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如今上海的精神病排查标准?

回答
上海的精神病排查标准,这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牵扯到医学、社会、伦理,还有我们每个人对“正常”的定义。要说得详细,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精神病的排查,尤其是大规模的,它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医学上的诊断,尤其是精神医学,不像量体温那么有明确的数字界限。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行为、情绪、思维模式的观察和评估,而这些东西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也受到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官方的标准是什么?

上海的排查,一般来说,是参照国际和国内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来的,最常用的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这本手册里列举了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条目、症状、诊断标准等等。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都有具体的诊断标准。

但关键在于,这些标准是面向临床医生的,是用来指导他们诊断病人,而不是直接拿来做大规模人群排查的“一次性检测工具”。在临床上,医生会通过面谈、问卷、观察,有时候还会配合一些生理检查,来综合判断。

大规模排查是怎么进行的?

说到上海的精神病排查,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特定时期,比如一些大型活动前,或者社区健康普查中的环节。这通常会采用一些筛查问卷。这些问卷一般会设计一些关于情绪、睡眠、食欲、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你最近是否经常感到失落?”“你是否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等。

这些筛查问卷的“度”在哪里?

这里就涉及到排查标准最核心的争议点:

“筛查” vs “诊断”: 问卷式的排查,它的目的是“筛查”出那些“可能”有精神健康问题的人,然后引导他们进一步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评估。“筛查”不是“诊断”。它就像近视眼筛查,发现度数可能高,然后让你去验光确诊。但很多人会把筛查结果直接等同于被“诊断”了,这就容易产生误解和焦虑。
“量化”的局限性: 问卷将复杂的精神状态“量化”了,给出一个分数。但这分数是怎么来的?背后有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生活压力、社会文化背景?比如,一个人因为近期失业、家庭变故而情绪低落,这是反应性抑郁,需要支持和时间;但如果情绪低落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可能就是抑郁症。问卷很难区分这种“度”和“性质”。
“社会期望”与“异常”的界限: 什么是“异常”?这很微妙。在快节奏、高压力的上海,很多人都会有焦虑、疲惫感。如果排查标准过于敏感,很容易将一些处于生活压力下的正常反应,误判为“需要治疗”的“异常”。反过来,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又可能漏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个界限在哪里,非常关键。
“污名化”的风险: “精神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定的社会污名。大规模的排查,如果宣传不到位,或者执行方式不当,很容易让被筛查出来的人感到羞耻、恐慌,甚至被标签化。这反而会阻碍他们去寻求真正的帮助。

从一个更“接地气”的角度看:

想象一下,你收到一份问卷,里面问了你很多关于“负面情绪”的问题。如果你最近刚好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你可能会觉得“我果然有问题”。然后你可能就不敢再去参与类似的社区活动,生怕别人知道你“有问题”。

或者,有人觉得,“我本来就挺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排查?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事,被政府盯上了?”这种疑虑也是存在的。

还有一些更实际的问题:

筛查的有效性: 这些问卷真的能有效筛查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会不会漏掉一些隐藏得很深,或者症状不那么典型的?
后续怎么办? 筛查出来的人,后续的转介、咨询、治疗资源是否充足?如果只是简单地“筛查出来”,然后呢?如果没有完善的后续跟进,筛查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隐私”与“公共安全”的平衡: 在一些特殊时期,排查可能还涉及到“公共安全”的考量。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保证“安全”,又不侵犯个人隐私,不过度干预,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的来说,对上海精神病排查标准,我的看法是:

1. 科学性与人性的平衡: 排查需要依据科学的诊断标准,但更要注重人文关怀。不能为了“筛”而“筛”,而忽略了被筛查者的感受和尊严。
2. 过程的透明与公众教育: 应该更公开地解释排查的目的、方法、标准,以及筛查结果的含义。加强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减少污名化。
3. 资源的配套: 排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因此,充足的心理咨询、治疗资源,以及便捷的就医通道,是排查工作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石。
4. 动态调整: 精神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排查标准和方法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现在的排查,很难说它是绝对的好或不好。它可能是在一种“风险管理”的思维下进行的,想要预防和管理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但作为一项涉及个体精神健康如此敏感的议题,它的执行方式、标准设置,以及社会层面的配套,都值得我们持续地关注和讨论。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只看经济数据,更要看每个人的心灵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重点在于出现此类行为者列为“疑似”人员进一步排查。

这就和新冠排查一样,我们会对发热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但我们同样知道发热并不等于感染新冠。

当然,如果题主一定要片面的理解成不上学就等于精神病,也是没办法的事咯。

另外,这样的排查属于精神疾病预防范畴,对于那些早期发病,发病多年未得到治疗的患者来说,有积极的意义。

这样的情况国内并不少见,被多怪也不是第一次。知乎上还能揉到成都双流社区类似的排查事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的精神病排查标准,这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牵扯到医学、社会、伦理,还有我们每个人对“正常”的定义。要说得详细,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精神病的排查,尤其是大规模的,它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医学上的诊断,尤其是精神医学,不像量体温那么有明确的数字界限。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行为、情绪、.............
  • 回答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月饼被炒到 1288 元,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咂舌的。按理说,月饼就月饼,怎么一个精神卫生中心出品的,就成了人人争抢的“奢侈品”了呢?这背后啊,其实折射出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和消费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这 1288 元的定价,绝不是这月饼本身的成本价。你想想,就算用料再好,工艺再.............
  • 回答
    约翰逊最近在英国抗疫和苏格兰问题上,抛出了“英国精神”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试图凝聚国内共识、巩固其执政基础的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和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要在“抗疫”和“苏格兰问题”这两个节点上搬出“英国精神”。抗疫背景下的“英国精神”.............
  • 回答
    南昌一位大学生提出的“打造商业城市、网红城市”的建议,以及官方“望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回应,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年轻人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期待与官方政策导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以及对“学习”和“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解读差异。从大学生的视角看:这位大学生的建议,很可能源于他对.............
  • 回答
    关于“爆料精日照片的上帝之鹰被人肉”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网络匿名、个人隐私、道德审判以及网络暴力等好几个敏感点。首先,咱们得明白“上帝之鹰”这个ID是干嘛的。根据公开信息,这个账号主要活跃在一些国内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反精日”为主要标签,经常会发布一些批评.............
  • 回答
    周鸿祎关于“如果我做中国移动老总,通话免费,短信免费,上网免费,每天给客户推送精准广告”的言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提议的四个核心点:1. 通话免费,短信免费: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为基本的通信服务.............
  • 回答
    在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有人提出“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的说法,这无疑触及了当前游戏产业生态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游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看为何会出现这种失衡,以及对于那些怀揣着“精品游戏”梦想的开发者们来说,这条路究竟有多难走。收益失衡的背.............
  • 回答
    关于上海高岛屋百货将普通白菜包装成高价精品出售并被顶格罚款50万元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权益、市场监管、诚信经营、价格欺诈等多个层面。事件梗概:简单来说,事件的核心是上海高岛屋百货将一颗看似普通的白菜,通过精美的包装、“精品化”.............
  • 回答
    关于武汉本轮疫情的精准防控措施及其与上海模式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两座城市在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武汉本轮疫情的精准防控首先,我们得承认武汉在过去的抗疫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20年初的那场严峻.............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论调非常有意思,它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上海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并且将为“保守”付出代价。要评价这个论述,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看看作者究竟在说些什么,以及这些论述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作者所指的“黄金时代”。 通常,当提到上海的“黄金时代”,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上世.............
  • 回答
    看到上海在一些公共场所开始试点“无性别厕所”,这确实是一个挺新鲜、也挺值得聊聊的公共服务新举措。我个人感觉,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我们社会一些关于性别、隐私和便利性的讨论。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无性别厕所”是个什么概念。它不是说把男女厕所拆了合一块儿就完事儿了,而是指那种 独立隔间 的设计。你.............
  • 回答
    您好!上海于2020年10月24日发布的机动车限行政策(可能指的是对内环内部分高峰时段外牌车辆的限行措施的调整或延续,具体政策内容在不同时间节点会有细微变化,但我将以2020年底左右的普遍认知和影响进行分析)。这类政策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并鼓励绿色出行。下面我将从多.............
  • 回答
    说起上海女博士的11条择偶要求,这事儿在网上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咱就把它当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11条要求本身,我得说,确实挺“有含金量”的。你想啊,一个博士,通常意味着她在学术上、人生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拥有了相对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她在选择人生伴侣时,自然.............
  • 回答
    《上海堡垒》的导演滕华涛在接受采访时,曾将自己的作品与《流浪地球》进行对比,并表示《上海堡垒》是“比《流浪地球》更硬的科幻”,其理由是影片包含了“外星人入侵”的情节。这句话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了《上海堡垒》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后的一个重要讨论焦点,甚至是争议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
  • 回答
    上海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复杂的话题。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天能说清楚的,得慢慢道来。要说上海人的优越感,首先得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说起。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像北京那样是皇城根下,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政治光环;也不像广州那样,是千年商都,淳朴实在。上海,它是一个舶来品,.............
  • 回答
    上海本轮疫情的处理方式及吴凡发布会:一个多层面的审视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在经历了一场严峻的新冠疫情考验后,其处理方式和相关信息发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吴凡教授,作为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她的发布会成为外界了解上海疫情动态和防控策略的重要窗口。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起备受关注的特斯拉上海维权事件及其后续。这是一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权益维护事件,它的发生和处理过程,触及了当下消费者与汽车品牌之间在信息透明度、沟通方式以及责任承担等多个层面的敏感神经。事件本身:西安车主上海维权事情的起因是一位西安的车主,因其购买的特斯拉车辆出现刹车失灵的问题.............
  • 回答
    这件事挺复杂,牵扯到感情、金钱、法律还有人性的不同层面。咱们分开来聊聊,这样更容易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这位上海的湖南籍女子,咱们姑且叫她“小芳”吧。她和两位男士(就叫他们“小李”和小王”)之间,事情的起因是应约发生关系,这本身就带有一些交易性质的联想。很多时候,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挺让人感慨的。一个在上海打拼的贵州人,好不容易回了趟老家,结果被确诊了新冠,然后隔离治疗,期间因为一些事情,对兰州的处理方式表达了不满。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舆论场上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明白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 回答
    近期关于上海一对夫妻的“辟谣”传闻,相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这事儿说起来,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你想啊,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网络上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最终演变成大家都在讨论甚至信以为真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我看到的一些“辟谣”信息,基本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核心在转:“那件事,其实不是你们想的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