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易中天和袁腾飞谁的历史水平高些?

回答
易中天和袁腾飞都是中国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但他们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严谨性、学术背景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说谁“历史水平高”可能过于简单化,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各自的“历史能力”。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易中天: 易中天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他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又在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的专家。他的研究方法更偏向于学术化的史学研究,注重文献考证、史料分析和理论构建。他在《汉代农业》、《费孝通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社会分析》等著作中,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分析能力。
袁腾飞: 袁腾飞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早期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他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阅读和个人兴趣。他的叙述方式更偏向于故事化、通俗化和口语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来吸引观众。他的研究方法更侧重于解读历史事件的表层含义,强调其对当下的影响和警示。虽然他有着广泛的阅读量,但其研究方法相对来说更缺乏系统性的学术训练和严谨的文献考证。

2. 研究深度与广度:

易中天: 易中天的研究在深度上更为突出,尤其是在他擅长的领域。例如,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梳理和分析,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著作往往字斟句酌,理论性较强。他的广度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的宏观脉络和文化传承上,例如《易中天中华史》系列,旨在勾勒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历程。
袁腾飞: 袁腾飞的历史叙述在广度上更具吸引力,他能够将许多普通人不太熟悉但又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例如他关于清朝灭亡、民国历史、二战历史等内容都曾引起广泛关注。他的叙述往往更侧重于人物故事、事件细节和一些“辛辣”的评论。但对于某些历史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复杂性,他的探讨可能不如易中天那样深入。

3. 叙事风格与受众:

易中天: 易中天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理性、分析性强、逻辑性严谨,带有学者气质。他的语言典雅而不失幽默,能够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相对易懂的方式阐释。他的目标受众除了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外,也包括对学术研究有一定追求的群体。他的很多观点和论证,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才能完全理解。
袁腾飞: 袁腾飞的叙事风格极其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非常擅长运用生动的语言、肢体动作和夸张的表达来吸引听众。他的“讲故事”能力极强,能够抓住人性的弱点和情感点,使得历史事件仿佛发生在昨天。他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对历史感到枯燥的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他让历史变得“好玩”。

4. 史观与侧重点:

易中天: 易中天的史观相对稳健和传统,他更注重历史的传承性、文化基因的演变以及宏观的历史发展规律。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是其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袁腾飞: 袁腾飞的史观则更具批判性和颠覆性,他常常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解读,甚至带有一定的“反传统”倾向。他更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性、权力斗争以及历史的教训,尤其对某些历史真相的挖掘和批判,很容易引起争议。

5. 争议性:

易中天: 易中天虽然有时也会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但总体来说,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主流学界的认可度更高,争议相对较小。他的著作通常经过严谨的学术审校。
袁腾飞: 袁腾飞由于其大胆的言论和某些“颠覆性”的解读,常常引发较大的争议,甚至触及一些敏感的历史话题,因此他的历史解读有时会受到质疑和批评。

总结: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文献考证的深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分析来看,易中天的“历史水平”更高。他更接近一位严谨的历史学者,其著作和观点更具学术价值。
如果从普及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吸引力、以及将复杂历史事件故事化的能力来看,袁腾飞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他成功地将历史带入了大众视野,让许多人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更准确地说,他们是不同类型的历史传播者:

易中天是一位在学术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阐释的历史学者。
袁腾飞是一位极具表现力的历史故事讲述者和普及者。

很多人喜欢袁腾飞,是因为他的讲述有趣,容易理解,能够激发兴趣。但当人们想更深入地了解某个历史问题时,可能会转向易中天这样的学者,去寻求更严谨、更系统的分析。

因此,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上都展现了“历史水平”。如果非要进行比较,则要明确比较的是哪个方面的“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的观察来看,易中天老师虽然历史功底过硬,但是还没到能撇开史料讲好一段历史的程度,因此逊于袁腾飞。

user avatar

乔丹的左脚任意球比我高中体育老师如何?

user avatar

在袁腾飞和易中天之间,我想还可以加入另一个人来讨论,那就是纪连海。

简单的对比易中天和袁腾飞的历史水平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二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易中天本身是文学教授,主攻的方向是美学。即便是在读历史的时候,他的主要的侧重也是“人”而不是“事”,比如《品人录》、《读城记》,尤其是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最为出色地地方是成功的复活了曹操的奸雄本色,而不是把历史事件本身讲的有多么清晰。与易中天相比,后来的许多讲历史的,比如说于赓哲的《大唐英雄传》系列,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重点还是在讲“事”。

跟袁腾飞相比,易中天最明显的不同是他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虽然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但易中天有三点极为突出的优点:第一,言必有依,论必有据,如无史料可查则不说,在《品三国》里经常可以听到易中天分析一个问题时说”A这样认为,B这样认为,C这样认为,我这样认为”;第二,考据与甄别的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易中天当年在小学上没少下功夫,对于某些存疑的问题,易中天的做法通常是罗列史料与观点,供读者自己甄别;第三,独抒己见,在某些问题上易中天明确提出自己不认同的观点,然后阐发自己的论证。总之,或许易中天在历史方面的水平不如专业历史教授,但至少在结构和逻辑上是禁得住质疑的。

百家讲坛主讲人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和社科系统,早期的纪连海和后期的袁腾飞是少数的以中学教师的身份进入《百家讲坛》的。无论是纪连海还是袁腾飞,他们的讲课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中学历史教师的风格。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试,只需要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即可,有了多余的时间说两个故事补充一下就差不多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存在深入研究的压力,每一年所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工作20年,也不过是把历史教材重新讲了20遍。他们俩都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只学习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但在教学中他们又不需要去思考考据、论证的问题以及观点的对错——因为中学历史教材就是考试的指挥棒,即便有错误,也是没错误。所以,如果仅仅是讲历史课本,没有任何问题,一旦超脱出这个范围,就变得疏漏百出。

举个例子,纪连海在讲纪晓岚的时候,说纪晓岚在快编篡完《四库全书》时,心生感慨,写了一首四句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在解释第一句

“检校牙签十万余”时,说书先生说了:“他也很高兴,他不管这叫书,他说有十万个牙签,他不说他读过十万本书,对他来讲不是书了,觉得自己就是天天玩弄牙签似的,看来这工作好像还不累哈”,……

这个解释是完全错误的,“牙签”其实是书签的意思,因为古代精美的书签多用薄薄的象牙制作,所以被称为牙签。一本书里插入一枚书签,以示审阅编订完毕,所谓的“检校牙签十万余”实际上是说自己整理了十万多本书,盖因四库全书总数约十万多卷的缘故。“牙签”应该算是一个文化典故,在古人的诗中多有展现,但纪连海作为一个教中学历史的可能平时不会读这些诗,所以不懂也不奇怪。

至于袁腾飞,作为青年历史发明家,错误更是数不胜数。比如他说“以前国家领导人轻易都不出国,比如毛泽东一辈子就出过一回国,蒋介石一辈子就出国两回国”,当时我正好在写蒋介石传,知道他这是胡扯。蒋介石在49年以前有公开记录的出国至少四次,第一次是东渡日本求学,第二次是到日本避祸,第三次是作为国民党代表考察苏联,第四次是出席开罗会议商讨对日作战问题。

不过,相比起来,纪连海至少比袁腾飞靠谱得多。

用流行的话说,袁腾飞跟易中天之间,差了一万个纪连海。

user avatar

更 新一下

于历史抱着一种玩弄的心态,我不觉得怎么罪大恶极。但是打着历史的旗号,意淫历史,呵呵。君不见三亿五千万金卢布的女博士被开除?校长的批语:“学术不端,道德低下,素质堪忧,立场不正”。

袁腾飞书中,种种意淫,难道可以称之为历史? 还有拿当年明月和袁腾飞比,来证明袁腾飞的书只是历史小说?


附上两个欢乐的智斗袁腾飞粉丝的帖子,看看藤制们怎么撒泼打滚。

【原创】七问“历史发明家”袁腾飞! 【转帖】袁腾飞讲《两宋风云》的几处历史硬伤


----------------------------------

好吧,附上虞云国老先生的全文,不然某些人不死心地给袁腾飞洗地。

《对历史的轻佻与侮慢》评袁腾飞

——评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日期:2009-10-25 作者:虞云国 来源:文汇报


号称“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先生推出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8月版),向公众开讲中国史,这一册涵盖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古代史。作者自序引用了国学大师钱穆《国史大纲》卷首语:“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显然,作者是以此为讲史准绳的,而我也正是以这种标杆去拜读袁著的,但读完全书,不仅领悟不到他的温情与敬畏,扑面而来的却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轻佻与侮慢。

一、考据学“这个玩意儿实在没什么意思”

袁著自序声称,“历史应该是论从史出,得出的每个结论应该有史实做依托的”;还说自己“至少让学生不要相信没有史实根据的事情”。我无缘亲聆其课,只能凭借他这本《玩意儿》来领教,看到的却是纷至沓来的史实出入。以下试从十个方面说明,限于篇幅,每类仅举一二例证。

其一,小说家言。除非运用陈寅恪那样的诗文证史法,一般情况下小说戏曲是不能当作史料的。而袁著说,商末“比干因为劝谏被挖掉七窍玲珑心,后来成了文财神”(原书页58),文财神之说纯属齐东野语,即便《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封比干为文曲星,也不是文财神。类似情况还有宋高宗把岳飞“十二块金牌召回风波亭干掉”(页177),风波亭也仅见于《说岳全传》之类的小说家言。对岳飞有全面研究的王曾瑜先生在其《尽忠报国:岳飞新传》里指出:“后世传说岳飞死于风波亭,宋代无此记载,故并不可信”。袁著却把这些小说或戏曲中的艺术创作当成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其二,子虚乌有。袁著有些叙事根本找不到史料根据,完全属于自产自销。例如,他说,“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只活了九年”(页75),页262他再次说:“诸葛亮在蜀汉建立9年就去世了”,其上文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而《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其卒于建兴十二年(234),至今尚无史料说他死于230年。袁著又说,厓山之战后,“张世杰准备退往印尼、菲律宾,重整旗鼓反攻,不幸遇到台风遇难。”(页184)有关记载只说张世杰“将赴占城”(在今越南南部),而“不能达”,从未见其“准备退往印尼、菲律宾”的史料。倘是著者独家发现,切盼公诸学界同好。

其三,张冠李戴。袁著颇有将不相干的人事与言论派错主人的情况。例如,他论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却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为证(页63),这不是王充的主张,而是荀子的高论,语见《荀子·天论》。1004年澶渊之盟前夕,宋真宗御驾亲征,却不愿过黄河。袁著说“寇准特生气,但也没辙。太尉高俅拿着鞭子抽抬轿子那帮人,瞎了眼赶紧把皇上抬过去。”(页166)随从真宗北征的殿前都指挥使姓高,也确可称为高太尉,但他不是高俅,而是高琼,《宋史》有传。那时,估计高俅的爷爷还没有出世,而且两人虽然同姓,却非一族。作者张冠李戴,在年代上相差达一个世纪,实在离谱。

其四,以偏概全。历史上的人、事、物丰富而复杂,决不可盲人摸象,固执一端,袁著却时有这类错误。例如,他说,“中国古代的五种兵器,排在第一位叫‘殳’,很好听的名字,其实就是木头棒子。”(页20)据《汉语大词典》,殳“以竹或木制成”,只说其“木头棒子”有失全面。而且,其“顶端装有圆筒形金属,无刃。亦有装金属刺球,顶端带矛的”例如,他说,“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只活了九年”(页75),页262他再次说:“诸葛亮在蜀汉建立9年就去世了”,其上文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而《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其卒于建兴十二年(234),至今尚无史料说他死于230年。可见它有金属矛头,随县曾侯乙墓就出土过铜殳,将其说成是纯木头棒子显与现存文物有出入。作者还讲到“宋朝只有北宋的狄青,南宋的岳飞是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这个是挺不容易的”(页152)。即便不说宋初枢密使与副使多由武将担任,即便杯酒释兵权完成后,武将熬上枢密副使的也不止狄青与岳飞两人。太宗朝有曹彬,真宗朝有其子曹玮。仁宗朝除了狄青,还有王德用,他们两人还都升任枢密使。钦宗朝名将种师道也担任过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副使),与岳飞同时,高宗朝武将当上枢密使则有张俊与韩世忠。

其五,混为一谈。历史上有些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便同一制度,在不同朝代,其执行情况有时并不一致。而袁著往往不加辨别,缠夹混淆。比如他说:“从秦朝开始则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所以中国古代的有爵位的人,一般都是立下战功的,文官也一样,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立战功了才封爵。”(页47)。这是把秦的军功爵与其前后的一般封爵制误为一事。例如司马光,从《资治通鉴》第8卷起,就有“河内郡开国侯”的系衔,可他从来没有战功,类似情况秦汉以后可以找出很多。著者还说,“按照中国古代的礼法,明朝以前凡是先帝驾崩,不能生育的嫔妃一律殉葬,武则天也应该勒死殉葬的。”(页103)这一说法大有问题。秦始皇死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其后,尽管有个别妃嫔自发殉死的例子,但后宫殉葬即不见于各朝典制。唯有明朝,从太祖至宣宗一度恢复妃嫔殉葬,明英宗临死前明确废止这种倒行逆施。袁著根据明朝前期相关情况,便判定其前各朝礼法历来如此,未免太想当然。

其六,顾此失彼。中国历史上有些事件、制度或现象,年代跨度很长,叙述其起讫兴灭自应前后照应。在这一问题上,袁著颇多顾此失彼的疏误。例如,他讲到法家法治时,以贵族有“免死金牌”相对照,只说“像清朝的法律里面,贵族犯罪有八议”(页34)。作为一种法制规定,八议源自《周礼·小司寇》的“八辟”,秦国商鞅变法废止,汉初承秦制,八议未列入律法,但魏晋南北朝与隋朝,八议都见诸于律文。现存中华法系代表作《唐律疏议·名例律》就有《八议》专篇。袁著只拿清律说事,便给人迟至清朝才有八议的错觉。

其七,大胆臆测。对自己不甚了解的历史情况,袁著有时所下结论之大胆令人咋舌。例如,他指出:唐代“开元通宝的‘开元’意思可能是国家刚刚建立,开辟新纪元,它不是年号,否则的话开元通宝就成了唐玄宗的钱了。以年号铸钱是北宋开始的,北宋以前的有唐一代,就是说整个唐朝,它的钱都叫开元通宝”(页115)。“开元通宝”诚然不是唐玄宗的开元年号钱,但他的其他推论却大错特错。首先,说“以年号铸钱是北宋开始的”,就是想当然。现知最早年号钱是十六国时成汉主李寿在汉兴年间(338-343)铸造的汉兴钱,币面铸有“汉兴”二字。其次,说唐代的钱“都叫开元通宝”,又是想当然。唐代也有年号钱,例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的“乾封泉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乾元重宝”,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大历元宝”,唐德宗建中年间的“建中通宝”,连叛将史思明年号顺天(759-760),也曾铸“顺天元宝”钱。以上唐代年号钱,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都有拓本,至于其书所载五代十国年号钱更是不遑列举。

其八,强作解人。这是袁著面对自己拿不准的史实时,自以为是的做法。例如,他讲授时历,“郭守敬算出来一年是365.2425天,跟现在的实际运行时间差13秒。今天拿电脑,当年连算盘都没有,可能是地下摆棍算的,厉害。”(页189)且不说有研究者指出,《清明上河图》卷末“赵太丞家”药铺上放的就可能是算盘,但元初画家王振鹏在《乾坤一担图》里所画货郎担上确有算盘出售,可见至迟宋元之际算盘已经流行。故而袁著说郭守敬可能摆棍算,即仍用筹算,连算盘都没有的结论,就太过武断。袁著还说,“所以今天郑和下西洋到底路线怎么走的,不知道。”(页253)马欢曾随同郑和三下西洋,著有《瀛涯胜览》,费信也四次随郑和远航,著有《星槎胜览》,两书都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抵之地。如果他认为二书还不具体,不妨查阅中西交通史大家向达整理的《郑和航海图》(收入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就不会贸然得出“不知道”的结论。

其九,懒于查核。袁著有些常识性错误简直难以置信。例如,北宋“太祖皇帝有遗训,刻在碑上。……祖训的第三条是不加田赋”(页154)。此即有名的“宋太祖誓碑”,《中国历史大辞典》权威释文曰:“南宋初相传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曾秘密刻一碑,立于寝殿之夹室,称为誓碑。誓词三行,内容大略为:一,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要求子孙遵守。传说誓词文句虽略有出入,但主旨基本相同。”倘若祖训第三条如其所说,就不是文句略有出入,而是大有不同。但誓碑有“不加田赋”的说法,从未见诸于两宋史料(对此说所出王夫之《宋论》,张荫麟早有驳正)。袁著还说,“成祖的帝位来得不正,他是抢建文帝,抢朱棣,所以他总是心中有愧。成祖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把朱棣的大谋士方孝孺给抓起来。”(页251)这里错得骇人听闻。显然,袁著认为建文帝就是姓朱名棣的那个人,殊不知朱棣正是明成祖的尊姓大名。为建文帝殉节而死的方孝孺,倘若在九泉之下知道自己硬派给朱棣做了大谋士,恐怕真要气得再死一次。

其十,疏于考证。袁著对史实考订颇为不屑,往往开口就错。他说,李善长是“太子朱标的老师,要上法场开刀。马皇后就不干啊,因为那个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贤后嘛,她就不干。不干她就不吃饭,绝食。哭”(页198)。当太子朱标老师的是宋濂,《明史》本传说他“傅太子先后十余年”,晚年因长孙“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明史·马皇后传》说:“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并未绝食,而是预设斋饭。《明史·李善长传》没说善长担任过太子师,其株连被杀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而据《明史》本传,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倘据袁著,八年后她还为李善长绝食求情,岂非白日见鬼。

讲史或著史,史实偶有舛误,即便司马光也在所避免。问题出在袁著对史实考证的轻蔑态度:“考什么你考?这个就属于文字狱遗风,要我说就是被吓傻了,干点有用的学问,这个玩意儿实在没什么意思!”(页224)他批评乾嘉考据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流于繁琐,固然不错,却因噎废食,把史料考证从史学研究中彻底驱逐出去。他决绝表示:“现在的历史,还有一个就是什么考据学,反正我就忌讳这个。别人问我这个,烦的不得了,所谓考据学,……吃力不讨好,和现在的八卦新闻效果没什么区别。”把史料考证与当下八卦新闻等量齐观,充分表明他对历史学缺乏起码的常识。惟其如此,袁著也就根本无法让人相信他的每个结论都是“有史实做依托的”。

二、“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

传媒为袁著设计的广告词很夺人眼球:“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拜读下来,略加归纳,他把历史说成相声的手段主要有两招。

第一招,轻薄的嘲讽与低级的谩骂。比如,说管仲“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页22),却举不出过硬的事例。讥刺武则天是“唐高宗娘兼老婆”(页125),纯然一种轻佻的口吻。至于说完颜阿骨打是“天生打架王”(页170),则抹杀了女真族反抗契丹贵族压迫的正当性。骂李自成为“造反专业户”(页210),更是无视农民逼上梁山的客观史实。

这些还算客气的,再进一步就是失去理性的谩骂。袁著大骂明朝,是“那些王八蛋皇帝,流氓建立的朝代”(页101),“明朝因为是贼王八建立的王朝”(页202)。至于朱元璋,“你看那厮长得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这家伙是贼王八出身嘛,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这种王八蛋一当政,必然是采用暴政。”(页196)他还说,“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那洪秀全就甭提了,那家伙,把他比成什么都不算是对那东西的侮辱。”(页199)讲述历史,对前代与古人表达褒贬,势所难免。但这种价值判断,除了史料依据,还必须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而不仅仅是情绪性的宣泄。

不仅如此,袁著先骂明武宗“整一个傻叉”(页207),再骂嘉靖帝与万历帝“又两个傻叉”(页208),最后骂明熹宗以下“全都是傻叉”(页209)。寻思半天,才恍然大悟,所谓“傻叉”,即是“傻Χ”,即国骂后省略的那个脏字,连这种不堪入耳的字在讲课与教材中都一再使用,确实无愧史上最牛。但历史学是合乎逻辑的思考,充满理性的产物,即便你有历史的激情,也绝对不能泼妇骂街。

第二招,夸诞的比拟与无聊的搞笑。在普及历史的过程中,确有必要进行通俗化的尝试与趣味化的探索。然而,袁著却为了追求趣味而丧失了品味,为了强调通俗而自甘于恶俗。他为了说明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夸张地说,“孔子说的都可能是闽南话。”(页54)为了强调朱元璋出身寒酸,著者说:“刘邦在前朝好歹还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还是奥运志愿者,领一帮老太太还能干这个干那个呢。”(页196)而班超出使鄯善国,享受的是“五星级宾馆,美女服务员”(页56)。也许觉得这样趣味化还不过瘾,袁著就说皇帝“到三世这帮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整天与阉竖为伍,你想想除了‘下面没有了’的笑话还能了解什么东西”(页40)。除了“下面”,他在通俗化、趣味化上看来也没有其他的高招。

为了追求噱头与出新,袁著对历史的比拟,往往不伦不类。他把宋代崇文抑武政策说成是“党指挥枪,要文斗不要武斗”(页150),借喻的内容与比喻的对象之间缺少共通点。这种插科打诨式的比喻,袁著俯拾皆是。例如,他把宋朝在当时中华文化圈内的主导性影响说成是“以文化扩张”(页167),在表述上既不严谨,也不科学。

这种喻指失当,除了让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啼笑皆非,还常常让对历史真相并不了解的人对他的借喻究竟确有其事,还只是一种譬喻而琢磨不定,真假难分。例如,袁著说清代图里琛“走遍了每一户蒙古牧民的帐篷,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页238),你因为知道那时还没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尚能判断这只是比喻。但是,当他说秦律的“特点就是轻罪重刑。你随地吐痰,吊起来打”(页41),你若没有研读过秦律,就无法断定“随地吐痰,吊起来打”,究竟是秦律的条文规定,还是他的设譬比喻。惟其如此,这种不恰当地以今喻古,有些表述又会造成新错。比如,袁著说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9月末是除夕,春节是10月1日,应该过国庆,它过元旦”(页61),说秦朝春节是十月一日不错,但它与现在的国庆节却是两回事,因为两者有着中西历的差异。

借古讽今是袁著讲课时的最爱,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关键在于他运用这一方式一味哄堂大笑的效果。比如他模拟李斯讨论郡县制时的辩辞:“你恶毒攻击郡县制度,你不跟中央保持一致,你不反革命吗?”(页43)至于他说,明初的胡惟庸案,“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而“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这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页198),其初衷也许旨在批判“文化大革命”,但这种不伦不类的借喻,只会把人们对十年浩劫的痛切反思化解为一种浅薄的搞笑。

袁著曾说:“评书讲的那个东西,距离历史的真相其实很远,……我小时候听,现在不听了,一听就笑,太搞笑了。”(页192)然而,读完《玩意儿》,你得到的就是这种感觉,也难怪广告说他“历史说得比相声还好”。不过,这一包装似乎应该换个词序,改成“相声说得比历史还好”才更名副其实。

三、历史“又颠倒过来了”

作为百家讲坛的当红主讲,虽有报道说袁著《两宋风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错误成堆,还涉嫌抄袭,我倒很赞同他在该书后记里引用戴维·麦克卡罗的话:“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历史是什么?后人通过历史应该获取哪些教益?这是每一个著史者或讲史者必须认真思考与严肃对待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的社会价值所在。那么,作为一本讲史教材,袁著试图传达一种怎样的史学观念呢?

其一,混乱虚无的历史观。袁著的史识既相当混乱,又极端虚无。他先在自序里说,“我们自己写的历史书把明清时期写得一塌糊涂”,发问“为什么我们自己这么妄自菲薄?”其后在讲课时却说,“明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页196)教人不知道该采纳其序言里的说法,还是相信他讲课时的论点。不过,你若同意他对明朝的结论,也会踌躇犯难,他上一节课刚说过“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页186)。两个都是“最”,自己打起了自己的耳光!

有意思的是,袁著还会对王朝传世年数作出流俗迷信的说明:“北宋960年到1127年,历经168年而亡,这个数还挺吉利。”(页174)倘若如此,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历经98年,“98”者,“就发”也,比北宋还吉利呢!这样讲史,不啻是在兜售《推背图》。

至于袁著对中国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更令人吃惊。他说:“虽然中国也有蒙古族,但成吉思汗出生在外蒙古,埋葬在外蒙古,跟咱不是一回事。”(页180)显然要把成吉思汗与他的历史从中国史中划出去,且不论这种主张有违于当前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即便在历史观上也十分荒谬,明修《元史》还把成吉思汗列为《太祖纪》,袁著的史观竟比被他痛骂的明朝还要虚无与落后。

其二,圣主权臣的政治观。袁著对明朝深恶痛绝,对清朝却独多好评。他评论成吉思汗时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亡国灭种,没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更不能把它当做骄傲。”(页180)倘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诘问他:清朝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亡国灭种,有什么可夸耀的?不知他何以自解。对清朝有好评也不妨,但用语却折射出其政治观大成问题。他说:“其实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皇上一个赛一个混蛋。清朝虽然也杀过一些人,也干过剃发令这样的蠢事,但却是最圣明的王朝。顺、康、雍、乾都是不世出的圣主。”(页222)总之,王朝“最圣明”,圣主“不世出”,真的还想早活三百年,做圣主治下的臣民。

至于介于“圣主”与臣民之间最佳吏治,他也有独到之见:“你看中国历史上凡是作出成绩的官没有清官,包拯、海瑞这些人绝对做不出成绩来。一般都是那种介乎清官与赃官之间的那种权臣。”(页261)在他看来,对于老百姓,公正廉洁的清官反不及有点贪赃的权臣,堂而皇之地倡导专权,容忍赃贿。崇拜圣主,推崇权臣,这就是袁著鼓吹的政治观。

其三,佛教救世的宗教观。著者缺乏中国佛教史的基本常识,断然认定:“中国的僧人只要化缘就全是骗子。”(页196)也不知他是否查遍了《高僧传》及其所有续作,完全找不到曾经化缘的大德高僧,才下如此绝对的结论。这里,不妨请他重读其自序中的声明:“不能先拿出一个结论,然后把对我有利的史实拿来,有选择性地遗忘,这样是很可怕的。”

尽管对佛教没有研究,袁著却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开出了救世药方:“很好的例子是印度,它贫富分化比中国严重,但是人家没见砸垃圾桶,也没见偷井盖的,没见把公园护栏给掰走的,就因为笃信宗教。虽然印度人不是信佛教,信的是印度教,但佛教的教义很多是从它那儿吸收来的。所以多宣传点儿这个,对于和谐社会多有好处。”(页88)当局提倡的“和谐社会”,只能乞灵于佛教教义,真不知今世何世!

其四,大学至上的教育观。在教育观上,袁著仍停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水平上。他说:“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你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不读,铁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车。”(页157)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超市扛货工与柴禾妞的轻鄙,完全缺少那种工作不同而尊严平等的观念,这种“大学至上”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其五,鲜廉寡耻的家国观。在家国观上,袁著毫无大是大非的原则立场。他先是断言:“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形【邦】打过来了,我躲着。”(页160)他讲这段话时,不知欲置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与现代中国八年抗战于何地?他还声称:“为什么农民拥护清朝,圣天子,太圣明了,同一个民族让我们没法活,还是异族让我们活的不错,那我们干什么不拥护异族?所以中国人没有这种观念,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页226)吹捧清朝不遗余力,却置嘉定三屠与扬州十日于不顾,匍匐山呼“圣天子,太圣明”,泯灭起码的民族大义,公然鼓吹“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鲜廉寡耻,一至于此!

其六,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在民族问题上,袁著以大汉族主义的优越感,对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不惮使用轻侮的用语。他说:“犬戎是野人。太野蛮了这帮人。我们中原这个民族叫华夏,名字特别好听,华是美丽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个又大又美丽的民族。……蛮夷戎狄已经是不怎么样的词儿,已经让你说得够惨的了,还不够惨?犬戎!”(页19)在讲到墨家尚贤时,他又拿犬戎开涮:“任用贤人,进行选举,最好国君都选举产生。这个不太现实,那是美国总统选举方法,万一选出的国君是个犬戎,肯定不让上。”(页33)在其内心深处,不仅鄙视犬戎,也传达出他把合法选举程序不当一回事。

惟其如此,袁著对中华民族内部,流露出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认为“五十六个民族里面文明程度最高的当然是汉族,剩下和汉族有一拼的,其实就应该是藏族”(页123)。在世界民族中,则贬斥黑人,宣称“黑人也一样,他的民族这么落后,就因为他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部落的概念”(页146)。这种民族观比起孙中山与林肯来,倒退不可以道里计,哪里还有民族平等的现代理念!

其七,荒唐狂悖的国际观。在国际问题上,袁著更是荒谬狂妄而口无遮拦。在古代东亚,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虽具主导性的影响,但在国家关系上,从今天说来则是对等的。而他却说:“甚至至今,韩国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国要隆重,中国的儒生也从来都把它们当做中国的两个省,只不过不太听话而已。”(页27)而在钓鱼岛问题上,他竟为对手提供论据:清朝“东南是到台湾澎湖钓鱼岛。我们得特殊提一下这个地方在那个时候是咱们的,咱们可能那会儿也没认真拿它当回事,现在就不好说了,现在你说是你的,你上面也没人,你也弄不了。不像韩国那个独岛,人家真来劲,咱也不能跟韩国人干那事儿,面子不如肚子管用”(页250)。袁著公然认为钓鱼岛归属“现在就不好说了”,还以“面子不如肚子管用”为理由,主张将中国领土拱手相让。

另一方面,他在讲到郑和下西洋时,他又倒退到西方殖民主义的立场上,垂涎三尺道:“你看人家哥伦布、达伽马,什么都没有,哥几个凑钱,弄一艘小破船,带回来一个拉丁美洲,充分体现了出海的价值,你郑和跟人家没法比。”(页253)在古今对外关系与国际关系上,袁著根本没有现代国家关系中平等、独立、自主的基本理念,有的只是荒唐狂悖的胡言乱语。

袁著自序针对有的人说他颠覆了历史,自信满满道:“你了解的那个我颠覆之前的历史,是不是被颠覆过?如果是,那我只不过把颠覆的东西,又颠倒过来了。”在最基本的历史观念上,袁著确实把是非正误“又颠倒过来了”。

据说,每当高三学生毕业,著者都在黑板上抄赠北宋张载的名言作为勉励。然而,倘若学生接受他的那些立场与史观,还有可能实现他抄赠的话,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

结语:如此学史新潮流“将去向何方”?

袁著自序还征引了钱穆《国史大纲》卷首语:“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奇怪的是,他对原文作了重大删节,歪曲了原意。这段文字完整如下: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钱穆所谓对本国历史的敬意,具体地说,就是无论著史,还是讲史,必然会体现史学家或说史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价值判断中理应表现出对历史的敬畏,对其中正面的东西给以肯定,表达敬意以启迪今人,对其中负面的东西给以否定,引为鉴戒以警示来者;然而是非褒贬的态度应该是严谨而理性的。

读完袁著,我们才领悟到被他有意删去的钱穆那几句话,犹如阿Q讳言头上的癞疤,正是对他的一种预警,而他所自诩的颠覆历史,就是“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自我感觉良好地“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袁著不止一次用到“玩意儿”一词,无一不充满贬义。他将其冠诸于书名,画龙点睛地凸现了对历史的轻佻与侮慢。对这样“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主流传媒或是请他上百家讲坛,或是为他的《玩意儿》首印20万册,还宣称由此“开启全民学史新潮流”。媒体赞同这种亵玩历史的做法,实际上与其有意无意地遮蔽某些历史的做法,乃一物之两面,是当前历史传承中最成问题的社会现象。类似《什么玩意儿》这样的东西占据了当下史学传播的主导地位,套用前引戴维·麦克卡罗的话,长此以往,中国人必会不知道“我们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50405】)

user avatar

没可比性,前者只能讲述本位面历史,后者能讲述异位面平行宇宙历史。

user avatar

袁腾飞的对手是郭德纲=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易中天和袁腾飞都是中国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但他们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严谨性、学术背景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说谁“历史水平高”可能过于简单化,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各自的“历史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易中天:.............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文明比起西方和伊斯兰文明明显缺乏影响世界的力量”的观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文明的特质以及当下的全球格局去审视。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看他可能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反驳。首先.............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以其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过程、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核心论点:为何要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文章的核心论点.............
  • 回答
    《易经》与《论语》,虽然都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芒,但它们探讨的领域和侧重点却颇有不同。若说《论语》像一本温润的家规,细细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齐家,最终达至“平天下”的宏愿;那么《易经》则更像一本古老而深邃的宇宙观照,它揭示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以及人在这个宏大变幻中的生存之道。《易经》.............
  • 回答
    .......
  • 回答
    要评价顾易和卫彬月对《天官赐福》插曲《一花一剑》的改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曲的翻唱,更像是两位实力派音乐人与原著精神的一次深度对话,一场情感的再解读。首先,让我们看看顾易的改编。顾易的版本,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稳”与“深情”。他没有去做过多的炫技或者颠覆性的处理,而是将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金庸武侠世界的一些深层逻辑和人物塑造。欧阳锋之所以“死心塌地”地盯着《九阴真经》,而不是转而觊觎少林寺那些同样赫赫有名的武学秘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目标唯一性与执念的深度: 《九阴真经》的独特性与“终极目标”定位: 在当时的武林认知里,《九阴真经》代.............
  • 回答
    姚明和易建联,两位中国篮球的巨星,都以出色的身体条件在中国乃至世界篮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对比他们的身体素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并且尽可能排除掉那些过于“官方”或“模板化”的描述,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对比。身高与臂展:天然的统治力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身高。姚明以 2.26米 的身高,在.............
  • 回答
    王源和易烊千玺,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娱乐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曾经的国民组合TFBOYS的成员,他们一起成长,一起闪耀,也各自在音乐、影视等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虽然同为偶像出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展现出的个人特质、发展路径以及在公众心中的形象,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看.............
  • 回答
    .......
  • 回答
    满清入关,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取了明朝的天下。然而,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身份统治庞大汉族人口的国家,其统治基础从一开始就并不稳固。尤其是那两项标志性的政策——“剃发易服”和“圈地”,更是将满清推向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激起了无数反抗与怨恨。即便如此,满清王朝却能神奇地坐稳江山两百余载,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清朝的剃发易服和民国时期的断发易服,虽然表面上都涉及对服饰和发型的改变,但它们的背景、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招致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剃发易服:征服的象征,强制的烙印1. 历史背景:满人入关,民族压迫的开端 清朝的剃.............
  • 回答
    谷爱凌和易烊千玺,这两个名字在当下中国无疑都是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一个是在冰雪赛场上闪耀的奥运冠军,一个是在演艺界冉冉升起的新生代偶像,他们的公众形象都备受关注。关于他们“般配”的说法,以及是否有“在一起”的传闻,这其中掺杂了公众的喜爱、期待,以及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首先,我们得承认,从“般配”这个.............
  • 回答
    关于李易峰和迪丽热巴凭借《麻雀》和《漂亮的李慧珍》分别获得第29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观众喜爱的男/女演员奖”,这事儿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不少人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首先,得承认,这两位的获奖,确实是把金鹰奖推到了风.............
  • 回答
    .......
  • 回答
    张杰和易烊千玺合作的《亲戚》这首歌,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是一次非常值得细品的舞台。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一段关于亲情、关于成长的影像诗。首先,我们得说说张杰。他的嗓音本身就带着一种醇厚和温暖,这与《亲戚》这首歌所传递的情感非常契合。在演唱这首歌时,张杰展现了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歌手的沉稳和感染力.............
  • 回答
    关于王源被拍到在餐厅吸烟事件,及其后王俊凯和易烊千玺未公开表态,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性质与公众人物的责任首先,王源被拍到吸烟这件事本身,在法律上并没有触犯什么条文,毕竟成年人是可以合法吸烟的。但是,作为一名拥有巨大影.............
  • 回答
    《人民的名义》的最后一集,李达康和易学习在丁义珍逃跑的背景下,那场关于“官场生态”的争吵,着实是整部剧高潮之外,一股极为现实而又令人唏嘘的力量。这场戏不仅仅是两个人物的个人情绪宣泄,更是对官场中那些难以逾越的困境,以及两种截然不同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李达康,作为省发改委主任,骨子里是那种“不撞南墙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