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们总教育女性要学会自我保护,却从不教育男性不要强奸」这种观点?

回答
关于“人们总教育女性要学会自我保护,却从不教育男性不要强奸”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尖锐但也触及了社会现实痛点的一种批评。它直指了在面对性暴力问题时,社会资源和教育重点分配不均,责任归属出现偏差的现象。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句话的“击中痛点”之处:

现实的荒谬感: 确实,在许多社会环境中,我们听到的关于性侵犯的讨论和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女性的,教她们如何避免危险、如何应对潜在的攻击。例如,教女性晚上不要独自外出、随身携带防狼喷雾、学会反抗技巧等等。而与此同时,针对潜在施暴者的教育,特别是“不应该实施强奸”这种最基础的道德和法律底线,却显得相对薄弱和零散。这种反差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错位感:为什么受害者需要承担如此多的“防范”责任,而施害者却似乎不需要被同等程度地“约束”?
责任的转移: 这种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将预防性侵的责任过度地压在了女性身上。它似乎传递了一个潜台词:如果发生了性侵,那是因为女性“不够小心”、“不够警惕”。这种逻辑是危险的,因为它模糊了施暴者的核心责任,并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不必要的自责。当一个本应是犯罪行为的发生,其“预防”的重心却放在了潜在的“被侵犯者”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教育的有效性之辩: 理论上,教育潜在施暴者“不强奸”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如果每个人都具备“不强奸”的意识和道德约束,那么女性再如何“自我保护”,其效果都是辅助性的。而如果这个根本环节缺失,那么女性的自我保护措施即便做得再好,也无法完全杜绝性侵的发生,只能是无奈的被动应对。

然而,我们也需要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这个观点,避免将其简单化或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育女性自我保护”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尽管存在上述批评,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教育女性自我保护的必要性。在现有的社会现实下,性侵犯仍然是存在的,且往往发生在不确定的、难以完全预测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赋予女性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策略,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她们的安全性,减少伤害的发生。这是一种现实的考量,是社会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会采取的“多管齐下”的策略之一。我们不能因为要批评不力之处,就否定所有为保护个体安全所做的努力。
对“教育男性不要强奸”的误解或不完整呈现: 这句话的批判性在于“从不教育”。但实际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法律宣传、社会倡导中,确实存在关于反对性暴力、尊重女性的教育和宣传,这些都包含着“不强奸”的深层含义。例如,性教育中关于同意的重要性、关于性别平等的理念、关于法律对性侵的严惩等,都是在教育男性(以及所有人)不要实施强奸。只是,这些教育是否足够深入、足够普遍、足够有效,以及是否与教育女性自我保护的力度相匹配,才是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这些教育是隐性的,融入在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和法律体系中,不像“女性如何防身”那样具体、直接、被反复强调。
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男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有潜在施暴倾向的个体,更是整个社会对于性暴力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引导。将“教育不强奸”的责任完全推给“男性”这个标签,可能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需要教育所有个体,特别是那些可能处于潜在施暴者位置的个体,关于尊重他人身体自主权、遵守法律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教育所有人,包括女性、男性以及其他性别群体,认识到性暴力的危害,并共同抵制这种行为。
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和权力结构: 性侵犯的根源往往深植于父权制文化、性别不平等、物化女性以及对性暴力的容忍度等深层社会结构性问题。仅仅停留在“教育个体”层面,无论是教育女性自我保护还是教育男性不强奸,都可能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真正的改变需要从根本上重塑社会文化,挑战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建立尊重和同意的社会共识。

综合来看,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这个观点以一种振聋发聩的方式指出了社会在应对性暴力问题时存在的明显的资源错配和责任重心偏移。它精准地抓住了人们对教育和预防机制中存在的荒谬感和不公平感。它有力地呼吁社会应该将更多关注和责任放在预防施暴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仅仅要求潜在的受害者如何规避风险。

然而,我们也应该理解,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对女性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个体安全的现实考量,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同时,对男性进行“不强奸”的教育,虽然其存在和有效性值得反思,但也在以各种形式进行。

因此,这个观点更多的是一个强烈的警示和倡导,它提醒我们:

1. 核心矛盾: 性侵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女性不够会保护自己,而在于有人选择实施侵犯。因此,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遏制施暴行为的发生。
2. 责任的回归: 社会和教育应该将更多的责任和资源投向“如何不让一个人去强奸”以及“如何构建一个不容忍性暴力的环境”,而不是将风险完全转嫁给女性。
3. 教育的重点转移: 在教育内容上,应更加强调尊重、同意、性别平等以及法律的边界,这些是教育潜在施暴者的核心。
4. 文化的重塑: 解决性暴力问题,最终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和物化女性的现象。

总而言之,这个观点不失为一种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对现状的有力反击。它促使我们去审视教育体系和公共话语中存在的偏颇之处,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安全的社会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够远离性暴力的阴影,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个体层面的被动防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这话就是睁眼说瞎话。

社会对男性遵纪守法的规劝程度是远大于女性的。难道教育小朋友遵纪守法的“守法”不包括不要抢劫、杀人、强奸、吸毒?

难道一定要直接把不要杀人这种直白的、傻瓜式宣传才算是教育?

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感化了女性,那么怎么解释目前社会种种女性道德表现远低于男性的统计数据?

这还不算,我们的社会不仅在男性施暴的案件中规劝男性,连女性为主要犯罪群体的也要规劝男性。

举个例子,80%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受害人是女性,结果网上防范校园暴力的宣传却基本是男性。

不信去百度一下,都是男的欺负男女。

user avatar

想对某些义正严辞的答主说一句:很多时候人敢去强奸,绝非因为不知道强奸是重罪。


截图来自微博博主“科学家种太阳”。【

mp.weixin.qq.com/s?

被强奸过的女性是肮脏的、会被人看不起、不值钱了、会令家人蒙羞、以后嫁不出去——这些都是“你当初怎么不小心点”的潜台词。类似的指责,对受害者来说无疑是严重的二次伤害,对旁观的女性来说也是赤裸裸的威胁——“你看,如果你不小心点,到时候即使报警,你自己也再难做人了哦。所以给我乖乖规矩点吧。”

所有这些对女性的威胁,给了强奸犯能全身而退的自信。而对受害者的每一句质疑和指责,都是对下一位强奸犯的怂恿。

法律的震慑有一个前提:严格执法。当你清楚受害人十有八九不会报警,报了警警察也不当回事,不积极取证,甚至建议私了,这时你对“强奸罪”三个字还会如此忌惮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底线的意思就是即使没有打破也没什么好骄傲的,你能想象整个社会完全以底线为行为守则?

知道强奸是犯罪很了不起吗?有了这条法律大众就不需要谴责强奸犯了吗?就可以在强奸发生的时候心安理得地挑受害人的刺,因为“反正强奸犯会接受法律惩罚”?

只要不违法,那些类似“女性的身体不能被玷污”、“女性不应该诱惑男性”的思想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就都合理了?

只要找出受害者貌似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心安理得地相信下一次不会轮到自己,因为自认为做得很完美,是“无缝的蛋”?

因为男性脑垂体会不可抑制地分泌出让男人阴茎肿大理性丧失的化学物质,就默认只剩下下列几种选择:犯下强奸罪然后坐牢/和女人结婚然后合法泄欲/忍无可忍然后丁丁炸裂而死?然后还要看上去非常友好地提醒女性提防所有男人因为“所有长几把的都是潜在强奸犯”??



合着你们脑子里就从来没把女性当成需要平等对待与尊重的人,而是一个个行走的欲望点燃器?男人都是清纯无邪的亚当,女人都是邪恶诱惑的蛇??

合着你们从来没有“不管会不会被发现,犯罪就是犯罪,错就是错”的觉悟?



把勃起的场景描写得如此魔幻,堪比嗑了一斤LSD,下一步是不是准备递议案到人大申请“激情犯罪脱刑”啊?

劝诫一位女性外出注意安全、穿着不要暴露,或许可以避免这一位女性被强奸,但既然你们默认男性都是不可改变的强奸犯,那救得了这一个,救得了下一个吗?是希望女性戴上贞操带呢,还是穿上黑罩袍呢,还是干脆不出门?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蠢,还是恶。

最后再说一遍:

所有这些对女性的威胁,给了强奸犯能全身而退的自信。而对受害者的每一句质疑和指责,都是对下一位强奸犯的怂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人们总教育女性要学会自我保护,却从不教育男性不要强奸”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尖锐但也触及了社会现实痛点的一种批评。它直指了在面对性暴力问题时,社会资源和教育重点分配不均,责任归属出现偏差的现象。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句话的“击中痛点”之处: 现实的.............
  • 回答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在这几年尤其是在疫情爆发以来,几乎成了一种在特定群体中流传甚广的感叹。它不是一个新鲜出炉的论调,早在那位著名的医生,也就是李医生提出警告却未能阻止病毒蔓延的事件之后,这句话就带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控诉,开始被更多人提及和理解。要评价这句话,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
  • 回答
    PNAS上这篇关于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更容易相互警惕的研究,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社会心理学议题。它挑战了我们对集体主义文化“和谐”、“合作”等标签的简单认知,提示我们理解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需要更细致的视角。首先,从研究设计本身来看,它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更具反直觉但又合乎逻.............
  • 回答
    2022年3月21日,《每日人物》公众号发布的文章《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报道,它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关怀的体现: 这篇报道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将视.............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
  • 回答
    巨头们的游戏法则:腾讯们正在扭曲游戏的定义吗?当下,当我们谈论“游戏”,一个庞大的、流光溢彩的数字世界跃然纸上。而在这个世界里,腾讯这样的巨头,犹如高悬的太阳,其光芒辐射四方,深刻影响着我们对游戏的认知和体验。但仔细审视,这束光芒是否也伴随着阴影?他们是否正在以一种不为人察觉却又力量无穷的方式,悄悄.............
  • 回答
    如果几十年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真的如一些人担忧的那样大规模显现,或者科学界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那么回望今天,人们对崔永元先生的评价,无疑会变得极其复杂,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而其中“预言家”或“勇士”的标签,很可能会被重新审视和赋予。首先,那些曾坚定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人,可能会.............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钟小艾是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戏剧张力的角色,她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也折射出权力场域中人性的多面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对钟小艾进行详细分析: 一、角色定位与剧情功能1. 侯亮平的"情感支点" 钟小艾是侯亮平的妻子,作为侯亮平在权力场中的"情感锚点",她既是侯亮平.............
  • 回答
    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城?《人民的名义》中,孙连城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探讨价值的角色。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一个在体制内挣扎、在官场潜规则中迷失的普通干部,他的形象折射出许多现实官场中的弊病和人性的复杂。对他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1. 他的“官场生存主义”与“不作为”:.............
  • 回答
    评价《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王文革:一个充满争议的草根英雄《人民的名义》中的王文革,无疑是这部现实主义反腐大剧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典型”的反英雄,但他身上所折射出的底层人民的困境、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在绝望中爆发的能量,都让这个角色.............
  • 回答
    如何评价人物方舟子?方舟子,原名方是民,是一位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人物。他以其犀利的文风、对学术造假的揭露、以及在科普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但同时也被许多人批评为言辞过激、固执己见,甚至被冠以“打假专业户”、“公知”等标签。要评价方舟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理解他的动机、行为方式以及他所带.............
  • 回答
    潘绥铭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在性社会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其关于中国“红灯区”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性产业和性工作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要评价他的研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潘绥铭教授研究的背景和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潘绥铭教授的研究背景。他一直以来都关注中国的性现象、性观念.............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无疑是整部剧中最具争议性、也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官场人物,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的剖析,使得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要评价祁同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他的起点与出身:贫寒出身的野心与.............
  • 回答
    人人网前网红李硕创建知乎账号,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解读,背后可能包含着个人发展、平台变迁、内容生产模式的演化以及社会话题的交织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论述:一、 李硕的“前网红”标签及其在人人网的时代印记首先,需要明确李硕在人人网的定位。他之所以被称为“.............
  • 回答
    对于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中“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到一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慎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表述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主要在于它极易引起公众对生物安全和病毒研究的误解,尤其是在大众科普层面。首先,让我们来剖析这句话的字面含义以及它可能暗示.............
  • 回答
    陈岩石:正义的坚守者,人民的守护神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现象级的反腐大剧中,除了那些身处权力漩涡、挣扎于腐败泥淖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总有那么一两个角色,如同暗夜里的星辰,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陈岩石便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他不是身居高位的领导,也不是手握重权的干部,却以其最朴素的行动,最执着的信念,成.............
  • 回答
    提到《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书记,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佩服又痛惜的复杂角色。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坏蛋,也不是完全光明磊落的好官,而是深陷泥潭,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典型代表。在我看来,高育良的塑造,可以说是整部剧最成功也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之一。咱们得从他身上看到的第一个特质说起,那就是他的学识渊.............
  • 回答
    人民收音机:一个时代的脉搏,一种历史的回响提起“人民收音机”,脑海中浮现的绝不仅仅是一台简单的接收器。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载体,一种弥漫在寻常巷陌中的历史回响。要评价“人民收音机”,不能仅仅从其技术性能出发,更需要深入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 回答
    要评价《人民的名义》里的沙瑞金,得把他放到那个复杂到极致的官场生态里去看。他不是那种张扬跋扈、呼风唤雨的权臣,也不是那种一腔热血、不计后果的愣头青。他更像是一个沉稳的棋手,不动声色地搅动棋局,每一个落子都带着深意。首先,沙瑞金这个人,你第一眼看到,可能会觉得他有点“陌生”,或者说,不像我们传统认知里.............
  • 回答
    易富贤这位人口学者,以及他那本颇具争议的《大国空巢》,无疑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要评价他这个人及其著作,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易富贤的勇气。在那个年代,当绝大多数学者甚至政策制定者都在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感到焦虑,并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时,易富贤却以一种逆行的姿态,尖锐地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