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0 年 4 月 2日 瑞幸咖啡因伪造收入,盘前暴跌 90%?

回答
2020 年 4 月 2 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的股价经历了令人震惊的崩盘,盘前暴跌约 90%。这一事件是由于公司承认伪造了其部分财务数据,尤其是销售收入。这起事件的发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调查。

以下是对瑞幸咖啡伪造收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高速增长的神话: 瑞幸咖啡在成立之初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挑战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其采用的“烧钱”模式,通过大量的补贴、优惠券和门店扩张,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种高速增长掩盖了其潜在的财务问题,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
做空机构的指控: 在事件发生前几个月,美国做空机构“匿名分析”(Muddy Waters)发布了一份长达 89 页的报告,指控瑞幸咖啡存在欺诈行为,包括虚报门店数量、虚报商品销量以及虚报广告收入等。报告指出,瑞幸咖啡的咖啡销售量被严重夸大,其门店的实际销售情况与公司公布的数据相去甚远。
内部调查与承认: 尽管瑞幸咖啡最初否认了这些指控,但随着事件的发酵,公司董事会启动了内部调查。2020 年 4 月 2 日,公司发布公告,承认在 2019 年第四季度至 2020 年第一季度期间,其首席运营官(COO)刘剑以及部分员工捏造了交易,将约 22 亿元人民币(约合 3.1 亿美元)的虚假销售收入加入公司账目。

事件的直接影响:

股价暴跌: 如前所述,在承认伪造收入后,瑞幸咖啡的股价在 NASDAQ 交易所盘前交易中暴跌约 90%,从之前的近 30 美元跌至 6 美元以下。虽然在正式开盘后股价有所回升,但整体跌幅依然惊人,市值蒸发巨大。
信誉崩塌: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造假是最严重的违规行为之一。瑞幸咖啡的这一举动彻底摧毁了其在投资者和公众心目中的信誉。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和公司运营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
法律与监管风险: 瑞幸咖啡面临着来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中国监管机构的调查。公司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禁售股票等一系列法律和监管后果。其在美国上市的资格也受到了质疑。
供应链与合作方受影响: 供应商、加盟商、员工等都因公司的信誉危机和财务困境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深层原因与教训:

对“增长至上”的过度追求: 瑞幸咖啡的案例暴露了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一些公司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和吸引投资,不惜牺牲诚信和合规。这种“增长至上”的文化往往是滋生欺诈的温床。
公司治理的缺陷: 公司内部的控制机制未能有效阻止财务造假行为,说明其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缺乏独立的董事会监督、内部审计的失效以及员工的失职都为欺诈行为提供了可能。
资本市场的“泡沫”与审慎: 瑞幸咖啡的事件也提醒了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于那些增长过快、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但估值过高的公司,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能仅仅被营销和故事所迷惑,而忽略了对公司基本面和财务状况的深入分析。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真实性: 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是资本市场健康运作的基石。任何形式的财务造假都会严重损害市场的信心和效率。
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发展阶段如何,合规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法律法规的底线不容触碰。

后续发展与反思:

退市与重组: 瑞幸咖啡最终被从纳斯达克交易所摘牌。公司在经历了一系列重组、更换管理层后,试图重塑品牌形象并恢复运营。
中国的监管加强: 这一事件也促使中国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
对其他公司的警示: 瑞幸咖啡的案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促使其他上市公司更加重视财务合规和公司治理,避免重蹈覆辙。

总结来说,瑞幸咖啡因伪造收入而导致的股价暴跌,是一起典型的资本市场欺诈案例。它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逐利和追求增长的压力下,企业可能出现的诚信危机和公司治理漏洞。这一事件不仅给瑞幸咖啡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对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以及企业自身的合规经营敲响了警钟。其教训是深刻而持久的,强调了诚信、透明和扎实的商业模式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一个笑话,一个连北京的(di1)哥们都早就清楚,却等了这么久,才在美国实现的笑话。


回答大致看了一下,大多说得很充分了。这种事儿,依照美国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相关法律法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怎么罚,就怎么罚;其中的那些造局者们,被罚得倾家荡产,最终在美国牢底坐穿,也是喜闻乐见的,只是无奈没有引渡条例。而我私心的期待是,类似的这种人,仅是在国内市场玩儿,也能被罚得倾家荡产,牢底坐穿。


但对什么美元基金,中概股之类的影响,可以有关注,但没必要想多。资本市场有情绪,一级二级都有。但在机构高度参与的闭环环境下,情绪的作用很有限。或者说,平行和其他领域其他情形比,资本市场是最情绪中立的了。再出个中国概念的明星企业,哪怕不是走踏踏实实的技术+优质现金流+分红路线,而是依然在合理地找风口+炒概念+画大饼路线,只要能说圆,哪怕昨天刚骂完娘了,今天依然会给你一副标准商业扑克脸。没人跟钱过不去。

一级市场参与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差,不大,甚至小到不存在(因为很可能本就是共谋的一群人)。而在LP比较稳定成熟的环境下,企业/GP和LP之间的信息差,都很可能非常有限。而且,中国也好美国也罢,立法逻辑基本上都是类似,“二级市场要保护散户,一级市场权责自负”。于是,如果一级市场存在巨大的信息差,结果投资机构受损,法律层面的事后诉讼是一回事儿,但商业逻辑层面,责任指向投资机构尽调不专业不彻底,才是第一直觉。

至于二级市场,看是在哪里。美股就还好,机构多,散户少,机构也不是清水白菜,不论是专业技术,还是职业嗅觉,还是一肚子坏水儿,相比花街那些大卖方的孙子们,只高不低。于是,类似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性质呢?给你三个选项:

1,企业做局,忽悠了一级市场投资者 + 二级市场基金

2,企业和一级市场投资者共谋,忽悠了二级市场基金

3,企业和一级市场投资者和二级市场基金共谋,指望等着谎言成真,结果企业和一级市场投资者绷不住,先翻脸不玩儿了,坑了二级市场基金,再找具体个人背锅(自然有背锅费,笑)

你猜是哪一个?(真的是猜,反正我是不知道答案)

若说有影响,影响的也只是,123这种局,再玩儿这么欢脱,会显得太丑陋,于是要收敛着点儿。

那么问题来了:“你”如果纯粹是个看客,你在乎这类“局”以后不好玩儿了么?

或者再给“你”几个选项好了。这类“局”,以后可能不好玩儿了,影响是:

1,中国的民族工业受损

2,中国的产业升级受损

3,中国的技术迭代受损

.............

N,与民族工业、产业升级、技术迭代...没半毛钱关系的“新”概念“新”消费创造家,即,造局割韭家们,以后造垃圾局骗钱,变得更困难了一丢丢。


最后一个层面,也是很多人提到的一点。对此,简单直接,点到为止:

在诸多情形下,都存在一个概念,叫做“完美受害者”,意思大家都清楚,不再多言。

当世界的风潮已经明显全面转向,对“你”持有战略级恶意的对手,全天候比着放大镜来从你身上挑刺儿,以证实Ta对你的偏见和指责是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时候,“你”若真心在乎这种偏见和指责,就已经半身入套儿了;而“你”若竟然想要“体面地”消除这种偏见和指责,进而寄希望于自己做到完美,比完美更完美,让别人不但一眼看不到刺儿,而且拿着放大镜也看不到刺儿,甚至编都编不出刺儿的话......那你就是个大傻逼,纯种的。

“啊,正是人家拿着放大镜从咱身上挑刺儿的关键时刻,结果你就真的出现了一根刺儿,从而坐实了人家对咱真的全身都是刺儿的偏见,这实在是太糟糕了...”-->纯傻逼。

在这种设定下,你这只小白兔,不论带/不带帽子,大灰狼都会指责你为何要不带/带帽子。

唯一解只有一个,都懂的。


看至此处,千万别又头脑错乱,瞬间又变回东亚讨好型自省家了。

“三”中所述,和“一”、“二”中所述,有矛盾么?没矛盾。

每个人都该有更高的自我追求,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犯错要承担代价,要不断进行自我批评。这没错儿,永远没错儿。不但没错儿,而且是优质和靠谱的典型特征。(不靠谱或开始走向衰落的人或国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开始变得热衷甩锅,如......)

但这不是为了让明显以“完美受害者”的标准来对你进行战略级负面价值判断的家伙们高兴。

傻逼的不是“你”,而是他们。

而迎合傻逼的人,最傻逼。

user avatar

三天前,瑞幸的极虚看跌期权突然成交量暴增两万两千多手,每一手对应100股。也就是三天前,有人提前疯狂卖出220万股。


结合,这个报告是自爆的。之前扯皮那么久一本糊涂账,新成立一个委员会几天查清了。


换言之,公司吹牛演戏已经演不下去了,最后的价值就是自己决定暴跌的时机,用看跌期权爆赚一把。


摊牌了,我不演了。


内部已经放弃了演戏,用暴跌赚钱,可见公司价值早已归零,抄底的各位,有点逼数吗?

浑水这样做空都是借券长期做空的,因为期权有很高的时间损耗,除非你对时机非常了然。

执行价15是当时最低的执行价,所以回报率最高,今天这个期权的收益率是180倍。

我翻译翻译,什么叫他妈的惊喜,就是三天前有人知道这股票很短时间内要暴跌到几乎一文不值,赚了180倍,如果不是内幕交易,这择时我太服气了。


Update:

中国新修订的证券法赋予了中国证监会和公安司法机关“长臂管辖权”,瑞幸造假相关涉案人员同样可能要承担国内的违法责任。 ​​​

拍手称快!

希望法律能够严惩犯罪者,这保护的不仅仅是投资人,也保护了所有诚信营商去海外融资的中国企业。

千万不要“保护民族企业之光”。洋洋得意割了洋韭菜的人,幸好你们不是决策者,否则真是黯淡无光了。

做生意的本质是要互惠互利的,否则以后没人跟你做生意。割一把跑路,是断子绝孙的缺德事,当以为耻。

在海外舆论对中国非常不公的大环境下,更加要鄙视这些害群之马,他人有偏见是他人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立身要正。

user avatar

1、前人挖坑,后人补;

何况还是这么大一个坑,打的大家措手不及,

尤其是那些去年开始相信什么小鹿茶,什么新零售的二级市场基金们,

其中不乏一些

  • 业绩不错的,
  • 对中概股还算友好的,
  • 风格偏中长期的

好基金们,这下好,一下崩了,没给一点的反应余地;

这些基金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中概股的情绪你觉得会好吗?


2、之前以瑞幸为基金最大成就的几家VC/PE(大钲、愉悦)基金会很麻烦;

而且这种麻烦不仅仅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LP可不仅仅投他们一家基金,那么这些LP对待中国的VC和PE们会怎么想?


3、今天这么个大环境,全世界的疫情影响下,本来美元募集就会受到很大挑战;

再来这么一下子,要募资的美元基金的GP们是不是只能心里骂娘了?

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没有人能幸免于难。


4、更不用说那些准备去美国的公司,本来就因为疫情今年存在超级多不确定性,

你TMD又来这么一下,还怎么上?

这时候内心骂最狠的应该是那几家新茶饮的公司了,招谁惹谁了,赶上这么一出。


5、这个事情的影响可能还不仅限于此,瑞幸的新闻目前已经进入CNN的TOP10;

在满屏都是冠状病毒新闻的中间插了这么一个,什么感觉?

美国不会借题发挥,把“数据造假”这个事情的范围扩大化吗?


6、如果瑞幸在A股,我猜测那些分析师们可能会写诸如“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之类的说辞,然后再来一波割韭菜操作;

不得不承认,还是国内好啊……


7、不是,你们为什么疯狂艾特跟谁学啊?

嗯?我怎么看到还有人艾特拼多多的?

我什么都没说,都是你们艾特的……


8、我其实挺佩服瑞幸的管理层,也就是神州系这帮人的;

这次的事情我个人猜测应该是这样的,

2个月前浑水作报告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知道事情快包不住了;

(在那之前,公司业务早就作假许久了,烂到跟上……)


然后很多律师事务所提起集体诉讼,最近也正好快到期了,加上也快发财报了;

和他们合作多年的审计师估计也已经查出来有问题了,然后怎么办?

审计师帮你继续撒谎吗?傻吗?不知道要坐牢的吗?

那直接撂挑子吗?那直接就爆炸了,怎么办?

公司自爆吧,找个背锅的(也就是这次新闻的COO)。

兄弟们承诺帮你照顾好老婆孩子,你就安心的去吧……


9、面对这种事情,我只能用最阴谋论的方式去想;

比如反正是要爆了,那就最差的时候爆,我丝毫不怀疑管理层就是这么想的。

就这,还有很多人抄底呢,贼佩服!!

A股玩多了吧?什么都敢弄……


10、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了,下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