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就改名叫实验班
本来就理所应当的事,却反对者众,真是咄咄怪事。
当年我的高中都没有分重点班,也不影响高手的好成绩,中等生的进步,学习靠后的同学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之下,好歹也能间歇性坚持,大家其乐融融。
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班级容得下各种层次的学生,生态均衡即可。吃不饱的老师自然有对策,吃不饱的班内都可以解决,同学互助是人与人的应有之意。
至于说义教阶段有关班级间能力分组的研究,学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成果,摘录给大家。
虽然班级间能力分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 研究者发现,虽然分到高能力组的学生有一点进步,但是分到低能力组的学生却有所退步 。
为什么班级间能力分组的效果不明显呢?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能力分组的首要目的是缩小学生成绩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以便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但是,分组的依据通常都是标准化测验或者其他能力测验的分数 ,而不是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上的实际表现。所以 ,对某一特定科目而言,那些真正重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并未得到充分的考虑,因此最终也很难产生显著的效果 (Oakes, 1995)。
另外,将差生集中到一个班级,很少有正面的榜样, 因此不利于差生的发展 (Page, 1991)。
再者,教师通常不喜欢教差班,而且会或多或少、 或显或隐地表达出对学生的低期望(Weinstein, 1996)。研究发现,差班的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做很多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一些研究还发现,与优等班和中等班相比,差班的教学质量通常较低。 例如 ,与优等班教师相比, 差班教师教学缺乏热情和组织性 ,并且很少教授概念,更多的是教授事实性知识 (Gamoran, Nystrand, Berends, & LePore, 1995; Muskin, 1990ÿ Oakes, 1995; Raudenbush, Rowan, & Cheong, 1993).
混合能力班级以及非分轨班级的教学更像优等班和中等班的教学 (Goodlad, 1983ÿ Oakes, 1985), 而不像差班的教学。
分轨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让差班学生感觉受到某种侮辱。分到差班实际上在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 我没有能力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Oakes & Gution, 1995; Page, 1991)。
谢弗和奥莱克萨 (Schafer & Olexa, 1971) 曾经访谈过一位非大学预科班的女生。 该生说穿过走廊的时候,会将自己使用的普通班的课本翻过来, 怕别人看见了, 感觉没有面子。
分到差班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违反校纪、旷课、辍学 等行为 ( Goodlad. 1983ÿ Oakes, 1985; Rosenbaun, 1980) . 当然,学习基础较差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 ,但不是全部原因。正如前面访谈中所表明的,被分到差班的学生体验到自尊感的急剧丧失(Goodlad, 1983) 。
斯莱文和卡维特 (51a丫in & Karweit. 1982) 发现,在城区的小学中,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旷课率是8%; 当这些学生进入分轨制的中学后 。旷课率迅速升至26%, 而且旷课的学生主要是那些被分到差班去的学生。这种急剧的变化并不能全部归结为学生方面的问题。中学的分轨体系明显地让一部分学生形成这样的看法, 即学校对他们而言不再是一个值 得留恋的地方。
分轨制最大的隐患之一就是: 差班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而优等班的学生则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 Braddock及 Dawkins, 1993; Cooper, 1998; Dombusch, 1994).
即便不是这样, 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来说明分组在教育上是必要的。虽然教师个人在班级间能力分组方面很难有发言权,但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楚, 相关研究并不支持在各个年级水平进行分轨的做法,相反,应当尽可能避免分轨。
赞成与反对之前,请思考。
1、你是否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一定分在重点班?
2、义教阶段都不以公平优先,那什么时候以公平优先?
3、初中的起始阶段,以初中的知识点,学生间的差距到了分层教学的地步了吗?
4、一旦分了重点班,谁能保证普通班被一视同仁?
不过旧调重弹罢了,不过还是希望能够真正落地。
本人先后任教于初中部与高中部,经历了初中不分重点班到高中分实验班与平行班,对此深有体会。
在初中时,学校一直坚持平行分班。先按蛇形分配,然后班主任抓阄。
从生源上讲,各班比较平均。师资配备上采取老带新,弱带强的模式,也比较平均。特别是年级领导带头配备弱一点的老师,以及调皮一点的学生。
对于各班前二十名,年级在周六开展语数外三科兴趣班以培优(当然其实并不合规)。
在这种氛围下,年轻老师成长很快,每个班老师都有干劲。在班级里,生态平衡,一批入学中等的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带领下进步很大。当然也有调皮的学生,但是改变不了大气候,大多止步于调皮,本质还是好的。
到了高中,生源分重点,师资也优先保障。那么理论上的因材施教就变成了贫富悬殊,平行班就是个鸡肋的存在,如果不幸摊上几个躺平的老师,那么就只能摸石头过河了。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初中的一位老前辈抱怨学校为什么不办重点班。我当时心想,如果领导没有定力,办了重点班。那么刚参加工作年轻人大概是没有可能带的。还有就是,学生进重点班的标准又是什么?
综上:
严查打着分层施教的旗号办重点班,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政治正确,毁人不倦。结果是:头部同学,觉得没劲;尾部同学,跟不上。
这话题从我上初中那会就有文件规定了
结果就是重点班这个说法确实没了
只是初中的时候不知道为啥就是有两个班平均分高出别的班一大截,每次平均分排名,第二名领先第三名的优势远高于第三领先第十(我们当时一个年级十个班)
或许真的是老师教得好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