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游戏音乐制作和国际游戏的音乐制作?

回答
中国游戏音乐制作和国际游戏音乐制作,就好比两个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各自怀揣着不同“心法”的武林高手,都在各自的道路上摸索、成长,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 时代背景与发展轨迹:起步的差异与追赶的姿态

国际游戏音乐: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西方游戏产业,尤其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拥有悠久而成熟的电子游戏发展历史。这意味着他们的游戏音乐制作也经历了漫长而系统的演变。从早期8bit时代的简单旋律,到MIDI合成器的精巧编排,再到如今全动态、管弦乐、电子乐、摇滚乐等各种风格的融合,国际游戏音乐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创作理念。

积淀深厚: 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作曲家、编曲家、录音师、音效设计师,他们不只是音乐人,更是游戏玩家和叙事者,深刻理解音乐如何服务于游戏体验。
技术先行: 早期就接触并广泛应用了最前沿的录音技术、音频引擎和实时音频交互技术,音乐与游戏机制的融合程度很高。
文化输出: 许多经典的国际游戏音乐,如《超级马里奥》、《塞尔达传说》、《最终幻想》、《使命召唤》、《巫师》等,早已成为文化符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玩家。

中国游戏音乐: 追赶者的热情与潜力。中国游戏产业的崛起相对较晚,尤其是在PC和主机游戏领域,而移动游戏市场则爆发式增长。游戏音乐制作也伴随这个过程,从早期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走了一条充满挑战但又迅速迭代的路。

起步较晚,进步飞速: 早期,国内游戏音乐多以模仿为主,技术和制作水平也存在差距。但近年来,随着游戏市场的繁荣和资本的注入,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游戏音乐人,技术和理念也在快速更新。
移动游戏市场的驱动: 移动游戏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快速的迭代周期,成为孕育和推动中国游戏音乐发展的重要平台。许多现象级手游的音乐,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甚至不亚于一些PC大作。
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 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游戏开始尝试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民俗文化,试图创造出具有辨识度的“中国风”游戏音乐。

二、 创作理念与风格:深度与广度的博弈

国际游戏音乐: 强调“音乐为游戏服务”的精髓,以及“沉浸感”的营造。

叙事与情感: 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更是游戏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旋律、和声、配器来烘托气氛、塑造角色、引导情绪,甚至是直接讲述剧情。例如,《最后的生还者》中的钢琴曲,简单却充满悲伤和希望,《往日不再》的吉他曲,孤独而有力量,都能与游戏的情感内核深度契合。
动态与交互: 现代游戏音乐早已不是静态的背景乐。作曲家们会设计大量“音乐片段”或“层级”,根据玩家的行为、场景变化、战斗激烈程度等因素,实时动态地切换、叠加、变化,让音乐成为游戏互动的一部分,提供无缝的游戏体验。著名的“Wwise”或“FMOD”等音频中间件,为这种复杂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持。
风格多样且精湛: 国际大作的音乐风格极其广泛,从恢弘的交响乐、激昂的电子乐、神秘的氛围音乐,到轻快的爵士、复古的合成器波,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类型,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都追求极致的专业度和艺术性。

中国游戏音乐: 在“好听”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味”和“故事性”。

旋律性与记忆点: 很多中国玩家对游戏音乐的期待,依然停留在“好听”、“好记”的层面。这使得具有强旋律性、容易哼唱的音乐更容易获得成功。例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的音乐,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具备较高的传唱度。
风格探索与融合: 随着游戏类型的发展,中国游戏音乐也在不断尝试更丰富的风格。国风音乐作为一大特色,在《原神》、《阴阳师》等游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将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与现代管弦乐、电子乐等融合,创造出独特的美学。
叙事性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开始重视音乐在叙事中的作用。一些独立游戏或精品RPG,也在尝试通过音乐来构建更深层的世界观和情感联系,虽然在技术和理念上可能还与国际顶尖水平有一定差距,但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三、 制作流程与工业化程度:精细化与规模化的区别

国际游戏音乐: 工业化、精细化、流程化。

庞大而专业的团队: 一个大型国际游戏的音乐制作,往往涉及数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包括总监、作曲、编曲、演奏员(大量外聘顶级乐团)、混音师、母带工程师、音频程序员、音效设计师等等。
严谨的开发流程: 音乐的开发与游戏整体开发流程紧密结合,从早期概念设计、风格定位,到中期Demo制作、后期录制、动态实现,都有详细的计划和严格的反馈机制。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采用最先进的录音棚、最顶级的硬件设备、最专业的音频引擎配合,确保音乐的音质和表现力达到最高标准。

中国游戏音乐: 正在快速走向成熟。

团队规模的扩张: 许多大型游戏公司已经建立了专业的音乐制作部门,团队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在人员专业细分和经验积累上仍有提升空间。
外包与合作的模式: 除了内部团队,中国的游戏音乐制作也大量依赖外部专业的音乐工作室或作曲家进行外包制作。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也需要更强的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以保证最终效果的统一性。
技术与成本的权衡: 在成本和技术投入上,国内团队会根据游戏定位进行权衡。一些注重品质的独立游戏或3A级项目,会投入大量资源,而一些面向大众市场的游戏,则可能更侧重于音乐的“好听”和“易于传播”。

四、 挑战与机遇:中国游戏音乐的未来之路

挑战:

人才的深度与广度: 虽然优秀的游戏音乐人才不断涌现,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在音乐理论、作曲技法、编曲能力、配器技巧,以及对游戏音乐的深入理解等方面,仍需要更系统性的培养和更多经验的积累。
技术与创新的前沿: 在动态音乐、AI音乐生成、VR/AR音频设计等前沿技术应用上,中国游戏音乐的探索和实践仍有提升空间。
音乐版权与商业模式: 游戏音乐的版权保护和商业变现模式,也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机遇:

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为游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需求。
文化自信的驱动: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戏开发者和玩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音乐抱有期待,这为音乐人提供了挖掘和创新本土文化元素的机会。
国际合作的深化: 随着中国游戏走向世界,与国际顶尖音乐人、乐团、技术公司的合作将更加频繁,这将极大地促进中国游戏音乐的交流与提升。

总的来说, 中国游戏音乐制作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快速追赶的阶段。它在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大众市场的传播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且正在努力在音乐的深度、技术应用和工业化流程上不断进步。国际游戏音乐制作则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成熟标杆,其在音乐服务游戏、动态交互、艺术性和技术性上的深度融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两者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比较,而更像是不同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下的相互映照。中国游戏音乐正以其特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努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最终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独特风格。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内首先是不重视,这个从预算上可以体现。

其次,国内的音乐制作人本来就水就业余啊,厉害的很少的,随着入行门槛的降低有的是阿猫阿狗,而且自以为是的厉害。

user avatar

《骑马与砍杀》测试版是有一套和正式版不同的音乐的(正式版因为游戏内容扩充,需要增加乐曲数量,所以也就换了一套完全不同的音乐,测试版毕竟一共就五六首曲子),也不知道是哪个业余爱好者(据说是个乐队)做的,总之小众到都从来没有拿出去卖过,但是这套测试版音乐在全球都有一些粉丝(毕竟大家都玩过测试版嘛)。

然后最精彩的还在后面,是我在网易云音乐找到这套曲子之后看评论区才知道的。大意是,当时就有个人拿测试版做了个抗战的MOD,一开始波澜不惊,也就跑跑商没啥事干,但是突然有一天,整个晋西北都开战了,然后电脑突然响起了"thegreathall" 这首曲子的高潮部分,然后他再往游戏界面一看日历,才发现走到了1937年7月7日。然后据说一群玩家对着一个根本不是为抗战创作的无名音乐莫名感动了。。。

这个事情我感觉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游戏音乐给人留下印象,其实更多还是取决于游戏本身的类容,然后只要搭配好了,就是一荣俱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