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11 月 4 日 美联储 FOMC 会议宣布开始 Taper?

回答


11月4日,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召开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会议,宣布开始“Taper”(缩减量化宽松)政策,这一决定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具体措施、影响及后续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Taper的背景与动因
1. 通胀回落与经济数据改善
2022年美国通胀率(CPI)一度飙升至9.1%,促使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累计加息525个基点)。但2023年下半年,美国通胀回落至3.7%(2023年10月),经济数据(如PCE、就业指标)显示经济温和增长,就业市场趋于稳定。
美联储认为,通胀压力已缓解,经济“韧性”增强,无需维持极端宽松政策,需逐步调整政策框架。

2. 政策路径的调整
2023年3月,美联储宣布暂停量化宽松(QE),但并未完全退出。随后,美联储在2023年9月启动“Taper”,即减少每月购债规模(从1200亿美元降至650亿美元),并计划在2024年3月前结束Taper。
Taper的决策与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Taper)的长期目标一致,即为未来加息周期铺路,避免过度依赖货币宽松政策。

3. 市场预期与政策信号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逐步退出宽松政策,但Taper的节奏和规模需根据经济数据动态调整。2023年11月的Taper宣布,被视为美联储在“鹰派”与“鸽派”之间寻求平衡的信号。



二、Taper的具体措施
1. 购债规模调整
2023年9月:美联储将购债规模从每月1200亿美元(MBS+Treasury)降至650亿美元(MBS+Treasury)。
2023年11月:进一步将购债规模调整为每月450亿美元(MBS+Treasury),并计划在2024年3月前完全结束Taper。

2. 政策框架的调整
Taper的实施与美联储“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即维持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2%附近)并行,但2023年11月后,美联储逐步放弃YCC,转向更灵活的利率政策。

3. 利率政策的潜在调整
Taper的启动通常与美联储“点阵图”(Interest Rate Path)的调整相关。2023年11月,美联储暗示未来可能维持利率在5.25%5.50%区间,但不排除在2024年进一步加息。



三、Taper的影响分析
1.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正面影响:
Taper可能释放资金回流市场,推动股市上涨(如标普500指数在2023年11月前上涨约6%)。
降低长期通胀预期,增强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潜在风险:
若Taper过快,可能引发市场流动性紧缩,导致股债双杀(如2013年“Taper Tan”)。
若经济数据未达预期,美联储可能被迫暂停Taper甚至重启QE。

2.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元走势:Taper可能推高美元指数(如2023年11月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05),对新兴市场货币形成压力。
全球股市:美国股市(如标普500)可能因预期利率上升而波动,但若经济数据强劲,仍可能上涨。
债券市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Taper期间可能上升(如2023年11月收益率一度升至4.1%)。

3. 对全球贸易与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策调整:Taper可能促使中国央行(央行)在2023年四季度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美元走强带来的资本外流压力。
新兴市场风险:美元走强可能加剧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美)的外债压力,需警惕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风险。



四、未来展望与潜在风险
1. Taper的节奏与规模
美联储计划在2024年3月前完成Taper,但具体节奏将取决于通胀和就业数据。若2024年美国经济数据疲软,美联储可能推迟Taper或调整购债规模。

2. 利率政策的调整
2024年,美联储可能维持利率在5.25%5.50%区间,但若通胀或经济数据超预期,可能在2024年年中进一步加息。

3. 潜在风险
经济衰退风险:若Taper与加息周期叠加,可能引发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如2022年美国GDP增速降至1.5%)。
全球市场波动:Taper可能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尤其是对依赖美元融资的新兴市场。



五、历史对比与启示
2013年Taper:美联储在2013年启动Taper,但因市场对“Taper Tan”(Taper恐慌)的担忧,最终暂停Taper并重启QE。
当前Taper:与2013年不同,当前美国经济数据更强劲,且美联储已明确放弃YCC政策,因此市场对Taper的接受度更高。



六、总结
美联储11月4日宣布Taper,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从“超宽松”向“正常化”过渡的关键节点。这一决策反映了美联储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但也需关注Taper节奏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对于投资者,需密切关注美国经济数据(如CPI、非农就业)和美联储政策路径,以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同时,全球市场需警惕美元走强和资本流动变化带来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在交易中,抽空过来吹几句水


美联储非常温和,审慎。


对大通缩的恐惧实在是深深刻入联储的基因记忆里。


我个人认为联储过于谨慎,最初设计制度的时候,联储在紧缩危机时的主要责任是提供信用贴现,保持流动性畅通。

但因为现在美国政府的债务上限看起来成了可以无限量扩张并展期的情况,虽然要开会吧,但你联储也不存在一个可以根据市场风险喜好正常评估美国政府的信用极限边际的方案,根本不可能。

那最初联储在制度上的防火墙等于已经被绕开了,因此联储的关注核心看起来将长期驻足于严防大通缩。而绝非一般人认为的严防大通胀。

我觉得一般人没必要过多地关注美联储的动作,也不必过多解读,美联储很专业,谨慎度也是有的,现在网上从前些年公知们的中国崩溃论快速的过度到了美刀崩溃论。现在还早着呢,别想太多了。

这波发现金之后,等于是美国政府继续加杠杆,而美国屁民和小微企业反而缩小了杠杆。毕竟拿到现金了嘛。

美联储的所谓“进一步货币政策正常化”现在都几把画饼扯淡,因为美帝政府本身不断扩大自己的杠杆,直接“正常化”那不是要了国会老爷们的老命了?肯定是以美国的税收改革计划为总路线,包括全球最低税率改革,打击跨国资本的增税计划和国内富人增税计划,能走多少步,联储才能把货币政策收缩多少。

如果很顺利,甚至可以加息。

但是如果配合没到位,那边税源没找补到位,您这边厢啪的一下步子迈大了,整个美国政府的蛋都会被扯伤。

美联储作为一个非常专业和精锐的机构,虽然屁股也不正,但是对于现在的美国国内情势来说,它正是需要这样的审慎和慢节奏

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税收改革方案和美墨边境管理,联储老哥们牌面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重要。

所以美股已经提前给出了答案,我本来以为它9-10月的调整有望挑战一下20年9月的平台。

谁知道只是回到今年2-4月的高位平台马上以最标准的强多头回踩中枢边缘继续上涨的形式开拔了。

照此看来,大宗商品在明年还会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通胀下半场。

之后是全面滞胀,美股停滞,黄金和美国不动产继续飙车。

中国是黄金和股市要飙车。

user avatar

谢邀。

冲击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应该还好。


美联储现在每月买美帝国债800亿美刀,自己印钱买自己的债。

这就是一手发钱一手发债,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债,把债买出一个价格。

你的债值钱,你的借钱能力别人就认(你还不起钱你的债就不值钱,你的债不值钱你就更没能力借钱)。

你能借更多的钱,自然就能发更多的钱,一个维持借钱信用稳定的发钱循环就成立了。


现在美联储开始砍自己买债的规模,每月先砍150亿美刀,并且预计在明年年中结束净购新债。

因此虽然还没说加息的事,但这也是在缩表了,是一种从市场上收缩美刀规模的信号。

美联储的目标是把通货膨胀控制在2%,而九月份美帝的通胀已经到了5.4%。所以市场上还有很多人坚信到了明年年中,即使美联储的净购新债归零,依然有可能加息。

如果加息,那美刀从全球新兴国家的回流速度就更快了。


这就是去年我说的,怕热钱来,但更怕热钱走。

我国算半个固定汇率制,官方叫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总之都是美刀来多少,我们这边就得多发相应的人民币。

你不发,人民币的汇率不稳;你发,你的货币规模增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都热起来。

特别是美刀。美刀全世界窜的时候,大宗商品的定价也被拉高,美帝的购买力也短期拉高,我国还是个制造大国。这些都会传导到国内,形成输入型通胀。

但这不是最难受的。输入型通胀虽然拉高大量商品的价格,但资产价格也是蹭蹭涨,小有产者属于痛并快乐着,总归有些盼头。

热钱一撤,市场交易上会出现一个“美刀空窗”,依托美刀和美刀投资资产进行交易的买卖,会突然集体踏空。

短期内要迅速用手里的美刀补位,支撑交易。但这个支撑不了太久,因为美刀在利率等工具下被不断收回,你手里的美刀是个消耗品。

长期来看,还是要把交易尽可能锁在实体投资上(房地产是资产,不算),因为这个领域的投资不谋求快进快出。

但现实是多数国家极易踏空。消耗完手上的美刀后,往往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本国货币大规模贬值,进而造成国内资产价格严重动荡、国民收益(拿固定工资这种)严重缩水。

实操里往往还会出现“热钱临走前高拉一波再低压一波、本土企业上头接盘、接盘后热钱撤出资产暴贬、本土企业本身负债率就极高被一波砸穿集体破产、该国经济GG”的桥段。

97年泰国就是典型。


但之所以我觉得这次还好,就是因为这事已经不新鲜了。

15/16年已经做了外债的去杠杆,今年货币政策总体保守(稳健稳健),这几年用尽手段去杠杆,现在引进的外资也是长期投资者居多。

能短期内被抽回美帝的热钱不多,很多资产的交易也被魔法冻住,美联储想突然抽走一块踏板,抽不动,也抽不大。

肯定不能放松,但谨慎乐观还是可以的,毕竟我们还是有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滴。


但你说开心,估计也笑不起来。

本来投资预期就比较低,美联储taper完再加点息,我们这块的市场活力会更躺平。

以后中国互联网企业介绍自己的投资人,大概会出现一长串国资名单吧。

user avatar

虽然之前回答过一个对于美国的2022看法,但Taper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细节值得思考。我今天也读了很多关于Taper的报告,有一说一很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2013年的Taper,与今天的Taper,有相似,但更多是不同。而为了理解2013年的Taper,我们必须从2012年说起。这是一段很唏嘘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三个部分

  • QE3本来就不是很合理
  • 所以2013年Taper是个超预期的事情,所以考虑Taper的影响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不要简单去做类比。
  • 今天的失业率比之前更低(当然可能会有劳动参与率的扰动),导致这一轮周期如果没有强刺激,会是一个很短的周期
  • 当下的Taper并不是关键,明年是否加息也可能不关键,关键在于美国的刺激到底是否会有效。落实到数据上,美国期限利差可以突破今年上半年的高点么?

2012年的9月份,当时的情况是,经过了2年的复苏,联储发现经济依然不达预期,欧债危机刚刚有了缓解的样子,但联储“最关心”的失业率指标依然在高位,于是在2012年9月的时候,联储在会议上讨论说,要不要再进行一次QE

金融风险?联储在会议中很清晰地意识到了,德拉吉的讲话已经让欧洲的风险开始走低

所以从事后来看,实际上当时就有人有过质疑,QE3的必要性是否存在呢?而且和前几次QE不一样,QE3是没有说时间的,而且事后来看(当然这样倒过去看很不公平,可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应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当时他们声明里面的很多话完全是没逻辑的

should put downward pressure on longer-term interest rates, support mortgage markets, and help to make broader financial conditions more accommodative

2012年9月,他们认为QE3可以降低长端利率的水平,帮助金融市场处在更合意的环节

那时候长端利率水平多少呢?不到2,和今天差不多。1.8%左右的水平。一边预测长期的经济增速比2%高,然后对着1.8%的长端利率嫌弃它高。

实际上在美国历史上,国债收益率比GDP增速高的时间,要比国债收益率更低的时间多

于是当时在会上联储有三个选项

所以综上所述,QE3其实是有点超预期的。

这个举措有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在8个月后,2013年5月,联储发现了一个非常蛋疼的事情。因为联储QE3有一点点鸽派,市场表现地比联储更鸽派

鲍威尔当时就在联储当governer,当时所有人都支持Alternative B,然后鲍威尔的发言极其有趣

Regarding when it will be appropriate to taper, let me say that, for me, the main reason to taper no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ommittee is at the controls of this LSAP and will calibrate up or down, or out in time, based on its reaction to incoming data. We have trusted the market with this role so far without giving it a clear basis to react, and it’s just not working well enough,

鲍威尔认为现在Taper,可以展示联储对于货币政策的控制,以及基于随时看到的数据及时反映的能力。然后他鄙视市场的预期能力,这点他是对的。

由于黑线比红线更低,市场被联储锤了,联储是故意的


然后在2013年下半年,你会发现一个巨奇妙的情景,通胀在走低,VIX在走低,但全曲线的期限利差在扩大。

简单来说,市场经历了一个

  • 2012年虽然不知道联储为啥一定要QE3,但看到了QE3,也就是无限QE,在危机已经慢慢过去的情况下加码宽松,市场进入了非常疯狂的境地
  • 2013年5月份,联储觉得市场有点过头了,决定用一个超预期的Alternative B来给市场一个杀威棒。他们做到了
  • 然后到了2013年底,Jeffery Gundlach做出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判断,他觉得市场抛债券抛新兴市场是没逻辑的

然后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在2013年H2抛债券。他觉得市场在瞎卖

他是对的,美国长债ETF - TLT在未来一年里面涨了35%....

所以我希望如果大家真的要把现在去直接类比2013年(虽然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你至少要知道,2013年下半年,美债和新兴市场被卖,汇率波动,是因为联储在2013年5月超预期了,而联储在2013年5月超预期鹰派,根源是他们在2012年9月份超预期鸽派了....


回到今天的情况。

  • 失业率并不高,一方面这意味着2020年Covid对于金融的影响没有2008年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经济继续复苏需要新的动力,不然按照目前的速度,明年年中2y10y曲线万一又倒挂了,失业率再上来,一切又没了甚至需要担心风险。如果存在新的财政刺激,期限利差继续走阔可能还有点道理。
  • 和2013年不一样,美国企业这一次并没有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下而上就不想增加capex,大量的回购,美国从企业到银行,已经20年没有过制造业产能扩张了,在一个无风险回报率还不如通胀预期高的年代,借钱投资什么呢?这需要政府出来逆周期
  • 联储沟通非常顺利,这一次没有什么超预期或者不达预期的情况

也许对于2022年的联储,有一个支线任务是:如何一遍配合好财政的发债计划,一边把金融系统空转的钱挤到国债或者企业贷款里面,一边又不让发债成本激增。这其实也意味着Taper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

真正我觉得需要思考的是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明年估计人民银行开始讲政治配合财政周期,美国的债务上限打开,开始做自己的长期投资计划(不管效率如何)。在美国失业率不高,产能利用率不算低,中国出口占比达到2015年高点的情况下,明年如果真的需求起来,真的有一个新的周期,那供应端真的够用么?

最糟糕的情况是:明年美国根本没有什么落地的财政刺激,然后中国不进行大规模刺激,明年下半年联储看着一个3.5-4%的失业率和一个0%附近的期限利差欲哭无泪。怎么做都是错。到时候又是那个通胀失速和信用风险的二选一。

我感觉实际的情况会在两者之间,更偏向前者。最后安利一下自己的公众号 - “培风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