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此次上海疫情上海人在网上的风评?

回答
上海这次疫情爆发以来,上海人在网上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变化过程。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最初的期待与“优越感”的触动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大家对它的防疫能力和市民素质都抱有一定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优越感”。很多网民,包括一部分上海市民自己,都觉得上海的防疫措施会更精细、更人性化,市民也会更配合,不会出现别的地方那种混乱的场面。

然而,当疫情逐步扩散,特别是封控措施开始实施后,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最初的那种“优越感”开始受到挑战。当上海出现一些居民抢购物资、小区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一些管理上的混乱时,一些网友就抓住这些点进行放大,开始出现一些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的几个主要来源和表现

1. “精致利己”的标签: 这是最常见也最尖锐的批评之一。一些人认为上海市民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精致利己”行为,比如过度囤积物资、在封控期间仍然追求个性化的生活需求(比如想喝咖啡、想吃进口食品)、或者对其他地区支援的物资有所挑剔等等,都体现了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特点。这种评价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攻击性,把一些个例上升到对整个上海群体的概括。

2. “傲慢”与“高冷”: 这种评价源于一些上海人以往在网络上表现出的,有时被认为是对外地人或其他地区的一种不屑或优越感。当上海疫情出现困难时,这种“傲慢”就被解读为“高冷”,认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谦逊和坦诚,甚至不愿意承认困难。

3. 对“国际化”的负面解读: 上海的国际化一面,在一些人看来,反而成了它防疫的弱点。比如对外国人的“特殊待遇”传闻,或者对进口物品的依赖,都被用来佐证上海的防疫“不接地气”或者“过度西化”。

4. 对物资和政策的不满: 封控期间,上海居民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物资配送不及时、就医困难、政策朝令夕改等等,这些真实存在的负面体验,在网上被无数上海市民发酵和传播。而这些内容,又很容易被外地网友截取和利用,用来加剧对上海的负面风评。

5. 信息差与地域隔阂: 很多时候,网上的风评是被信息差和地域隔阂所放大的。外地网友可能并不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运作逻辑和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看到的是被筛选和放大的负面新闻,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反过来,一些上海市民也可能因为信息茧房,对其他地区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误解。

上海市民内部的回应与反思

当然,上海市民内部也有非常复杂的声音。

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上海在封控期间已经尽力了,并为全国防疫做出了贡献(比如承担了大量国际航班入境的隔离压力)。 他们认为网络上的批评过于片面和苛责,忽略了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在管理上的难度。
另一部分人则对上海在疫情初期的应对以及后期的管理表示失望和反思。 他们承认存在问题,比如信息沟通不畅、部分物资保障不到位、基层执行出现偏差等等。这部分人也积极参与到网络上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试图更客观地还原事实。

总结一下,这次上海疫情期间上海人在网上的风评是一个多棱镜式的现象,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从外部来看, 一些负面评价带有地域攻击、刻板印象和信息不对称的色彩,将个别现象放大,并且与以往上海在网络上形成的某种“形象”产生叠加效应。
从内部来看, 上海市民自身也经历了从期待到失望,再到反思的过程。他们也意识到在这次事件中存在不少问题。

这种风评的变化,反映了我们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公众情绪的波动性以及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它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个社会在信息时代如何形成理性认知的一次挑战。

要理解这次风评,不能简单地将上海市民脸谱化,也不能忽视其中反映出的真实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放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去观察和理解的复杂社会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接触过的上海人不多,不过说良心话,我印象都不错。很直接,很讲道理,嘴上没这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直来直去的跟你谈利益。反正我很喜欢这样的行事风格。至于说他们看不起外地人,也许他们都是来天津谋生的上海人吧,到没有这么明显。

我跟这些上海人打交道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他们节奏快,开门见山不浪费你时间,也许有些人觉得这个是冷漠这个是没人情味,但是我很受用,反正大家最后谈的都是利益。

我最不喜欢就是一些天津和天津以北的朋友,哥哥常,弟弟短,动不动就喝酒唱歌联络感情。绕一大圈,我都精疲力尽了,最后还是谈利益,更赤裸裸,而且言外之意,“都是自己人了,你还好意思决绝我,跟我讨价还价吗” 我是很讨厌这个的。

比如以前那家公司,我们一个天津北面大城市来的采购经理,想跟我说要干掉一个供货商,会先连续请我喝酒洗澡唱歌,酒到位了痛哭流涕,相见恨晚,兄弟情深,过几天告诉你,兄弟帮哥哥一个小忙,帮我干掉某某供货商,你没法拒绝自己哥哥的小要求,然后后续的麻烦全是你的,利益全是他的。

后来来了个上海经理,这个人嘴不好,跟他出去调研几回,每次都在批评天津的市政建设,批评天津人素质低,当然也不是太出圈的话。然后他也想干掉一个供货商,直接进你办公室,告诉你,那家供货商影响了我的利益,希望我跟他一起合作干掉它,然后进上海的供货商,再然后大家的利益是什么。给你时间考虑,基本上,利益大于风险,最后成交。一天时间都用不了,明明白白的,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我特别喜欢他的做事风格。

我还有一个上海同事,很年轻挺帅的小伙子,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那还是很多年前,他就很依赖导航软件这个东西,出门从不问路,每次对自己出行线路的规划,都准确到分钟。不但如此,要他还对主要各办公室人员的习惯特别了解,张经理中午某时间会休息一会儿,李经理下午去喝咖啡。王经理每周三上午都会请假,等等。很详细,也很有用,找谁办什么事,很少有障碍,基本不会扑空,直到最后他离职办理手续,都比一般人节约一半时间。而且他还善于用自己手里的资源和其他部门交换,他屋里的办公资源永远是最充足的,事无巨细,石油换食品。我特别佩服。

我上学时的老师也是上海人,十几岁父母调动工作来的天津,少有的一个上海话天津话都很纯正的老人家。讲课时,一提到他的家乡 他就眼睛冒光,滔滔不绝的讲近代上海的辉煌,讲本帮菜的美味 ,讲大上海小香港,讲十里洋场的传说。他是一很简朴的人,食堂吃饭永远一份素菜,平时说话也很低调,也不拉帮结派,巴结领导 ,可他是我们学院第一个买私家车的老师,而且每天会把自己的那辆现在看不起眼的赛欧打理的干干净净,从不外借,也谢绝参观。我们那时都说,还是上海人有钱,还是上海人小气,现在想想,只是人家对生活有追求而已,敢于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我总说,都是中国人,不要总问是哪人,哪里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我们不要效仿的软肋。很正常。

两千万人的地方,出几个害群之马,大家就抓住不放,去抨击这个地方的人,太狭隘了。上海清朝中期还是个小县城,之所以成为东方之珠,成为亚洲第一城,包容 进取 高效 摩登 他是有魔力的城市。那里的人 也应该是优秀的中国人之一,我真心祝福他们。

=====================================

有可能您会发现,我的一个答案,会同时发在好几个问题上。您不要大惊小怪,以为我是人工智能,或者无端揣测,我转发一次有人给我一次钱。我没这么值钱。

首先知乎没有禁止一个答案发到不同的问题下面,其次,这么说吧,比如说有人用不同的文字组合骂我,我也可以选择,用同样三个字回应他。例如“你有病”,然后 复制粘贴,省的麻烦,浪费我时间。。。

=====================================

关于上海人排外。

哪的人不排外呢。

我老婆是河南一个近似于县城的五线城市郊区的,跟她回来家,我小舅开着去火车站接我们,路上有辆车碍他事了,他在车里破口大骂“这龟孙,会开车吗,一看就是外地人。。。”

我们家七大姑八大姨在给我老婆一个表妹做工作,我听了听意思就是她搞了一个贵州的对象,都在大惊小怪,都在说贵州穷贵州人不好,千万不能嫁贵州。。。

我小舅子老婆的妹妹嫁给了一个落户新疆的小伙子,几乎成了亲戚圈的笑柄。嫁给了新疆人,这家是有多丢人呀。。。

其实就是个鄙视链,站的越高被鄙视的范围越大,上海长期是中国老大的城市,自然是鄙视链最顶端的,你说他排外,那很正常呀。有人的地方就有,自然的鄙视链。永远不会消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