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易中天《何时忘却三国》一文中的观点?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易中天先生在《何时忘却三国》这篇散文里头提出的那些玩意儿。这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分析,而是夹叙夹议,带着点个人情怀和观察。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易中天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一个隐隐的忧虑: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三国的感情和理解,是不是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味儿”?

他并没有直接说“现在的中国人都不懂三国了”,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现象来引出这个话题。比如,他提到了很多年轻人对三国的认知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游戏、影视剧,甚至是那些被过度解读、甚至扭曲的“段子”。这就引出了第一个评价点:

1. 游戏化、娱乐化解读的时代局限性:

易中天先生显然不反对娱乐,他本人也写过不少通俗历史。但他的潜台词是,当“玩三国”变成了一种潮流,当人们更关注的是武将的技能数值、谁的战力更强、哪个计谋最炫酷,而不是这些故事背后的人性、历史的逻辑和文化的影响时,三国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而非沉甸甸的历史。

详细展开: 他可能是在提醒我们,游戏和娱乐作品,虽然能拉近大众与历史的距离,但往往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趣味性,会进行大量的改编、夸张甚至虚构。比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被无限拔高,许多历史事件被简化或煽情化。当这些碎片化的娱乐体验成为大众理解三国的唯一或主要途径时,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就很容易变得片面、脸谱化,甚至失真。他可能担心的是,我们沉溺于这些“轻飘飘”的表象,反而忽略了三国时期真实的复杂性、人性的纠结以及历史进程本身的深刻意义。

2. “三国情结”的国民性与历史文化的反思:

易中天先生也承认,三国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这种“三国情结”几乎是深入骨髓的,体现在我们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上。

详细展开: 他可能是在问,为什么我们如此钟爱三国?是因为它展现了乱世中的英雄气概?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关于忠诚、智慧、权谋的经典案例?还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映照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某些侧面?然而,他更进一步,可能会问:我们现在怀念的,真的是那个充满血与火的三国吗?还是我们投射到三国身上的某种理想化的东西?

理想化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是那个“讲究”的时代,讲究信义、讲究承诺、讲究智慧的较量。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品质似乎越来越稀缺。所以,我们对三国的热爱,是不是一种对理想的寄托,一种对当下社会某种缺失的弥补?这种弥补,是健康的文化传承,还是对现实的逃避?
“三国范儿”的当代运用: 文章可能也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运用“三国式”的思维去理解和处理现实问题。比如,有人会用“诸葛亮式的智慧”去分析商业策略,用“曹操式的奸雄”去解读政治人物。易中天先生可能是在审视,这种运用是恰当的历史借鉴,还是将复杂现实简单化、标签化的便捷手段?他也许想引发思考:我们是不是过度地将历史的经验,不加辨别地套用到当下,反而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独特视角?

3. “忘却”的背后是“被遗忘”的隐忧:

标题“何时忘却三国”,听起来像是一种对三国热的“泼冷水”,但更深层的含义可能是对“被遗忘”的担忧。

详细展开: 易中天先生可能认为,当我们谈论三国时,如果谈论的只是皮毛,只是表面的热闹,那么三国真正的精神、它所承载的深刻历史教训,就可能被我们“忘却”了,或者说,是被我们自己“遗忘”在游戏的背景音里,被淹没在短视频的快餐文化中了。

真正的理解是什么? 他可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三国,不是背诵几个故事,不是套用几个名字,而是去体会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挣扎,去理解人物的复杂性(比如曹操的“奸雄”形象并非全然负面,刘备的“仁德”也有其局限性),去感受历史的动荡如何塑造人心,又如何推动社会变迁。如果我们连这些都“忘却”了,那我们对三国的热爱,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将导向何处?

总结一下,评价易中天先生在《何时忘却三国》中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警惕浅层化、娱乐化解读: 他对当下过度游戏化、碎片化的三国认知方式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导致对历史真实的疏离。
反思“三国情结”的内涵: 他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对三国的热爱,是对历史本身的尊重,还是对某种理想的投射,或是对现实困境的映照?
关注历史精神的传承: 他担心的是,在热闹的文化现象背后,三国时期真正的历史智慧、人性深度以及文化价值,可能会被我们无意识地“忘却”或“遗忘”。
强调辨别与深刻理解的重要性: 他不是要我们“忘却”三国,而是要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和娱乐至死的时代,依然能够“记得”三国,并且是“深刻地记得”三国。

总的来说,易中天先生这篇文章,不是一篇简单的历史评论,更像是一篇带有文化批评色彩的散文。他以他特有的风格,借着对“三国热”的观察,引出了一个关于历史传承、大众认知以及文化反思的深刻话题。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可能存在的一些不那么令人乐观的倾向。他不是在否定三国的重要性,而是在呼唤我们以更审慎、更深刻的态度去面对它,去理解它,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可以随时取用的文化符号或娱乐素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

先上结论,这是篇意识形态挂帅,逻辑一窍不通,遍布常识性错误,充分体现作者业余治史水平及丑陋吃相的狗屁文章。

以下开始阅读分析:

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事实上,这段历史并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和独尊儒术,也比不上之后的五胡乱华,更不敢望百家争鸣之项背。

能说出三国历史不重要,作者擀面杖吹火的风采俨然矣。

汉末三国处于秦汉体制崩溃,门阀士族社会形成的关键时间点,诸多制度、思想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历史走向。

随便举例:

九品官人法奠定了两晋南北朝官人取士的基石。魏律引八议入律,成为千载不易之法。士家制为两晋南朝所承袭。建安文学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决计绕不过去的丰碑。玄学清谈引数百年风尚。扒开东晋南朝皇陵,保留节目必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三国时期于后世思想之影响可见一斑。

哪怕是易大教授鼓吹的五胡乱华,借问这五胡是怎么入的华?又为何能够乱华?不了解三国历史,大概能知道个鬼!

所谓三国历史不重要,充分显示了搞美学的易大教授的业余史学修养。说难听点,即便资深一点的业余票友都闹不出这号笑话。

历史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因果的连续事件。极而言之,每一段历史都很重要,都是前一段历史的果及下一段历史的因。能说出某段历史不重要,见识水平基本已向朝代粉看齐。

其实《三国演义》面世之初并无人问津,知识分子更是嗤之以鼻。直到清代的毛声山、毛宗岗父子增删改写点评之后,才风行天下。所以《三国演义》的成败得失,不能只算在罗贯中的账上,还要加上毛氏父子一份。

简直笑掉大牙。借问明代所谓四大奇书是哪四本?李渔更将《三国演义》定位为“第一奇书”。看样子易大教授是打算将李渔开除出知识分子队伍?捎带,演义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即有二十余种,足见流行之广,这叫无人问津?毛评本出现之前,市面最流行的是疑似托名的《李卓吾(李贽)先生批评三国志》,毛评本正是脱胎于此,显然易大教授对此一无所知。

毛评本之于三国演义,恰如金圣叹评本之于水浒传。如果以金圣叹本风行而古本几绝,遂得出水浒传是靠金圣叹删改点评才风行天下的结论,估计要笑掉看官大牙。

易大教授就是在干这号笑掉看官大牙的勾当。

那么,毛氏父子给了什么“添加剂”?……毛批本《三国演义》却大肆渲染,做足了文章:哭典韦是当着将士们的面,哭郭嘉则是当着谋士们的面。于是毛氏父子点评说:哭典韦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一哭胜过了赏,后一哭胜过了打。
接下来,他们不无嘲讽地说:原来奸雄的眼泪既可当钱使,又能当棍子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瞅瞅易大教授给毛宗岗父子安的删改黑料,再对照对照明嘉靖本《三国演义》:

哭典韦:

操令班师回都。操与诸军众将曰:“吾折长子、爱侄无痛泪,独号泣典韦也。”众皆叹主公爱士,过于亲子。遂还许都,各各赐赏。

哭郭嘉:

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操令将息。坐至半夜,仰天大恸。众将曰:“丞相于虎窟龙潭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已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整顿军马,再去复仇,何故痛哭?”操曰:“孤哭郭奉孝耳!"众将日:"郭嘉已丧久矣,此哭何意?"操曰;"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此大失矣!”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皆默然。

甚至连文字都相差无几,有哪一条是毛宗岗父子增添的黑料?易大教授连最基本的版本校对都不做,一拍脑袋便想当然耳狠批毛氏父子增删如何如之何,其治学之轻率足以令人瞠目。

在这儿,易大教授展现出的压根不是什么学人风姿,仅仅是一个沾火就着的阿瞒脑残粉罢了。

勾心斗角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始终,尤其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后。原本都是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诸葛亮,也都变成了心怀鬼胎的卑鄙小人,一个“妒忌阴险”,另一个“奸刁险诈”,全无惺惺相惜光明磊落可言。这可真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借问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勾了什么心,斗了什么角?千里走单骑勾了什么心,斗了什么角?三顾茅庐勾了什么心,斗了什么角?赵子龙长坂坡救主勾了什么心,斗了什么角?白帝托孤勾了什么心,斗了什么角?星落五丈原勾了什么心,斗了什么角?甚至末了的姜维假投降复国可以简单得用勾心斗角来归纳?

即便赤壁之际的瑜亮斗智,周瑜就是妒忌?书中明明,周公瑾起先便有意招揽孔明同扶孙权,延揽不成,顾虑此公日后必为东吴之患才起了杀心,这是公事还是私仇?这叫妒忌?这叫卑鄙小人?

瞅见易大教授的见识,不免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评语:

同是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先生总是能隔空百年,正中靶心,笑。

就连作者和不少读者以为是“正能量”的忠义,也很可疑。什么是忠?臣忠于君,子忠于父,妻忠于夫。君要忠于臣吗?父要忠于子吗?夫要忠于妻吗?不用。请大家想想,这难道不是“不平等关系”?
义也大成问题。道义,正义,仁义,情义,信义,哪个才是真义或大义?当这些“义”发生矛盾冲突时,又该如之何?谁都没有解释,谁都说不清楚,也只能相机行事或者自作主张,你说我不仁,我说你不义。
忠义,变成了整人的武器。

即便在古典社会,就是无条件行为?难怪易大教授的《先秦诸子百家》讲得一坨翔,《孟子》都忘到爪哇国了?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不正,臣不忠,臣投外国;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乡——即便是“封建社会”的通俗文学,也充满了此类说教。

《三国演义》白门楼一出,吕布众叛亲离,作者批判了谁?张辽投降曹操,不忠于吕布,演义是批判还是赞赏?

诚然,“封建社会”当然是身份等级制社会,彼时的道德必然带有时代烙印,必须批判继承。末了,到了易大教授这儿就只剩下批判了?这和泼脏水连孩子一起泼了有什么区别?

捎带,《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武器整了谁?是关羽整了曹操,还是刘备整了诸葛亮?抑或刘关张互整?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其实一切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争利而言义,只能是吹牛撒谎装模作样。

这号论断看似深刻,实则浅薄,将一切意识形态归于吹牛撒谎装模作样,真是肤浅得可发一笑。按照易大教授的高论,诸葛亮至少在蜀汉打赢了所有政治斗争,应该狠狠谋一套富贵罢?瞅瞅这位都谋了点什么: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按照易大教授的逻辑,只要有斗争,无所谓正义与邪恶,无所谓高尚与低劣,一切大义都是笑话。于是乎,诸葛亮是笑话,岳飞是笑话,海瑞是笑话,哪怕到了现代,中日两国之间是利益之争,抗日战争哪儿有什么大义可言,都是吹牛撒谎装模作样。我呸。

也就是说,毛批本《三国演义》的问题,还不在于给历史“整容”,更在“变性”。整容是可以的,变性是不可以的,除非明确表示你说的不是历史,读者也不把那小说当历史看。可惜,这一点从来就没人说清楚。

《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标明明,把小说当历史看不是罗贯中的问题,更不是毛宗岗父子的问题。七实三虚说得还不够清楚?

相反,易大教授修的却不是小说,而是堂皇历史,末了闹得笑话百出,把殷商大航海发现美洲一类的段子也照单全收,如此误人子弟,还敢笑演义?

犹为可鄙者,易大教授作为公众人物原本默默无闻,哪怕上了百家讲坛,搞了个《汉代风云人物》仍然乏人问津。此公是怎么红的?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热度,如果三国历史果然如易大教授所愿无人知晓,他易大教授现下的名利是打哪儿来的?

一头蹭着三国乃至演义的热度,一头嘴上却嚷着不要不要,还动辄将演义甚至三国时代批得一文不值,这叫什么?叫绿茶,叫又当又立,叫过河拆桥。

人呐,不说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总该有点饮水思源精神罢?不然还够这两撇么?金庸先生在修订《射雕英雄传》时,特加入张十五说书一段以示不忘本,再对照对照易大教授的嘴脸,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较之人与类人猿更大。

总之,无论易大教授如何上蹿下跳,大呼小叫,《三国演义》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丰碑,仍然为中国、东亚,甚至世界人民所喜爱(此处呼叫全战蠢驴),演义故事流行数百年,料数百年后流行可期。

至于易大教授?借老杜一诗言之: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顺带一说,要看通俗中国史,自有白寿彝、范文澜诸先生的《中国通史》在,相较之下,说易大教授的《中华史》狗尾续貂都是有厚诬于狗,罪过罪过。

骗钱玩意儿罢了,还有毒。

user avatar

首先,以下内容没有跑题。

我父母是农村人,他们辛苦劳作供我上大学。我读了大学,思想境界高了,开始嫌弃父母俗气。

请问大家我这是一种什么形象。白眼狼。

我看三国演义爱上了三国,后来我看了三国志开始骂演义,这是什么行为?


所以,请给小说以及其广大受众一点尊重。

补充一点,写出六十万字的经典小说的罗贯中难道没看过三国志吗?身为张士诚幕僚的罗贯中难道不知道打仗不是将领单挑吗?恐怕罗贯中比我们看的史料都多,比我们见的战斗都多,为啥他那么写小说呢?因为文学有文学的手法,读者有读者的局限。

罗贯中对于三国功大于过,请尊重。

另:

我也觉得曹操是英雄,但是请不要把他洗白成圣人,真英雄无须粉饰,谢谢。

某些答案,说我们眼红易老师的名气大所以才反驳他。如果谁名气大谁就对,那还讨论什么Σ(゚д゚;)直接亮身份 比呗。

user avatar

易中天的《三国纪》我是在当年第一时间拜读了的,卷末的最后一篇就是《何时忘却三国》。通篇看罢,感觉标题末处少了两个字:演义。因为此文主旨都是易中天针对《三国演义》发自肺腑的批判。

文中被批判的人群,用网络圈子的话来说,就是“演义党”;所以从标题来看,易中天是打着对三国史圈反省的名义,对演义党进行了一次“惨无人道”的痛扁,快哉!快哉!

说实话,三国史圈为何能长期稳坐中国史圈话题中数一数二的位置,演义的影响力功不可没,很多人都是从演义故事中认识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这些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物极必反,也正因为演义的读者远远多于史书读者,所以出现了有人以“演义治史”的荒唐事来,易中天怼的是这部分人,我觉得还是有道理,有看点的。


毛批本《演义》确实有很多毛氏父子的个人臆想和恶趣味夹杂其中,易中天批判他们是:在给历史“整容”,更在“变性”。

也就是说,毛批本《三国演义》的问题,还不在于给历史“整容”,更在“变性”。整容是可以的,变性是不可以的,除非明确表示你说的不是历史,读者也不把那小说当历史看。可惜,这一点从来就没人说清楚。

易中天在这里就开始“立靶打靶”了。

如果让他举出毛氏父子在何处标榜自己批的演义是历史了?何时说演义中的曹操就是正史中的曹操了?这一点,易中天是拿不出证据来,只以一句“可惜,这一点从来就没人说清楚”为由搪塞而去。

众所周知,演义的体裁就是小说,因为有几分史实,所以也是历史小说;但能把历史小说当历史的人,肯定还是有的,但绝对是少数人,也至少不是毛氏父子,易中天认为“没人说清楚这事,就是有错”,没有说就等于默认,疑罪从有,真是以偏概全。

这文中的“变性”,我猜测是历史人物形象的问题,易中天身为曹粉,处处表露出对演义中曹操的“奸雄”形象的不满之情,所以他认为这是“变性”,远甚于“整容”,是最不可取的事。

依我看,如果说毛氏父子是借着“演义”小说为载体来“整容”,易中天自己却是借着“历史”为载体也在做“整容”的事。例如,《北堂书钞》中记载了“建安初,曹操迎天子刘协都许后,进献给天子的一些日常用具”的文字。

《北堂书钞》卷135:御杂物之所得孝顺皇帝赐物,有容五石铜澡盆一枚。

综合书钞135卷来看(印象中御览也有一些辑录),本来就是一段清单明细的内容,楞是给易中天脑补发挥成了“曹操成了天子的管家。天子对曹操心存感激庆幸”的段子。

暂时住进曹操行辕的皇帝却非常满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 曹操的这份细心不能不让皇帝感动。感动之余,皇帝也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甚至庆幸上天赐给他这样一个救星。他不用再流离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货在军阀们的手上被倒卖,不用担心害怕随时会被废黜,被杀害。他有了一个保护神,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了。

——看看,他自己都在做历史“整容”的事!

这不是“和尚摸得,贫道摸不得?”的道理,而是:既然心知和尚摸女人不对,那就也管好自己的手嘛!


当年我看完《三国纪》,感觉就是:易中天一直以来是以演义为假想敌,并认为自己是在做“正史”解读。例如他还写过一篇《中国人有三个梦》亦是如此,其中写道:

所以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刘备代表圣君,诸葛亮代表清官,关羽、张飞代表侠客,圣君梦破灭了就做清官梦,清官梦破灭了就做侠客梦,侠客梦破灭了看武侠小说,所以武侠小说也是中国特色。

两篇文章合起来看,易中天到底还是在以怼演义为乐,为荣,为己任,甚至在批判意识上升到了:演义故事已经阻碍了中国人的思想进步。——这真的非常夸张了。

诚然,中国人有梦,有的人甚至不清醒,分不清梦和现实,但这绝对不是演义该背的锅,或归罪于武侠小说,我觉得都是不明智的。

“经史子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若说其中有“封建糟粕”,那应是有一说一,有句话不是说得挺好的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古典文学不应该抱着“因噎废食”的态度吧?不是说因为古典文学中存在封建糟粕,就干脆弃之如敝履吧?

再换句话说:如果易中天是以杂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某个观点,对某种社会现象加以鞭挞,只是顺带借用演义为例,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三国纪》中,这部号称“严肃历史”的历史作品,他仍然以怼演义为乐,这已经脱离了历史创作的圈子了,何况还暗示了“栽赃毛氏父子给历史变性”,这是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呢。

user avatar

这点倒是我最近看央视的县志系列注意到的,中国南方有很多重要市县和地点,都是开发或始建于三国时期,由此看来三国非但没被高估,反而有些地方现在研究的还不是很充分。

比如对比wiki的东汉郡县(出自《后汉书》)和三国郡县(出自《晋书》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词条,就可以看到很多数量上的变化。东汉荆州把南阳去掉后只有80县,再把魏国占的南郡江夏部分去掉大概就剩70县左右,而吴国荆州达到了100县,增加了约30县。以易中天的故乡长沙为例,新阳县(今宁乡)、刘阳县(今浏阳)似乎都是始设于孙权,东汉时似乎是没有这两个县的。

此外,东汉益州118县,蜀汉益州则到达了139县,成都平原之外的四川、南中地区得到了很大开发。东汉扬州只有93县,东吴扬州竟达140县;东汉交州56县,东吴交广二州加起来达到91县。东汉北方约有70郡国,占全国70%,而在三国鼎立时期,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三国时代还不仅仅是南北对峙的开始,还是北-东南-西南的三方面对峙,荆州第一次成为四战之地,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而后来经济重心南移,三国也就自然更容易受注意了。

为了开发国力潜力,蜀吴则分别向西南和东南扩展,加之内战时间长(90年),使得三国的战争范围第一次达到了关内几乎所有地区,而且还特别细,几乎每个省都有很多故事发生,甚至于云南、两广都有重要的军事行动(主要是步骘、吕岱平交州,当然这个还在主流叙事之外)。甚至光是三国的文化产品(志、演义、电视剧、游戏等)就可以对小孩起到地理启蒙的作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易中天先生在《何时忘却三国》这篇散文里头提出的那些玩意儿。这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分析,而是夹叙夹议,带着点个人情怀和观察。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易中天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一个隐隐的忧虑: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三国的感情和理解.............
  • 回答
    如何评价易中天?——一位“庶民”的学者,一位“说书人”的匠人易中天,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界和大众视野中早已响当当。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也是一位公众人物,更是一位能够将深奥历史知识普及给万千大众的“说书人”。要评价易中天,不能仅仅从学术象牙塔的角度出发,更需要结合他独特的风格、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其中存在的.............
  • 回答
    易中天因批评乾隆而受到乾隆后裔投诉的事件,是一场关于历史评价、学术自由、个人情感以及公共表达界限的复杂交织。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易中天的批评: 易中天作为一名学者和公众人物,在电视节目《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又推出了《易中天中华史》系列,其中对清朝,尤其是乾.............
  •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以其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过程、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核心论点:为何要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文章的核心论点.............
  •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这篇署名文章《达康书记也是你能叫的?》,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篇严肃的社会评论,不如说是一次充满个人风格的“文化杂谈”,带有鲜明的易氏烙印。要评价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文章的表层来看,它的核心议题是关于一种“过度消费”的文化现象。 易中天先生借由《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这.............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阻碍科学发展的观点,是一个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过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提出的背景、核心论据,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审视。易中天观点的提出背景与核心论据:首先,理解易中天先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至关重要。他并非凭空而论.............
  • 回答
    易中天近几年推出的《中华史》系列,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大众史学领域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抛开一切技术性的包装,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说,他这套书确实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让人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去阅读一部大体量的历史著作,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首.............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提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的征程或许是很多人心中复杂的情感集合体。而在这支队伍中,易建联无疑是那个最耀眼,也最令人揪心的存在。他的表现,与其说是个人能力的展示,不如说是他肩负的重担和面对的现实的缩影。老兵的坚守与不易里约奥运会时,易建联已经30岁了。经历了NBA的起起伏伏,又回到了CBA继续.............
  • 回答
    关于易建联在那场对阵尼日利亚的比赛中的表现,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那场比赛对我们国家队来说有多重要,我想大伙儿心里都清楚。大家都盯着呢,希望球队能有所突破,能继续走下去。而易建联,作为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和经验丰富的球员,他的发挥自然是焦点中的焦点。比赛一开始,你能明显感觉到,阿联是在努力地承.............
  • 回答
    易建联重返湖人,这个消息无疑让很多中国球迷,也包括不少美国球迷感到惊喜,甚至可以说是久违的亲切。要评价这次签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易建联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回归”和“再出发”。 圆梦的执着: 大家还记得吗?当年易建联曾被湖人选中,但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在N.............
  • 回答
    评价易立竞,就像在品鉴一杯浓烈而又回甘的茶,初尝或许有些苦涩,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与力量。她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眼就惊艳、立刻捧上神坛的人物,而是那种需要你静下心来,去观察、去倾听、去思考,最终会让你肃然起敬的访谈者。她的“锋利”:直击人心,不回避尖锐易立竞最鲜明的标签,莫过于她的“锋利.............
  • 回答
    评价易烊千玺,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他这几年是真的火,而且火得挺稳,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小鲜肉。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把他当回事,觉得不过是又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偶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这孩子身上的东西,真不是那么简单。从“TFBOYS”时期的成长:首先得承认,TFBOYS这个组合当年是现象级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易车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私有化。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的,背后牵扯着资本运作、公司战略,还有时代背景,挺有意思的。先说说当时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私有化这个想法?易车,大家都不陌生,当年也是互联网汽车资讯和交易平台里响当当的角色。它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接受的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和.............
  • 回答
    近期,易建联和王仕鹏在参加某项活动时,应邀在 Nike 篮球上签名,这一举动在篮球迷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中国篮球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签名不仅是篮球本身的价值提升,更承载着一段特殊的意义。首先,从个人品牌和影响力层面来看,易建联和王仕鹏作为中国男篮的传奇队长和核心成员,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球场本身.............
  • 回答
    聊到易烊千玺的瘦金体,我脑子里第一时间闪过的词是:“锋芒内敛”。你知道,瘦金体在中国书法里,是带着一种鲜明的个性的。它以“瘦硬”为特点,笔画折钩转折处常常带着一种凌厉、锋利的感觉,仿佛一把出鞘的剑,锐利而自信。黄庭坚曾形容瘦金体“点如群星,划如枯藤”,这“枯藤”二字,就透着一股子瘦劲和韧性。易烊千玺.............
  • 回答
    李易峰凭借《老炮儿》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这一奖项的获得,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既有肯定也有质疑。要评价这一成就,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奖项背景与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性质首先,需要理解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定位。百花奖素来有“观众奖”之称,其评选过程主要由全国观众投票产生。这意味着,它.............
  • 回答
    《隐秘而伟大》这部剧,我个人观感是很不错的。它不像很多“谍战剧”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密语和枪战,而是花了不少笔墨去刻画主人公顾耀东的成长,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先说说主演李易峰和金晨。李易峰演的顾耀东,一开始确实有点“傻白甜”的感觉,那股子初出茅庐的愣劲儿,以及他对警察职业的憧憬和理想化,都.............
  • 回答
    要评价顾易和卫彬月对《天官赐福》插曲《一花一剑》的改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曲的翻唱,更像是两位实力派音乐人与原著精神的一次深度对话,一场情感的再解读。首先,让我们看看顾易的改编。顾易的版本,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稳”与“深情”。他没有去做过多的炫技或者颠覆性的处理,而是将自.............
  • 回答
    易富贤这位人口学者,以及他那本颇具争议的《大国空巢》,无疑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要评价他这个人及其著作,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易富贤的勇气。在那个年代,当绝大多数学者甚至政策制定者都在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感到焦虑,并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时,易富贤却以一种逆行的姿态,尖锐地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