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选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三部电影均未入选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

回答
中国选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和《我和我的祖国》这三部电影未能入选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的初选名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影本身的质量、国际市场的接受度、评选标准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挑战。

一、 评选机制和标准的变化

首先,需要了解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原最佳外语片奖)的评选机制。这个奖项的评选并非完全基于观众的喜好或电影的商业成功,而是由一个由全球各地电影行业人士组成的奥斯卡学院成员投票选出。这个评审团的口味和偏好是多元且复杂的。

初选名单的筛选: 每年,各国选送的电影需要通过一个预选阶段,由学院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筛选,最终产生一个短名单(通常是15部影片),然后再从中选出最终的5部提名影片。未能进入初选名单意味着影片甚至未能通过第一轮的严格筛选。
评选标准的多样性: 奥斯卡评选并非单一标准。评审团可能会考量电影的艺术成就、技术创新、主题深度、社会影响力、导演的个人风格以及其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和代表性。有时,一些具有突破性或引发深刻讨论的影片更容易获得关注。
近年来评选趋势: 近年来,奥斯卡在努力提升其国际化和包容性,对非英语电影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评审团的口味也在演变,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那些在艺术表达、叙事方式或主题处理上具有独特之处,能够引发普遍共鸣或展现不同文化视角的作品。

二、 对三部影片的分析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部影片为何可能未能达到奥斯卡评选团的期望:

《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
优点:
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哪吒》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现象级作品,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获得了广泛的观众喜爱。
创新性的改编: 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哪吒进行了现代化和颠覆性的改编,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和现代价值观(“我命由我不由天”)。
精良的制作: 动画制作水平在中国国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都颇具看点。
文化符号的吸引力: 哪吒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影片的中国文化元素对国内观众非常有吸引力。
可能的原因未能入选:
文化隔阂和理解门槛: 虽然影片试图传达普世价值,但其故事和人物关系高度依赖于对中国神话体系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的外国观众和评审来说,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门槛,难以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和创新之处。
叙事和主题的普适性: 虽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影片的整体叙事模式和人物弧光,可能被认为更符合中国本土观众的审美习惯,而非全球普适的艺术语言。
与国际顶尖动画的比较: 尽管《哪吒》在国内表现出色,但在与好莱坞动画巨头(如皮克斯、迪士尼)以及日本动画大师的作品相比,在故事深度、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以及创新性叙事结构上,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奥斯卡评审的视野中可能会被放大。
过于“中国式”的营销和传播: 在国际推广时,如果只是强调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而未能有效地传达其具有国际普适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可能影响评审团的兴趣。

《流浪地球》(2019年)
优点:
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流浪地球》在制作规模、视觉特效和叙事野心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证明了中国在科幻电影制作上的实力。
宏大的世界观和中国式的集体主义叙事: 影片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末日背景,并以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来解决危机,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创意概念: 这一设定在科幻题材中颇具想象力。
可能的原因未能入选:
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 一些评论认为,《流浪地球》在叙事节奏上可能略显仓促,人物刻画不够饱满,情感表达有时也显得较为生硬,这可能与好莱坞成熟的叙事技巧存在差异。
科学逻辑和细节打磨: 对于高度依赖科学逻辑的科幻电影而言,影片在一些科学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可能存在不足,难以完全经受住对科幻严谨性有高要求的评审的审视。
“中国特色”与“世界化”的平衡: 虽然影片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但其处理方式在国际观众看来可能过于强调集体主义而忽略个体的情感和选择,或者某些情节设计被认为带有民族主义色彩,这可能影响其在更广泛的国际语境中的共鸣。
与成熟好莱坞科幻的比较: 尽管《流浪地球》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与好莱坞在科幻领域积累了数十年经验的作品相比,在故事创意、人物深度、科学逻辑的严谨性以及叙事成熟度上,仍然有提升空间。

《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
优点:
时代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 这部电影通过多个历史重要时刻下的普通人故事,唤起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时代记忆,在中国国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认同。
多位优秀导演的组合: 集结了多位中国知名导演,各自以不同的视角和风格讲述故事。
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范例: 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表达方式。
可能的原因未能入选:
高度政治化和地域化的内容: 影片的叙事核心是围绕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成就展开的,其所表达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强的中国本土属性。对于不熟悉这些历史背景和政治语境的外国评审而言,这些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会大打折扣,甚至难以理解其意义。
叙事结构和主题的普适性不足: 影片采用的是单元剧的结构,每个故事都相对独立,但整体的粘合力更多是基于国家叙事和情感共鸣。这种高度依赖于特定国家历史记忆的叙事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很难获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艺术表达的局限性: 虽然影片有优秀导演执导,但整体上更偏向于一种“主旋律”的表达方式,其艺术创新性和电影语言的独特性可能不如一些在国际艺术电影界备受推崇的作品。
文化输出的挑战: 文化输出的核心在于将本国文化以一种能够被其他文化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和我的祖国》更像是一种强烈的内部情感共鸣,而非一次成功的文化桥梁搭建。

三、 中国电影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这三部影片的落选也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在走向国际舞台时所面临的普遍挑战:

文化差异和理解的鸿沟: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电影常常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情感。如何在保留这些独特性的同时,又能让全球观众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于本土化的表达方式,或者需要大量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都可能成为国际化传播的障碍。
叙事和艺术表达的国际化: 奥斯卡评委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电影语言方面具有创新性和普适性的作品。中国电影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学习和融合更多国际通用的电影叙事语汇,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普适性。
电影工业的成熟度: 尽管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剧本打磨、导演成熟度、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的精细度以及叙事节奏的把握等方面,与好莱坞或欧洲成熟电影工业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国际化推广和营销的不足: 仅仅在国内获得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在国际上获得认可。有效的国际推广需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进行精准营销,并在国际电影节和行业展会上积极建立联系和声誉。
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和平衡: 如何在影片中展现“中国特色”又不至于变成一种阻碍国际传播的标签,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中国特色”不应仅仅是外部符号,更应是能够引起人类共情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

四、 总结与展望

中国选送的三部影片未能入选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初选名单,这并非是对这些影片艺术价值的否定,而是说明它们在与全球其他优秀影片的竞争中,在某些维度上未能完全打动奥斯卡评审团。

《哪吒之魔童降世》 展现了中国动画的进步,但其文化内核的解读门槛和与国际顶尖动画的全面比较是挑战。
《流浪地球》 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但其叙事和人物的成熟度以及科学逻辑的严谨性仍有提升空间。
《我和我的祖国》 在国内情感共鸣上非常成功,但其高度政治化和地域化的内容,使其在国际普适性上存在明显局限。

这次的失利,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反思机会。它提醒着中国电影人,在追求艺术创新和文化表达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如何让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情感,以更普适、更易于被世界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的中国电影,需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技术,在叙事、主题和艺术表现力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在世界电影舞台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思路如果坚持下去,可以切断奥斯卡对中国影视界的引导。过去的中国不少导演拍伤痕电影,河伤文学,弄出一堆丑化中国人民,丑化华夏文化的东西,就是为了舔奥斯卡的。

现在可好,你舔的再用力,我不选送了,你肯定得不了奖。让人民用脚投票,那个票房高送哪个,这些没膝盖的导演还没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user avatar

选上的,都是未经批准的;经过批准的,都选不上。呵呵。

user avatar

这种真的是年更问题了,

很多人都说什么国内不在乎,官方调戏奥斯卡什么之类的论调。

其实说是不在乎也对,毕竟当年让老谋子等人拿着古装大片去冲的时候是在乎过的,相较之下现在确实不在乎了。

可是更直白的理由是,上面没人。


李安为了奥斯卡吃没有味道的鸡胸肉吃到吐,要疯狂公关这种事又不是没透露过。


李安好歹还是好莱坞体系内培养出来的导演,拿个奖都那么艰难。

而且,要不是卧虎藏龙本来就有哥伦比亚电影这种大公司参与制作,李安当时真的有本事攀上这些公关饭局?


张艺谋可以说是一度最接近奥斯卡的导演了。

他的电影没有北美资本参与,也没人带他跑饭局(甚至他可能也不肯跑)。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自成一派了,依靠中国本土票房就足以支撑起电影发展,再也不需要跑到墙外开花才能在墙内香的事了。

别说带有一定官方性质的奥斯卡,现在三大影展国内电影人也跑得没那么勤了。

以前别说有参选片的,没参选片的都各种巧立名目要去蹭红毯,其实不就是一回事嘛,去了国外能镀金。


现在,真有才华的电影人,不需要弯下身子从欧美身上讨饭吃。

可是论绝对实力,又没有到欧美影坛能平等看待你的程度。

那些弯得下去的,想弯的,又连跪洋大人的资格都没有。


奥斯卡说到底还是美国的颁奖礼,主要面向的肯定也是美国的电影人和观众。

所以哪天内地电影公司能和美国电影公司有平等合作的机会,再谈这回事吧,不然连拿入场券的资格都还没有,谈什么为什么拿不到入场券甚至拿不到奖呢。


以下就是私货了。

内地连真正的影评人体系都没建立起来,就不要哔哔赖赖送选什么奖了。送什么都白搭。

因为送选商业大片,大众是开心了,可是能入围的机会无限近乎于0。

送选不知名的文艺片,且不说工业水平到不到位,很可能也会因为大众不熟知而被质疑。

国内只有豆瓣,不像欧美市场,除了烂番茄和imdb还有一个met综评。

met综评怎么来的,就是各大媒体邀请影评人(音乐就是乐评人)综合平均起来的分数。


影评人体系对电影艺术的推动型是有迹可循的。

甚至有些今时今日被视为开创性的电影手法,一开始都不是导演本身有意打造的,反而是被影评人“发掘”的。

与此同时,影评人(以及乐评人)是不怎么在乎大众评价,大众也不会要求影评人(乐评人)和自己见地一致。

这样才有可能给予影评人(乐评人)发掘新事物的空间。

就拿复联来举例,复联在imdb可以拿到8.5分的高分,可是met综却只有68,甚至有媒体给出不及格的分数。

大家能想象要是内地有影评人公开宣称复联不及格,漫孝子们会怎么招呼他吗?

在比如说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在met综评上获得了近乎满分的99分综评,可是imdb分数也不过7.4。

要是换在国内,有一部大众眼中也就7分上下的电影,被影评人吹到满分,有多少人会说“这么普通的电影也敢吹上天,在我眼中也就是不烂的水平”、“收了多少钱啊,发个群号有钱一起赚”。

冲奖电影和大众喜爱的电影之间本来就是有壁的,能两方面都获得高评价的片也不是没有,可是我们不能奢望每年都有这种片。

所以在内地影评人体系没有正式建立起来,大众还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其实是对自己没有影响的这个概念,拿送选什么片都是白搭。

因为要是真拿了奖倒还好,要是没有拿,甚至没有入围,因为片子本身没有任何舆论上的依仗,很轻易就会被倒打一把。

像近几年送选的那样,明摆着一副“我不在乎,随便挑一个给你”的样子,倒是还好。

要是像老谋子那样,长了一副有机会拿奖的样子,却又没有拿到手,反而会成为被反踩的依据,还不如不送过去。


最后再夹点别的私货。

我觉得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学不会,“反对的评价不妨碍我的喜欢”这回事,甚至是“支持的言论也与我无关”。

我早期也写一点点书评影评,可是很快就不写了。换作只在朋友圈跟自己认识的人交流。

让我放弃的并不是因为反对的言论,恰恰是支持的言论。

很多人拥有“你说出了我的想法,所以你是对的”或者是“你的想法和我一致,所以我是对的”的诡异逻辑。

在我看来不是的,我只是说出我的想法,你同意也好反对也罢,只要大家各有满足自身的逻辑,那就都是对的。

因为我个人就是个很多元的人,商业音乐我听,音乐剧我也看,网络小说天天读,严肃文学我也看,文艺片我会买票,商业特效大片我也没见落下。

所以我是没有办法接受,你喜欢XXX所以你品味高雅,你喜欢XXX所以是个俗人之类的思想。

大家都可以独立于自己的观点来看待艺术产物,而不应该用对错去评价观点。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香港之类的地区,艺术(冲奖)电影和商业电影是相当平行的关系的缘故。


对外,我们没拿到【拿入场券】的资格,

对内,我们没有让【大众喜爱】和【评论员喜爱】完全区分开的思想基础。

所以奥斯卡外语片这种年经,我个人真的不太希望还有人念叨了,华语电影人又不是在三大影展拿不到奖,何必凑别人的公关局。

user avatar

为什么选送《哪吒》?选电影的人肯定知道《哪吒》获不了奖,但是依然选送了《哪吒》。就像当初选送了《战狼2》一样。

《战狼2》能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吗?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不可能,但《战狼2》还是被送去了奥斯卡。

选送这两者的理由是,《战狼2》和《哪吒》在国内获奖无数,口碑炸裂同时又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战狼2》以及《哪吒》同时期的国产电影里当然有更适合拿去奥斯卡评审的电影,但他们只是更符合奥斯卡的评价体系,而不是“我们的评价体系”中最好的。我们当然要选送“我们认为的”自己最优秀的电影。

这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很有意思,选送最符合我们审美、最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电影,而不是选送最符合奥斯卡评委或者说是美国审美、价值观的电影。这是一个到底是不是以我为主的问题。至于拿不拿奖,影迷和粉丝们可能很在乎,但是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人并不在乎。他们不但不在乎,甚至希望我国的电影人也不在乎,继续产出更多符合我国价值观和我国人民审美的作品。而我国的经济体量则是这种“以我为主”路线的支撑。

user avatar

以前的时候,末代皇帝拿了奥斯卡

然后一堆拍皇帝的电影

李安老师拍了卧虎藏龙拿了奖

国内一窝蜂的古装大片,


都是好几年啊,就是拿不了奖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

感觉对奥斯卡就是

随便找个片子送过去意思意思就算了,拿不拿奖无所谓

user avatar

从这个操作来看,恰恰反映了国内电影界掌握生杀大权的部门毫无审美能力,只能靠市场票房和“大众口碑”来给自己指路。

其实不光是今年了,前两年送《战狼2》,送《滚蛋吧肿瘤君》,这审美,我真的以为我们是嘲讽奥斯卡去的。

当然,不是说这几部电影就是垃圾了。不可否认,《哪吒》,《战狼2》,都是我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类型片的里程碑。它们工整的完成度意味着我们又朝好莱坞跨近了一步。但问题是,你仍然是跟在别人的体系后面亦步亦趋的学徒,学了个七八成像,就想摘取桂冠?难道相关部门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嘛?

纵观历届最佳外语片,有多少部是严格的好莱坞工业模式下的模仿者?《战狼2》《哪吒》这种放进好莱坞都只能算中游的作品,凭借什么拿最佳外语片?

就拿《卧虎藏龙》获奖来说,还不知道片方是什么口味吗?最佳外语最佳外语,不单单说只要是非英语片票房好就成。你倒是拿出你“外语片”的特质来呀。《战狼2》《哪吒》,更确切地说是披着华语的好莱坞片而已。

所谓最佳外语片,就是要拍出不同语系下的历史文化特质、民族精神特质嘛。

国内导演向来拍得好的,是文艺片。我国不乏优秀的文艺片。但一拍起商业大片,就算是名导演,也多半要扑街(参见张艺谋和陈凯歌)。如果选送冲奥的,是贾樟柯的这类电影,成功率恐怕要大得多。不过其商业性是硬伤,因此在欧洲电影节更受青睐。(而且几个电影奖的首映规矩不能兼容)

不过,反正都是要失败,选一部艺术水平高点的,起码没那么丢人……我觉得《暴裂无声》就很好。

————————

再说一句,像《哪吒》这类电影,都是被捧坏了。本来安安静静当个商业片,啥事都没有,某些粉丝非得把它吹成至善至美。难道票房高就等于水平高?那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应该要有唐家三少一席之地。


更新,回复一些评论的言论。

有些朋友说,奥斯卡不是艺术奖。这是没问题的。不过这也并不能说明奥斯卡选出来的电影就可以没有艺术性。这么多年来,除了《黑豹》,能选上奥斯卡的基本上都能看得过眼吧?特别是外语片,在某种程度上比最佳影片要求更高。

第二,关于是否挺直了腰杆的问题。如果送一部《霸王别姬》(我知道纯艺术片一般不会送奥斯卡的你们别杠了就是举个高质量电影的例子),那么没得奖,最后完全可以叫做“你喜不喜欢无所谓,我腰杆挺得直”。但是送《小时代》去,没获奖,能算挺起腰杆吗?

《小时代》当年的票房还不高?

是不是又可以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