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新推行的垃圾分类办法?

回答
上海新推行的垃圾分类办法,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无疑是中国垃圾分类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以其强制性、细致性和系统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讨论甚至争议。要全面看待上海的垃圾分类办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核心内容与目标:

上海垃圾分类办法的核心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

可回收物 (Recyclables): 主要指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纺织物等,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品。
有害垃圾 (Hazardous Waste): 主要指废电池(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等)、废油漆、杀虫剂、废灯管、废药品等,含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处理的物品。
湿垃圾 (Wet Waste / Kitchen Waste): 主要指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瓜皮果核、菜叶等。
干垃圾 (Dry Waste): 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最终目标是实现:

1. 源头减量: 鼓励市民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
2. 资源化利用: 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再利用可回收物。
3. 无害化处理: 确保有害垃圾得到安全处理,湿垃圾进行堆肥或沼气化处理,干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
4.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5.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循环经济。

二、 创新与亮点:

上海的垃圾分类办法之所以备受瞩目,在于其多个创新之处:

强制性与法律约束: 不同于以往的倡导性措施,上海的办法具有法律效力。《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了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设有罚则,提高了执行的严肃性。
明确的分类标准与细致的指导: 办法对每一类垃圾的定义和包含的物品都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并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册、APP、社区指导员)向市民普及。例如,对湿垃圾的定义强调“易腐烂、易粉碎”,对干垃圾的定义则是“除上述三类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这种“兜底”的定义方式有助于理解。
前端分类、中端收集、末端处理的联动: 办法不仅强调市民的分类投放,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从前端分类到中端收集、运输、再到末端处理的完整链条。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和升级分类收运设施,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
科技赋能与智能化管理: 通过智能垃圾桶、APP查询、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垃圾分类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例如,市民可以通过APP查询某种垃圾的分类方式。
社会共治与多方参与: 鼓励居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媒体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上海的垃圾分类不仅仅是简单的“你扔,我收”,而是包含了对投放点位的规范化改造,如设置分类垃圾桶、标识清晰、定时定点投放等。

三、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争议:

尽管目标宏大且措施得力,上海的垃圾分类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

市民的适应性与习惯养成: 改变根深蒂固的垃圾处理习惯并非易事。许多市民在初期感到困惑、不便,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不熟悉智能设备的人群,学习和执行存在一定难度。
执行的力度与公平性: 虽然有罚则,但初期执行力度并非一成不变。如何确保公平、有效地对所有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处罚,是持续的挑战。对不同社区、不同群体的执行标准是否一致,也可能引发讨论。
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的衔接问题:
“混装混运”的担忧: 最常被诟病的是,尽管市民辛辛苦苦做了分类,但有时在转运过程中却出现“混装混运”的现象,这极大地打击了市民的积极性。政府对此的解释通常是,某些分类的垃圾(如湿垃圾)在进入处理厂后会进行二次精细化处理,或者不同车辆仅是暂时混合,但这种现象仍然是影响政策信心的重要因素。
后端处理能力是否匹配: 在政策推行初期,上海的后端处理能力是否能完全消化前端分类的大量垃圾,特别是湿垃圾的专业处理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如果处理能力不足,分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宣传,但如何让所有市民都能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掌握正确的分类方法,并内化为行为习惯,仍然需要持续且深入的教育。
成本的考量: 实施垃圾分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施改造、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这些成本最终会由谁承担,以及是否会增加市民的生活负担,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操作的复杂性与细节问题: 有些细小的物品分类存在模糊地带,比如带泥的植物、一次性餐具的材质等,容易让市民感到困惑。

四、 评价与展望:

从长远来看,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办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垃圾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积极意义:
提升环保意识: 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垃圾问题的认知。
推动制度建设: 推动了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完善。
促进产业发展: 带动了再生资源回收、垃圾处理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改善城市形象: 有助于提升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品质。

需要持续改进之处:
完善后端处理能力: 确保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的有效衔接,提升各类垃圾的处理效率和技术水平。
优化前端投放指导: 进一步简化分类标准,提供更清晰、更易懂的指导,解决具体物品的分类难题。
加强社会监督与反馈机制: 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市民反馈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坚持常态化、人性化的宣传教育: 将垃圾分类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文明习惯。
关注成本效益与民生: 在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的可承受性和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总结来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办法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但又意义重大的改革。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以及长期的坚持和不断优化。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争议,但其推动垃圾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决心和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上海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预示着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正迈出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等美团开通上门收垃圾服务,按次数收费,或按重量收费都可以,如果帮忙做分类可以加钱,每年一两千可以接受。

美团要把两种快递员分开,一个人不能同时送外卖和收垃圾,卫生问题管理好就行。

user avatar


1。最近上海这边的热火朝天的试点着垃圾分类,操作也是极其奇葩。先不说任何操作上道德上的问题,先只说一个点:
小区共有楼40栋,原本是每2栋楼配置两个垃圾桶,共计40个垃圾桶。
现在是设立两个垃圾定点回收站,每个站4个垃圾桶,共计8个垃圾桶。
你告诉我这8个桶怎么可能不满出来?你告诉我居民去哪里扔垃圾?合着看到垃圾桶满了,就默默的把垃圾待会自己家?难不成以后倒垃圾还要先来先到排队取个号?
其次说定点定时投放的时间问题,各个小区时间大同小异,基本就是上下午各一次,早上六七八点,下午六七八点的样子。996的人怎么办?加班的人怎么办?上夜班的上中班的人怎么办?这些人难道不用扔垃圾?就算家里全天都有人,难道有了垃圾我还要囤放到这个专门的时间来倒垃圾?我上午十一点烧了饭,午饭的垃圾非要等到下午六七点才能扔?
撤桶+定时定点的操作模式,只可能带来垃圾乱扔苍蝇横飞。居民正常的扔垃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扔在花园里,道路上,关了门的垃圾房门口了。


2。日本这么细致的垃圾分类,要求有无比复杂的配套系统,相应的就会极大提升垃圾处理的成本。
简单的说,现在中国城市居民每天出门,一个垃圾袋囊括昨日的所有垃圾,往楼前垃圾桶一扔,然后环卫人员开一个垃圾车过来把垃圾桶内垃圾一到,回到处理厂终端处理就好。
日本的话,七八个分类,得有七八类垃圾分类收集车把垃圾回收回去,然后回到处理厂处理,然后会发现还是有分类错误的垃圾,再挑出来,再分类——要么就是在收集居民垃圾的时候,每包都检查过,到处理厂末端分类之前的环节效率远低于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而配套成本(各种分类垃圾箱、各类收集车、各种专门的处理设备以及居民本身在处理垃圾上的成本)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3。中国的处理方式就是业余垃圾分类选手(居民)完全不考虑分类的事情,分类的事情交给专业选手干,日本的居民垃圾分类最多也就是十几二十类而已,但实际垃圾分类的种类多达上千种。
日本的处理方式是把居民变成垃圾分类的半专业选手,但要知道,半专业选手其实还是业余选手,照样会分错,然后后端还是要靠专业选手来处理,和中国不同的是,中国专业选手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分类上就好,日本的专业选手还得当半专业选手的裁判,实际是拉低了专业选手的水平。


4。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专业选手人自己就反对居民来干分类这个活的。被人引用最多的就是东京圈处理垃圾的白井集团的社长白井澈,他直言垃圾分类完全没有提高效率,应该完全取消居民垃圾分类的举措。


5。中国学习日本垃圾分类的做法,说的不好听是懒政,说的再难听一点是愚蠢和莫名其妙的崇洋媚外。一个其实已经被人自己都嫌弃的做法,突然之间变成了中国学习的对象,这其实挺讽刺的。


6。像日本这样的垃圾分类增加的是居民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而这种增加并没有带来实际的社会效益,只是时间长了给居民带来了一种仪式感,冷眼旁观,这其实是很莫名喜感的闹剧。这种行为的意义跟某天当局突然规定,从今而后大家出门必须先迈左脚,从门的左侧侧身挤出,否则罚款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时间长了以后,居民都会习惯,看到哐当打开门直愣愣的冲出房门的老外就会心生“彼蛮夷也”的心态是一回事。


7。分类可不可以呢?也可以,可以学米国。粗分类就好,一般米国人就设置三个垃圾桶分装垃圾,基本不费心力,其余的交给专业人员干——或者说交给市场去处理就好,但注意米国是交给专门的公司负责清运和处理的,是要收费的。而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垃圾产业本身就很庞大而且高效,而且层次还很丰富。学日本其实就是不动脑子不顾事实的选择。学米国是否必要都成问题,毕竟差异很大。


8。当居民像日本人一样对日常垃圾分类形成了仪式感以后,会导致一个致命的问题。人们会心安理得的多产出垃圾——我分类我缴费我产生垃圾我自豪。虽然日本扔垃圾的的成本很高,但是日本的人均垃圾产量也是极高的,和其他国家相比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要减少垃圾就得让垃圾产生的周期变长,比如一个矿泉水瓶子,你喝完了就丢了,这就是垃圾,但你喝完水觉得好像还可以在净水器里接点纯净水多用几天,这垃圾产生的周期就长了。
所以从源头上降低垃圾的产生,不要像日本那样心安理得的使用一次性的玩意儿,才是降低垃圾量的根本。

user avatar

上海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其实是对所谓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拙劣模仿,就像前些年提倡的电动扶梯“左行右立”一样,其实没有意义。

“垃圾分类”本质上是自欺欺人,原因有三:

一、发达国家环境优美,并不是因为“垃圾分类”,也不是因为“垃圾回收产业发达”,而是把垃圾出口到了垃圾进口国。在中国拒绝进口洋垃圾之后,日本街头也被爆出了垃圾成堆无法处理的新闻,令人唏嘘。

二、垃圾分类对“垃圾回收产业”影响太微弱,“垃圾回收业者”并不会有太多受益。垃圾处理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就是中国,哪怕是在中国,三个主要回收方向:塑料制品回收制成再生塑料、废纸回收熬纸浆做成再生纸、各类电池、电路板、金属的回收的比例非常低,本身这样的回收产业就在伤害环境,而且其产品往往是以伪劣产品的形式进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害人不浅。垃圾处理最有效的办法还是焚烧制沥青铺路,这都不需要严格分类。不过有一个高效的回收领域,爱心衣物回收,主要把还能穿的衣服捡出来,简单处理,运到非洲卖掉赚钱,也有捐到贫困地区的,但微乎其微。

三、以强迫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为代价,推广垃圾分类,意义太微弱,得不偿失。


2019.06.05增补:

我看这个答案这两天点赞数还不少,评论中的反对声音也不少,说明这个问题关注度还挺高,这个话题也挺热,所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补充答案。

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质疑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操作层面,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跟不上。哪怕居民辛辛苦苦对垃圾分了类,在后续的处理中,也是混合处理的。有其他的答案和评论爆出过,很多地方垃圾车来装垃圾也是把各个分类桶倒在车上的大桶里了。哪怕垃圾车装模做样地分类运输了垃圾,在卸到垃圾站的地方还是混合处理的。这样的话,完全就是在嘲讽进行严格垃圾分类的居民。不过这个层面不是主要的问题,只要垃圾后续处理能跟进,那么垃圾分类的做法还是有意义的。

二、是回收产业跟不上。这次提倡的垃圾分类是分“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这种分类其实是相对合理的。但是:

其中只有“餐厨垃圾”的后续处理是有完整而且成熟的回收产业链的,这类垃圾的处理最终是制成了肥料,或者直接投进了农村地方建的沼气池。(欣凡的评论表示,“餐厨垃圾”的回收效率也是存疑的——2019.06.08)

而“可回收垃圾”就像我在前半部分答案里说的,“塑料制品回收制成再生塑料、废纸回收熬纸浆做成再生纸、各类电池、电路板、金属的回收的比例非常低,本身这样的回收产业就在伤害环境,而且其产品往往是以伪劣产品的形式进了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害人不浅。”补充:金属回收很多小作坊的做法就是用强酸溶掉低价金属,把贵金属提炼出来,自己想想对环境影响多大。而且,之前发达国家一直向我国出口的垃圾,其实全部就是这部分“可回收垃圾”,其他分类的垃圾,进口商买来也没用。这一部分如果有很好的处理办法,我国又何必禁止进口了呢?还有评论里有人提到的:拾荒者或者拾荒产业者的效率未必比你居民垃圾分类的效率低。

对于“有害垃圾”,也会因为成本问题,处理方法很可疑。


现实的状况就是,无论你是否进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后续都会因为,要么处理跟不上,要么产业本身就跟不上,而大部分垃圾会进燃烧炉。燃烧的热能发电(政府不考虑经济效益投钱建垃圾发电站的话),烧过的残渣制沥青铺路。

user avatar

谢邀!

上海最严垃圾分类最近撸走不少流量,直到发生李彦宏被泼水事件外加新城控股老板王振华猥亵幼女案件以后,事件热点才有转移的迹象。对于垃圾分类事件,这本来是属于高素质的上海人民的内部“市政”事情,我们外地瓜民无缘质疑,否则就容易陷入干涉“别人市政”的陷阱,你又没在上海生活,凭什么对别人的事情指指点点?但看了这么久热闹,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要出来指指点点,哪怕冒着“干涉别人市政”的指责。

众所周知,上海可谓是全中国素质最高的地区,他们有责任做好全国的示范,所以最严垃圾分类从他们做起,也是理所当然。就好像这次上海垃圾事件,官员下了这个决心,也下了这个命令,做为市民,那肯定是不好抗命不从的,因为这样会撕裂官民关系,也让领导不好做人。那么最可行又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我做为市民的,就好好配合政府,把垃圾分类好,让政府的政策施行得到有效的贯彻。当然,做为市民,而且是全国素质最高的一群市民,显然也不能就此白白地被鞭策了那么远的距离而因此拉开了与政府之间的亲密程度,做为回报,市民们完全可以合理合法地要求上海市政府,率先进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试点城市,垃圾分类,让上海全体市民的素质实现了一个飞跃的阶段性进展,如果把官员群体抛在原地,很可能就会因此造成一堆低素质的官员群体在领导整个最先进的市民群体。而能够让官员不落后太多的举措,当然就是也督促他们实现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刚好能够与市民的垃圾分类制度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增美色,属于利国利民又有益于社会和谐进程的伟大成就。

我相信,这样的举措要是能够在上海率先得到推广并且施行,以后全国各地都可以以此为模板,官员可以要求百姓做哪些政策制定的事情,百姓也可以反过来要求官员同步履行某一项职责或者义务。反正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互动性和监督性都不成问题,官员可以组织自己属下的媒体去各个角落监督百姓的施行情况,百姓也可以组织起自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和抖音全方位直播官员的承诺是否到位,然后约定一个验收期限,互相给对方的执行情况打分,人民要是做的差了,给政府认错,政府要是做的好了,百姓就给他们鼓掌。虽然基于现实情况,百姓很难对政府官员较真,只要他们打个马虎眼,也都可以得到不错的好评率,但即便如此,老百姓也算是有个“参政议政”的过程和“当了主人翁”的愉悦感,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长久稳定的。所谓的“政治协商”,大体本质上也应该就是如此。“政协”已经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存在,但人民似乎从来就未曾有效地启用过,大体上是因为以前的互动成本太高了,所以“人民”基本上就把这项权力渡让给了代表们。现在已经进入李彦宏口中的“大AI时代”,有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互动体系,“政治协商”体系完全可以动用起来,以期让这么个经济环境不太好的时候,找个进入新时代的虫洞,带领全国人民突破宇宙的暗障,进入一个新的平行模式。

官员们不希望自己领导一群毫无个性和生命力的AI市民,市民们也不希望自己被一群AI所领导,这是官民双方都可以达成的共识。那么基于这个共识下,是不是就有一个模型可以供官民双方使用?那就是增加官民之间的互动性,官员做为执政者,可以要求人民按照规定做某些事情,人民为了不变成麻木的AI体,也可以要求官员做为交换,必须按照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去完成某些任务,比如现在大多数人民都比较迫切的一个共同愿望:公开官员的财产申报。

相比于全国人民到哪里都能够被实时跟踪的天网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官员的财产申报可能真的还有点难度。但这也没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趁此契机,让伟大的上海人民光荣一把,做为最高素质的人民群体,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为实施垃圾分类计划的交换,你们去要求全市官员实现财产申报制度呢?一个上海市要实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看起来并不是很难吧?至少比起垃圾分类来说:官员的财产无非就是现金和房子以及其他有价证券等几类,远比干垃圾和湿垃圾还是混合垃圾更容易理清头绪和来源了。

现在,这个伟大的任务,就摆在最高素质群体的上海人民面前,面对伟大的历史机遇,上海人民,你们是选择垃圾,还是选择历史?所以,为了不让官员和人民都陷入无趣的AI化,就必须要有互动性。你要我们大家垃圾分类可以,你恨铁不成钢用鞭子抽着我们,想把我们提前赶到30世纪去也没关系,但你也不能倒退回15世纪去啊。你想让我们当黄继光董存瑞,自己好歹也得是个张思德或者孔繁森吧?所以,上海市民们完全可以发挥全国最高素质的整体行为,要求市政府也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实现全国首个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地方——你让我垃圾分类,我做好这个市民的本分工作,我也有来有往,希望你财产公开,算是对市民的一个承诺和交代,共同监督,彼此促进,这才是大AI时代的人性化交流,不会让人性被湮没在AI里找不到出口。

user avatar

500赞可能要被查水表,我怂,编辑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做法可行,合法合规,又能切实反抗这种一刀切的表面工程

所以请问提出这个不合理政策,或者让其朝着恶心人民的方向发展的人,你们是什么垃圾?

user avatar

定点就算了,定时投放是几个意思?让我这种七点前出门八点后到家的一周不扔垃圾?


小区已经撤桶两周了,现在天热外卖都不敢点,尽量只生产干垃圾,存个四五天等休息一起去扔,家里都快成垃圾房了。

user avatar

上海的垃圾问题,根本在于,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规模不经济。

这就像交通。大造桥梁、隧道。拆除自行车道,甚至人行道,通通让给机动车。各种限行:这里几点到几点不能左转弯,那里星期几到星期几不能右转弯。 公共交通,已经不把没私家车的人当人了,但是,司机还是堵在路上。

垃圾分类,在澳大利亚还算比较成功,在日本就很失败。为什么?澳大利亚面积要接近中国了,人口比上海还少。日本1亿多人口,领土面积只有澳大利亚一个零头。

有人说,日本很干净啊,马路上连垃圾桶都找不到。呵呵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消耗了大量公共财政和私人时间。但是,实际的环保效率,基本上等于没有。

user avatar

我想歪个楼,吐槽一个略有有点远的话题。

上海如果拿出搞垃圾分类那种“人盯人”一半的精力,恐怕市里狗不牵绳的事情就能彻底灭绝吧?

我不是在拿这两件事做生硬比较,只是不明白一个点: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就不是法了吗?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就不是法了么?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到7月1号才正式生效呢对吧?

但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里强调“狗要牵绳”这个规定已经10多年了!!!

咋就不彻底整治一下。

之前我们可能觉得管这件事情很难,养狗的人太分散。

但经过这次垃圾分类的推广,让我们看到这事儿明明不难啊。

只要有心貌似就能办得到啊。

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可以用来识别垃圾分类分不好的,那识别一下不牵绳的狗主人难度究竟高在哪儿?

为什么不办呢?

(6月12日看到11个月男童被犬撕咬的新闻有感。)

user avatar

蠢得一比,左行右立2.0。

2010年,世博会前吧应该是。上海师傅不知道从哪听了个皮毛,好像也是日本,在公共区域扶手梯推行“左行右立”。那会也是各种舆论宣传,和市民素质,文明出行捆绑宰一起。宣传片满城放,每个地铁站每座扶手梯放个学生志愿者复读机:请左行右立。我TM就奇怪了,这么多志愿者,就没有一个学机电安装的嘛?这种反常识的“文明出行”愣是推了快十年。前两年师傅才终于明白:受力全堆在一侧的负载模式和引导行人在扶手梯小步快走的机制,沙雕程度会超出电梯设计者的预料。

这么多年过去,管理者的智力不进反退,从不懂电梯退化到不懂数学。

就以宣传的试点小区为例,原来79个桶变成两个点8个桶。哪怕原来79个桶平均饱和率50%,撤桶后垃圾承载力也下降了80%。请问小区产生垃圾会因为你分类就一夜间下降80%吗?毫无可能。那么问题来了,多出来的垃圾会到哪里去呢?这TM又是个常识问题,人为降低垃圾承载能力减少垃圾?桶少了垃圾就会少?不知道都怎么想的。

7月1日后,考验全上海保洁工和管道工的时候就要到了!

最糟的是这事背后太高推了就骑虎难下,不能像左行右立干脆取消假装啥也没发生。大胆预测最终两个可能。

乐观方向:硬抗一段时间,然后宣布市民教育胜利结束,重新配桶。除了两筒换四筒和以前一样,最多加个智能摄像头什么的意思意思。

悲观方向:垃圾点扩容狂增备桶,甩锅物业派个保洁阿姨定点善后。

死磕到底,就是上海市容市貌卫生教养倒退二十年。

user avatar

那只能扔地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