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易中天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以其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过程、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核心论点:为何要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

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当前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若依然过度依赖和模仿《三国演义》,将难以取得成功,甚至注定失败。唯有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能找到新的创作前途和出路。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提出如此激进的论断,其背后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三国演义》的“神话”与“套路”的桎梏:
程式化的人物塑造: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几乎被固化的人物形象。例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义无双、曹操的奸雄形象等。这种脸谱化的形象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让后来的创作者陷入思维定势,难以突破。每一次翻拍,似乎都只是在重复演绎这些早已定型的角色,缺乏新的解读和深度。
固定的叙事模式: 《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和重点早已被后人熟知,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经典桥段,几乎是每部三国题材影视剧的必拍内容。这种重复性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道德批判的倾向: 《三国演义》带有强烈的“尊刘抑曹”的道德批判色彩,将蜀汉描绘成正统,而曹魏则常被刻画成篡 berkembang。这种价值判断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可能显得过于单一和片面,难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甚至可能引发反感。

2.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张力:
历史研究的进步: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包括易中天先生自己)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例如,关于诸葛亮是否真如演义中所述那般“事必躬亲”,曹操是否真的“奸雄”等等。如果影视创作仍然全盘接受演义的设定,忽视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就显得脱离时代,缺乏深度。
观众认知的发展: 如今的观众早已不是百年前的读者,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基于史实、有深度、有复杂性的人物和故事,而非简单复刻的文学经典。

3. “新意”与“生命力”的追求:
避免“二次创作”的循环: 易中天先生认为,如果只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例如稍微修改一下台词、调整一下镜头,那么永远走不出演义的框架。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作,需要的是“一次创作”,是基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深刻的社会洞察。
发掘被忽视的维度: 《三国演义》虽然宏大,但也有其侧重。可能还有很多历史细节、人物动机、社会背景等被忽略的维度,可以成为新的创作切入点。与演义决裂,恰恰是打开这些维度的一把钥匙。

二、论证过程与说服力

易中天先生的论证通常是:

直指痛点: 开篇就点明当前三国影视创作的困境,即“千篇一律,乏善可陈”,并直接提出“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
剖析原因: 详细阐述了为何要决裂,主要是《三国演义》本身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文学惯性”和“经典束缚”,让后人难以跳出其思维模式。他会举例说明《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模式是如何成为创作的“枷锁”。
提出方向: 强调“决裂”并非否定《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而是要突破其局限。他可能暗示的方向是:
回归历史: 以更严谨的态度去挖掘史实,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历史人物和事件。
挖掘人性: 关注人物内心的复杂性、情感的真实性,而非简单的道德标签。
拓宽视野: 关注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展现更丰富的三国时代图景。
拥抱现实: 将三国故事与当下的社会议题、观众的情感需求相连接,产生共鸣。
语言风格: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以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同时又不失深刻见解而著称。他善于运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道理讲得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文章的潜在影响与意义

这篇文章的提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影响和意义:

1. 警醒与启示: 对当下泛滥的三国题材影视创作,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创作者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创新。
2. 引导创作方向: 为那些希望在三国题材上有所突破的创作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方向性的指引。鼓励他们敢于打破传统,进行新的探索。
3. 提升观众审美: 引导观众对三国题材作品有更高的期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重复,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向更成熟、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4. 激发学术讨论: 推动关于历史题材改编的学术讨论,关于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的议题。
5. 重塑历史认知: 鼓励人们以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三国历史,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描绘。

四、可能存在的争议与反思

当然,任何观点都可能存在争议,易中天先生的这个论断也不例外:

1. “彻底决裂”是否过于绝对?
《三国演义》的价值不容否定: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在塑造中国人的历史观、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全否定或“彻底决裂”可能会显得过于激进,忽视了其本身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忠实还原”与“大胆创新”的平衡: 很多时候,优秀的改编作品是在尊重原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非完全割裂。如何在保留《三国演义》的经典魅力和情感张力的同时,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可能是一个更 nuanced 的课题。
观众基础的考量: 《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深深植根于大众心中,完全脱离演义的语境,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陌生甚至难以接受。找到与演义的巧妙关联和“对话”,也可能是一种出路。

2. 何谓“前途和出路”?
标准的模糊性: “前途和出路”的定义可能存在主观性。是市场上的商业成功?是艺术上的口碑?还是学术上的深度?不同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对“决裂”的必要性有不同的判断。
创作者能力的问题: 很多时候,创作的失败并非完全因为“依赖《三国演义》”,也可能与创作者本身的功力不足、对历史理解不够深入、叙事能力欠缺等因素有关。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对《三国演义》的依赖,可能过于简单化了。

3. “创作三国戏”的定义:
不同类型的创作: 是指完全模仿《三国演义》的纯文学改编,还是指以三国为背景的原创故事?对于后者,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可能会更加灵活。

总结

总而言之,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是一篇极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评论。它深刻地指出了当前三国题材影视创作面临的困境,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的创新思路。

文章的价值在于:

敢于挑战权威: 对根深蒂固的经典模式提出质疑,鼓励打破藩篱。
指明了方向: 强调了回归历史、挖掘人性、追求创新的重要性。
引发了思考: 促使业界和观众反思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彻底决裂”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绝对化,更精妙的创作或许在于如何在尊重历史和经典的基础上,进行有力的创新与超越。但无论如何,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无疑为三国题材的未来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促使人们跳出舒适区,去寻找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三国故事。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吃透”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生命的深刻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俩字概括:扯淡。


易大师有这观点由来已久,也不是什么新想法,他一直号称要彻底甩开演义写三国。但是我可以非常负责任,且笃定的说一个事儿,某部三国戏剧本长期难产,这个锅就是易大师的。

制片方请了易大师做顾问,这本来很好,你是个顾问,就做你分内的工作。易大师却误以为自己是要干涉剧作的,然而他却并不懂现代剧本创作,也不愿意去理解历史剧改编的取舍逻辑,武断的以其观点干涉编剧创作,于是乎从第一任编剧开始就被易大师逼迫进了一条死胡同,走不下去。结果就是徒耗时间金钱,把一个好项目憋成裹脚布。

剧本行不行,不是你易大师一介区区顾问应该说了算的吧?多少次编剧会上信口开河,说演义用过的情节一概不能要,这是对项目负责任还是文人式的意气用事?又或者为了彰显自我,故作高深?

别提他是不是中文系学古代文学的,我就问一句,易大师写过多少剧本?超过一百万字了么?


演义本身的优缺点都很显眼,我们去研究创作者本人的经历,更容易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和逻辑。根据明末顾苓的考证,罗贯中曾经在张士诚幕府任职,但应该没担任过在一线领兵的军职。他自己又是南方人,所以罗贯中的创作中最精彩的段落集中在赤壁前后,涉及北方地理错讹很多,但到南方地理错讹较少。因为自身经历,又喜欢夸大渲染谋士幕僚的作用,塑造智计过人的形象。

但是罗贯中把史料元素整理的非常巧妙,许多演义里的情节就是脱胎于史料而成立的。譬如曹操宛城一战踹寡妇门,史料和演义的情节大概都差不多,请问这怎么算?彻底跟演义决裂,那你就不能提这一段,不提这一段,那请问曹昂和典韦是在家里暴毙的么?

而演义的文本中,有很多都并非罗贯中原创的桥段,是自汉末流传故事经历数百年形成的文本。整个故事的雏形在宋代就已经很完整了,从桃园结义到单刀赴会,这些都并非罗贯中原创的情节,他只是在演义中进行了改编。

人民群众却喜闻乐见,这是为什么?人民群众不如你懂的多?还是人民群众好糊弄?


文艺作品的两条标准,一是符合基本的叙事逻辑,二是符合基本的人文关怀。这些传唱将近两千年的故事里面,有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情感。

什么是人文关怀?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去关注去理解,满足人性。人性混沌之中有趋恶的成分,但是也有很多趋善的成分,会渴望美好。

关汉卿为什么要编写《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这也不是江水,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他在呼唤什么?当然是在一个人命不如畜生的乱世里呼唤英雄出世,砍死豺狼当道的这帮王八蛋。

为什么在宋代就开始流传桃园结义的故事?这是人民群众对刘关张感情的朴素理解,虽然历史上很可能没发生过其事,但是其人其行产生的影响与感染力,促使人民群众做出了桃园结义式的解读。

易大师凭什么就认为自己比两千年来的人民群众要高明?高希希改编《新三国》时以曹操为主视角,砍掉了桃园结义的部分,大概是因为他也理解不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

这类传诵已久的「经典」,是根植于中国人文化气质的,我们就是崇拜武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绝,崇拜那些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因为有这片土壤,才能长出史料、民间故事与演义结合的三国文化这棵老树。老树可以发新芽,但你想把老树的根刨了,再种出什么来,也不是那棵树了。


老戏改编很困难,脱离了老文本的核心逻辑,观众会觉得别扭,觉得这是篡改。若完全依循老文本的叙述,观众又会觉得味如嚼蜡,没什么新意。但也不是说改编老文本,就一定要对着干,故意去反着写,那样只能写出来个谁都嫌弃的四不像。

《火凤燎原》在三国爱好者里普遍口碑高,就是把老戏改出了新意,主要事件几乎没有改动,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颠覆,反而是做了丰富,加了性格。用不一样的角度和逻辑去解读,一下子就很好看了。

《火凤燎原》前期最吸引人的就是吕布,主要事迹还是那些反复无常的段子,但是和其他事件联动以后,一个新的吕布就跃然纸上,他依然是那个没节操没下限的无耻小人,但是无耻的自成逻辑。

白门楼吕布饶命一段,把这个角色的核心点出来了,他为了活命可以做韩信,为了称雄可以弃仁绝义,为什么战场上猛如鬼神的壮士面对末路会那么怂,因为他还在想办法翻身。这两个点一下子就不矛盾了,反而很有吸引力。

那从吕布第一次登场到白门楼授首,他经历的主事件里有多少演义里提及过的桥段呢?基本上演义和史料里的点,作者都发掘出来了,甚至有些情节是变废为宝。丢徐州的还是张飞,表面上看还是醉酒误事,反骨仔还是曹豹,这些都是史料和演义里嚼过无数次的文本,用新的角度串起来,给人的感觉彻底不一样。

不说陈某的《火凤燎原》这种漫画作品,哪怕TVB早期拍过的三国戏也是这个套路,大的事件和演义的亮点都没有改变,但是用香港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撑起新的文本。虽然有儿戏之嫌,但自有其乐趣在里面。


说回来易大师的用心,实在非常可疑。为什么创作三国戏,想要出新意,就得把诸葛亮请下神台来?这尊神不是谁专门造的,是蜀地人民用武侯祠的香火供奉的寄托。

改编诸葛亮故事,可以打破演义多智近妖的形象,但演义里的武侯事迹依然是依托于史料创作的。把司马懿打成狗就是打成狗,把张郃射成小刺猬就是射成小刺猬,你让武侯脱离罗贯中塑造的形象,顶多就是不再搞玄学,可他两汉无双士的成就还是摆在那里。

「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这话是西晋张辅说的,意思是说,看到诸葛亮的忠,连奸臣都想学好了。诸葛亮这种人应该和伊尹、吕尚相比较,乐毅算个球。

你把诸葛亮请下这座神坛,就得把他请上另一座更符合史料和真实形象的神坛。

那你没办法,武侯本人就是这么厉害,这也不是罗贯中决定的,是武侯本人的事迹和后世人们对他的评价决定的。没道理魏晋南北朝这些时代更近的人把他捧上去了,你一个两千年后的人说要拉下来,人民就该听你的吧。


而且易大师对「忠义」的理解也很古怪,他觉得忠义就是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大概易大师不晓得,朋友之间也有忠义,刘备这类群雄诸侯对百姓也有忠义。

太史慈报答孔融不负孙策,这是忠义。二爷斩颜良挂印封金,这也是忠义。刘备携民渡江,这还是忠义。事上竭诚,只是「忠」的含义之一,我相信以易大师中文系的专业素养,应该不会不知道,对「忠」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直也」。

忠,从来不是特指对上层的顺服,而是「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司马光总结就四个字「尽心于人」。简单概括,忠,就是依良心做人。义,就是凭良心办事。

易大师说写三国不能讲忠义,大概是让我们不要良心吧。


民间三国故事传唱的核心,讲的永远都是一伙儿有良心的人,面对黑暗的时代不妥协,不去同流合污,努力着想要挣出一片光明。重造一个有序,有忠,有义,有仁德的世界。

虽然失败了,但这种悲痛会激励后人,因为革命从来不是请客吃饭,没有那么容易成功。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没有人去舍生忘死,一切都不会开始。

演义根植于人民的情感,取材自史料的原型,是「三国」这个国民题材的组成部分,你和演义闹决裂,是写不出三国故事的。

文艺创作,要包容。你容不下经典,经典自然也容不下你。

.

user avatar

显然,易中天老师微博的意思并不是“废了三国演义就能成功”,他只是说,“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出路和前途”,个中意味,很是不同。

简单地说,废了《三国演义》不是“就能成功”,只是有成功的可能罢了。

我想把易中天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发挥,文学名著影视化,敢于改编就是迈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虽然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但若死守原著,一定是必死无疑。

我们首先来看一些成功的先例。

以《三国演义》为例,央视版的三国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这一版本是按照原著老老实实拍的吗?

尽管央视版本创作严谨,细节考究,但也做了相当数量的改编。

比如第一集刘关张的初次见面,就不是取材《三国演义》,而是采用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龙降二虎”的故事。让卖猪肉的张飞和卖绿豆的关羽大打一场,然后由刘备来劝和。

这样处理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让关、张在全剧的开头打一架,热热闹闹,观众也更容易买帐一些。

这还只是小情节处的改编,对故事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尚且无关紧要。那涉及人物形象的部分,是否可以改编呢?

当然可以,最显著的就是鲍国安的曹操,电视剧版本的曹操显然比原著中更加雄才大略,更加有建安时期的文人气质。如果仅仅是看电视剧,肯定不会把曹操当反面人物看待,尤其是官渡之战后,曹操让陈琳念檄文,自己发的那一通“操安能以血补天哉”的雄论,真是痛快淋漓,可浮三大白,然而这段议论,并不是原著里的话,而是编剧自己的创造,壮哉!

唐国强塑造的诸葛亮,也不再是原著那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半仙人物,而是真正切切“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的士大夫形象,这也多亏了编剧的匠心独运,才能有这么经典的影视形象。


我想,这些改编应该大家没什么意见吧,不过总的来说央视的《三国演义》还是比较忠实原著的,虽然有改编,但还是能够体现原著的精气神。


央视的另一部妇孺皆知的巨作,改编尺度之大,几乎连原著的精气神都抛弃了,但却不妨碍其成为影视作品的经典,那便是86版的《西游记》。


这部作品的成功,有人将其归结为六小龄童的猴戏,章老师的表演固然精彩,但这部作品的魂魄还是刚去世不久的杨洁导演。

她是以怎样的魄力,对原著进行了“披沙拣金”“大刀阔斧”的改造,才将原著繁杂的思想内核,简单的提炼成为一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这无疑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精神契合得非常好,或许时代精神给了杨洁导演灵感,而杨洁导演则借助《西游》的老酒,进一步彰显了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使其持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杨洁之后,对《西游》的改编,贡献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

这一系列的改编,无论形神,都突破了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所以才导致作品刚问世时,应者寥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愈发经典。这一系列,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孙悟空“人性化”,让齐天大圣谈起了恋爱。

不少原著迷是看不惯齐天大圣谈恋爱的,认为这是对原著的玷污;

而一些影视作品,又无休止的消耗大圣的恋爱史;

大圣能谈恋爱吗?

我的回答是可以,爱情故事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有市场的,但既然是齐天大圣,那么他的恋爱就一定要有齐天大圣的特质。说的更接地气一点,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不管人物姓不姓孙,观众都买账;而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就算主角换成了齐天大圣,观众同样不待见。

观众要的不是男女主角的名字,而是一个好的故事。



同样,对经典的改编同样适用于这样的观点:不是不能改,而是必须改,但改编不能仅仅是戏说,而是要借原著的酒,浇今人心中的块垒。

其实经典的作品,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也正是这种可能性,使其能够“因时制宜”,感染不同时空的读者人群,今人读《三国》与古人读《三国》其滋味自然是不同的,我们尊重经典,更应该尊重我们时代的感受。

像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和影视作品的三国戏,显然不是同一个东西,影视作品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地呈现原著的念白,那么也不需要编剧导演什么事情了,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事情。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谁,都不会这么去办,因为他们都知道,那些“言必称原著的人”未必真正读过原著,而真正看过原著的人,是期待看到一些新东西的。

所以,易中天老师说的不是个例,几乎是一条通则,文学名著影视化,必须改编,唯有改编才有出路。

其实观众反对改编,或许只是多次上当后的一种宣泄,现实中不乏以名著为噱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却讲了一个糟糕平庸的故事,如果这样,真还不如不改了。

“我满心期待,你却给我看这个”

这才是观众反对改编的真实心态。

最后,王司徒有话要说…

user avatar

易大师这文章其实就是现在流行的6学。只有请我当顾问拍的三国才是真三国。

user avatar

易中天老师的意思,三国演义已经几百年了。再砸吧砸吧,也搞不出个新东西。


希望能搞出个新东西来。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王小波说过一个故事。一盟军军官被德国鬼子靠近,属下伤痛难忍。他就给了属下一块口香糖。


属下吃了没有味道。他说我已经嚼了三个钟头了。


论语,三国演义,等已经被嚼了几百年上千年。他觉得应该换东西了。


换什么东西呢?这几十年有好多花样。


可惜目前似乎又换回来了。


就好像白鹿原的鹿黑娃,杀人放火,当土匪闹革命,最后跪倒在祠堂前。


罗贯中水平在哪里。


古典古典,古代经典,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别说中国那几个秀自己智商跟成色的编剧,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得炸药文学奖也好几位了。


鼓捣多少年,超越了没有?


哪个得炸药奖的敢说自己超越了古代经典?


就算是西方的,也没有大师说自己比荷马伟大。


一桌宴席,吃了多少年。


我们要换桌新的。


主意是不错。可是材料呢?师傅的烹饪水平呢?思想境界呢。


臣妾做不到啊。


人家一辈子就几本书。他的生活经历,现代人要经历得去伊拉克叙利亚。


罗贯中估计还有个三遂平妖传。不过不是文学专业,很少有人谈起这本书。


你几年宅家里,闭门造车,就想超越大师一辈子的经典?


文学门槛虽低,上限却高。


不是知乎以前有个才子大v程序员么。被知乎捧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家里写书。结果书没火,人先废了。


陈忠实,刘欣慈这样的罕见。


我几个写三国的网友,也是写了十年吧。

背后的功夫,恐怕不止十年。


以中国现代电视剧编剧的普遍水准,他们能搞清楚地理位置就不错了。


即使做出来了。能翻出什么花来?

你还管得了观众爱吃什么,爱看谁?


毕竟是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作家。


我们这个民族,假设也出过莎士比亚,也出罗贯中。


你也架不住观众喜欢罗贯中啊。


封建贵族二代跟老爷吊膀子谈恋爱,跟大多数人太远。


虐狗撒狗粮的东西太远了,离大多数人。


为啥,民族土壤决定了。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就是三国气,水浒气的国家。


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国家。


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国家。


就是一次一次下层推翻上层的国家。


就是礼失而求之于野的国家。


关羽一万年也是关羽


诸葛亮一万年后武侯祠也立哪里。


太史慈再过一万年,是人就喜欢结交子义。


中二少年蠢血沸腾,义气相投,再过一万代也会结义。


炎黄子孙漂洋过海,去到美国,也会有江湖。既然是江湖,就有江湖规矩。就要拜关公。


你上层无道,就会有张角。


乱世再多英雄。你有诈术也还,权谋也好。残忍也好你好杀也好。你也是要维护国家统一,结束战乱的。


就是混账如校长也知道这是底线。他毕竟混帮会的


你爱哭也好,爱笑也好,弄权也好,酷变也好,好色也好,崇儒宠道,佞佛佞教,你也得爱民重农,讲究廉耻,哪怕装装样子。


也不能随便搞什么婚外恋,搞兄弟的老婆。


名著已经把这个文化基因写死规则了。他规定了你的根。

——-

这个规则写死,就好像人吃饭一样是天理。


水平不够喜欢翻的。结果就翻出


人老吃饭没有新意,应该吃屎。


赞美忠义没有意义。应该赞美司马懿。


这事么。做得说不得。一时做得,但绝不能说。


司马自家都是孝字当先。掩盖自己在吃屎。


对于历代都是笑柄。


就怕有人恬不知耻,把屎当饭吃还洋洋得意。说这是洋味臭豆腐。


那就彻底没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