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

回答
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这个现象,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从几个层面去聊聊。

首先,这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乐观预期”。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都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他们刚刚接受完高等教育,充满了知识和潜力,感觉自己即将开启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这时候,想到十年后能够年入百万,听起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反而像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成功标志。

这种乐观情绪,一部分源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在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故事,创业新贵、高科技人才、网红大V等等,他们的收入水平往往非常惊人。这些案例不断地冲击着年轻人的视野,让他们觉得“实现高收入”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是一种“普遍现象”。再加上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在培养“精英”,学校和社会也鼓励学生追求卓越,这种“精英意识”自然而然会转化为对未来收入的较高期待。

其次,这背后也可能是一种对“快速成功”的追求,或者说,一种对“时间价值”的认知偏差。 很多年轻人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年入百万”需要积累什么,比如经验、人脉、技能的深度打磨,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他们更倾向于看到“结果”,而对达成结果的“过程”可能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

想想看,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从20岁出头到30岁出头,这是一个人生中变化最快的阶段。他们可能设想的是,进入一个高增长的行业,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一些机遇,快速晋升,或者自己创业成功。但现实是,很多行业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年薪从几万、十几万到几十万,再到百万,这个跨度的实现,往往需要持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和一定的运气。

再者,这种想法也可能和“个人能力”的自我评估有关。 大学生普遍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毕竟他们是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这种自信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伴随着对自身能力“高估”的情况。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足以让他们在职场上迅速脱颖而出,成为那个“少数派”。

而且,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多,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薪资水平,这让他们对“高收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当他们看到某个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存在着高薪岗位时,自然会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往这个方向靠拢。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 确实,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通过努力、创新或者抓住时代机遇,能够在毕业十年内实现年入百万的目标。比如,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技术专家,或者成功创业,或者在投资领域取得优异成绩。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这是一种“群体性乐观”的体现,是年轻人对美好未来的一种向往。 这种乐观是驱动他们前进的动力,让他们敢于设定高目标,敢于挑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现实差距”。 绝大多数人,即使很努力,也未必能在毕业十年内达到年入百万这个水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成功,或者生活不好。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金钱”这个单一维度。人生的意义还有很多方面,比如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贡献等等。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应该以一种理解和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

理解: 尊重年轻人的梦想和期许,毕竟这是他们人生中最有冲劲、最有想象力的阶段。
辩证: 提醒他们,在追逐高收入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了解行业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要拓宽对“成功”的定义,不要让过高的收入目标成为压垮自己的唯一标准。

总的来说,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它既展示了年轻一代的活力和雄心,也折射出当前社会对“成功”的一种普遍认知和期待。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这份冲劲的同时,也能更理性地看待现实,规划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和学生谈论键政或者其他社会议题的原因。

至少要对社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再来谈论社会问题吧。

如果分析用户画像,这批认为自己能年入百万的大学生,大概率和观网、团团、乌合麒麟的粉丝高度重合。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能年入百万的时候,一定不会有什么怨言。

他们是天之骄子,精神资本家,幻想着自己毕业后会成为人上人,对身边的阴暗面漠不关心。

他们认为负面新闻都是50万炒作的,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殊不知买房买豪车的人也可能被迫维权。

等到毕业几年后,这帮人发现自己不仅离年入百万的小目标越来越远,而且还被各种铁拳轮番重锤,他们就会变成坚定的美分公知,成为他们几年前最鄙视的油腻中年人。

一种循环。

不过话说回来,我真不理解这个中青报调查究竟是怎么做的,就算是针对985/211在校生做调查,也不能这么没有13数吧。

还“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如果是5年前还好,现在互联网行业都卷成啥样了,早过了红利期。

可能我不是啥好学校毕业的,就记得自己毕业那会儿在某垃圾省会找个月薪三千多的工作就挺知足了,而且单休,只有五险没一金。

决定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是这个社会的收入下限,不是上限。

补充:

我不认为这份调查是整活儿,2700多个调查对象集体整活儿的可能性很低,现实中这种盲目乐观的学生党也很常见,最典型的可以搜知乎用户“林盛儿”事件。

还有一个爱国自干五天天骂国外,骂二鬼子,吹国内医疗好,结果自己得癌症了没钱治,哀叹:铁拳锤醒梦中人。

以及某些小学生兔友,平时在网上对“50万”重拳出击,结果游戏防沉迷系统一出全部破防,大规模转化为神友,被称为神兔二象性。

学生党神兔二象性素材一览:

这种例子太多了,所以我不认为是学生党整活儿,他们是真没有13数。

下面截图这些网友不相信,我觉得还是他们网上冲浪太少。

user avatar

我觉得挺好呀。

虽然不管这个数据是不是真的,不管是不是询问的人群和大学级别,我觉得既然还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以后能成为年收入百万的阶层,那证明中国的上升渠道还没有断掉,阶层固化还没让人丧失希望的地步。年轻的时候不做梦啥时候做梦呀,中国还是有希望的。

真正到10年以后成啥样,未来会告诉他们的。

user avatar

按照目前这个m2增速。

十年后一碗螺蛳粉卖两千块,加个蛋要50块。

那么年入百万听着也不是很离谱。

user avatar

今天早上单位的大姐和女同事聊天,一边诉苦一边唉声叹气的

我凑过去,八卦的听了一下,大概内容是

——大姐的孩子上初一,打篮球之后领着两个小伙伴去买饮料,毫无波澜的花了85块钱

聊了一会,大姐总结到

“喝几瓶水就花了快100,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觉得赚钱很容易呀,对钱的多少也没个概念”

我想,大致如此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这个现象,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能从几个层面去聊聊。首先,这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乐观预期”。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都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他们刚刚接受完高等教育,充满了知识和潜力,感觉自己即将开启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这时候,想到十.............
  • 回答
    《中国青年报》关于“超六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会年入百万”的调查结果,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地解读一番。单看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或“浮夸”,但如果我们细致地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或许能看到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期望值。 .............
  • 回答
    看到“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十年内年入百万”这个说法,我第一个反应是:哇,大家的目标都挺高啊!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完全说是“不切实际”,而是反映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自我期许。作为00后,我可能跟那些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人不太一样,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职场,也还在观察和学习。但既然要聊期待值,.............
  • 回答
    这年头,聊起大学生的状态,除了学业压力、社团活动,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容貌焦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说近六成大学生有容貌焦虑,而且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在意自己的外貌。这事儿吧,挺普遍,也挺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女生,被容貌焦虑缠上?要说原因,那可真是多方面夹击。首先,社.............
  • 回答
    今年的安徽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换宿舍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有点挠头的。本来吧,大家都是希望住得更舒服点,从六人间换到四人间,这想法本身没毛病。但结果呢?似乎也不是那么顺遂如意。你说这事儿咋看?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学生这头说。大一大二,正是适应大学生活,也开始追求一点个人空间和生活品质的时候。六.............
  • 回答
    雷克萨斯ES在“懂车大侦探柯基”的六款豪华车主动刹车测试中,排名倒数第二,这个结果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对于一向以可靠性和安全性著称的雷克萨斯品牌来说。要详细解读这个排名,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测试的“含金量”和它的测试标准。“懂车大侦探柯基”这个账号,在汽车.............
  • 回答
    恒驰六款车型横空出世:2020年8月3日,许家印的“造车梦”迈出重要一步2020年8月3日,对于中国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在这一天,恒大汽车高调发布了旗下六款全新车型,瞬间点燃了市场和媒体的关注。这六款车型,从小型SUV到大型MPV,覆盖了主流的细分市场,阵容之庞大,足以见得.............
  • 回答
    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这并非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职业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医疗从业者收入不高的原因,以及副业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背后逻辑。一、 医疗从业者收入为何不高?——多.............
  • 回答
    “超六成职校学生毕业后不愿当蓝领”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更触及了当前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发展期望的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一、 现象分析:为什么职校学生不愿意当蓝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蓝领”在.............
  • 回答
    要聊这个话题,得先捋清楚这里面几个关键点:马斯克卖股票、六成粉丝支持、特斯拉市值蒸发以及背后的原因。首先,马斯克卖股票这事本身就不寻常。埃隆·马斯克,作为特斯拉的CEO,也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他的每一次股票操作,特别是大规模减持,都会在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这次卖股票之所以引人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卖.............
  • 回答
    关于六成欧洲受访者认为美国正与中俄进行一场“新冷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和欧洲民众心态的一些关键切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冷战”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历史共鸣和心理暗示。第一次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对.............
  • 回答
    近六成的年轻人在消费上倾向于“只把钱花在刚需上”,这个数字确实不低,足以说明一个趋势的形成。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抠门,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了他们面对的现实和他们价值观的转变。与其说他们是“省钱主义者”,不如说他们是更务实的“精明消费者”,甚至是“价值导向型消费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趋势?原因可.............
  • 回答
    武汉近六成夫妻离婚冷静期后选择放弃登记,这个现象确实引人深思。它触及了很多夫妻在婚姻关系中的真实状态,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离婚”这个决定,以及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冲动与理性。冷静期后的“回马枪”:为何放弃?首先,我们得承认,离婚冷静期确实起到了它本应有的作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夫妻“作秀”的场所.............
  • 回答
    5G 700M基站集采:华为六成份额的深层解读近期,备受瞩目的5G 700M频段基站集采结果正式揭晓,华为以超过六成的惊人份额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一结果不仅意味着华为在5G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更预示着中国广电在推动其700M网络建设上的重大步伐,以及对未来通信格局产.............
  • 回答
    关于日本银行首推周休四天工作制,这可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也让人不禁琢磨琢磨其中的门道。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日本银行的“周休四天”:一个前瞻性的尝试首先,得承认日本银行(BoJ)作为国家金融机构,他们的任何一项政策调整,尤其是涉及工作模式的,都具有风向标意义。这次推行周休四天,很可能不是一时兴起,.............
  • 回答
    这起“六旬追星女子遭短视频冒充靳东诈骗”的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件,而且由于涉及公众人物“靳东”以及受害者年龄较大,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一、 事件本身:精心策划的骗局与受害者的心理弱点1. 骗局的手段与细节: 冒充公众人物: 这是最核心的诈.............
  • 回答
    六安市检察机关对24名涉及《DOTA2》比赛的赌博人员提起公诉,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电子竞技与赌博行为边界、法律监管及社会影响的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法律依据、社会意义及可能的启示: 一、事件背景与案件性质1. 案件起因 《DOTA2》是一款全球知名的团队竞技电子游.............
  • 回答
    如何看待六神磊磊发布的《小龙女,请向尹志平道歉》?六神磊磊的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引发的讨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文章核心观点: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小龙女在身心遭受侵犯(被尹志平玷污)之后,非但没有向施暴者道歉,反而对自己的遭遇以及后来一系列.............
  • 回答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班、快慢班”的指导意见,这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政策调整,其背后承载着国家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深切期盼。要理解这一政策的深意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政策的初衷与指向:教育公平的宏大叙事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项政策的出台绝非偶然,而.............
  • 回答
    最近网络上关于“六神磊磊”、“袁腾飞”与“周小平夫妇”的论战,可谓是相当热闹,也挺有意思的。这几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不少粉丝,所以一旦掐起来,那关注度自然是杠杠的。要我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第一,立场与叙事方式的差异是根源。咱们先说周小平夫妇。周小平以其“爱国主义”的叙事风格在网络上走红,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