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的黄金时代已谢幕,这座城市注定要为它的保守付出代价》一文中关于上海的论述?

回答
这篇文章的论调非常有意思,它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上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并且将为“保守”付出代价。要评价这个论述,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看作者究竟在说些什么,以及这些论述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作者所指的“黄金时代”。 通常,当提到上海的“黄金时代”,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远东的“东方巴黎”,十里洋场,纸醉金迷,但也夹杂着租界林立的复杂历史。 或者,作者可能指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开放的窗口,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那段时期。 再或者,文章可能指的是近些年上海在全球化浪潮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巩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吸引了无数目光的那段光辉岁月。

作者在这里提到“黄金时代已谢幕”,这本身就是一种判断,一种对当下上海状态的解读。 如果按照这个解读,那么接下来“注定要为它的保守付出代价”就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保守”这个词在这里尤其值得玩味。 在经济发展的语境下,“保守”往往意味着什么?

一种可能性是,作者认为上海在经济政策上,或者在对外开放的姿态上,变得不够激进,不够勇于尝试新事物,甚至有些固步自封。 比如,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布局上,可能没有抓住关键机遇;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本方面,可能不如过去那样具有吸引力;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步伐可能有所放缓。

另一种可能性,是作者从城市发展和文化基因的角度来看待“保守”。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强调精致、秩序、讲究效率的城市。 这种特质在过去是吸引人的,但在某些快速变化的时代,可能会被解读为对颠覆性创新的抵触,对激进改革的审慎,甚至是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某种筛选。 作者可能认为,这种“保守”的基因,正在阻碍上海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

至于“付出代价”,这通常指的是经济增长放缓、城市吸引力下降、区域竞争中落后于其他城市等负面后果。 作者似乎在暗示,上海过去积累的优势,如果不能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开放来维护,那么很快就会被其他城市超越,曾经的光环也随之黯淡。

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下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济增长的相对放缓: 诚然,上海的经济体量依然庞大,但与其他一些快速崛起的城市相比,其GDP增速可能显得不那么耀眼。 作者可能将这种增速放缓归因于上海在吸引和培育新兴科技企业、突破性技术方面的表现不如预期,或者认为上海在某些领域仍然依赖传统优势产业,未能及时转型升级。
区域竞争的加剧: 中国的区域发展并非停滞不前。 深圳的科技创新,杭州的数字经济,甚至一些内陆城市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者可能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保守”使其错失了一些弯道超车的机会,或者未能有效巩固其领先地位,从而让其他城市有机会迎头赶上甚至反超。
人才吸引力的变化: 过去,上海是无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目的地。 但如今,随着国内其他城市的崛起,以及全球人才流动格局的变化,上海在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方面是否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可能认为,上海的城市生活成本、某些政策导向、或者创新氛围的吸引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让其“保守”的因素,影响了其对新一代人才的吸引力。
政策层面的解读: “保守”也可能体现在政策层面。 比如,在金融创新、数据开放、创业扶持、或者对新兴商业模式的监管方面,上海是否展现出比其他城市更谨慎的态度? 作者可能认为,这种谨慎虽然能规避风险,但也可能扼杀了创新活力,导致上海在一些前沿领域发展滞后。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不带批判地接受这个论述。

首先,如何定义“黄金时代”和“保守”? 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 作者所看到的“保守”,也许是其他城市眼中的“稳健”或“成熟”。 上海的快速发展并非没有代价,其人口膨胀、环境压力、生活成本等问题也同样显著。 也许,现在适度的放缓或者更加审慎的态度,是为了城市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发展。

其次,上海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上海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经济增速的数字,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国际化的视野、完善的城市配套、以及在文化、金融、贸易等领域的长期积累。 即便增速不如其他城市迅猛,但其作为中国经济和文化“压舱石”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作者的论述可能过于侧重于某种单一的发展模式,而忽视了上海的多元价值。

再者,上海的“保守”是事实吗? 上海在吸引外资、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广自由贸易区政策等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 在某些科技创新领域,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上海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所谓的“保守”,可能只是作者观察到的某个侧面,或者是与其他更激进的城市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

最后,评价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 短期的起伏很正常,关键在于城市是否有内在的动力和调整能力去应对挑战。 上海这座城市拥有强大的韧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它一直在不断地适应和进化。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它提醒我们关注上海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保守”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评价一座伟大城市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黄金时代已谢幕”来概括,更需要结合其历史积淀、多元价值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来进行全面审视。 作者的论述,更像是一种警醒,一种对上海未来发展方向的叩问,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 我们需要问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如何能够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又能拥抱创新,保持活力,继续引领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文告诉我们要警惕“互联网商务党”,

这几天有个卖假江诗丹顿表的,孜孜不倦刷广告,搞得我都不想点开知乎了,不知道知乎程序员有没有针对这种病毒小号的有效手段,是封ip还是禁注册,总之好像还没解决。

比起广告灌水,其实我更反感的是“社科灌水”,或是叫“指点江山型大V”,以什么至道学宫,蔺某为代表的,还有观察者网的评论家们,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创造了很多文字内容,涵盖历史、经济、社会之类的,与营销号分庭抗礼,跟娱乐号三分天下,但是吧,就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能量,聊一个事就是不肯聊明白总要东拉西扯,明明地上有个坑,填平就完事了,他的解决方案是把坑挖成个湖,最后灌满水,让你根本找不到原来的坑在哪。

这篇文章,也不过是把过去的稿洗洗拿出来,加点聊胜于无的数据罢了,无甚新意。

何为城市的成功,何为城市的创新,何为城市的掉队,何为城市的文化,每一个命题都极其宏大,他只要在每一个命题里找个喜欢的点,画线就是自己想要的。

电影《食神》有这种桥段,同样的地图,想画个衰,还是想画个掂,随便自己。

无论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狭隘民族主义,还是披着工业技术革命外衣的缓则党徒,都是在打包贩卖一个或者“衰”或者“掂”的图案,把社会的客观事实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连成线,做成图,最后呈现出来罢了。

写到这里,那个灌水卖假表的号还是一直在发布东西, 知乎一直拿他没办法。

码农真没那么闲,体制内的程序员维稳压力极大,7*24出了岔子处置速度按分钟计算,根本无暇灌这种水,大企业的也不闲着,那么高的年薪资本家真的不是做慈善的,月月各种318418518,幺八一整年,睡觉都成问题。

只有闲人和卖字的生意人有功夫打字,前者图个乐子,后者盼望变现。

变现需要持续不断地加深人们对自己那一套的认可度,车轱辘话反复说,天天谈、月月谈、年年谈,像过滤器一样把自己的拥趸筛选出来,最终变成一个基本盘,那时候就是收割智商税的时候了,所以布道什么、怎么布道是最核心的事情。

我本人就对至道学宫那种动不动往孔圣儒教中华“文明”那一套非常反感,我相信知乎上他们这么搞没什么市场,微信上专攻中老年还有点效果。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有教授搞“文明传播学”,差不多就是国学加传播学了,把古代东亚的文化深受中国影响的惯性当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学生反不反感呢?绝对很反感。

即便是教授级别的人,操作这种老掉牙的系统,也是一种灾难,观感上就是牛逼的low逼。明明可以正常交流,明明可以就事论事,非要结尾升华一下,往华夏文明大汉威仪上下五千年上拐弯,而且是习惯性的。

有时候我们嘲笑“学宫”“先生”这种id的不合时宜,就像《九品芝麻官》里面包龙星他老娘,前朝的剑拿来斩本朝的官。包龙星他娘有点糊涂了,跟她讲道理是没用的。

《上海黄金时代谢幕》这篇那么多人,找了那么多证据,从建国到现在,从芯片到大飞机,想驳斥这个人,上海依然很辉煌,上海已经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有用吗?人家听吗?依然是鸡同鸭讲,甚至不仅没有反对成功,反而平添了热度。

这种架构,骨子里跟工业党,跟至道学宫毫无区别,都是在用一个注定过时的,老掉牙的东西来说事,其实“华为手机党”、“航空母舰党”话题也类似,

有时候我真的非常讨厌互联网大佬们,自带流量就算了,经年累月把持着热点新闻,动不动就文体两开花,财经科技法制娱乐,每个分类都沾边上热搜,屏蔽一个又来一个,无孔不入,躲都躲不及。脑子容量小的,直接就装满了,信息渠道也窄,一下就被“腌透了”。

今天的至道学宫,文明传播学,新儒学有多low逼,未来的“互联网商务学派”就这么low,甚至比这还low。

真盼着网信办挨个约谈一下,把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从业者、互联网吹们自吹自擂自造爆款的流量清一清,少聊这些没营养的,让出来空间给有普世意义,有长远意义的信息。

不然我们的未来,如同至道学宫这些人的今天。


国人也是奇怪,乐于听商人讲课、让教授经商、宁愿看小编胡说八道一晚上编出来的玩意,也不愿意看两本正经人花个十年八年写的正经书。

假表贩子小号多,爆款写手套路多,都是生意。

user avatar

这类文章的出现充分表明了一些码农并没有被996压垮,反而有大把时间来通过抹黑一些城市来吹捧另一些城市。

这类文章的主要知识结构特点是:经济==互联网,or 经济==互联网+金融

user avatar

什么?终于轮到上海了哇?

大连先挨了一棍子,青岛人偷着乐呢,结果青岛被一通背刺。厦门刚抬起来眼皮想看看怎么回事,被一狼牙棒打碎了天灵盖。宁波人说我不是我没有,我就是做小买卖的可以放过我么,结果让人吊起来喷死。深圳人说哈哈哈关我屁事,我可是正经的外资民营起家,结果被挂了路灯。上海苟了好多年了,觉得我应该是没问题,要国企有国企,要民营有民营,要外资有外资,要高新科技有高新科技要装备制造有装备制造,我应该没问题,刚想抬头,让人biu一黑枪打脑门上了。

你们以为我在说什么?知友们有兴趣可以搜一搜,看一看这么多年了,这几个全国最发达的城市,谁能躲得过被崩溃的命运哇!

在一个城市混不下去就咬牙切齿赌咒发誓,写一些看起来有道理其实还是缩小版的中国崩溃论,各位知友,你们要特别闲也可以做到的,没啥难度。

对了忘说了,北京的灵魂在天堂放声大笑,哈哈哈哈,老子都被喷死了快二十年了,你们才来!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挺受互联网圈欢迎的。

因为被他写的,没有成功互联网公司的上海都要没落了,互联网好牛啊。

法国、英国没落也是因为没有硅谷吧?

其实文章戾气很重,发泄大于理性。

这么说吧,上海的优势和重要度,是地缘位置决定的,跟新加坡、开普敦、君士坦丁堡类似,但辐射的人口和经济体要大的多得多,相比其他非地缘优势城市,天然有各种正向BUFF。

跟互联网没啥毛关系。

比如郑州,这十年发展跟火箭一样,跟互联网有关系吗?没毛关系,就是因为是高铁的最重要枢纽,有巨大BUFF加成,加上人勤奋,政府管得好。于是成了沿海某省可爱多们争相学习的楷模(其实学不来,因为高铁大部分带不动沿海)。

不考虑地缘位置来瞎bibi城市有没有前途,或者胡乱对比,这适合写点YY书记小说。

有地缘优势的地方不坚持借着BUFF搞工业、船运、贸易、金融、文化,非要去搞互联网(软件)这种充满Debuff而且要996才幸福的力气活?这不脑子有水吗?你咋不在上海开煤矿、纺织厂、养猪场呢?

user avatar

我的看法正相反,觉得上海经济过于激进。引入了太多野蛮的商业模式,导致大起大落。导致不比野蛮,做生意就会输的丛林状态。比如新东方,你们看来算得“正规公司”了吧?在上海是如何干掉“前进”的?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前进,曾经是上海本地的留学英语第一品牌。新东方高薪把前进的名牌教师都挖过来。新东方在上海又是如何干掉自己的?为了不让其它培训学校生存,拼命开分校,最后造成自己的分校间,相互拆台。最后只能对上海分公司休克疗法,大批关校。这种在“高薪<---->失业”间来回摆动的经济,不保守,也不稳定。只有没什么可输的人,比如阿Q,才不在乎这种生活。//// 今天很忙,携程出财报。有空再来讲讲,所谓“创业”,其主流是些什么东西。我在风险投资做过,目前也处于半老板、半伙计的状态。

user avatar

上海是中国大陆文化上最接近发达国家的地方,没有之一。

发达国家有个特点,就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代沟和矛盾很小,除了在选举的时候年轻人一般会投向左派,中老年人投向保守党之外,其他不管是文化水平还是生活习惯等等各方面都是非常相像的。

比如欧美的年轻人看电影,老年人也爱看电影,对票房的贡献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少,有不少电影甚至就是为了中老年群体拍的。美国的老年人只要行动方便到哪儿都开车,年轻人倒是更喜欢坐公共交通。在欧美,也很少存在把手机设计得很傻瓜以便老年人学习使用的现象,因为老年人也会用电脑上网。

上海的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不管是音乐会、艺术展还是西餐厅,都能看到很多中老年观众和顾客。5月初的静安爵士音乐节,我看到不少头发花白的人跑去欣赏。有一位老人跟我聊天,还能对各种爵士音乐大师如数家珍,这在其他城市是非常少见的。

上海的老年人比其他城市更加讲礼貌,守规矩,与年轻人的相处更加和谐自然。像是广场舞大妈霸占篮球场与中学生掐架,公交车上强行拉起别人让座,或者暴走族无视车来车往占据马路锻炼,这些事情在上海都不可能发生。甚至上海的大爷大妈们都不约而同地知道避开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去跟年轻人挤地铁公交。

所以尽管上海是一座60岁以上人口达到30%以上的高度老龄化城市,你却不会觉得它相比于深圳这种年轻人占绝对主导的城市有太多观念上的落后。正因为上海有很多高素质、思想前卫开放的中老年人,这座城市才变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治安良好。

许多利于提高居民素质的法律法规,都是先由上海发起,最后再普及推广到其他地区的。比如公共场所禁烟,实线变道罚款,哪怕现在因为矫枉过正骂声一片的强制垃圾分类,都只有可能先拿上海做试点,因为其他很多城市的居民素质不足以支撑很多规则的制订与遵守。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来说,上海永远是他们生活得最舒服的一个城市,因为在上海,很多中国人在外臭名昭著的不文明行为是相对最少的。

外地人为什么觉得上海女人和丈母娘特别难对付,其实是因为上海本地人跟家庭的代沟很小,大多数跟父母关系和睦融洽,在多数事情上能够保持意见观念的一致。许多新兴的城市和小地方,年轻人和老年人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家庭矛盾冲突剧烈,从长远看不利于地区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上海人绝不重男轻女,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家庭上,女性都有相当平等的地位,而北京的本土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大男子主义。

上海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社会,绝大多数情况所有的人默认按照规则行事,契约精神浓厚,敬畏和尊重规矩。这不仅对于以金融为首的许多行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给多数市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都说北京和深圳适合创业,中国却没有比上海更适合就业的城市。这里的企业相对更尊重员工,更遵守劳动法,更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福利待遇。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是一辈子的职员,而上海的职场风气是所有城市里最好的。996.ICU运动中的955白名单,大多数都是在上海的外企,而为什么外企最倾向于落户上海而非北京或广深,上海本地人又为什么喜欢在外企工作,和上海人的职场价值观也有很大关系。

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许多明星城市表现亮眼。而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开始从抢增量变成博存量,高速发展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上海的人文优势会渐渐展现出来。2019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好,深圳的写字楼租金暴跌,上海的经济虽然增速仍然在一线城市里垫底,但韧性却是最强的,抵抗经济危机风险的能力也会是最高的。潮水退下了才能看出谁在裸泳,上海则永远是泳衣穿得最得体的那位。

上海人不屑于拿命换钱,但对职业和生活的忠诚度相当高。遇到危机的时候,上海人能够更加沉着冷静地应对,不卑不亢,共克时艰,而不是选择卷款跑路。像是OFO这样野蛮发展最后一地鸡毛的企业,在上海是不会出现的。哪怕是上海市最强的金融行业,也很少有那种坑蒙拐骗暴雷最后被公安部门一锅端的公司。上海人不怕产业转移。经常听说某北京或深圳的大公司因为成本问题搬到了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却几乎没听过哪个总部在上海的明星企业搬走。因为上海的老板都知道,离开了这座城市,就找不到类似的人文环境,最后虽然节省了一些房租成本,却带来了更大的管理开销。

很多人觉得上海小确幸,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我们慢慢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小确幸而不是奋斗逼才会慢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有发达国家的主流居民,无一例外把生活和家庭放在工作之上,中国未来也不会例外。


上海最大的劣势其实在于其自然环境,对于像我这种喜欢拥抱自然而非沉溺于都市喧嚣的人而言不够有吸引力。上海除了钢筋水泥丛林外没什么别的景观,几乎所有的绿化都是人造的,这与上海人注重生活品质的性格非常矛盾,就导致很多在其他城市看来非常普通的公园景点,被上海人当作宝贝一样挤得水泄不通(比如双休日的佘山)。无论是北京西安的崇山峻岭和帝王宫殿、杭州南京的山水城林,还是深圳厦门的碧海沙滩,上海通通没有,这是上海最可怜的地方。但是正因为此,上海人热衷于出国旅游,多数本地人都有出国经历,接受过海外文化思想的熏陶,又反过来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文明礼貌。

上海不像深圳一样喜欢宣传筑梦吸引年轻人,但生活久了的沪漂却最容易接受它的性格,认同它的城市价值观,被它同化。虽然宣传说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是抛开高房价、严户口和听不懂的方言来讲,上海才是最能让外地人产生归属感的城市。尽管上海本地人看上去冷漠,充满了隔阂感,但这座城市总能用各种细节温暖着每个来沪打拼人的心,给人带来家的感觉。北京有难以跨越的阶级壁垒,深圳过于浮躁,广州的市井文化又难以融入,上海其实反而是最包容的。在中国人越来越在乎尊严与生活品质的时代,上海的闪光点会越来越吸引人。



要不是冬天冷,夏天热,没山爬,我还是愿意一直呆在上海的

user avatar

后面一段说的很对:“进入上海的外地人也学起上海的样子,喝喝咖啡,泡泡女人。”

没错,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上海的小资文化,同化力非常强。

这也正是上海卓越之处。

人各百态,确实存在不少热衷996+669的受虐狂。我们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但是我相信,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是大多数,他们追求的就是“喝喝咖啡、泡泡女人”,只要这份向往还在,只要受虐狂比重没有达到多数,上海的黄金时代就不会结束。

等996福娃躺在icu里签离婚协议,等待着那些“喝喝咖啡、泡泡女人”的小资安逸男泡走他的女人,住进他的房子,花他的钱,打他的孩子的时候,他自然会醒悟付出代价的究竟是谁?

user avatar

文章写的很好,针针见血,分析的也很全面。

我重复一遍也没啥意思。其实最主要的,看人口数据就知道了,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10万,而对比下广州和深圳是+40万。不管是什么原因,这表明上海已经在衰退之中了,一个城市连人没得了,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当然,上海不会衰退成底特律那样,但是也会极大的影响未来的发展。不过,如果上海人觉得开倒车也是可以接受,那就没办法了。

同时,这个贸易战态势很严峻,上海这种外商买办城市那就更危险了。

上海的老龄化也是全国第一的,比全国高了大概20个百分点,年轻人极少了,本地人口在快速衰退中。

这是一座逐渐失去活力、生气的一个老气横秋的城市。

user avatar

某些行业在上海没总部而已,导致上海进热搜的次数少了点。

但是看看几个大城市的标签:

上海:经济试验田+对外政治试验田

深圳:经济试验田

北京:管经济+管政治

雄安:城市管理试验田

广州:军事试验田

香港:龙门客栈

重庆:经济试验田

天津:北京后勤田

其他:你们在说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