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遭老人哄抢,如何才能让真正有需要食物的人参与该活动,避免被哄抢?

回答
上海首家肯德基食物银行遭老人哄抢的事件,无疑触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也暴露了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如何看待上海肯德基食物银行遭哄抢事件:

首先,需要承认这是一种令人痛心和警醒的社会现象。

反映了部分老年人生活困境的冰山一角: 尽管肯德基提供的食物并非必需品,但这种“哄抢”行为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些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不足、对免费食物极度渴望的现实。他们可能是因为子女不常在身边、退休金不高、生活成本压力大,或者身体原因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等原因,导致对任何形式的免费食物都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
凸显了社会资源分配和认知上的偏差: 一方面,食物银行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食物浪费,将临期或剩余的优质食物以免费或低价的方式提供给有需要的人。而另一方面,参与者中混入了大量并非最紧迫需要食物的人群,这使得资源未能最大化地用于最需要的人。
暴露了管理和执行上的漏洞: 任何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如果缺乏清晰的规则、有效的组织和严格的监督,都可能出现混乱。这次事件说明在活动前期,对于参与资格的界定、领取方式的设计、以及现场的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疏漏。
引发了关于“公平”和“道德”的讨论: 一方面是机构出于好意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是参与者的行为引发争议。这让我们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给予”与“规范”,以及如何引导参与者形成更加文明有序的领取行为。
可能存在的“搭便车”心理: 一部分参与者可能并非经济上最困难的老人,而是被“免费”和“热闹”吸引而来,甚至是为了将食物带给其他家人,这可能挤占了真正贫困老人的机会。

二、 如何才能让真正有需要食物的人参与该活动,避免被哄抢?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改进,核心在于精准识别、有效引导、规范管理和多方协作。

1. 精准识别与资格认证:

这是防止“冒领”和“非必要领取”的关键。

设立明确的申请和审核机制:
社区联动: 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养老机构、民政部门等基层组织合作,由他们提供经过初步筛选的有需求的老年人名单。例如,低保家庭、特困老人、失独老人、独居老人等。
第三方评估: 引入社会工作者或专业的评估机构,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实际需求等进行入户或电话访谈,进行更细致的评估。
线上线下申请结合: 在便利老年人的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化的线上申请平台,但需要辅以线下核实环节。
实名制登记与身份核验:
凭证领取: 要求参与者提供身份证、低保证、社区开具的证明或由合作的慈善机构、街道出具的证明等,进行实名登记和资格核验。
电子档案管理: 建立参与者电子档案,记录领取情况,避免重复领取。
划定参与范围与限制:
地域限制: 明确活动服务的服务范围,仅限特定社区或区域内的有需要老人。
数量限制: 对每位参与者一次可领取的食物数量进行合理限制,以满足基本需求,并鼓励更多人参与。

2. 有效引导与教育宣传:

需要让参与者理解活动的意义和规则,营造积极的参与氛围。

强化活动初衷的宣传: 在活动前和活动中,通过海报、广播、志愿者讲解等方式,清晰地传达食物银行的宗旨是“减少浪费,关爱特定困难群体”,强调“量力而行,不浪费”的原则。
倡导互助互让的文明风尚: 鼓励参与者之间相互体谅,将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引导和示范来影响大家。
强调食物的食用安全与健康: 宣传正确食用食物的方法,特别是临期食品的注意事项,避免因误解或不当食用造成健康问题。
建立反馈与沟通渠道: 鼓励参与者提出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活动组织。

3. 规范管理与现场秩序维护:

这是防止哄抢的关键。

分时段、分批次领取: 避免人群集中涌入,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行动能力,设置不同的领取时间段,或者采取预约制。
设置排队区域和引导人员: 在领取现场设置清晰的排队区域,并配备足够数量的志愿者或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秩序维护和引导。他们需要有耐心、有技巧地与老年人沟通,解答疑问,安抚情绪。
提供“一对一”服务: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考虑提供预约送餐服务,或者在现场安排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静默领取”与“感恩回馈”相结合: 在领取过程中,鼓励大家保持安静,有序领取。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感谢环节,让老人们表达感受,而不是互相攀比和争抢。
设置监督和反馈机制: 鼓励现场参与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对异常行为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处理和改进。

4. 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

食物银行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社会各界力量协同。

政府部门主导或支持: 民政部门、老龄委等政府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社区居委会的力量: 社区居委会最了解辖区内居民的情况,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管理的最佳伙伴。
专业慈善机构的参与: 引入有经验的慈善机构,利用其在项目策划、执行、志愿者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肯德基等企业提供食物资源,但也应承担起部分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并与公益组织合作优化执行方案。
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 招募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感的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充分的培训,使其掌握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和现场管理的方法。志愿者应是活动的“润滑剂”,而不是“催化剂”。
媒体的正面引导: 媒体应关注并报道这类公益活动,但更重要的是在报道中强调活动的初衷和文明参与的重要性,引导社会舆论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5. 长远解决之道:

除了临时的食物银行活动,更重要的是关注老年人的长期生活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金、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鼓励和支持社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如助餐、助医、助浴、日间照料等,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鼓励家庭和社区关爱: 加强宣传,倡导子女关爱父母,邻里互助,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提供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 许多老年人也面临孤独和精神空虚的问题,心理援助和情感支持同样重要。

总结来说, 上海肯德基食物银行遭哄抢的事件,是一次社会问题暴露的契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思维转变,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要注重“如何给予”以及“如何让给予真正触及最需要的人”。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和多方的协同努力,才能让类似的公益活动回归其应有的价值,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群,并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不仅是对活动的改进,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是天理之一。

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无偿被获得,这是人理之一。

天理是对的,人理也是对的。尊重天理的同时,人理也不应该被忽略。

企业要捐赠食物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好让他们不被饿死,这当然是善举。但是很遗憾,因为采取的方式违背了人理,注定到不了需要的人手上。

两个类似的例子是:器官捐献(包括献血)廉租房。正因为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被无偿获取,所以没有人愿意捐献,器官和血液永远供不应求,需要器官和血液的人只能花高价到私人那儿去买;正因为政府无偿提供,所以有价值的廉租房资格(租金并不是资格的对价,而仅仅是租金)被囤积居奇。

所以,正解是什么?

正解是让有价值的东西永远都需要付出对价才能获得

这个对价不一定是金钱,也可以是劳动、麻烦、名誉、信用、特殊权利。

比如廉租房没有厕所,对价是麻烦隐私权

比如无偿献血,给献血者的对价是优先用血权(虽然能否兑现是个问题)和荣誉

具体到这个案例,肯德基可以设计一定的对价,来换取免费食物。比如在不同分店之间运送宣传海报,想要领取食物的人拿着海报,运到指定的另一家分店,在那里领取食物。这个劳动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可以有效地识别真正想获取食物的人。因为打车去送不划算,走路去送又多少有点累,而且花时间。对于肯德基而言,宣传海报在运送过程中有可能掉在地上或者被扔掉,那么就会被大量看到,形成关注,又实现了一波免费营销。

user avatar

老年人之所以会抢,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物质匮乏,困苦无依,所以在心底里就深深地烙下了印记,哪怕步入二十一世纪,不会再有吃不饱饭的情况,但年轻时的苦难是磨不灭的,这里不是为上海老人辩护,而是说从宏观角度来看,所有地方的老年人大多一个情况——出门不捡点东西回家,等于丢了。

不占便宜就是吃亏。

换而言之,你把这个食物银行放在复旦、同济、华师大的校园里,你看看学生们会不会哄抢?

你放在陆家嘴的某企业总部里,看看白领们会不会哄抢?

可你要是放在市区菜场,放在老居民区,这附近可潜藏着成千上万的中老年人呐!

只要有一个人发出号令,哪怕卧床多年的老人也能健步如飞。

好家伙,你这不是在自找难看?今天不把你冰箱搬走了是他们嫌太沉!

哼哼,为了可持续化薅炸鸡的羊毛,暂且留它几日。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个社会实验,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个情况。)

user avatar

这件事,如果想要做好,就要国家出手,出台政策,要么就取消这种食物银行,免得最后都便宜了爱占便宜的小人。我个人的建议如下。

所有领取食物的人需要持身份证实名登记,郑重承诺自己确实生活困难,需要救助,日后如果发现不是,将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子女三代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且开放举报途径,如果有人举报非生活困难者冒充需要救助者,一经查证,对冒充需要救助者的人罚款,并奖励给举报人。

信不信来领食物的立马少九成?

user avatar

我外婆80多岁了,她有时候在村里溜达,路边看见一根棍子/一块木板,她也会把它们捡回家。

他们这一辈人,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理解不了什么是工业,甚至连“工业”这个名词也从来没有使用过。他们一生当中也从来没见识过工业的力量。在他们的世界里,手工的劳动价值是物体的唯一价值衡量。

同样一件东西,在你眼里跟你爷爷奶奶眼里可以完全不同。比如一个炸鸡翅,你眼里就是传送带上的白羽鸡,规模化养殖的农场和全自动供应的饲料,从杀鸡到分解,进入冷链后,分到经销商。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炸鸡一起,在油锅里翻腾成型。

而在你爷爷奶奶眼里,炸鸡翅意味着养半年的土鸡,杀掉后还要烧水拔毛,切下两只仅有的鸡翅后,裹上面粉在一锅珍贵的食用油里面炸。

后者的成本可以是前者的十倍。因此在你爷爷奶奶眼里,一个一美元的炸鸡具备了极大的劳动价值,随意丢弃是罪大恶极的。

同样的,衣服或者布料,在你眼里是纺织厂的缝纫机大规模作业;而在他们眼里是一个毛线团,手织三天的劳动量。

你劝他们现在条件好了,不需要去占小便宜。但是他们眼里其实这些根本就不是小便宜,而是包含巨大劳动价值的事物。你也永远无法向他们解释什么是工业化带来的低成本,他们眼里一块布就要缝三天,一只鸡就要养大半年。

如果是在他们世界观以外的事物造成了浪费,比如说你把一个旧的U盘丢进了垃圾桶,他们大概也不会多问,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劳动”价值几何。

世界观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

user avatar

我第一次接触到某发达国家的NGO的收支情况,非常惊讶,一度认为他们很伪善——因为他们开支的大头,并没有给到需要帮助的人手里,而是花在了自己人或者外包身上,因为他们需要项目官、会计、律师、公共关系、网站app开发、人员培训、差旅等等等等。后来又接触国内一些类似理念的组织,有一个吸引到很多精英全职投入的项目,出发点很好,但后来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没有人负责政府关系,年轻人一腔热血下基层去结果被晾在一边,比如全职做慈善的没有五险一金,比如账目不透明,别的不说,就说最后一条,我才感慨,收到一笔捐助,先别说怎么好钢用在刀刃上,先把会计的钱留出来,要不然最后肯定一地鸡毛。

做好事儿不便宜,真的。尤其在物件儿没那么贵的今天,搞捐衣捐物捐吃的这个方向的慈善,最贵的是人力,不是东西,要想做好,十块钱里七块钱组织内耗掉,三块钱捐出去,已经算是很理想了。

为什么西方很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组织机构特别喜欢在中国搞项目?因为中国有非常完善的、上传下达令行禁止的基层组织,还有积极性很高的基层官员、工作者,咱也不能自卖自夸说多么完美吧,但至少比很多其它发展中国家强多了,在中国做有些事情,能得到配合,中国会给你无偿匹配相应的资源,比如你捐电脑,教育局开车领着你去捐,你又不用给他开工资、报油钱,去了以后发现真的只需要捐电脑——因为电已经通了,网居然也通了(咱还没算村村通公路的基础,要没这个,钱估计都花在交通上了,人还没到地方钱花完了),这简直是“去别人家吃饺子,你就带一瓶醋,还算你作出贡献”的待遇。别把那些组织想得太阴谋论,但也别想得太高大上,大家都有投资人、上司、KPI,哪儿花最少的钱能做出最大的成绩,就去哪儿。某些外国开发性金融至今仍在我国一些已经比较发达的地区提供低息贷款做扶贫开发性质项目,不乐意到非洲大草原上真刀真枪去扶贫,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投了钱保证出成果的地方,谁不愿意投呢。

回到在上海捐吃的这个事情上。首先肯德基搞这个已经是最合适的了,我接触在我们国家发爱心餐的企业家,自己都是干餐饮的,因为这样成本才可控,很多钱都能省下来,要不然你一个完全不懂餐饮的,去搞采购或者雇厨师,太得不偿失,不干餐饮还想做这方面的老板,都很聪明地和干餐饮的“合股”了,一天直接给干餐饮的三百五百,算自己出几份饭。其次,哪怕是干餐饮的,搞这个的成本还是很高,假设在上海做这个,一个全职,带一堆不求回报的志愿者,一个人一年人力成本五万(能雇到知乎上出主意的高素质人才吗?),一份饭假如成本五元,你算算,多雇这一个人,就少发一万份饭,你总预算有多少?要想省呢,也可以,对工作质量要求别那么高就行,比如我认识一个企业家给穷人发爱心餐,只能靠他自己和员工,在饭店最闲的一天,出来做这个,而不能每天都做,这样就避免了多雇一个全职,然后说是给穷人的,其实里面领饭的一些人明显穿着工装,是附近赚工资的工人,但是没有那个人力资源来鉴别,只好来者有份发完为止,只能说百分之七八十的饭真的到了穷人手中就行了。这已经是做爱心多年、经验丰富的“老狐狸”所能达到的水平了。

而肯德基做这个事情,其实是稍带手处理多余的食物的,并不打算花大几百万真的把它搞成一个食物银行。当然,咱们也不搞道德绑架,说它就得怎么怎么着。但是呢,给人发饭,如果就出个冰箱出点儿饭,也没有专职或兼职的项目管理,没有会计律师政府关系公共关系程序员美工,出现哄抢这个情况,并不奇怪,可能发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知乎的讨论也很有意思,知乎社区还是有很多受教育程度高、有能力的人的,但是大家在网上议论出主意,属于业余时间的娱乐,都是免费的,你可以看到很多高质量的讨论。但是如果让大家身体力行做这些工作,大家时薪太高了,做不来这些的。很多时候键盘侠水平可能真的要比实际做事的人高——因为键盘侠是时薪一两百块的人,业余时间发表点儿免费的评论,而肯德基这事儿,实际做事的人,看样子时薪是0,因为它其实没有分配人力在这上面。这就是为什么他做不成,一些所谓“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它也用不了的原因。我说这段话不是为了讽刺各位答主,毕竟我也是其中之一,而是想说,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去做,都需要优质的人力,但是要想做成,可能绝大部分资源都得花在人力、智力上,当没有这个资源投入的时候,就会有问题,捐电脑的项目如果一半钱都花在电脑上,必然不可持续,捐食物的项目,就真的只出点食物,肯定要黄。

古人云“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了,柴米油盐不那么贵了,“当家”其实最贵。所以慈善永远是补充,锦上添花,真正的帮扶,还是我们现有的公共渠道,还是让穷人自立,这是正路。

user avatar

在占便宜面前提城市和素质是可笑的

有些国人再富都喜欢占便宜

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不愿意去占便宜

我们应该感到欣慰

起码冰箱还在

user avatar

用尿滋一遍

user avatar

在没有普及1美元炸鸡的前提下搞这种无人值守食物银行的都可以定义为境外势力。

我不是讽刺,搞这个的是不是因为房价高了就对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数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搞这个的被陈平老师忽悠拐了,以为2000人民币=3000美金,老百姓不缺肯德基了。

user avatar

KFC的点餐微信小程序做的非常棒,用户扫码领取,每个ID每天最多只能领一次,就可以了。

旁边有个引导员工,有些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员工负责教会(KFC的UI设计非常简洁,很容易学会)。

工信部不是要求软件商想办法解决老年人用APP的问题吗?

KFC再和微信、支付宝、美团等APP联手搞老年人APP快速普及教育,还能拿一块补贴。

多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应该看看观网的报道。

如此故意抹黑,很有可能是有跳反人士故意设局,引发对我们的恶意评论。更有可能是芳芳之流公知,拿了黑钱制造的新闻。

我们要相信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先进大都市,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如果出现,以环球时报胡锡进主编的描述为准。

user avatar

最早肯德基麦当劳的厕所,还有高铁、高铁火车站厕所有免费的卫生纸提供的时候,也有老头老太一卷卷的把卫生纸扯下来带回家。现在还有吗?严谨点说,现在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吗?

最早共享单车出现的时候,好多人砸坏共享单车的锁骑回家,或者自己买把锁把贡享单车锁起来,自己用的时候随时用。这种报道当年天天有。现在这种现象还多吗?

再往前追溯,什么刚有超市时候偷东西的,刚有城市绿化工程时候偷盆景的,这类例子举不甚举。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神文明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而进步的。当很多公共产品可以非常低的成本足量免费提供时,占小便宜的自然少了。用古人的话讲就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的精神文明已经在以看得见的速度进步,这是工业化造就的,是生产力不断发展造就的,是物质文明的逐渐发达带动的。

中国终将会成为一个强国,而中国人民也终将成长为匹配这个国家的大国公民。

不要总搞的好像中国人只在乎那一美元的炸鸡,我们从没忘记过星辰大海。

user avatar

遭老人哄抢,这个描述我真笑了。

老人如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在自己独家私人花园溜达,出个门司机车接车送,他能看得上免费食物?

换句话说,看得上这些食物的,那一个不是生活在重压之下的普通老头老太?

他们或许年轻时期苦过累过,看到免费食物就难以自我控制,多拿多占了。或许是想攒点零花散碎资金供子女买房买车。或许是单纯的有便宜不占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总之,愿意废老大鼻子劲去抢几个尚未过期的肯德基冻餐的,就非常符合“有食物需求”这个定义。

你摆出来就是让人吃的,更何况你还是肯德基这个品牌!中国有多少人月收入不足一千来着? 一千块能吃几次肯德基? 现在肯德基免费拿,却要说你们这么拿叫哄抢。

我可()你()的吧,谁没有老的那一天? 三十年后,老龄化狂潮难以阻止,说不定相当一部分知乎人上人也要沦落到睡大街、和AI抢开出租的地步。到时候自己去免费食物银行取个餐,也被指指点点,你能舒服吗?

当然,现在就996的人确实有资格评价,因为他们不一定有养老需求。

user avatar

吃白食不要成本啊?

花两块钱坐公交白拿吃喝我为嘛不干呢?回程换乘还免费呢

年纪大点,滴,学生卡!

再说了,我是去跳广场舞的,我跳饿了顺便拿点,回家也好给孙子做饭

而且我也不担心什么,我不担心吃白食的地段,吸引一帮低素质穷13,我去吃个白食,还得担心会不会被突突了

你把公交费提高点

你让jc少往那里巡逻几次

你让城管8小时工作

你让环卫外包不要996免得猝死,不去打扫这个肯德基周边的市容

把公共服务提升到美国档次,你再看,有几个老太婆敢去吃白食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民贫穷太久,富裕的时间太短了。一个人生在资源匮乏,必须品短缺,基本靠抢的年代,他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生长在富裕环境,上了年纪以后才变穷的人是不一样的。我在别的问题下回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嘱咐我们,不要哄抢外国人撒在地上的糖果,他们没安什么好心。有知友不相信,轻蔑地说,你编都不会编。这些哄抢食品的人,我相信他们的童年,有比我更不堪回首的经历。谢天谢地,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但希望不论是否经历过,都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这一切真的曾经发生。并且用我们最大的努力,保证它不再重演。为我们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全人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