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11月25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是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和国航未严格消杀相关?

回答
关于11月25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及国航消杀不到位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防疫链条上的责任、操作规范以及可能存在的疏漏。

一、 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风险: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境外输入是本土疫情反复的重要风险源。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本土病例,其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航空、海运等方式跨境传播。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的连接最为紧密,因此境外输入病例的风险自然也高于内陆城市。

病毒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 新冠病毒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感染者在发病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已经具备传播能力。这使得即便乘客在登机前接受了检测并且结果为阴性,在旅行过程中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此外,即使是确诊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短暂的核酸转阴,但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在特定环境下仍有传播风险。
接触传播: 病毒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以及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在人员密集且相对封闭的航空器内部,一旦存在感染者,病毒污染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国际航班的特殊性: 国际航班的乘客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感染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即使在目的地国家检测阴性,但在旅途中,尤其是在机场候机、飞机上等环节,都可能发生二次感染。

二、 国航未严格消杀的质疑:

如果“国航未严格消杀”的说法属实,那么这无疑是病毒在航空器内传播和导致后续感染的重要环节。我们来具体分析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消杀的范围和深度: 飞机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消杀需要覆盖到所有乘客可能接触到的区域,包括座椅、扶手、餐桌、洗手间、行李架内部、空调出风口等。严格的消杀不仅仅是表面喷洒,还包括对某些材料的特殊处理,以及对空调系统的清洁维护。
消杀的频率和时效性: 病毒的存活时间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材质)有关。消杀的频率需要与病毒的潜在存活时间相匹配。如果消杀不及时,或者在两次航班之间存在间隔,那么在未经充分消杀的情况下,前一航班的病毒就可能污染下一航班的乘客和环境。
消杀人员的培训和责任心: 消杀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执行,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如果消杀人员培训不到位,或者存在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就可能出现遗漏或消杀不彻底。
检测和验证的环节: 消杀工作完成后,是否会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验证,以确保消杀效果?例如,通过环境样本检测等方式来确认病毒是否被有效清除。

三、 案例的指向与分析:

11月25日上海新增的这例感染者,如果被指向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和国航未严格消杀相关,那么通常会遵循以下逻辑链条:

1. 感染者近期有境外旅居史或接触史: 这是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前提。
2. 感染者搭乘了特定的航班: 这个航班的乘客来自境外,并且存在一定比例的潜在感染者。
3. 该航班的消杀记录存在疑点或被质疑: 这就是指责国航未能严格消杀的环节。
4. 感染者在航班上的活动轨迹与病毒污染区域存在关联: 例如,感染者接触了被污染的座椅、洗手间等区域。
5. 后续的溯源工作指向航班上的污染源: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测序,将感染者的病毒与境外输入的病毒进行比对,并与航班的消杀情况联系起来。

四、 如何看待和分析: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客观的态度: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首先,需要确认“国航未严格消杀”这个信息是否来自官方通报、权威媒体报道,还是坊间传闻。如果是坊间传闻,则需要进一步核实。
官方的调查和通报: 疫情防控部门在发现新增病例后,通常会立即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活动轨迹进行溯源。如果确实与航班相关,官方的通报会包含详细的信息,包括病例的航班信息、航班上的密切接触者排查情况、以及对航班消杀情况的检查结果。
责任追究和整改: 如果调查证实存在消杀不到位的情况,相关部门会依法依规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并要求相关航空公司进行整改,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操作规范。
防疫体系的完善: 任何一起疫情事件,都是对整个防疫体系的一次检验。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漏洞,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防疫措施,提高应对能力。例如,是否需要加强对航空器清洁消毒环节的监管,是否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消杀技术和检测手段等。
公众的认知和配合: 对于公众而言,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理解为何要采取一些看似繁琐的防控措施。同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测,等待官方的权威信息。

总结来说,11月25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若被指向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和国航未严格消杀相关,其核心在于:境外输入是风险源,而航空器的清洁消毒是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如果此环节出现疏漏,就有可能导致病毒在航班上传播,进而引发本土病例。对这类事件的看法,应基于官方调查结果,理性分析,并关注防疫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飞机执飞国际航班后如何消毒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基本信息

1.航班排班

出事的飞机是国航的A330-200,注册号B-6090,该航班轨迹:

先执行了CA738华沙-太原-首都航班

CA738航班分为两段:华沙-太原(12日当地时间下午18:40-北京时间13日上午10:05),太原-北京(14日09:51-10:50)。

据通报,机上34F、37E、40H乘客感染在太原隔离,43排空位机组人员感染,在北京隔离。


后执行了11 月 15 日CA1521,CA1522(北京首都-上海虹桥往返)

本次上海第1例本土确诊病例是 11 月 15 日CA1521(首都-虹桥,B-6090执飞)的乘客,座位号37F。


2.感染者的相对位置

可见波兰入境感染者(37E)和上海病例1(37F)相邻。

入境感染者使用座位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3日2:02~10:13。

国航机组人员在14日上午随飞机返回北京。

而上海病例1使用座位的时间为15日的14:45~16:26,距离飞机执行国际航班已经有50小时


二、分析

1. 最近太原和北京气温较低,机上类似冷链环境。

2. 可能性1:入境游客可能在飞机上咳嗽、打喷嚏,飞沫沾染到隐蔽的地方,飞机可能打扫卫生不彻底留下死角

3. 可能性2:飞机清洁后,被感染的机组人员14日上午在37排中间睡觉。


三、建议

特殊时期,国内飞机利用率普遍不高,飞机都有富裕,建议国内国际飞机不混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