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路如果坚持下去,可以切断奥斯卡对中国影视界的引导。过去的中国不少导演拍伤痕电影,河伤文学,弄出一堆丑化中国人民,丑化华夏文化的东西,就是为了舔奥斯卡的。
现在可好,你舔的再用力,我不选送了,你肯定得不了奖。让人民用脚投票,那个票房高送哪个,这些没膝盖的导演还没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选上的,都是未经批准的;经过批准的,都选不上。呵呵。
这种真的是年更问题了,
很多人都说什么国内不在乎,官方调戏奥斯卡什么之类的论调。
其实说是不在乎也对,毕竟当年让老谋子等人拿着古装大片去冲的时候是在乎过的,相较之下现在确实不在乎了。
可是更直白的理由是,上面没人。
李安为了奥斯卡吃没有味道的鸡胸肉吃到吐,要疯狂公关这种事又不是没透露过。
李安好歹还是好莱坞体系内培养出来的导演,拿个奖都那么艰难。
而且,要不是卧虎藏龙本来就有哥伦比亚电影这种大公司参与制作,李安当时真的有本事攀上这些公关饭局?
张艺谋可以说是一度最接近奥斯卡的导演了。
他的电影没有北美资本参与,也没人带他跑饭局(甚至他可能也不肯跑)。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自成一派了,依靠中国本土票房就足以支撑起电影发展,再也不需要跑到墙外开花才能在墙内香的事了。
别说带有一定官方性质的奥斯卡,现在三大影展国内电影人也跑得没那么勤了。
以前别说有参选片的,没参选片的都各种巧立名目要去蹭红毯,其实不就是一回事嘛,去了国外能镀金。
现在,真有才华的电影人,不需要弯下身子从欧美身上讨饭吃。
可是论绝对实力,又没有到欧美影坛能平等看待你的程度。
那些弯得下去的,想弯的,又连跪洋大人的资格都没有。
奥斯卡说到底还是美国的颁奖礼,主要面向的肯定也是美国的电影人和观众。
所以哪天内地电影公司能和美国电影公司有平等合作的机会,再谈这回事吧,不然连拿入场券的资格都还没有,谈什么为什么拿不到入场券甚至拿不到奖呢。
以下就是私货了。
内地连真正的影评人体系都没建立起来,就不要哔哔赖赖送选什么奖了。送什么都白搭。
因为送选商业大片,大众是开心了,可是能入围的机会无限近乎于0。
送选不知名的文艺片,且不说工业水平到不到位,很可能也会因为大众不熟知而被质疑。
国内只有豆瓣,不像欧美市场,除了烂番茄和imdb还有一个met综评。
met综评怎么来的,就是各大媒体邀请影评人(音乐就是乐评人)综合平均起来的分数。
影评人体系对电影艺术的推动型是有迹可循的。
甚至有些今时今日被视为开创性的电影手法,一开始都不是导演本身有意打造的,反而是被影评人“发掘”的。
与此同时,影评人(以及乐评人)是不怎么在乎大众评价,大众也不会要求影评人(乐评人)和自己见地一致。
这样才有可能给予影评人(乐评人)发掘新事物的空间。
就拿复联来举例,复联在imdb可以拿到8.5分的高分,可是met综却只有68,甚至有媒体给出不及格的分数。
大家能想象要是内地有影评人公开宣称复联不及格,漫孝子们会怎么招呼他吗?
在比如说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男孩,在met综评上获得了近乎满分的99分综评,可是imdb分数也不过7.4。
要是换在国内,有一部大众眼中也就7分上下的电影,被影评人吹到满分,有多少人会说“这么普通的电影也敢吹上天,在我眼中也就是不烂的水平”、“收了多少钱啊,发个群号有钱一起赚”。
冲奖电影和大众喜爱的电影之间本来就是有壁的,能两方面都获得高评价的片也不是没有,可是我们不能奢望每年都有这种片。
所以在内地影评人体系没有正式建立起来,大众还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其实是对自己没有影响的这个概念,拿送选什么片都是白搭。
因为要是真拿了奖倒还好,要是没有拿,甚至没有入围,因为片子本身没有任何舆论上的依仗,很轻易就会被倒打一把。
像近几年送选的那样,明摆着一副“我不在乎,随便挑一个给你”的样子,倒是还好。
要是像老谋子那样,长了一副有机会拿奖的样子,却又没有拿到手,反而会成为被反踩的依据,还不如不送过去。
最后再夹点别的私货。
我觉得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学不会,“反对的评价不妨碍我的喜欢”这回事,甚至是“支持的言论也与我无关”。
我早期也写一点点书评影评,可是很快就不写了。换作只在朋友圈跟自己认识的人交流。
让我放弃的并不是因为反对的言论,恰恰是支持的言论。
很多人拥有“你说出了我的想法,所以你是对的”或者是“你的想法和我一致,所以我是对的”的诡异逻辑。
在我看来不是的,我只是说出我的想法,你同意也好反对也罢,只要大家各有满足自身的逻辑,那就都是对的。
因为我个人就是个很多元的人,商业音乐我听,音乐剧我也看,网络小说天天读,严肃文学我也看,文艺片我会买票,商业特效大片我也没见落下。
所以我是没有办法接受,你喜欢XXX所以你品味高雅,你喜欢XXX所以是个俗人之类的思想。
大家都可以独立于自己的观点来看待艺术产物,而不应该用对错去评价观点。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香港之类的地区,艺术(冲奖)电影和商业电影是相当平行的关系的缘故。
对外,我们没拿到【拿入场券】的资格,
对内,我们没有让【大众喜爱】和【评论员喜爱】完全区分开的思想基础。
所以奥斯卡外语片这种年经,我个人真的不太希望还有人念叨了,华语电影人又不是在三大影展拿不到奖,何必凑别人的公关局。
为什么选送《哪吒》?选电影的人肯定知道《哪吒》获不了奖,但是依然选送了《哪吒》。就像当初选送了《战狼2》一样。
《战狼2》能在奥斯卡上有所斩获吗?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不可能,但《战狼2》还是被送去了奥斯卡。
选送这两者的理由是,《战狼2》和《哪吒》在国内获奖无数,口碑炸裂同时又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战狼2》以及《哪吒》同时期的国产电影里当然有更适合拿去奥斯卡评审的电影,但他们只是更符合奥斯卡的评价体系,而不是“我们的评价体系”中最好的。我们当然要选送“我们认为的”自己最优秀的电影。
这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很有意思,选送最符合我们审美、最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电影,而不是选送最符合奥斯卡评委或者说是美国审美、价值观的电影。这是一个到底是不是以我为主的问题。至于拿不拿奖,影迷和粉丝们可能很在乎,但是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人并不在乎。他们不但不在乎,甚至希望我国的电影人也不在乎,继续产出更多符合我国价值观和我国人民审美的作品。而我国的经济体量则是这种“以我为主”路线的支撑。
以前的时候,末代皇帝拿了奥斯卡
然后一堆拍皇帝的电影
李安老师拍了卧虎藏龙拿了奖
国内一窝蜂的古装大片,
都是好几年啊,就是拿不了奖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
感觉对奥斯卡就是
随便找个片子送过去意思意思就算了,拿不拿奖无所谓
从这个操作来看,恰恰反映了国内电影界掌握生杀大权的部门毫无审美能力,只能靠市场票房和“大众口碑”来给自己指路。
其实不光是今年了,前两年送《战狼2》,送《滚蛋吧肿瘤君》,这审美,我真的以为我们是嘲讽奥斯卡去的。
当然,不是说这几部电影就是垃圾了。不可否认,《哪吒》,《战狼2》,都是我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类型片的里程碑。它们工整的完成度意味着我们又朝好莱坞跨近了一步。但问题是,你仍然是跟在别人的体系后面亦步亦趋的学徒,学了个七八成像,就想摘取桂冠?难道相关部门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嘛?
纵观历届最佳外语片,有多少部是严格的好莱坞工业模式下的模仿者?《战狼2》《哪吒》这种放进好莱坞都只能算中游的作品,凭借什么拿最佳外语片?
就拿《卧虎藏龙》获奖来说,还不知道片方是什么口味吗?最佳外语最佳外语,不单单说只要是非英语片票房好就成。你倒是拿出你“外语片”的特质来呀。《战狼2》《哪吒》,更确切地说是披着华语的好莱坞片而已。
所谓最佳外语片,就是要拍出不同语系下的历史文化特质、民族精神特质嘛。
国内导演向来拍得好的,是文艺片。我国不乏优秀的文艺片。但一拍起商业大片,就算是名导演,也多半要扑街(参见张艺谋和陈凯歌)。如果选送冲奥的,是贾樟柯的这类电影,成功率恐怕要大得多。不过其商业性是硬伤,因此在欧洲电影节更受青睐。(而且几个电影奖的首映规矩不能兼容)
不过,反正都是要失败,选一部艺术水平高点的,起码没那么丢人……我觉得《暴裂无声》就很好。
————————
再说一句,像《哪吒》这类电影,都是被捧坏了。本来安安静静当个商业片,啥事都没有,某些粉丝非得把它吹成至善至美。难道票房高就等于水平高?那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应该要有唐家三少一席之地。
更新,回复一些评论的言论。
有些朋友说,奥斯卡不是艺术奖。这是没问题的。不过这也并不能说明奥斯卡选出来的电影就可以没有艺术性。这么多年来,除了《黑豹》,能选上奥斯卡的基本上都能看得过眼吧?特别是外语片,在某种程度上比最佳影片要求更高。
第二,关于是否挺直了腰杆的问题。如果送一部《霸王别姬》(我知道纯艺术片一般不会送奥斯卡的你们别杠了就是举个高质量电影的例子),那么没得奖,最后完全可以叫做“你喜不喜欢无所谓,我腰杆挺得直”。但是送《小时代》去,没获奖,能算挺起腰杆吗?
《小时代》当年的票房还不高?
是不是又可以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