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四部门发文明确中小学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会有什么影响?

回答
四部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园内不得设置小卖部、超市”,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在中小学校园管理和学生生活消费方面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考量:

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出发点

这项政策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考量,旨在解决当前中小学校园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保障学生健康与饮食安全是核心:
不良食品的泛滥: 校内小卖部和超市往往销售高糖、高油、高盐的零食、饮料,这些食品营养价值低,长期摄入容易导致学生肥胖、龋齿、注意力不集中等健康问题。
食品安全隐患: 尽管有监管,但校内小卖部在进货渠道、储存条件、销售规范等方面可能存在疏漏,给学生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引导健康饮食观念: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饮食习惯的责任,而不是提供不利于健康的消费选择。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减少商业化干扰: 校内商业活动的存在,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重心从学习转移到消费上,不利于专注学习。
维护校园秩序: 小卖部可能带来人流聚集、卫生问题等,对校园秩序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促进校园周边环境的优化:
规范校外经营: 通过限制校内小卖部,可能促使更多学生在校外消费,进而引导社会力量规范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行为,提升其健康度和安全性。
支持校园周边健康业态发展: 如果政策能够有效引导,可以促进校园周边出现更多提供健康餐点、饮品的经营者。

落实国家健康战略: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健康,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这项政策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具体举措。

二、 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相关产业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 对学校的影响:

管理上的调整:
空间利用的重新规划: 学校需要重新规划原小卖部、超市的空间,可能用于教室、活动室、阅览室等与教育教学更相关的用途。
服务模式的转变: 学校需要探索新的服务学生的方式,例如在课间提供饮用水、健康零食的替代方案等。
财务收入的减少: 对于一些依赖小卖部收入作为补充办学经费的学校,可能会面临财务压力。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创收或经费申请渠道。
师生互动新方式: 部分教师可能通过小卖部与学生有非正式的交流,政策实施后,需要寻找其他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管理上的挑战:
“隐形”小卖部的出现: 学校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变相的小卖部经营,例如教师私下售卖零食、班级集体采购等。
学生解渴、充饥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的饮水和简餐需求如何解决,需要学校妥善安排。

2. 对学生的影响:

健康饮食的改善:
减少不健康零食摄入: 学生接触高糖、高油、高盐零食的机会减少,有助于改善其饮食结构,预防肥胖等健康问题。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长远来看,学生更可能养成选择健康食品的习惯。

消费习惯的改变:
从校内转向校外: 学生购买零食、饮料的需求将部分转移到校外,需要家长加强对学生校外消费的引导和监管。
对零食的渴望可能转移: 如果学校不提供替代品,部分学生可能会寻求其他方式获取零食,例如通过家长带入校园。

便利性下降:
课间补给不便: 对于一些忘记带水或需要快速补充能量的学生来说,校内小卖部提供了便利。政策实施后,这一便利性将消失。

经济上的影响:
部分学生可能面临更大开销: 如果校外商店价格高于校内,或者学生需要家长额外提供零花钱,可能会增加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

3. 对家长的影响:

对孩子健康饮食的担忧缓解: 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孩子在校内购买不健康食品,对孩子健康成长更有信心。
需要承担更多引导和准备责任:
加强饮食教育: 家长需要在家中加强对孩子健康饮食的教育和引导。
准备健康零食和饮用水: 家长可能需要为孩子准备更健康的零食和充足的饮用水带入学校。
关注校外消费: 需要引导孩子在校外消费时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

4. 对校园周边商业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
市场需求增加: 校园周边的食品店、便利店等可能会迎来更多的学生消费者,其营业额可能有所增加。
转型升级的压力: 为了吸引学生,校外商家需要提升食品的健康度和安全性,提供更多优质的健康食品选项,而非仅仅依赖传统零食。
规范经营的重要性凸显: 随着学生校外消费的增加,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法、合规、健康。

5. 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健康食品产业受益: 提供健康零食、饮品、简餐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可能会受益于政策的导向。
传统零食企业面临挑战: 依赖校园市场的传统高糖、高油零食企业可能需要调整产品策略,开发更符合健康趋势的新产品。

三、 潜在的讨论与思考

这项政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也伴随着一些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刀切”与精细化管理:
是否所有学校都适合“一刀切”的禁止?一些学校可能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健康食品供应体系。
能否允许学校在严格监管下,设置提供健康食品和饮水的服务点?例如,提供新鲜水果、酸奶、全麦面包、纯净水等。

替代性解决方案的落实:
学校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饮水和简餐需求?是否应该提供免费饮水点,并在特定时间提供营养餐?
是否应该鼓励学校建设更完善的食堂,提供更丰富、更健康的餐饮选择?

“一刀切”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地下”交易的风险: 如果学校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可能会滋生“地下”零食交易,甚至引来校外不法商贩。
学生“戒断反应”: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突然失去零食来源而产生不适,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心理疏导。

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评估:
如何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
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四、 总结

四部门发文明确中小学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是一项旨在保障学生健康、优化校园环境、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目的是将学校回归教育的本质,减少商业对校园的渗透,特别是对学生健康不利的商业行为。

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周边商业产生深远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它有望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国民体质。但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便利性下降、财务压力以及“地下”交易等潜在风险,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替代性解决方案,例如提供更优质的饮水设施、鼓励健康食品的校外经营,以及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教育。

总而言之,这项政策是一次积极的信号,预示着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高度重视。其最终效果取决于后续的落地执行细节、学校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又有一堆不读条例原文的...

四部门发的是指南,全名《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

这份指南只对想要拿下“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这块牌子的校方,才是硬性要求。如果不在乎,指南就是废纸。


估计督工狂喜。

很多孩子乱吃,很多家长乱喂,还有很多学校为了赚钱,乱卖。政府出面,以校园为抓手来规范健康饮食,多么社会化抚养。

而且明确打压高糖高盐高脂,规定运动时间和肉蛋奶,武德十分丰沛。

虽然我国之前也有“营养校园”等一系列的学校饮食管理措施,但总归太散。这次出指南,大概是想像建设重点学校一样纲举目张,把成熟经验从试点到全面推行。

这是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好吐槽的。


细看指南,规定得挺细的。现阶段想冲刺这块牌子的学校必定是猛龙过江:

一,证照齐全,没有食品安全前科;

二,孩子要上营养课,学校要有营养师(兼职也行),定期要做体检;

三,明厨亮灶,食材要可追溯,食品要留样;

四,餐具高温消毒,一人一份,不交叉不混用不密集聚餐;

五,高糖高盐高脂不能卖,含糖饮料和调味碳水零食不得打广告(零度健怡狂喜);

六,食谱和营养素要公示,每餐必须至少要有谷薯杂豆类、蔬菜水果类、水产畜禽蛋类、奶及大豆类(这里估计指的是豆奶)4大类里的3类;食品种类每天至少达12种,每周至少25种;尽量减少煎炸烹饪手段,自制饮料需标注含糖量;(靠,这是真的很健康)

七,每天至少1小时的阳光运动(就是必须室外),教室照明达标率必须100%,小学体测优良率至少80%;

八,还有消毒啊培训啊检疫啊巴拉巴拉。

由于不是强制,且校领导必须为主要责任人,所以我倒不是太担心总体的执行情况。学生咔嚓一拍,家长一举报,麻烦还是挺大的。


这不能算传统艺能一刀切,这是传统艺能“试点——反馈调整——逐步推广——再调整”。

这个过程必然会出很多烂事,但这就是改革,至少不能停下来。

中国青少年的营养状态还是比较费拉的:6岁以下超重肥胖率10%,6至17岁接近20%。此外,肉蛋奶摄入不足、膳食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还是大问题。

这个问题你甩给双职工996的父母解决(说好听点叫“市场解决”),那就有点没良心了;单靠校方解决,必然又会形成“只有少数名校才有好食堂”的恶性循环,最后还是便宜了学区房。

就是要政府介入,就是要强行摊牌指标要求每省每市每县都得整几个,就是要无视经济差距而只看人口,就是要和政绩挂钩。

不然你怎么逆市场自我调节的力量?

只有行政手段才能强行保障一部分资源去向资本不愿意去的地方,这就是逆周期调节。


损耗肯定有,食堂腐败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有了这些试点经验的积累,以后哪怕一堆破事,好歹有规可循可责可追。

总好过一边虚空吵吵,一边食堂给孩子吃“绝代双椒”(青椒炒红椒,我真吃过,算肉菜),一边小卖部里卖各种来路可疑的饼干辣条。

改革是痛苦且缓慢的,不要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user avatar

想起我高中的时候,因为小卖部,被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处主任联合约谈。

我在我们那边的一个四线城市的县城中学念书,因为县城的教学质量比市区好,但离家远,所以从初中开始就是住校。

对小卖部的印象就是——垄断、混乱、坏学生多。

高二的时候,好像是过生日还是什么原因,去小卖部买巧克力分给朋友吃,就那种德芙的一块一块的巧克力,然后买回来给同学分,打开一看,是那种很劣质的、颜色都不均匀、斑驳的巧克力。

一看就是假的啊。

然后我就找小卖部,人家肯定不认啊。

然后很气愤,第二天打电话给我们当地的日报社,举报新闻——小卖部卖假货,住校生出不去校门,只能默默承受。(只能说我当时也算一个小标题党)

人家日报社也很给力,当天就电话给我,然后第二天来学校采访我调查啥的。

约的第二天中午(因为上午要上课),结果上午的时候,数学物理全没上课,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是不是打电话给电视台还是报社了,举报学校的事情。

我就说对啊,因为小卖部卖假货不承认,我留着证据,还有一群同学可以作证。

当时我的班主任是年级部主任加教务处主任,政教主任是物理老师,于是,他们两个给我做工作,大致意思就是这件事学校会处理,就不要搞到新闻上去了。

我不肯,我就说你们有本事把我关在办公室,只要我能出门,采访我就要录。

然后他们俩就慌了,叫来了小卖部的老板还是什么人。

那人也是搞笑,进门还口气很大——就是两块巧克力嘛,我退给你,说着就摔了两百块到桌上。

我当时直接往办公室外面走,我说,我是要你这点钱?

然后班主任立马就说了几句那个老板,大致意思就是学生不是要你这个钱,他是要你道歉。

我说,我不是要道歉,我是要曝光。

然后办公室三个人哑口无言。

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很明显就是小卖部的老板和学校的这些人都是一伙的,毕竟全校几千学生,就一个小卖部,高中生下了课,零食雪糕饮料什么的总要买的,住校生出不了校门,只能在学校里消费。

所以08、09年的时候,那个小卖部的老板,宝马奔驰什么的好几辆——那是一个四线城市的县城。

后来中午和报社的记者见面,人家也尽职尽责,摄像机录音笔都带了。我就带他去小卖部看,然后我还想当场再买巧克力,结果小卖部的人说没了。

也不让他拿摄影机拍。

过了一会班主任几个就来了,然后把我又带回办公室,也不让记者拍啥的。然后我一个跟我一块说要举报的同学就陪那个记者溜了,我被领回办公室。

后面这个事自然是叫了我爸妈,我爸妈以不要耽误了课业,这个事别计较了为由劝说我。

可能当时也不坚定,觉得学校一帮领导啥的折腾我一天,也比较胆小,就有点松口。

我一松口,班主任就让小卖部的人赔偿,说你总要把钱退给他。

然后他说着有拿出那两百块。

然后我当时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可能觉得反正这个事闹不下去了,心里又气不过,就说,

我要500。(哈哈哈哈哈哈我现在回想怎么没要一千块啊!!)

然后我班主任也懵逼了一会,可能没想到我还有这一波操作,但是反应一会又赶紧跟那个老板说,你当然要赔500块啊,你快点。

然后我就拿了500块回了教室,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是英语课。

我回去以后,大家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这个是我一天没去上课,大家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来那500块干啥忘了,小卖部消停了一阵,学校说是整顿,但毕竟小卖部本身就和学校有关系,也没整顿咋样。

垄断的生意,还能怎么整。

后来毕业之后还去过那个小卖部一次,没什么变化,就是卖货的几个人换了,老板还是那个老板,想来那几年学校的学生更多,赚的更多把。


在我们那个小城市的县城中学,大多都是这样,学生关在学校里上课,每周几十一百块零花钱,吃饭在食堂,其他生活用品啥的如果不是每周爸妈送过来,基本就是自己去小卖部买。

肯定有人不满这种垄断,所以学校外面的小卖部也提供送货服务,就是你想买什么发短信过去,人家给你送进来,或者在围墙那里递进来。

能送进来的校外小卖部不多,据说要和门卫搞好关系才可以进,但因为可以送货上门,所以生意也格外好。

我们那个时候的现状就是这样,一个中学,学生是最大的GDP。

很久没回去了,据说现在学校重新发展改造,建了新的体育馆、新的教学楼,宿舍楼都翻新装了空调,实验楼的条件也好了。

就是不知道小卖部还在不在。

无意诋毁母校,我很感谢母校那几年,教学质量没的说,连续十几年都是全市第一,全省前十。我们班当时(实验班)所有人都是985或者211,北上广武加起来占到全班一半吧。

班里有些是城里的,有些是农村的孩子,但大家都在一起拼高考,没什么攀比,班风挺好,我觉得那段时间挺难忘的。

也不是死读书,我们当时全班有一个很厚的记录本,大家在备考的同时还会在那个上面写很多“不主流”的文章或者随笔,主要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好,总是鼓励我们思考,虽然她总说——我知道你们like实验班不重视语文,但是你们高考总要考的!

那个本子写了好多我们当时对未来和社会的稚嫩的思考,我们当时私底下还会经常传阅李敖、柏杨老师的书和文章。那本册子后来毕业的时候,几个同学找了出版社想印出来,但因为有些内容不允许刊印,我们还空了好几页空白作为提醒(他们当时叫做沉默的抗议)。

现在我电脑里还有那个封面

有机会再知乎上也发发我的文稿。

扯远了。

我只想说,中小学去掉小卖部是好事,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总觉得是垄断、劣质等代名词。

没了这部分,学校会更好。

user avatar

大概2014年左右,就有类似的政策开始施行。

就我看到的来说。

第一,学生有钱花不出去,很着急。

很多家长又不会关心学生,只能通过给钱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关心。

所以像我们这种寄宿学校,就滋生了很多二道贩子。

比如,走读生从校外带东西进来卖。

比如,某些老师带东西进来卖给学生。

比如,校外超市隔着栏杆卖东西。

比如……

第二,很多学校还在偷偷开超市。

不让在学校里,那就学校外,只留一个窗口对着学校。

不让卖垃圾食品,那就只卖面包卫生纸。

不让卖吃的,那就只卖文具玩具生活用品。

有人的不行,那就无人的。

实在不行,自动售卖机什么的,也不是新鲜玩意儿。

为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吧。

第三,文件下来了,却没有相应监管措施。

目测只是一个提醒性文件,

“你们太过分了,这事儿不能摆在台面上,都给我挪桌子底下去。”

就跟前几年的快播和东莞一样。

何况,这只是一个“指南”。

user avatar

当年我们衡中也是有小卖铺的…

user avatar

我念的是寄宿制学校。当时校方担心学生攀比,食堂采取包伙制,即每月交统一的费用,想咋吃咋吃(不包括每人一个的荤菜),在校内没有小卖部,家长会上三令五申不用给学生带零花钱。燃鹅,中学生长身体的时候,虽然学校食堂在当时的学校食堂当中很丰盛、很良心,但是下了晚自习很多人都会饿。解决之道,就是跑到一处设在院墙位置的厕所,踩着洗手池,够到厕所墙体上部的扁窗,窗外有一个小卖部……后来老板有了小灵通,接受电话订货。大家用校内的IC卡公话,让小卖部老板准备好货品,在校门冒充家长送补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保安被老板斡旋到位了,睁一眼闭一眼,传说烟酒也能买来。我是2000年入学,那时候有手机的土豪学生很少,班上有人带个MP3来,大家就惊为天人,对外联络靠校内IC卡公话。我的想法是,寄宿制学校还是建议保留小卖部,商品可以由校方与家长协商决定,出售不会伤害学生的商品,并接受家长监督。

user avatar

如果校门口有小卖部、有美食广场、有超市的话还好,要是没有的话,中学生可遭了罪了。

就拿我们初中来举例吧,我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中午校门口那是相当地热闹,米线、炸鸡柳、烧烤、麻辣烫、炸串、各种盒饭盖饭应有尽有,一到中午或者是晚自习之前的大课间,学校里里外外就跟节日派对一样,到处都是人,为了美食而狂欢。

学校食堂门可罗雀,不仅东西难吃,而且还小,还热,还挤。

而我们高中,门口就没那么多小吃,食堂则是高一高二食堂还行,高三换了一拨食堂管理者、厨师,然后饭菜就变得难以下咽了。

我们高三因为午饭的事没少受罪。有的人宁可跑到校外老远去吃很贵的小饭馆,中午那一小时几乎都浪费在路上了;还有的人中午就吃小卖部的面包和方便面、干脆面,也不吃学校食堂的垃圾饭菜。

而多年后的如今,我再去我初中门口溜达,发现街道上的摆摊都被肃清了,热火朝天的一条美食街现在冷清得让人难受。不知道小卖部还在不在,如果小卖部也没了,学生就只能从家里往学校带泡面了。

中小学的食堂普遍很拉胯,尤其青少年们都是对饭菜的口味有着很高需求的人,一般不会甘心吃那种猪食一般的东西。

但是学校里的小卖部,却是学校内很暖心的一道风景线。只要下课,总能看见小卖部里挤满了人,干脆面、比萨卷、蒜香青豆、辣条、威化饼、各种饮料,为学生带来数不尽的快乐。

而如果学校是寄宿制的,那超市和小卖部更是学生的命脉了。生活用品几乎每天都要补充,杯杯碗碗、拖鞋、小风扇、创可贴、打印、漫画海报啥的,虽然琐碎,却十分必要。

尤其夜晚出去游玩归来的时候,看到远处小卖部的灯光,浑身的疲惫和失落都被抖落掉了,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迎上心头。卖一瓶冰绿茶,一瓶青豆,回宿舍来两局三国杀,那叫一个惬意。

如果这些东西都没了,我不敢想象学生们会过怎样的日子,吃的饭不如猪食,买东西要去八里地之外,真要这样,那以后地处偏僻的学校可能招人都费劲了。

与其禁止学校开小卖部,不如大力整治下某些做猪食的学校食堂吧。

user avatar

这招叫用力过猛,就和碧血银针一样,把握不好力度,戳伤了很多学生心灵的高速公路。如果只是规定不得售卖垃圾食品,那完全可以,可是这一刀切下来,连吃个小冰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这种青春,不是我们要的性感的青春。


食堂菜有多难吃,读过书的人应该都有所体会,我国有两件事情是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变的,一个是台湾问题没有改变,另一个就是食堂菜的味道没有改变。吃了食堂菜,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想逃去小卖部找个安全的避风港,但是小卖部已经没了,不吃的话就饿肚子吧。


不过对于学校管理和上面管理是有帮助的,难吃的菜都吃的下去,那难读的书也可以读的下去,难住的宿舍也可以住的下去,难做的工作也可以干的下去,对于培养吃苦耐劳的打工人而言非常有必要。


如果说学校外面的小卖部可以出去买,也无所谓。或者学校学校外面有吃饭的地方也行,大不了大家凑点钱出去吃个快餐,从小就学会了工地搬砖工那一套,提升社交能力也不错。


可能这也是为了缓解父母压力吧,在家里做饭不要做太好吃,免得去了学校就吃不惯,挑食,能吃饱就行,现在就想吃好吃的,长大了想吃什么我想都不敢想。

食品管控非常需要,我们在外面喝的便宜奶茶里的珍珠可是淀粉和焦糖,这两种都是糖……喝多了是真的会肥,因此严格管理小卖部的商品的确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珍珠奶茶检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00553166866464768

视频搬运自抖音的注册化学工程师:化学罗曼史(ID:HXLMS),这是个真的化学工程师,专门做各类食物检测,非常实用,有什么吃的不放心去看看他的评测,你就可以判断要不要吃了。

user avatar

我支持

大家也知道校内的小卖部通常都有些什么东西,辣条、各种五毛零食,各种含糖饮料什么的,甚至偏一些的地区还可能有三无食品,食品安全和食品健康都无法保证,小孩子从小吃这些东西容易把口味养重,还有肥胖、龋齿等风险

这个举措可以有效减少五毛食品进校园,减少含糖饮料和各种高糖高盐小零食对孩子的危害


当然,杠精会说只是取消小卖部是杜绝不了的,小孩子总可以在校外买,你必须得从源头断绝巴拉巴拉

但不得不承认,只要校内买不到的话,会大大减少这类零食的消费频率

我认为这是好事情,值得称赞

user avatar

那……

学校伙食团那鸟样,你们啥时候管??

user avatar

任何事情发生改变的时候都要考虑到随之而来的问题,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取缔小卖部、超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附加问题,比如食堂的饭菜问题。

学生去小卖部和超市除了有馋零食之外,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食堂饭菜太难吃,我上学的时候就是,经常去小卖部买包方便面吃,因为食堂的饭菜简直“食不下咽”。

四部门发文取消小卖部和超市,理由是:

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
对含糖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零食进行广告宣传。

保护学生饮食安全,出发点绝对是好的,这毫无疑问,但是落脚点呢?

不能只盯着“小卖部卖的零食不健康”取消就完事了,要真正的明白学生的需求,切不可“因噎废食”,

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代表就是解决了问题,希望后续措施跟得上。

user avatar

好。

这就去租校门口的铺面,对内开个窗口嘛,多大点事儿。

话说,为了能让食堂多赚几个子儿,还真的是声势浩大呢

user avatar

校长、教务主任的亲戚们已经哭晕在厕所,对普通学生没多大影响,无非多跑几步路,要么锻炼下身体,要么懒的跑少花点钱。

利好学生父母的口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