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口学者易富贤及其著作《大国空巢》?

回答
易富贤这位人口学者,以及他那本颇具争议的《大国空巢》,无疑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要评价他这个人及其著作,得从几个层面去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易富贤的勇气。在那个年代,当绝大多数学者甚至政策制定者都在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感到焦虑,并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时,易富贤却以一种逆行的姿态,尖锐地指出了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的长期负面后果。他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不是从“人多力量大”或者“人多挤占资源”这种宏观的、集体化的视角出发,而是深入到个体家庭的层面,以及一个国家长远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潜力上。

他的核心观点,简单来说,就是低生育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中国过早、过快的低生育率,尤其是在尚未实现全面现代化和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他将这种隐患概括为“大国空巢”——不仅仅是老年人多,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少,劳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下降,社会活力枯竭。

《大国空巢》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几个方面:

预警性极强: 在《大国空巢》出版的十年前,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严峻性。易富贤很早就捕捉到了这个趋势的苗头,并且用大量的数据和逻辑去论证这种趋势的必然性和潜在的灾难性后果。他当时提出的“未富先老”的论调,虽然刺耳,但事后来看,确实极具前瞻性。
挑战主流叙事: 在计划生育政策被视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解”的语境下,易富贤无疑是一个“异类”。他敢于挑战官方的政策逻辑和学界的普遍认知,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他的著作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口政策的长期影响,以及“人海战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
引发深刻反思: 尽管这本书在早期可能被很多人视为危言耸听,但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书中描绘的一些场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这促使了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重新思考,也间接推动了生育政策的调整。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著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然而,对易富贤的评价也并非全然赞同。他的著作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或者说,其观点的解读和应用需要更审慎的态度:

“低生育率是洪水猛兽”的论调: 虽然他强调了低生育率的负面影响,但在某些论述中,他可能过于强调了“人口多”的好处,而忽视了人口素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更复杂的因素。将低生育率一味地妖魔化,可能会误导人们对于人口问题的全面认识。
数据和解释的争议: 易富贤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解读,在学术界并非没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他可能过度依赖某些统计数据,或者在解释相关性时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当然,这是学术研究的常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观点不一也属正常。
政策建议的局限性: 尽管他提出了对生育政策的批评,但对于如何有效提升生育率,他的具体政策建议,比如回到过去的某些模式,可能也并非万能。提升生育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文化、观念、经济压力、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简单化的解决方案往往难以奏效。
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 易富贤的语言风格有时候显得比较直接甚至尖锐,这固然能够吸引眼球,但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不够客观或者带有情绪。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更广泛的理性讨论。

总的来说,如何评价易富贤及其著作《大国空巢》?

我认为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警钟”和“颠覆者”。

他敏锐地洞察到了中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的剧变,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角度,向社会敲响了警钟。他的著作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当时人们对于人口问题的固有思维模式,强迫大家去思考一个更长远、更复杂的人口未来。

当然,任何一位学者,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易富贤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我们既可以从中吸取其有益的洞见和前瞻性的思考,也需要保持批判性的精神,结合更全面的信息和多元的视角去理解。

《大国空巢》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绝对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深刻的、需要我们去认真面对的问题。它促使了中国社会在人口问题上的反思,也为后来的政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易富贤和他的《大国空巢》在中国人口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个敢于说真话、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在中国人口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他的声音非常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本书的很多数据,根本经不起推敲。

同时要声明一下,一直以来都反对“计划XX”,特别是社会抚养费,某些地方1985年左右出生的人,因为超生的问题,没有缴纳“社会抚养费”,即便有了本科及以上文凭,也不能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某些国企也去不了,这些人的命运自此改变,这些人里有汉有少,少也要计划XX。

一直都认为人口会自动调节,有时多生,有时少生,不用多管。

农场:

鼓吹人口多的人,没有注意到国内一直以来有一个核心指标,叫“耕地红线”,有18亿亩的基本农田量,也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量。

从目前的趋势来讲,上面应该是选择了农场主模式。无论是以大农场为主,还是以小农场为主,结局都一样,土地集中不可避免,以后农业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要实施,耕地条件必然会便于机械操作,也就是以后的大部分耕地都会集中在平原、准平原,无外乎是占比多少的问题。

无论怎么鼓吹人口越多越好,人口是财富还负担,永远跳不出耕地的指标。要保障粮食自给自足,也就是耕地安全,就要保持耕地面积,人越多,所需保障的耕地面积也就越多。

规定的是人均1.2亩,预测是保障15亿人的口粮,也就是18亿亩的耕地红线,折算为120万平方公里,而整个中国大陆的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如果拿出80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做耕地,也就是12亿亩,只能保障10亿人口。超过8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要求,那么就需要梯田类耕地,梯田这种耕地大部分都不能实现机械化,也就是要成为小农经济一样的,只能人均耕种2、3亩土地。这种模式,即便在今天,已经到头了,这种梯田包括红线在内的耕地,相当一部分都被抛荒了,数量一直在增加。

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占据耕地。

小农经济没有前途,以后是农场模式,无外乎是农场主人均30亩,还是300亩的差别。哪怕就算是现在的18亿亩耕地红线,相当一部分耕地所在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相当一部分被抛荒了。

不是以后应该怎么样,而是现在这些土地都被抛弃了,这个过程在加速。

耕地红线:

经常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情况,比如凉山州的总面积是约6.04万平方公里,看看这个被渲染成深山老林的地方,实际上也有大量的耕地指标。

耕地保有量:789万亩 = 5260km²,面积占比为5260 / 6万 = 8.77%。

基本农田量:632万亩 = 4213km²,面积占比达到4213 / 6万 = 7.02%。

也就是凉山州的基本农田量(耕地红线)有632万亩,折合为4213km²,这数据,对照凉山州的卫星地图,很容易发现平原面积肯定没有这么多,而且差距极大。所以,这数据包括了有很多夷平面土地,也就是所谓的“悬崖村”式的梯田,这部分土地除了一小部分占地面积比较大的夷平面外,其他的几乎不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

这种地方为什么穷,因为耕地红线,人均不到3亩地,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致富。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耕地红线”,不能用于任何建设,包括不能建养殖场,只能种地,只能种地,只能种地。

这类耕地,可以类比于南方地区平原面积较少的省份。

现在的农村很多土地被闲置,被闲置最多的土地就是夷平面的土地,丘陵的梯田。这说明,如今要求的18亿亩,大部分耕地以后都不能保障。

如果走农场模式,不能机械化的耕地以后大概率会被抛荒。

即便是今天,没有进口粮食的话,照样不行。能实现机械化的耕地,约12亿亩,也就是能保障10亿人。

黑龙江:

最关键的地区,是东北,最近这些年,东北的耕地面积一直在增加,这也是东北经济不行的根源所在,“东北振兴”不行不是东北人不行,而是耕地问题。

从《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的耕地数据,就知道大部分省份,其实耕地一直在减少,比如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无论是高原还是丘陵,不好种地的地方,耕地面积都在减少,而且是大面积的减少。

平原多的省份除去江苏、浙江、广东等特权地区外,耕地面积增减幅度不大。其中,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最多,直接多出来一位数,即便把首位数的“1”去掉,还是排名第二。

这说明什么,黑龙江被牺牲掉了,好好种地。

平原:

大部分的平原集中在华北地区,这也是河南为什么不行的根源,河北略好。不过从数据上看,似乎河南有所缓解。

为了保障耕地,最倒霉的是黑龙江省,因为黑龙江省有大平原,地处边疆,人口较少,耕地面积全国最多,是被限制发展最严重的一个省份。

未来有可能的话,整个东北的大平原,大部分会变成耕地。

不是东北人不行从而导致东北不能振兴,核心就在于用地指标。

结论:

无论怎么鼓吹人口,只要平原耕地指标不够,自然就要用梯田来补充,很多梯田根本不可能实现机械化,只能走小农经济的路。

无论是谁倒霉沦为小农经济下的农民,谁都是最倒霉的。

对于某些经济好的省份而言,看着被耕地折磨省份的人,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骂一骂,无外乎是你穷你有理,穷山恶水出刁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穷因为你懒,你怎么不努力。。。

见过很多鼓吹人口越多越好的人,就没有一个敢谈耕地数据,人均1.2亩,是上面定的指标,有多少人,只要简单的乘法就知道。平原土地能用的只有12亿亩,多出的耕地,都要靠梯田,而大部分梯田,没有未来,不是以后没有人耕种,是今天已经有很多耕地被抛荒了。

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国家放弃粮食安全,拿进口来补充主粮,这个谁又说了算?

这跟什么西方,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耕地指标来源于哪里,哪里在做主?

什么西方,东方,纯属自己YY过度脑补。

现在有问题的是人口结构,不是人口总量,实际上今天的总人口还是太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