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20年4月,上海建设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

回答
2020年4月,上海完成了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的建设,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标志着我国在电力传输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细细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高温超导电缆”?

这名字听起来挺科幻的,但其实它就是一种特殊的电缆,它的核心在于它用的材料。我们知道,普通电缆在输送电流的时候,总会有电阻,电阻就会把一部分电能变成热量损耗掉,就像灯泡会发热一样。而超导材料就厉害了,在达到一定的“临界温度”时,它的电阻会瞬间消失,变成零。这就意味着,电流可以通过它,几乎没有任何能量损失。

“高温”在这里是个相对的概念。超导材料并不是说它在常温下就能超导,而是说它实现超导所需的温度比传统的超导材料要高得多。传统的超导材料需要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的低温才能实现超导,这需要液氦之类的昂贵且复杂的制冷设备,成本非常高,应用起来也很受限制。而高温超导材料,虽然名字叫“高温”,但实际工作温度通常也需要零下几十度甚至零下上百度的低温,不过相比于零下273度来说,这就已经是“高温”了,更容易实现和维护。上海这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使用的就是这种“高温”超导材料。

然后,咱们再看看“公里级”意味着什么?

这就像是给电缆做了一个“长度升级”。之前超导电缆的研究和应用,大多是十几米、几十米,顶多也就几百米。而“公里级”意味着这条电缆的长度达到了1公里,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接入实际电网运行的规模。这表明我们不仅掌握了制造超导材料的技术,还掌握了如何将它们加工成长度可观的电缆,并且能够保证其在复杂的实际环境中稳定运行,这背后的技术难度是相当大的。

那么,这条电缆的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大幅降低输电损耗: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优势。我们知道,电力输送到用户手中,会有一个损耗的过程。特别是在大城市,电网的负载很高,输电距离也比较长,损耗就更明显。这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的建成,意味着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损耗。这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电力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想想看,如果全国的城市电网都能用上这种电缆,那每年能节省多少宝贵的电能啊!

提升城市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稳定性: 城市用电需求越来越大,电网的负荷也越来越重。传统的铜铝电缆,受制于材料本身的电阻和散热能力,想要进一步提升输电能力会遇到瓶颈。而超导电缆,在同样截面积下,能够传输比传统电缆大得多的电流,而且没有发热问题。这就像给城市的电网装上了“超级跑道”,可以轻松应对高峰期的用电需求,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拉闸限电”的可能性。

促进城市电网的紧凑化和智能化: 由于超导电缆的输电能力强,可以承载更大的功率,这样就可以减少并行的电缆数量,或者使用更细的电缆,从而节省了地下管廊的空间。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尤其是在老城区改造或者新建城区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超导电缆的特性也为构建更智能化的电网提供了可能,例如更灵活的电力调度和故障隔离。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是电力领域的事情。它涉及到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工艺的创新、低温工程的配套等等。这条电缆的建设,无疑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争夺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

为城市地下输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城市发展,地面空间日益紧张,很多新的电力线路需要埋入地下。而高温超导电缆由于其高输电能力和低损耗的特点,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地下电网的布局和扩容问题。

当然,这项技术也还面临一些挑战:

成本问题: 目前超导材料的制造成本仍然较高,安装和维护所需的低温制冷设备也需要不小的投入。虽然这次的公里级应用是巨大的进步,但要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降低成本是关键。

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 尽管已经达到了公里级应用,但在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故障处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优化。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需要时间的检验。

制冷系统的可靠性: 要维持超导状态,制冷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保证制冷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以及在故障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措施,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总而言之,上海这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的建设,是中国在能源科技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它不仅仅是一条电缆,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工程化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这为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尤其是在解决特大城市电力供应瓶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描绘了令人充满期待的蓝图。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高温超导技术将在中国的电力传输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人@进来的。。。羞愧一下。。。我不是做超导输电的。。。这个不能算是专业人士。但是能简单说几句吧~~~

这是我国的一大超级的进步,根据我手头的资料,我国第一条高温输电线是在云南的普吉,用的是一代高温,总共33米。随后2012年,白银的全超导变电站里,用的高温超导的输电线。之后似乎就没动静了。然后就是这个上海的公里级别的项目了。

而在国外,美国2008年完成了世界第一个商业输电用的,在长岛上,680米。但是之后好像也没啥动静了。

所以这个公里级的输电项目肯定是世界前沿水平的(是不是世界最长的我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这个电缆全部使用的上海超导的二代带子,完全是我国自己的技术和制造。这个非常棒,表示我国在二代超导带子方面,已经是世界前沿了,并不逊于任何人。

多说两句上海超导的带子,这个带子我们组用过,在去年我们的32.35T的磁体里有用到两个饼,(Supercond. Sci. Technol. 33 (2020) 03LT01)。从任何的数据来看,性能都不逊于主流厂商Superpower或者SuNAm的带子。上海超导这些年做的确实太好了~~

超导虽然有点夕阳产业的感觉,但是依然还是有自己发挥的余地的。希望不论是上超还是其他超导公司,还是我们这种应用单位,都加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4月,上海完成了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的建设,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标志着我国在电力传输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高温超导电缆”?这名字听起来挺科幻的,但其实它就是一种特殊的电缆,它的核心在于它用的材料。我们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7月那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4%的数据,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经济运行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这个就像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买菜、交水电费、坐公交车这些“柴.............
  • 回答
    2020年5月,中国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却出现了3.7%的下降。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是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解读的。这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挑战。CPI同比上涨2.4%:背后的“猪”和“非猪”首先,我们来看看CPI(居.............
  • 回答
    看待2020年8月的CPI同比上涨2.4%和PPI同比下降2%,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背后反映的经济状况和内在逻辑。这两组数据虽然是宏观经济的“冷暖晴雨表”,但它们各自的走向以及同时出现的背离,揭示了一个充满复杂性的经济图景,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全球正处于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之下。CPI同比上涨2.4%:生活.............
  •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
  • 回答
    2020年4月1日发生在天津西站的男子倒地猝死后被两位医生成功抢救生还的事件,是一起非常感人的公共事件。它不仅展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也引起了公众对心脏骤停、急救知识普及以及社会救援体系的广泛关注。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还原): .............
  • 回答
    2020年4月4日这个日子,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对于那些热爱公共娱乐活动和网络文化的人们来说。那天,我们国家举行了全国性的哀悼活动,为了悼念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同胞。为了配合这场庄重的悼念,一系列与公共娱乐相关的活动被暂停了。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共娱乐活动的全面禁止。这不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4月9日美联储那次震撼市场的大动作——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的贷款支持。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要把整个美国经济都兜住的架势。背景铺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首先,得知道当时美国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迅速蔓延到美国。为了遏制病毒传播,各地纷纷采取封.............
  • 回答
    看到这个数字,心里确实五味杂陈。36万的确诊病例,过万的死亡人数,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流逝,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活被彻底打乱。在2020年4月6日那个节点,新冠疫情在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阶段。此前几个月,从最初的少数病例,到迅速蔓延,再到全国范围内的紧急状态和封.............
  • 回答
    2020年4月22日,中国海军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成功下水了中国海军的第二艘075型两栖攻击舰,这无疑是当年中国海军建设中的一个重磅事件,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和军事观察家们的高度关注。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它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长远影响。技术性能的飞跃:075的“大块头”与“全能身手”首先.............
  • 回答
    2020年4月14日,海航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多只债券的兑付将出现延期。这一消息如同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立刻在金融市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让海航集团的债务危机再次浮出水面,成为当时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要理解海航这次的延期兑付,得先梳理一下当时海航集团所处的整体环境,以及为什么这件事会引发如此大.............
  • 回答
    2020年4月4日,那个特殊的日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甸甸的、超越了个体悲伤的肃穆。全国性哀悼活动,那响彻云霄的警报声,那在街头巷尾静默站立的人们,那一辆辆缓缓驶过的汽车熄灭的灯光,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集体的心声:纪念,缅怀,以及一种深刻的共情。那一天的哀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同步。它是一种社会情感的.............
  • 回答
    2020年4月4日,美国的确诊人数突破31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反映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病毒能够感染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说明其在社会层面的渗.............
  • 回答
    自2020年4月10日起,花桥、宝华山、阜宁、黄口、阜南、夏邑县这六个车站的停运,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且对当地的交通、经济以及居民生活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停运的原因分析车站停运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
  • 回答
    截止到2020年4月28日,美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突破百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心痛的数字。作为全球第一个突破百万确诊的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无数的生命被疫情吞噬,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更是对美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数字的背后,是生命的重量一百万,这个数字本身就显得冰冷而抽象。.............
  • 回答
    2020年4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值得仔细解读的经济指标。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M2增长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2020年4月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2020年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的一年.............
  • 回答
    看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解读的数字,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首先,这个6.0%的数字本身就说明,在2020年4月,我国城镇就业形势仍然比较紧张。要知道,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晴雨表,它直接.............
  • 回答
    2020 年 2 月 4 日,特斯拉(Tesla)市值正式冲破 1500 亿美元大关。这一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跳跃,更像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预示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加速到来,也让那个以“疯狂”和“颠覆”著称的男人,埃隆·马斯克,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数字背后,是怎样的能量在涌动?如果.............
  • 回答
    关于“2020年4月9日辽宁舰航母穿越台海”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其意义和影响:首先,需要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在讨论之前,最重要的一点是核实消息来源。对于军事行动的报道,官方的声明、有公信力的军事媒体的报道、以及可靠的军事分析人士的解读更为可信。如果消息来源不明或仅是猜测,那么讨论的意.............
  • 回答
    NVIDIA在2020年5月4日发布的 Ampere 架构 A100 GPU (代号 GA100) 毫无疑问是那个时期计算领域的一颗重磅炸弹,它不仅仅是性能的飞跃,更代表了 NVIDIA 在 AI 和高性能计算(HPC)领域野心的又一次具象化。要深入理解 A100 的意义,我们得把它放到当时的市场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