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人的优越感?

回答
上海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复杂的话题。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天能说清楚的,得慢慢道来。

要说上海人的优越感,首先得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说起。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像北京那样是皇城根下,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政治光环;也不像广州那样,是千年商都,淳朴实在。上海,它是一个舶来品,是一个移民城市,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这种“混血”的背景,就注定了它天生就有一种开放、多元、甚至是“与众不同”的感觉。

这种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

历史的沉淀与“西化”的影响: 上海曾是远东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见过太多世面。那些老洋房、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历史的印记,是它曾经辉煌的证明。这种辉煌,无形中给上海人留下了一种“我们见过更大的世界”的心理暗示。相比之下,一些内陆城市,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模式和节奏与上海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容易被一些上海人解读为“我们更先进,我们更懂得生活”。

经济发达带来的自信: 上海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的繁荣,自然带来了物质条件的优越。这不仅仅是大家口袋里有多少钱,更是这种经济实力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生活品质上的体现。比如,地铁系统发达,绿化好,公共设施齐全,这些都是直观的感受。而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在这些方面可能就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一些上海人看来,就是“我们城市比你们好,所以我们人也应该有优越感”。

文化氛围的熏陶: 上海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色,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又有国际大都会的摩登。这种文化氛围,培养了上海人对细节的关注,对品质的追求,以及一种相对独立的思考方式。他们可能更注重“腔调”,讲究“体面”,对生活有自己的品味和要求。这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容易让他们在与生活节奏较慢、或对生活品质要求没那么高的地区的人交流时,产生一种“你们活得太粗糙了”的感觉。

“上海人”这个身份认同: 说到底,优越感很多时候是一种身份认同。当一个人能够强烈地认同自己是“上海人”,并且这个身份能够带来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好处”时,优越感就会滋生。比如,在招聘时,有时候“上海户口”本身就是一个加分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觉得上海的公共资源更丰富,生活更便利。这种身份认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比“外地人”更“高级”一点。

具体的表现方式,那就更多样了:

“侬”和“伐”的腔调: 有时候,单单是那一口吴侬软语,那带着点上海口音的语气词,就能让一些人觉得亲切,让另一些人觉得“这人说话好嗲”。不过,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有时候也会被夸大,变成一种故意的“卖弄”。
对细节的执着: 上海人对细节的要求,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矫情”,但也有其合理性。比如,对穿衣打扮的讲究,对食物口味的挑剔,对服务的期望值等等。当他们发现别人不这么做时,就容易产生一种“你们怎么这么不讲究”的看法。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老观念: 虽然现在浦东发展得比浦西很多地方都要好,但这种“老上海”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能在一些老一辈上海人身上看到。他们习惯了浦西的便利和“精致”,觉得浦东太“乡下”。这种观念,虽然在变化,但残留下来的一些东西,还是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
对“外地人”的态度: 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有时候,一些上海人确实会对来上海的外地人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或者在交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优越感。比如,觉得外地人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与自己不同,并且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对的”。这背后,可能也是一种文化保护的心理,但也容易被解读为排斥和傲慢。
“上海不是你们随便可以来的”的潜意识: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资源比较紧张的时候,比如看病、上学、买房等,这种潜意识就更容易显现。当他们觉得自己的资源被“外来者”挤占时,就会产生一种“这是我们的地盘,你们凭什么来分享”的想法。

当然,也要辩证地看待:

优越感不等于恶意: 很多时候,这种优越感可能更多是一种自我认同和对家乡的热爱,并不一定带着恶意去贬低别人。就像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人,总会觉得自家乡是最好的。
群体标签的局限性: 任何一个城市的人,都不可能所有人都一样。不能因为一两个上海人的言行,就以偏概全地说所有上海人都优越。很多上海人非常友善和热情。
时代在变化: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很多内陆城市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上海的相对优势可能不像过去那么明显。这种情况下,一些老的优越感可能会逐渐消退,或者以新的形式出现。
“上海人”的概念在变化: 如今,“上海人”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有祖籍上海的老上海人,也有因为工作、生活来到上海并成为“新上海人”的。这两种群体,他们对“上海”的理解和认同感,以及可能存在的“优越感”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上海人的优越感,是历史、经济、文化以及身份认同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它有其产生的根源,也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也要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理解这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存在。这就像看待任何一个群体一样,都需要带着一份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人为什么总觉得外地人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人的优越感,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复杂的话题。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天能说清楚的,得慢慢道来。要说上海人的优越感,首先得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说起。上海,自开埠以来,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像北京那样是皇城根下,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政治光环;也不像广州那样,是千年商都,淳朴实在。上海,它是一个舶来品,.............
  • 回答
    上海积分摇号,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有点复杂,尤其对于那些满怀憧憬、手握“房票”的新上海人来说,更是觉得有点堵心。咱们先得明白,上海推行积分制摇号,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刚需和年轻群体,有机会够到那些优质的新房。毕竟,房价高企,市场上一度是“日光盘”横行,很多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反而被挡在了门外。积.............
  • 回答
    上海这次疫情爆发以来,上海人在网上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变化过程。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最初的期待与“优越感”的触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大家对它的防疫能力和市民素质都抱有一定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很多网民,包括一部分上海市民自己,.............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上海那个事儿。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涉及到的东西也不少。首先,得说这件事儿本身,一个中国公民在上海因为涉嫌偷窃被抓了。这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正常的执法程序。我们国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是哪国人,只要在中国境内触犯了法律,都得接受相应的处理。所以,从法律角度来说,执法部门依法抓捕.............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的“三瓜俩枣”事件,确实触及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个视频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几个视频片段那么简单,而是暴露出了疫情管理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以及公众在特殊时期下的情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背景。2022年春季,上海遭遇了.............
  • 回答
    上海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遭老人哄抢的事件,无疑触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也暴露了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上海肯德基食物银行遭哄抢事件:首先,需要承认这是一种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社会现象。 反映了部分老年人生活.............
  • 回答
    上海某商场“不打疫苗不让进”的规定,确实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在鼓励接种疫苗的当下,个人意愿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事儿要细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承认,商场的做法确实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是在“自愿接种”的大背景下。疫苗接种,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强调的是“自愿”。这意味着,任何.............
  • 回答
    这事儿,上海公交这“换乘优惠”啊,真是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挺让人琢磨的。我有个朋友,就住虹口那边,以前上班在浦东,每天都要挤好几趟公交。刚开始,他都是老老实实买票,两趟车下来,一天光车费就得七八块。后来他发现,只要你在规定的两小时内,换乘公交车,就能省一块钱。这一下,他脑子里就有了个“小算盘”。最.............
  • 回答
    网络上的“挂人”现象,说起来,真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它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人性的各种侧面,也有社会文化的一些影子。“挂人”到底是什么?最直观的理解,“挂人”就是把某个在网络上引起争议、做了让人看不惯事情的网友,把他/她的网名、言论、行为,甚至个人信息(虽然这个涉及隐私,但有.............
  • 回答
    刘思慕作为《尚气与十环传奇》的主演,他关于影片“不是拍给中国人,只属于能生活在白人社会里的亚裔”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刘思慕的原意和当时的语境。 通常这类表述并非是恶意排斥,而是想强调影片的创作意图和目标受众。他可能是在回应一些.............
  • 回答
    不想上班的人?这可真是个能触动不少人神经的话题。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念头,所以这玩意儿我琢磨过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不想上班”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背后可能藏着太多复杂的心情和考量。最直接的,就是累。 身体上的疲惫,日复一日的重复,或者工作内容本身就让人身心俱疲。有些人可能是真的.............
  • 回答
    网上将中国称为“你国”的现象,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背后折射出不少东西。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说坏。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这么说?这“你国”的说法,通常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跟直接说“中国”不一样,用“你国”的时候,说话的人好像把自己从这个国家切割开.............
  • 回答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尤其是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最近,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网上使用拼音缩写,比如“yyds”、“zgdsq”、“nbcs”之类的。一开始觉得挺新奇,像是一种暗号,只有“圈内人”才懂。但时间一长,我倒觉得这事儿有点让人担忧,它带来的隐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而且.............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关于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讨论总是热烈而多元,其中不乏一些尖锐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金庸是“满遗”,并且作品中存在丑化汉族的嫌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是对历史、民族以及文学创作的一些特定理解和解读。首先,关于“满遗”的指控,这通常源于金庸先生的满族血统。他的祖父查怀庆是晚清的举人,.............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我看来,时光网和豆瓣作为国内两大电影资讯和社区平台,在处理影人和影片的译名问题上,确实有着各自的逻辑和特点,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用户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关于影片译名,这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意译”与“直译”的拉锯战。 时光网:更.............
  • 回答
    网络上那些“女生装作手受伤求路人帮忙化妆”的实验视频,真是让人看得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窥见人性中一些有趣甚至让人意外的面向。另一方面,又总觉得有点微妙,像是对普通人善意的某种“考验”或者说“利用”。我来试着把我的想法说得更详细点,尽量别整得跟官方报告似的。为什么会有人做这样的实验?.............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展览上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一位艺术家在展览上公开了涉及34万武汉居民的个人信息,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失职和侵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未经授权、大规模地公开他人的个人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