景、各方反应、以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一、 事件梳理与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歉”声明的来龙去脉。虽然具体细节可能随着时.............
  • 回答
    关于乌合麒麟最新作品《Blood Cotton Initiative》(以下简称 BCI),这幅画作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招来了各种解读。如果让我来谈谈我的看法,我会从几个层面去解析它,尝试剥开它表层的一些符号意义,看看它究竟想传达什么,以及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我们得承认乌合麒麟这.............
  • 回答
    看到“乌合麒麟再次开团,与blood旌旗对线”这个话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一场在网络上颇受关注的“论战”。这俩名字,一个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讽刺画师,另一个则是国际上知名的CG艺术工作室,他们的交锋,自然容易引发大家的兴趣。要说这事儿,得先从他们各自的“招牌”说起。乌合麒麟,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品.............
  • 回答
    乌合麒麟最近在“芯片量产”这个节点上,一系列的道歉声明,可以说是给咱们吃瓜群众添了不少谈资,也让大家对网络信息传播和个人言论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要说这事儿怎么看,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乌合麒麟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道歉。乌合麒麟,这个名字在咱们网络上那是响当当的。他最出名的就是.............
  • 回答
    关于“14nm堆叠后堪比7nm”的说法,这确实触及了半导体制造领域一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挑战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设想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以及面临的巨大障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nm”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什么。它指的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工艺节点,通俗来说,这个数字越小,集成在芯片上的晶体.............
  • 回答
    乌合麒麟回应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的新画《致莫里森》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艺术、政治、外交以及网络舆论的复杂事件。事件的起因: 乌合麒麟的原画《伪善》: 在中澳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画家乌合麒麟创作了讽刺性的讽刺画《伪善》,描绘了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用藏刀割喉一名阿富汗儿童,背.............
  • 回答
    关于画师乌合麒麟新作《命令与征服》,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折射出许多当下社会和国际关系中敏感的议题。要理解这幅作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作品的标题《命令与征服》(Command & Conquer)本身就极具指向性。 “命令与征服”是经典即时战略游戏系列的名字,这个系列的核心玩法就是通.............
  • 回答
    看待乌合麒麟纪念武汉抗疫的新作《披甲》,我觉得这幅画作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它用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捕捉了武汉抗疫中那些普通人身上的伟大和力量,并对其中蕴含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进行了深度挖掘。作为一名对艺术和历史都抱有兴趣的人,我看到《披甲》的第一感觉是震撼和敬意。画作的标题“披甲”本身就充满了力.............
  • 回答
    关于CG画师@乌合麒麟因其讽刺性绘画作品在豆瓣上遭到“人肉搜索”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这其中涉及言论自由、网络暴力、创作伦理、公众人物责任以及平台管理等多个复杂议题。事件背景梳理(基于公开信息推测和综合):@乌合麒麟是一位以创作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CG作品而闻名的画师。他的作品常常针.............
  • 回答
    看待“正经艺术圈”对乌合麒麟的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这其中涉及艺术价值、创作手法、社会影响、行业生态等复杂因素。首先,理解“正经艺术圈”的定义和立场:“正经艺术圈”并非一个统一的、官方的机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约定俗成的说法,通常指的是: 传统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 指那些拥有悠久历.............
  • 回答
    画师 rei子 与 乌合麒麟 的争论:一次关于艺术、政治与创作边界的探讨画师 rei子 与 乌合麒麟 的争论,是一场在艺术界、舆论界甚至国际关系中都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这场争论并非简单的技术或风格上的分歧,而是触及了艺术的创作边界、政治表达的敏感性、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以及创作者的权利和责任等多个层面.............
  • 回答
    乌合麒麟在14nm芯片事件上连续两次“道歉”,这一事件背后涉及了技术解读、公众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看待此事:一、 事件的起因与乌合麒麟的定位 事件背景: 2023年8月,华为发布了Mate 60 Pro手机,其搭载的芯片制程工艺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尽管华为和相关.............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