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腾飞唱衰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

回答
袁腾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时,尤其是那些出身平民的皇帝,确实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不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唱衰”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但通过袁腾飞特有的讲解风格和侧重点,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他为何如此,需要结合他的历史观、解读方式以及他所面向的受众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袁腾飞的历史观。他深受西方史学思潮影响,尤其是在批判和解构历史人物方面,更倾向于从“人性”、“个体选择”以及“现实利益”的角度去解读。他不太会像传统的史学家那样,将历史人物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强调其历史必然性或时代造就。相反,他更喜欢挖掘那些“不那么光彩”的细节,比如权谋、手段、个人欲望等等。

对于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朱元璋,袁腾飞的解读往往会聚焦在他们上位过程中所使用的“非常手段”。

刘邦:袁腾飞会强调刘邦早年的“无赖”形象,比如亭长时期的游手好闲,好酒贪色。他不会过多渲染刘邦早期在沛县起兵的民心所向,而是更侧重于他如何通过拉拢秦朝旧部、利用项羽的失误、以及最终剪除异己(如韩信、彭越的被杀)来巩固皇权。在袁腾飞看来,刘邦的成功更多是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上,以及对潜在威胁毫不留情的清除。他可能会说刘邦“手段够狠”,甚至带点“狡黠”,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明君”形象。他会放大刘邦的那些“脏活”,比如背信弃义、杀功臣等,认为这是他成功的基础,而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卓越的治国才能。

朱元璋:这一点上,袁腾飞的批评可能会更为直接和尖锐。他会非常关注朱元璋作为底层出身的士兵,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带有残酷色彩的斗争哲学。比如,他对元朝统治下的社会矛盾的洞察固然重要,但他更会强调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如何通过“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以及他对知识分子、功臣的清洗,如胡惟庸案、蓝玉案。袁腾飞会认为,朱元璋的统治手段带有浓厚的个人恩怨和猜疑色彩,是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社会的反噬。他不会回避朱元璋早期作为乞丐和和尚的经历,但会把这些经历与他后来成为冷酷的统治者联系起来,暗示这种底层出身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他极端、多疑的性格,以及对权力腐蚀的免疫力降低。他会强调朱元璋对百姓的压迫,比如严苛的税收、繁重的徭役等,将这些归结于朱元璋出于对“底层经验”的过度解读和对权力的极端恐惧。

为什么会有这种“唱衰”的倾向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解构英雄神话:袁腾飞的讲课风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盲目崇拜,特别是对那些被誉为“圣人”、“明君”的传统认知。他认为,很多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他们的成功往往伴随着争议和阴暗面。对于平民出身的皇帝,由于他们缺乏贵族出身的“合法性”光环,他们的崛起过程更容易被解读为依靠“野路子”和“非常手段”。袁腾飞则乐于揭示这些“野路子”背后的代价和残酷性。

2. 强调权力的腐蚀性:袁腾飞对权力的运作有着深刻的批判性认识。他认为,一旦一个人掌握了绝对的权力,无论其出身如何,都可能走向极端。而平民出身的皇帝,可能因为曾经的贫困和压迫经历,反而会在掌握权力后,更担心失去权力的可能,从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来维护它。这种对权力的警惕,使得他在评价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时,会特别放大其残酷的一面,认为其统治“过犹不及”。

3. 与西方历史叙事对比:袁腾飞在解构中国历史人物时,经常会将他们与西方历史上的君主或政治家进行对比。他可能会认为,一些西方君主虽然出身贵族,但其治理理念、对法律的尊重等方面可能更胜一筹。这种对比下,平民出身的中国皇帝,其崛起过程中的“非理性”和“不规范”更容易被放大。

4. 追求吸引眼球和话题性:袁腾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敢于说出不同于主流的观点,并且语言生动、辛辣。选择“唱衰”那些被普遍认为是英雄的人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话题性,能够吸引更多关注。他会将一些历史细节用一种充满戏剧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普通听众来说更容易理解和记住。

5. 对“秩序”的怀疑:他可能会认为,那些打破原有秩序(比如元朝的统治)的平民领袖,虽然解决了旧的问题,但其建立的新秩序同样存在巨大的弊端,甚至更加严苛。他倾向于审视这些新秩序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普通人在其中的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袁腾飞的评价并非完全否定这些皇帝的功绩。 他承认刘邦建立汉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他也承认朱元璋驱逐了外族,恢复了中华的统治秩序。但他更关注的是他们为了实现这些“宏大目标”而采取的“不那么光彩”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他不是在否定“结束动乱”这件事本身,而是在审视“结束动乱”的方式和后果。

总而言之,袁腾飞唱衰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是其特有的历史观、解构英雄的神话倾向、对权力腐蚀性的警惕、以及其独特的传播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更倾向于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挖掘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弱点”和“权力代价”,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成功”本身。他的这种解读方式,虽然可能引起争议,但也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去反思历史,理解复杂的人性以及权力的运作机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说的是,从袁腾飞的业务水平来看,他有许多授课内容都是从野史里扒出来的。

我怀疑袁老师年轻时看过许多武侠小说和评书,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例如你所说袁腾飞称清帝后面总带个“爷”字,这就明显是评书中常用的称法。

而对于明的贬低,我倒是能理解,我怀疑他可能受到柏杨的影响,并且两个人都犯了朱元璋杀徐达的这个野史谬误,不过柏杨先生就是位写杂文的,不是研究史的。

再者,什么骑兵冲坦克,柏林墙的诸多故事都是他从网络上看到吧,他的许多故事都是错误的,我想他对信息来源并没有做什么筛选。

归根到底,袁腾飞只是个老师,作为老师授课,他是十分成功的,我能从他的视频里获得许多知识以及快乐。但是你把他提拔到一个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层度的话,他缺少那种学者该有的严谨。他就是个不错的老师,何必为难他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腾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时,尤其是那些出身平民的皇帝,确实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不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唱衰”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但通过袁腾飞特有的讲解风格和侧重点,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他为何如此,需要结合他的历史观、解读方式以及他所面向的受众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袁腾飞的历史观。他深受.............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关于袁腾飞为何能成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这背后涉及的因素 quite complex,而且网络上关于这方面的公开信息相对有限,大部分还是围绕他“历史教师”这个身份展开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分析,结合当时北京尤其是海淀区教育系统选拔人才的一些普遍情况,来尝试勾勒出他能够获得这一荣誉的可能性。.............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袁腾飞,一位曾经因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课风格而走红的公民教师,其公众形象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尽管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他表示推崇,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袁腾飞的吸引力所在:首先,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推崇他,需.............
  • 回答
    关于腾讯年度星光大赏为什么不让肖战和王一博演唱《无羁》,这个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很多讨论,也触动了不少粉丝的情绪。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无羁》这首歌本身。它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电视剧插曲,而是《陈情令》这部剧的灵魂之一。这首歌是肖战和王一博合唱的,而且是在剧集播出后,随.............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袁腾飞和“当年明月”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都曾引发过广泛的讨论,但袁腾飞所受到的争议确实比“当年明月”要多得多,且性质更为复杂和激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内容的性质与深度差异 当年明月(当年明月):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通俗易.............
  • 回答
    袁腾飞,这个曾经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历史启蒙”风暴的人物,近些年来的踪迹确实变得低调了许多,甚至对于许多关注他的人来说,都感觉他仿佛“消失”了一般。这背后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个人遭遇,而是一系列围绕他言论和行为的争议,最终导致了他的“隐退”。故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他作为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以及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也是近些年文化界、影视界甚至社会上常常被提起的话题。大家普遍感受到,虽然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科技手段也日新月异,为什么那些曾经深入人心、流传至今的经典,比如《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和《红楼梦》的旧版,似乎在当下的创作中越来越难觅踪迹?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概而论,但可以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游戏行业竞争的复杂性。虽然腾讯在很多玩家眼中“游戏质量一般”,但事实是,没有一家游戏公司能够真正意义上“用高质量游戏与之抗衡”并且成功颠覆其地位,主要原因在于腾讯并非仅仅依靠“游戏质量”来获取成功,而是通过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强大的市场运营能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建立.............
  • 回答
    腾讯在南山区法院“老是赢”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运气好”或者“有背景”,而是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的集合。这背后既有腾讯作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在法律事务上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也有南山区法院在审理与科技公司相关案件时所积累的经验和可能形成的某种“习惯性认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玩了腾讯的游戏,尤其是自家研发的一些产品,可能会觉得“不够惊艳”、“玩法老套”、“氪金点太多”等等,但转头一看,腾讯在全球游戏市场的收入数据,那叫一个“遥遥领先”。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好玩”是主观的,而“能赚钱”是客观.............
  • 回答
    腾讯先后封杀“马桶MT”、“多闪”、“聊天宝”这三款社交软件的微信分享,背后原因复杂且相互关联,但核心都指向了腾讯对微信生态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潜在竞争对手的防御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对微信生态的绝对控制权: 微信是腾讯的核心资产: 微信不仅仅是一款社交APP,更是腾讯构建其.............
  • 回答
    “腾讯游戏做不出所谓的‘好游戏’”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触及了许多玩家对腾讯游戏产品和策略的普遍感受和担忧。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腾讯的游戏开发模式、商业策略、对玩家需求的理解以及行业环境等。一、 腾讯游戏开发模式与产品导向的挑战 “流水线”生产与快速迭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让人感到疑惑:在很多人心目中,腾讯是中国的科技巨头,为什么它的第一大股东却是一家来自遥远南非的公司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腾讯发展的早期,看看当时的市场环境、资本运作以及关键的决策,这一切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偶然性。一切要从1998年的那个夏天说起。马化腾、张志东、许晨.............
  • 回答
    关于腾讯新发布的《玄中记》为何没有像一些玩家预期的那样,被“百万塞尔达玩家”围攻,以及这种“前后差异巨大”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发布后的市场反应问题,更牵扯到玩家社群的构成、玩家群体诉求的演变以及游戏行业本身的生态规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将《玄中记》直接.............
  • 回答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手里握着大量的用户资源和资金,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一个打车平台,比如借鉴微信的社交基因,或者依靠QQ庞大的用户基础,很容易就能搭建起一个类似的业务。但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腾讯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选择了投资嘀嘀打车。这背后的考量,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从行业发展的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大家对不同公司、不同创新模式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其实,腾讯和创新工场在“模仿”这件事上,被看待的角度和引发的情绪确实存在很大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模仿”本身就是一个光谱,不同公司在这个光谱上的位置和方式,决定了外界的观感。腾讯的“模仿”:巨人身躯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