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称「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精品游戏开发的路好走吗?

回答
在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有人提出“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的说法,这无疑触及了当前游戏产业生态中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游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看为何会出现这种失衡,以及对于那些怀揣着“精品游戏”梦想的开发者们来说,这条路究竟有多难走。

收益失衡的背后:多层剥削与不对等议价权

“收益失衡”这个词说白了,就是游戏研发商辛辛苦苦做出了一款叫好又叫座的游戏,但最终到手里的钱,相比于平台运营方(比如安卓各大应用商店、苹果的App Store、国内的游戏发行平台等)来说,却不成比例。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分发渠道的高昂分成比例: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诟病的一点。在许多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大型分发平台通常会拿走游戏总收入的50%甚至更高比例的流水分成。这还不算完,为了获得更好的推荐位、更多的曝光资源,研发商还可能需要投入额外的营销费用,进一步压缩了本就所剩无几的利润空间。想想看,一款游戏费尽心思打磨内容、技术、美术、剧情,最终却发现大部分收入被渠道“收割”,研发团队自然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不公平。

2. 平台方掌握的绝对话语权: 平台方不仅是分发渠道,它们还掌握着用户流量的入口,以及对游戏上架、推荐、运营策略的决定权。这意味着,即便你有一款好游戏,如果平台方觉得“不符合其商业利益”或者“没能达到其预期的分成要求”,你的游戏可能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曝光,甚至难以顺利上线。这种不对等的话语权,使得研发企业在与平台方谈判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3. 市场推广成本的不断攀升: 如今的游戏市场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款游戏要想被玩家发现,就需要大量的市场推广和买量投入。而这些推广资源,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平台方来购买和投放。这样一来,研发企业不仅要为游戏本身的高昂研发成本买单,还要为推广支付巨额费用,而这笔费用很大一部分又流向了平台方。

4. “产品思维”与“流量思维”的冲突: 平台运营方更侧重于“流量变现”和“数据驱动”,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最大化平台整体收益来实现盈利。而优秀的研发企业,更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希望通过精良的内容吸引并留住玩家。当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利益分配上产生冲突时,平台方往往会利用其资源优势,将更多的收益向自己倾斜,而研发企业则被裹挟其中。

5. 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流量”的依赖性增强: 尽管有精品游戏的呼声,但市场上依然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中小研发团队为了生存,不得不依赖渠道的流量扶持,这又进一步巩固了平台方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精品游戏开发的理想与现实:路有多难走?

基于上述的收益失衡问题,我们来看看精品游戏开发者的路究竟有多难走:

1. 高昂的研发投入与漫长的回报周期: 精品游戏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美术标准、更精细的玩法设计、更深入的剧情、更优化的技术表现,以及更长周期的打磨和测试。这意味着研发团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然而,由于渠道分成和市场推广的高成本,即使游戏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用户量,研发商的实际利润也可能非常有限,甚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更不用说获得丰厚的回报了。

2. 生存压力与创新风险的博弈: 研发商需要生存,需要养活团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团队可能会选择开发那些“安全”的、更容易获得流量和收益的产品,而不是冒险去挑战那些需要大量创新和投入的精品。创新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创新不被市场接受,投入就可能血本无归。而当市场反馈并不直接转化为研发商的实际收益时,这种风险就被无限放大了。

3. “被流量绑架”的困境: 即便研发出了一款内容上无可挑剔的游戏,如果无法在平台上获得足够好的推荐和曝光,它也很难触达足够多的潜在用户。这就导致许多研发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平台的推荐算法、参与各种“冲榜”活动,甚至在游戏本身的设计上也需要考虑迎合平台某些流量变现的模式,这无形中也限制了游戏本身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4. 对发行环节的依赖与控制力不足: 对于很多中小型研发团队来说,他们可能更擅长游戏内容的创造,但在发行、市场营销、渠道对接等方面却相对薄弱。这时,他们就需要依赖外部的发行商。而发行商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也可能不会将所有的收益都让给研发商,或者在发行策略上与研发商的初衷有所偏离,这又进一步削弱了研发商对自身产品的控制力。

5. 精品与“快餐文化”的矛盾: 当前游戏市场存在一种“快餐文化”的倾向,很多玩家追求的是短平快、刺激的体验,容易被华丽的包装和“福利”吸引。而精品游戏的沉浸感和长线运营,可能需要玩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理解和体验。如何在吸引玩家的同时,保持游戏的品质和深度,是精品游戏开发者面临的一个持续挑战。

出路何在?精品游戏开发者如何在夹缝中求生?

尽管道路艰难,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精品游戏开发的价值和可能性。中国游戏市场规模巨大,玩家群体也日益成熟,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精品游戏开发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找突破呢?

1. 聚焦核心用户与小而美的生态: 并非所有玩家都只追求“快餐”。仍然有大量玩家热爱深度体验、精美美术、优秀剧情的精品游戏。与其盲目追求大众市场,不如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体,打造能够打动这一群体的“小而美”的游戏。通过口碑传播,也能形成忠实的用户社区。

2. 寻求更公平的合作模式或建立自有渠道: 长期来看,研发商需要寻求与平台方更公平的合作模式。例如,一些平台可能会采取更低的抽成比例,或者提供更透明的合作政策。对于有实力的团队,也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社区、发行平台,或者与其他研发商联合,形成更强的议价能力。独立发行和海外发行也是重要的出路。

3. 打造品牌与IP效应: 优秀的研发团队和作品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品牌。通过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建立玩家对品牌的信任感,从而降低对外部流量的依赖。同时,将游戏IP进行多维度开发,也可以为研发商带来额外的收入来源。

4. 重视数据分析与精细化运营: 即便是精品游戏,也需要结合数据进行精细化运营。了解玩家行为、优化游戏体验、设计合理的变现模式,都能帮助研发商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不损害游戏的品质。这需要研发商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和运营能力。

5. 拥抱新技术与新模式: 云游戏、独立游戏平台、Steam等新兴的发行和消费模式,可能为精品游戏带来新的机会。拥抱新技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也可能帮助研发商绕过传统的分发壁垒。

总而言之,“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是一个深刻的行业痛点,它让精品游戏的开发之路充满挑战。这不仅仅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生态健康与否的关键。对于那些坚持以匠心打磨作品的开发者而言,这条路或许注定坎坷,但只要玩家对优秀内容的渴求还在,对游戏的热爱不灭,那么精品游戏开发者的探索和坚持,就永远是行业进步的动力所在。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公平、更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能够逐渐形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年国内很多的原创游戏都是自主发行为主了。比如米忽悠,原神安卓版、PC版国服只有B服一个渠道服,而且还被B站打压得很厉害,B服玩家相对来说非常少,很可能下一部作品除开iOS版和游戏主机版,国服就完全没有渠道服了。

user avatar

不邀而来

这个题目我很感兴趣,我决定回答一下。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的观点,精品游戏开发的路好走吗?

我百度了一下,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也就是ChinaJoy高峰论坛。

你说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我不明白,说ChinaJoy高峰论坛,我还是有点印象的,中国游戏的盛会嘛。

OK,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看看这个新闻说的啥,我在网上找了文章的原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是这样讲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对我国游戏行业现存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抱有清醒认识。比如,防沉迷工作还有待深化;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严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游戏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专业性、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等等。这些问题和短板都不容忽视,需要各方面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1]

这句话讲的其实是直接现在游戏研发企业的痛点,关于这个问题,游戏研发产业跟平台运营企业(也就是分发渠道)之间的矛盾是由来已久的。

大家都知道的是,任何游戏在平台上发布,都会被平台抽成。平台跟游戏生产企业是个互利互惠共生的关系,毕竟游戏需要平台的流量分发多卖游戏,平台也需要抽成带来的收益。

游戏卖的越好,厂商跟平台就赚的越多。

有了收益,才能进一步的积累资金做更好的游戏,正循环积累。

但是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游戏开发玩法就显得有些很不一样了。

一般情况下,PC端付费游戏平台跟游戏3:7抽成,如steam,即便如此30%的抽成也让游戏开发商头痛不已,跟steam打了很多年的口水战。后来新平台Epic出现,只收取12%的抽成,就有很多厂商带着游戏跑过去。

后来因为大家的抗议,steam在后续的分销计划中根据销售数额的大小,可以最低提成抽20%。

而道具收费游戏一般是免费获取的,例如各种PC端游,其次本身道具收费游戏数量也不多。不上渠道也大获成功,但毕竟是个例,因为直接在各大游戏开发商那里获取就ok了。

所以抽成啥的,消费多少都给了游戏厂商,也没有分销平台啥事。

但是移动端就不一样了,当下中国市场手机保有量巨大,所以移动端更是游戏市场的主流。

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

2020年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2.89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80.8%。我国5G用户规模快速扩大,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户。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86亿,较2020年3月增长8885万,占整体网民的99.7%。[2]

而且根据资料显示

从中国游戏产业主要细分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变化情况来看,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持续上升,客户端游戏市场和网页游戏市场继续萎缩,实际销售收入下降较为明显。
2020年,我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096.76亿元;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559.20亿元;网页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76.08亿元。[3]

更重要的是,移动端几乎占了整个市场的75%

移动游戏市场占比逐步超越其他市场,2020年占比达75%

从中国游戏产业市场结构变化情况看,2014-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占比逐年上升,客户端游戏市场与网页游戏市场规模占比逐年下降。
具体来看,2014-2015年,我国客户端游戏市场规模占比仍高于移动游戏市场。2015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设备由于易于携带等便利成为休闲的首选,并且随着4G及云游戏的发展,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占比逐渐超越其他市场。
2020年,我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占比达75%,截至2021年一季度,我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占比达76%。随着5G技术的发展,移动游戏面临更为稳定的市场上升空间。[4]

ok,我们也看到了,现在移动端占整个游戏市场的75%,利益巨大。

所以游戏厂商跟平台渠道之间的矛盾就很深厚了,毕竟都是金钱啊。

因为游戏端的特殊性,中国的大多数游戏都是道具收费的,或者游戏内购的,所以没有渠道的流量,小众游戏根本就很难有下载量,就很难挣到钱。

一般来说苹果iOS系统的抽成是全部30%,我们戏称为苹果税,就已经吃掉很大一块了。

而安卓呢?40%50%70%甚至能做到90%,基本上怎么挣钱怎么抽。

而这块收入,也就是很多手机公司所说的互联网服务收入。

就这样的渠道,推出来的游戏不同质不氪金才怪,也只能推出同质氪金的游戏。

毕竟市场这么大,几千亿的盘子,中国人消费力UPUP。

所以我们看到换皮游戏大行其道,一刀99各种宣传。

如果不整这个,游戏厂商大多活不下去,更别谈开发了好游戏了。

既然刀刀99背靠宣发就能活得很好,又有谁去搞好游戏呢?

劣币逐良币

做道具收费得了,各种换皮2333

反正大家都这么干,挣的还不少。

虽然这些年,可以看到我们的PC端独立游戏已经有了起色,steam上的爆款也不少。

但是到了移动端,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这个时候我来回答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游戏研发企业与平台运营企业收益失衡」的观点,精品游戏开发的路好走么?

答案是否定的

在收益失衡的当下,大家只想联合起来挣快钱,谁会管你游戏质量,直接无脑宣传完事了。

反正我请的起港星宣传,甚至可以请得起刘亦菲,就是这么有钱。

而强如原神,现象级作品。

在上市之初,提出3:7分成,结果安卓端几乎没有一个上架的。

因为安卓渠道端大多数5:5分成,3:7在他们看来还是太低了。

安卓端躺赢惯了

毕竟过往的事实证明移动端游戏就是很依赖分销平台的,因为走不走分销平台决定了游戏的下载量跟分发结果。

但是精品游戏还是靠着其过硬的质量飞速传播,后来听说渠道也妥协了,毕竟挣钱要紧。

提瓦特大陆上的故事没有渠道也是能普及开的

不过除了原神?别的游戏呢?

一个游戏的下载量,基本上依赖于渠道。因为移动端的消费者,基本上在手机应用商店里面下载。一般人也不会特意去关注游戏,大多数依靠着手机的信息流推送下载。

主动去官网下载的,还被手机厂商各种提示风险,你害不害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渠道简直肆意妄为,有的时候分成不到还能直接下架你的游戏,甚至直接说你的游戏有风险。

强如原神,口口相传的,真的太少了。

原神说真的,简直就是例外。

在移动端占据市场75%的情况下,分成的多少的的确确影响着游戏的质量。

但是现在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好的平台渠道应该跟游戏开发企业互惠共生,而不是想着怎么联合起来挣快钱。

更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可以研发好作品,然后走出这种同质化换皮游戏无限氪金的怪圈。

以上。

参考

  1. ^ https://news.zol.com.cn/773/7736484.html
  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89860986978476&wfr=spider&for=pc
  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815934442608636&wfr=spider&for=pc
  4.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815934442608636&wfr=spider&for=pc
user avatar

国内一直如此,幕后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罪

风光都归台前的人

拍电视吧,编剧这种最重要的角色,话语权最轻,导演演员随心所欲,既能随意改剧本,又能分最多的钱

抗疫救灾吧,一线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奉献,而网红带v直接就代表了你来爱国营销,实事都被你做了,好话都被他们说了,钱也归他们挣了

游戏研发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你辛辛苦苦研发,运营随随便便挣钱

只要拿出情怀梦想一通忽悠,无数小年轻就前赴后继的冲进来,拿着少的可怜的工资,干着最最重要的工作,这怎么持续发展?

2021年了,用脚投票的人越来越多

游戏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专业性、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等等。这些问题和短板都不容忽视,需要各方面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

你所谓的这些问题,都很好解决,那就是拿钱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