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诗翰 老师说得错得挺多,因为曾经在新浪微博干过几年,有点忍不住了。毕竟要尊敬曾经的竞争对手吧。
1、当时腾讯微博跟新浪微博对垒的时候,运营 team 和拓展啥都不缺,新浪有一个 team 24 小时盯热点,腾讯微博也有。在拓展方面,腾讯的 GR 比微博更加强大,能拓展很多意想不到的人。所以根本不存在资源方面的差距。
2、运营策略方面,当时微博早期扶持起来一批「草根」博主,通过这个模式,大批草根博主在微博崛起。当时会有很多人看见普通人通过微博走红,吸引更多的人入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设用户的「私域流量」。捧红更多的草根博主的策略,以及在热点事件中快速拓展当事人的情况保留了下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来去之间的账号会转发一些不错的垂类博主。
3、运营主体方面,新浪微博擅长的是垂类运营,是比较早提出将各个用户的标签进行垂类划分的强运营社区。微博高峰的时候有接近 50 个垂类,各个垂类都做到有专门的运营在运营,运营中心有接近 200 + 人。后来无论是 QQ 看点、企鹅号、头条号、抖音和快手的垂类,都是按照微博的大垂类往下拆,附上图,标红的都是微博的各个垂类:
4、卢诗瀚老师会把腾讯看成一个整体,这点特别比较恐怖。腾讯这个业务之前归属「腾讯 OMG 网络媒体事业群」,也就是现在的「腾讯 PCG 事业群」(最准确的说法是 OMG 是 PCG 的核心组成部分,后面IEG也分出去了一部分)。而现在在做「视频号」的事业群是「微信事业群(WXG)」。虽然我也不看好「视频号」业务,但这两个事业群基本上可以看作两家独立的公司,一些业务合作需要通过内部走账来实现。
5、其实当时微博还有一个优势,拿到了http://weibo.com的域名,腾讯是 t.qq.com 。这个对新晋用户的影响非常大,新浪微博应该一直在强化微博这个概念,跟它的域名进行强绑定,这个时候玩家的心智基本上都被这个占据了。我觉得这个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打法。其次腾讯微博之前搞特别多的这种名人去入驻,但这些名人其实都是新浪微博的一个复读机,没有群众互动基础嘛。
6、Ios 5.0 发布的时候应该是内置了新浪微博,而没有内置腾讯微博,那个时候安卓机性能还不行,移动端这批用户基本上就是后面移动互联网的种子。
结论我也说一下:
并不是腾讯微博失败了,而是新浪微博成功了,当时拿着互联网最低工资的老新浪人成功了。现在字节跳动、快手、哔哩哔哩招垂类运营也喜欢招微博出来的,大部分有能力的老运营也不在微博了。
另一个维度从整个腾讯战略上来说,腾讯微博是成功了的。因为它给微信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拖住了新浪微博,所以就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当初腾讯微博去拖住新浪微博去打社交,这一仗给微信留时间的话,那其实格局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挺成功的
剩下的我慢慢更新吧,顺便我现在从微博走了,也不在腾讯上班。
新浪微博以后要一夹独大咯!
前排大佬分析的太专业了,其实我觉得腾讯微博做不起来最大的原因就是:绑架利用自己的用户资源,强行推广通讯录/QQ等等其他鹅系软件中认识的人,一想到自己的账号被身边每天要见面的一群半生不熟的同学同事领导亲戚关注,搁谁也不敢随心所欲的放飞自我呀!
平时工作生活里被迫戴上的的面具如果到了一个社交咨询平台还不能摘掉,那未免太累了。
新浪微博就和知乎挺像的,你关注的或者说关注你的朋友一般都是有着相同兴趣爱好和相似世界观、价值观的人,本身微博的功能除了记录生活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发表个人对某事件的看法与态度。
“发言”是浪国国民最重要的权利,甭管现在夹总怎么夹,总比在腾讯微博连“发言”的勇气都没有要强吧。
新浪微博的slogan: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当然,现在可能是随时随地发现新shabi,但我宁愿看到一个自己自己不认识的shabi撒泼打滚骂大街,也真心不想在腾讯微博看领导发的花花草草,亲戚发的爱心早餐,多糟心,这不是又一个朋友圈吗?
在新浪微博看到美图转赞评三连,顺便海底捞月帮小超越做做数据美滋滋,要是在腾讯微博,完蛋了,全世界都知道了,明天不用上班咯!
@叶佳桐 作为前员工聊了不少,看了很有感触。也是曾经给微博卖过命的人,聊几句吧。
佳桐提了一个点很对:草根博主和兴趣标签是微博非常擅长的地方。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微博曾经的几大增长点之一的人群:微博校园。也是我曾经卖过命的地方。
微博不是第一批做校园大使的公司(比他还早的比如百度贴吧、人人网),但是确是做的最成体系、投入度最高的典型之一。
那些年,各大高校的党委宣传部、校团委还在单一的用新闻稿、黑板报、百度贴吧甚至是后来的微信推送搞校内媒体宣传的时候,微博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校园大使团队了,最早是 base 在了新浪无线的市场渠道部下,后来做垂类团队了以后和微博校园开始合并一起做。把校园大使做成了一个非常成体系化的管理方式。有专门的大区经理和管理人员(在正式的编制里应该算是渠道经理)、有学习和引入正式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日常管理上,有层层拆解 KPI 的管理团队层级,将线下活动拉新/线上运营矩阵/日常团队管理(HR)的领导班子搭起来了。
就是这些一批又一批热爱微博、喜欢做自媒体的在校学生,为微博早些年打破互联网短内容平台在高校的僵持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微博的 GR 和正式员工大部分只能拓展到北京市的一级高校(北大清华)和各省份的头部高校(比如山东的山大、海大石油大),而真正带来人数优势的是那些双非本科甚至专科学校,他们的校园大使、城市主管为了让微博进入学校,不辞辛苦的一次又一次在学校里奔波、用爱发电。从开通高校新媒体矩阵账号、到微博大屏幕进校园的活动拉新,再到各类线下活动的拉新(比如绿植领养),微博付出的可能只是一些实习证明、和每人几百块的劳务费。但是为微博带来的是全国 1400 多所高校在微博上的从 0 到 1 ,和海量的新增用户。现在任何一个大学生基本都有微博、任何一个学校都有成熟的微博宣传矩阵、自媒体,这在当时是压根不敢想象的。
多解释几句。微博校园大屏幕是早年间微博拉新的王牌产品,想必2010-2016 年上大学的同学都在学校晚会上见过(微信墙的前辈了),每个新参加微博大屏幕的用户,发送短信上墙就是一个新用户注册,每个参加微博大屏幕的老用户,就是一次召回。这样的数据你想想,有多可怕。
至于类似绿植领养的活动,也是如此,微博只是掏了一些绿植种子和佛甲草之类的经费,却让学生们在学校像地推一样的做拉新注册活动,虽然 PR 的角度的确很好听啦,但是不能忽视这些年这个活动给微博带来的多少教育用户新增和信息完善。
诸如此类的活动、线上运营等,为微博带来的用户增长、DAU MAU 增长还有高校宣传矩阵建设绝对是无可比拟的。是微博军功章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凭良心说,那些年微博给这些校园大使们的劳务费的确配不上大家带来的 KPI 贡献。作为最早进入这个体系的从业者,那些年卖过命的同学们大多数其实都是为爱发电,是真真正正喜欢微博、愿意让微博和自己学校联动起来的人。
我在微博校园做过几年 HR,那些日子我去和学校里的校园大使们聊天的时候,是真真正正能感受到他们对微博的热爱。微博每个月累得要死才能拿到(还经常拖欠)的劳务费,哪怕是发传单都比干这个挣得多。有的同学因为学校不认可,甚至被党宣老师威胁差点毕不了业。但是不得不说,这里也是很多人互联网从业的启蒙学员,很多人也是因为做这个,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有人还在做新媒体,有人开始做其他工作。
我还在微博校园的那些日子,腾讯微博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之一,坦白说,和腾讯从微博打到微信公众号(后来的微信墙对微博校园大使们是非常大的竞争对手),最后看到对手们变成这样的下场,也是挺难受的。微博成功了,当时拿着互联网最低工资的老新浪人成功了,当然也离不开这些为爱发电的校园大使们。
最后,敬曾经的对手们一杯酒,也祝微博越来越好吧。别让当年那些功劳付诸东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